|
周恩来品崇德高之溯源
孙洪斌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名城淮安驸马巷7号,光荫荏苒,现已是他115周年诞辰了。德高难忘怀,历久而弥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像丰碑一样屹立在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上,成为全国人民及共产党人为之景仰和自豪的典范,也是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丰富、极其珍贵的遗产。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非常讲究人的“品”、崇尚人的“德”,以品为重,以德为先。就其一个人来说,好的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养成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妮的人格发展观认为,对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环境。精神分析家认为,一个人的主人格的形成与其幼年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周恩来也曾说过“一个人的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周恩来在家乡12年的生活学习对其品德塑造有哪些影响,或有哪些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哪些家乡的元素和基因,故乡的“正能量”是如何滋养和培育少年周恩来的?本文在这几个方面,以就教于广大专家、学者。
一、家教笃学之影响。周家是书香门第,从周恩来祖上的家谱、《周氏家训》和《周氏渊源考》等史料中可以证明这一点,宋朝理学宗师、《爱莲说》即“出污泥而不染”的千古佳篇和名句之作者周敦颐被周家尊为始祖之一便可略见一斑。周家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因此,1903年,才5岁的周恩来就遵祖训入家塾馆读书,老师是晚清的一名秀才,从老师给周恩来起的字“翔宇”二字来看,他是一名胸襟阔、眼界宽的老师。他勉励周恩来:大鸾(周恩来的乳名)是吉祥之鸟,与凤凰齐名,同大鹏为伴,翱翔天宇,前程无量。看来,周恩来早期的起步教育还是遇到一位比较好的老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对个体人格的影响极深。对童年和少年周恩来的教育和影响较大的当数其三位母亲,即生母、嗣母和乳母。相同的是,她们都以纯厚的母爱对周恩来倾注了全部心血,不同的是,她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以不同的方式和性格影响着他,而这些影响,对周恩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刻骨铭心的。
周恩来生母万氏,其父亲万青选是清河县知县,为官宦闺秀,生性豁达开朗,办事精明干练,善于调解矛盾纠纷,幼年周恩来经常置身其中,耳濡目染,看到并学到了许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周恩来后来那超人的谈判、应变能力和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及繁重的党务政务等本领,就有母亲给他的最早影响。另外生母万氏和其弟合买彩票中奖后,万氏从武汉领奖回来,即为亲友们买礼品,并将驸马巷一段不平的路铺上砖石。生母用自己的钱为社会办公益,也使周恩来深受感染。
嗣母即小婶母陈氏出生于宝应县的一个文人家庭,性情温和,待人诚挚,在诗文书画上都有较好的造诣。陈氏因年轻守寡,深居简出,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过继并一起生活的周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教他认方块字,背唐诗宋词,给他讲故事,使周恩来从梁红玉、文天祥、关天培、岳飞等故事中受到爱国主义、品行操节等方面的教益和启迪。秦侩等反面人物的故事,则教育了周恩来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朴素感情。嗣母陈氏经常教周恩来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句,也使周恩来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嗣母的教育以及她身上体现出的中国妇女贤淑文静的美德对幼年周恩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其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周恩来的好学、仁慈、谦让,可以说其源头在嗣母的言传身教。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写的《射阳忆旧》一文中,记载了嗣母当年给他讲了一个“忠仆”的故事,使他铭刻在心,并加了一段令人深思,令人感动,甚至令人震憾的议论:“某仆安在,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负所托也。”“因特书之,以风天下之公仆。”他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应当是全国人民的公仆,并表明自己要追求这种高尚精神的志向。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甘为人民的公仆,一直保持着精忠报国、廉洁奉公和高风亮节,现在看来当年嗣母的教诲是多么重要啊!乳母蒋江氏家境贫寒,但乳母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在用乳汁哺育周恩来成长的过程中,经常教周恩来种瓜长菜,用自己的言行向他传输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诚实朴素的优秀品质,教会了他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农家知识,增加了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的感性认识。周恩来在生母万氏和养母陈氏相继去世后,乳母蒋江氏尽管没有了工钱,但仍留在周家无私的照料尚未成年的恩来。周恩来曾说过:“我从她(指乳母蒋江氏)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会我大公无私”。 因此可以证明,周恩来大公无私的精神,最早是受到乳母的真传。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淮安发生大旱,民不聊生。当权者还把那些无力缴租的农民诬为“恶佃”、“刁佃”,要“从重惩办、绝不宽待”,并立碑警示。走投无路的农民实在忍无可忍,群起砸了“逼租牌”。乳母曾带着周恩来在“逼租牌”前申诉讲述农民的苦难,使周恩来初步了解到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从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同情受苦农民并想解救他们跳出苦海的种子。生母和嗣母相继去世后,周恩来的实际抚养人和监护人八婶母杨氏,一生恪守“积善积德”的理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年周恩来。
周恩来三位母亲以她们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着周恩来,她们或出于有心,或出于无意,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对周恩来日后品德修养的形成是个最早的铺垫和影响,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旅欧期间,周恩来在一封表明自己“当信共产主义原理”志向的信中说:自己一来“天性富于调和性”,二来“求真的心极盛”,这两大性格与早年受母亲的熏陶有关。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与记者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时说:“直到今天,我还要感谢母亲(指嗣母陈氏)对我的启发和教育,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没有她的关心照顾,那我就不能够在事业追求方面培养任何兴趣”,“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可以看出,三位母亲对周恩来的熏陶和影响之大。
二、所遇环境之影响。周恩来生长在国家内忧深重、外患迭起的年代。悠悠数千年的封建大国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国际资本主义又正处在向外扩的疯狂掠夺阶段,国外列强和国内腐败无能的政府把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周恩来6岁那年,随着万氏、陈氏两位母亲住进清河(今淮安市清河区)县清江浦的外公家,7岁又迁入“世德堂”即“陈家花园”。外公是清河县知县,是个读书人,家里藏书丰富,“在嗣母的引导下,开始阅读小说,先后读了外祖父家的藏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红楼梦》、《镜花缘》等。”在陈家花园,9岁的周恩来遇到了表哥陈式周,他是一位努力吸收新事物的知识青年,曾出版过一本散文集《此登临楼笔记》,把一腔爱国热情倾注于这本书上。比周恩来大16岁的陈式周非常喜欢小表弟的机敏和聪慧,周恩来则非常佩服表哥很有学问,两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陈式周书房,周恩来读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以及大量的进步刊物和历史书籍。陈式周经常给周恩来讲诸子百家、名人故事以及时政新闻等等,这对周恩来思想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敬业》杂志上发表的《飞飞漫墨》文章,回忆并记录了他在城内岳飞庙中看到的咏怀民族英雄岳飞的《七律诗》,这印证了少年周恩来远大抱负的形成和品德修养的提升是与他在淮安的所见所闻及所学所思是密不可分的。周恩来不到10岁时,先后失去了生母和嗣母,他带着两个弟弟迁回淮安驸马巷老家居住,此时周家已经入不敷出,但好学上进的周恩来坚持到表舅龚家寄读,表舅龚荫荪是位追随孙中山的革新派人物,在龚表舅家他读到了严复的《天演论》,邹容的《革命军》,还有当时的《中华时报》等进步报刊,使周恩来大开眼界。龚表舅喜欢和周恩来谈古论今,谈“战国七雄”, 讲“贞观之治”,解析清朝廷割地赔款的莫大耻辱,也向周恩来讲述当时进步人士改造中国的决心。塾师周先生经常给他开小灶,勉励周恩来要发愤苦读,树立壮志,将来致力强我中华。周恩来从博览群书、与表舅交谈和塾师的教育中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树立了可贵的正义感和爱国心。有一次在巷子里他遇到几个恶少欺辱卖瓜子的小姑娘,他不顾安危,出面干预。在表舅龚家当过婢女的小翠被父亲卖给地主老财,常遭毒打,他主张去找那家伙评理、算账。随着年龄增加和知识积累,周恩来的思维中不仅出现了“国家”及“民族”的概念,而且还在岁月中逐步的强化和不断地升华,以至于他离开家乡淮安才1年,年仅13岁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千秋流芳的响亮口号。1952年秋,周恩来在上海会见表姐龚志如时深情地说:“就童年所受教育而论,表舅可算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有了爱国的思想、民族的思想,就可以从这个立场上前进。”
在那个国难深重的年代,周恩来的家境和境遇都成了教育、磨练小小少年周恩来的各种不同性质、不同方面的因素,不仅使他品德上受到了良好的塑造,而且产生了努力改变现状和命运的强大动力。
三、地域乡土之影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生长淮安、熟悉淮事的“淮人”,毫无疑问,周恩来的身上打上了显著的淮安地域文化的烙印,其个人的道德思想和品行修养与这片故土有着很多的渊源联系。1914年10月他在天津南开学校写的散文《射阳忆旧》中深情回忆道:“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可见,周恩来对家乡的人文掌故是很熟悉,也是很有感情的。正如他自已所说:“少游江淮,纵览名胜”。因此,淮安的地域人文对周恩来日后崇高品德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清王朝覆亡前夕,以河、漕、盐、權而兴的淮安,虽已逐步衰弱,但奢侈之风犹存,“婚丧之费不惜称贷以相夸耀”,就是靠借钱撑场面、要面子。周家也受当时风气之影响,在周恩来生母和嗣母去世后,经常靠典当、借贷来维持各项开支。周恩来一生俭朴,反对浮费奢华、繁文缛节,这与他从小出入当铺,深受奢靡风气之害,有着一定的关系。
由于淮安是交通要道,大运河中段的都市,因此淮安和清江浦都是商贾云集,五方杂处,这里不但不排斥客籍人士,而且对客籍人士之懿德善行,还大力地予以彰扬,这种兼容并蓄,一视同仁的士风乡情,周恩来当然深受影响,尤其在他后来的接人待物中,可以说得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
淮安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洲”之美誉,地方历代的英雄豪杰及仁人志士的事迹和精神风貌,对周恩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嗣母除教周恩来学习之外,曾带着他瞻仰关天培和梁红玉祠堂,参观《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射阳簃”书斋等地方名胜,这些都对少年周恩来不间断地灌输着“正能量”。“兴汉三杰”之一的大军事家韩信,曾为成就大事而甘受胯下之辱,周恩来那超人的相忍为党、忍辱负重的精神,与韩信有相似的地方。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这样写道:“当周恩来在床上弥漫之际,也许他还记得韩信的故事。因为他就像韩信,他拯救了国家,使之安定。”总之,淮安这片人文积淀厚重的故土,给周恩来提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地域人文的琼浆玉液哺育着他的幼年生活。他12岁告别故乡,先到奉天省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市)银冈书院读书,不久又到奉天府(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就读,以及15岁考入天津南开学校,无论在哪所学校学习,周恩来的成绩都非常优秀,品行修养皆出类拔萃,从中可以看出他在老家淮安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打下的基础是多么的厚实,同时这也是周恩来思想和人格形成的民族和社会基础。
(作者系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副局长、周恩来故居管理处主任)
阅读雷锋日记
丁 宇
翻开一本日记
阅读你远去的身影
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
用心书写热血里程
翻开一本日记
阅读你不老的笑容
一位朴实的共产主义战士
用心温暖社会这个大家庭
翻开一本日记
阅读一种不朽的精神
一位战士的铮铮誓言
用短暂的一生来诠释来践行
好人雷锋
林 岩
童年的庚伢子
尝遍了人间的苦
却把心中的苦幻化成甜
回报给崭新的时代
少年的庚伢子
心头充满了对旧社会的恨
却又在心田埋下爱的种子
让爱生根发芽开花结出果实
奉献给所有需要关怀的人们
一米五四的小个子
在人民的心中却高大无比
许许多多的人们需要仰视
五十五公斤瘦弱身躯
却迸发出
激励一个民族的千钧力量
永远的二十二岁
你有限的生命
定格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
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楷模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为人民舍身忘己
为国家公而忘私
我们向雷锋学什么
张宏宇
从小就学习雷锋,学习了很多年,学习了一代又一代,学雷锋,学习雷锋学什么呢?小时候的儿歌其实早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艰苦朴素永不忘。”
学习雷锋,要学习雷锋的忠诚。忠诚是雷锋精神的核心所在,所谓忠诚,就是指他对信仰忠诚,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雷锋之所以依然能被我们所怀念,就因为他的忠诚,他对党和人民始终有颗坚定的感恩之心,忠诚之心。雷锋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甘愿做付出不求回报的“傻子”。雷锋做好事,从来不为个人,不为名不为利,也不是靠一时的热血和激动,而是坚持不懈,始终如一。
学习雷锋,要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很多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异化,如今的社会雷锋少了,雷人多了;钉子精神少了,钉子户多了。雷锋的“钉子精神”,就是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体现在普普通通的每个人身上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每一颗钉子在岗位上闪光发亮,就是最朴素的雷锋精神。做任何事情要善于挤和钻,有了“钉子”精神,你将生活得更美好。
学习雷锋,要学习雷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雷锋出身贫苦,深知生活的艰辛,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甚嚣尘上,大量事实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对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验。现在“幸福感”、“快乐”迅速流行,成了生活中的热词。但是,不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哪来幸福和快乐?只有不断地学习雷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如今的社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很多人丧失了应有的良知。一些人蜕化得自私冷漠,一些人唯利是图、善恶不分。更有甚者,将高尚坠贬成愚昧,丑恶美化成了高明。唯有雷锋精神时时照在我们心底,雷锋精神是一抹温暖心灵的阳光,持久温暖着人们的心灵,虽然饱经岁月的风霜,却仍然是那么的绚丽。
雷锋精神无疑是最持久、最灿烂、最温暖的。雷锋精神是一种人间的大爱,放到哪里哪里亮,全心全意为人民。雷锋精神给了这个社会无价的财富,他的忠诚,他的无私,他的爱心,他的执着,他的热忱,感动着这个社会。我们学习雷锋,要认真地学,要坚持地学,要用心地学。
丰碑的魅力
施向平
那青翠的杨柳枝头,那黄灿的菜花冠上,那嫩绿的小草尖头,凝结着晶莹的泪珠,寄托着几多哀思,几多怀念,几多敬仰。在蒙蒙细雨中,人们从古运河荡舟而来,从河下古街漫步而来,从永怀路驱车而来,聚集在周恩来纪念馆大理石雕像前肃然起敬。
高大的廉仆形象在我的眼前显现,深深的廉仆情在我的心头涌动。自古以来,人们痛恨贪官,正如诗经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自古以来,人们爱戴清官,历史上被誉为“十大清官”的有春秋时期的西门豹,西汉的赵广汉、黄霸,唐朝的徐有功、狄仁杰,北宋的陈希亮、宋代的包拯,明朝的况钟、海瑞,清朝的汤斌。其中汤斌官至礼部尚书,他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他至死时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今人更加爱戴像周恩来式的“廉仆”,他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忘我劳碌,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在周恩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育影响下,涌现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式的许多“廉仆”,现在又涌现出“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王瑛式的许多“廉仆”和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品格的陈超英、刘金国等。许多廉仆已先我们而去,但他们在我们的面前矗立起高耸的丰碑,我们面对高耸的丰碑怎不虔诚默拜,怎不热泪涟涟。
由此,我想起了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少年在田里挖地,见一只老鹰刁着一条白蛇,他想救这条白蛇,便将手中的叉子朝空中刺向老鹰,老鹰带着伤逃走了,白蛇得救了。白蛇很感激他,对他说话了:“你赶快离开这里吧,这里很快就要被洪水淹没。这事只能你知道,不能对任何人说,如果你说出去,自己就会变成一块石头。”这个少年本想独自离开这里,但他想到了父老乡亲们,怎么也不忍离开,于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大家脱险了,他真的变成了一块石头。洪水过后,人们世世代代供奉这块石头,供奉他的英灵。由此可见,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人民勇于献身的,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如今,那种忠诚履行使命矢志报效国家的满腔豪情,那种视党和人民事业高于一切崇高情怀,正蕴育出灿烂的鲜花,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如今,我们的国家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我们作为周恩来故乡人,作为党员干部,肩负着使命,肩负着责任,肩负着忠诚,要从我做起,严守清廉,加强学习,除不断接受正面教育,还要接受警示教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向罪恶迈步,要经受得住诱惑,调整好心态,“广厦千间,夜居不过五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斗粮”,对那些花花世界视为过眼云烟,要一心忙于事业,同私心杂念作斗争。
仰望周恩来同志的大理石雕像,我们的感慨会很多,我们会觉得这是一座雕像,更是一座对党和人们无限忠诚的丰碑,更是一座共产党人清廉的丰碑,让我们以孜孜不倦的努力,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呵护矗立在家乡的这座雕像,让她永远习习生辉。
雷锋是我学习的榜样
钟锦逵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光辉题词50周年。作为同时代的人,我不由回忆起自己在雷锋精神鼓舞下所走过的人生历程。
1962年8月,我入伍不到两个月,就看到《解放军报》和《人民前线》刊登了雷锋同学因公牺牲的不幸消息。1963年3月5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为学习雷锋题了词。《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性报刊还选登了雷锋日记及雷锋故事。从此,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热潮,便在全国、全军掀起。
当时,我们部队正在苏北担负着全国战备值班任务,还担负着训练、营建等繁重任务。大家利用空隙时间阅读报纸,用钉子精神学习毛主席著作和《雷锋日记》及《雷锋的故事》,广大官兵团结友爱,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先进事迹不断涌现。
1963年3月底的一个深夜,乌云滚滚,伸手不见五指,天空突然下起小雨,可我们连烧窑的砖坯才装了一大半,还没封顶。这时正是我站岗,回连报告已来不及,又不忍心叫醒班里劳累了的其他同志。我灵机一动,将全班雨衣盖在砖坯上,可还有地方漏雨,我就将自已的棉被、棉衣脫下盖在漏雨的地方。凌晨3点多钟,雨越下越大,班长刘厚华也被惊醒,他叫我立即回连队向值班的三排长古万禄报告。古排长听到我的报告后,立即命9班大个子战士俞学高将三排雨衣全部集中起来,在刘班长指挥下,已装上窑的三万多块砖坯未受损失。为此,年底我被评为连队雷锋式的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一次。
在以后的几十年,我不管在陆军还是在空军,不管在部队还是到地方,从战士到干部,从在职到退休,处处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积极为战友、为群众做好亊、做实事,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几十次受到部队及地方政府的表彰。20世纪70年代,在组织部队游泳和投弹训练时,我曾冒着生命危险三次救护战友、两次排除哑弹。转业到地方后,1980年在顺河公社夏庄大队(现高桥村)负责工作组时,不管晴天雨天,一直坚守岗位。1982年10月,当单位一名职工工作不慎触电生命垂危时,我现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将这名同志口中脏液吸出,保证了抡救时间;1986年,当系统内部招生照顾职工子女上专业学校时,我将自己女儿的名额让给一名无任何门路的职工小孩,使这名职工十分感动;退休后,个别职工家庭有矛盾找我,也能乐于化解;看见老年大学电脑班键盘托板坏了,自带起子、铁钉将它修好……
雷锋是伟大的共产义战士,是我们这代人的骄傲,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国家的骄傲,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