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18111|回复: 12

【同题清明】 【品嚼】 清明雨时品《清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5 16: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爱无言 于 2013-4-5 16:33 编辑


清明雨时品《清明》


——杜牧《清明》诗赏析


      
       今年的清明节寒雨纷纷,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七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但这首诗从描写的内容看,似乎存有一些疑窦,好象主人翁并不是去祭奠上坟,而是在清明节这天外出踏青之时,肚子饿了找酒喝。因为在唐朝,祭奠上坟用的酒肉是必须事先就准备好的,酒肉在用完祭奠后,还必须吃掉,这叫“祭福”。而诗里这位主人翁显然不是这样事先就准备好了酒肉,则是空着手在路上的。据此,这首诗被后来的一些诗家判定为“伪作”,说它是后人假用杜牧的名号写的。
      
       当然,这个说法有它的道理,可也不是无可辩驳的。祭奠上坟先带酒肉是不错,这习俗到现在还保留在北方的农村里,祭奠所用的肉是煮熟了的白肉,长宽各约五寸,厚约两寸,一块方方正正的模样。祭奠之后吃掉也是正确的,但那是在回到家里后的事情了,在郊外是不会就地坐在那里吃肉喝酒的。如果在祭奠的地方离家较远,而肚子又实在饿了的情形下,将会怎样呢?或许这位主人翁在外谋生,是赶着时间回来祭奠的,他还来不及准备好酒肉就得上坟去了。于是他准备在去往祭奠的路上到酒家现买一些,然后再到坟前祭奠,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由于诗作没有写出主人翁经牧童的指示,找到酒家后,究竟是喝酒吃肉,还是干的其它啥事,就产生了按照一般常理的理解,——吃肉喝酒。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的名人大家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章,他们占有非常显赫的地位。以致人们一提起他们,就会立即产生画面意象,啧啧称赞。但也有不太知名的人物留下了传世佳作。比如那位张若虚,当时根本就没名气,就一个普通的兵曹小吏,也不是啥风格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全唐诗》里统共就只有他的两首,以致连他的生平事迹和生卒年月都无记载。可他就凭那首《春江花月夜》就在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因为他写得实在是太美了。把人们心里存在的同质美感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获得了广泛的共鸣。可见草根小人物也是可以写出好诗章来的。
      
       孰是孰非,究是大家还是草根,大可以不去探究它,完全可以把它当做杜牧的诗或其他哪个先人的诗来欣赏。这儿想到的是,这首诗为啥能这么脍炙人口,以致于几百年来经久不衰,一直都是清明节的首牌诗作。
      
       这首《清明》诗描写了两个意境:一个是清明节祭奠时的物景和心景,清明时节天上下着的细雨和祭奠者的断魂心理;一个是主人翁寻酒问童,两人问答的情景画面。这本可以说是两个完全可以分开来使用的意象。假如抛开这首诗,它也可以单独使用,以致多数人在清明节使用它时,只吟诵前两句,而在寻酒时,则吟诵后两句。精妙的是,诗作通过“转合”结构将其紧密相联,就塑造出了一个完全的整体。正是由于这两个意象都是人们之前存在于心里的,就感觉非常熟悉,并且它们又具内在的有机联系性质,才产生出了这样完整、形象的意境效果。假如这两个意象没有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寻酒肉和祭奠在生活中丝毫不相干,那么诗作就会产生“隔断”,甚至“硬加”的感觉。诗词的文学性要求内容用形象来表现,这些形象表现主题思想时就如一串闪光的珍珠,要用一根金丝线将其串接起来一样。而这根串接的金丝线就是它们的内在联系。
      
       这首诗的内容浅显明白,没一个典故,没一句生造词语,写得极其自如,任何人一看就懂。
      
       诗句按照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布局,自然流利。在手法上使用了“余白”的技法,对主人翁“借问酒家何处有?”的问询没作正面回应,而是用被问者(牧童)“遥指”的一个动作来表述。至于那个牧童说的啥,主人翁听了后会怎样,进而那家酒店又是怎样,他到了那家酒店之后做了些啥,心情又是如何,作者都没有描述。但读者完全可以通过他的描写来展开想象,因为诗者饥渴饮酒的情形,对于许多人来讲,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诗作把人们心里的清明同质美感撩动了起来,于是,它就获得了人们的共鸣和欣赏。





发表于 2013-4-5 21: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好赏析,细品,问好大爱兄{:soso_e181:}{:soso_e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6 17: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清明》诗描写了两个意境:一个是清明节祭奠时的物景和心景,清明时节天上下着的细雨和祭奠者的断魂心理;一个是主人翁寻酒问童,两人问答的情景画面。这本可以说是两个完全可以分开来使用的意象。假如抛开这首诗,它也可以单独使用,以致多数人在清明节使用它时,只吟诵前两句,而在寻酒时,则吟诵后两句。精妙的是,诗作通过“转合”结构将其紧密相联,就塑造出了一个完全的整体。正是由于这两个意象都是人们之前存在于心里的,就感觉非常熟悉,并且它们又具内在的有机联系性质,才产生出了这样完整、形象的意境效果。假如这两个意象没有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寻酒肉和祭奠在生活中丝毫不相干,那么诗作就会产生“隔断”,甚至“硬加”的感觉。诗词的文学性要求内容用形象来表现,这些形象表现主题思想时就如一串闪光的珍珠,要用一根金丝线将其串接起来一样。而这根串接的金丝线就是它们的内在联系。

好赏析!赏读美文!问好大爱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6 20: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佳作,感谢与大家分亨.问好!{:soso_e1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6 23: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运笔流畅,文字耐品,问好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5: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纤纤月 发表于 2013-4-5 21:48
学习好赏析,细品,问好大爱兄

算参加了活动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5: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燕舞云间 发表于 2013-4-6 17:53
这首《清明》诗描写了两个意境:一个是清明节祭奠时的物景和心景,清明时节天上下着的细雨和祭奠者的断魂心 ...

自个想出来的。

点评

再来欣赏!大爱兄的赏析一直都写得那么好,让人百读不厌! 问好大爱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4-9 10: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5: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念达斋主 发表于 2013-4-6 20:00
赏析佳作,感谢与大家分亨.问好!

不被专家们拍砖就行了。{:soso_e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5: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寒溪幽兰 发表于 2013-4-6 23:35
运笔流畅,文字耐品,问好先生。

谢临帖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7 20: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爱先生只是丰富、见解独到、阐述清晰明了。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6 03:20 , Processed in 0.060390 second(s), 5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