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378871|回复: 38

稿件推荐专用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0 13: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编辑,请将每月“如歌散版”的优秀稿件推荐于此,以便杂志选稿:(附上作者,推荐理由,)


特此说明:凡看到推荐文中有自己文章的作者,请尽快在此贴后附上自己的通讯地址及真实姓名,如有不愿说者,可给推荐者发短消息联系。
发表于 2006-10-20 20: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散版编辑了,还请三位抓紧时间,按要求将稿子如期荐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20: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兰、暖玉、杨柳岸南推荐的稿子:

胡杨魂铸巴图鲁
文/禾源     图 琴语


生长在绿风田畴的山区人,生活在冷暖随心的都市人,听着那沙漠的惊心动魄,看着影视中的苍茫戈壁,想象中,那里是驼铃摇响的故事,那里是“大漠孤烟直”的诗境。生与灭成了悲壮的史诗,感动的只是一腔情怀。没有疼痛于那里生命的失去,那里部落乃至城邑的消亡,没有觉醒如何抗击沙漠这地球的幽灵。

胡杨切肤刻心地疼痛于沙漠淹埋生灵的浩劫,万死不屈与沙漠抗衡,“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千年铸造一字,三千年铸造了“巴图鲁(英雄)”。

我像寻找道家鼻祖老子的树父,寻找释迦牟尼佛开悟的菩提树一样,寻找着胡杨魂的子孙。摇着知识的驼铃,从古楼兰贯过中原,一直到天涯海角,在这深深浅浅的跋涉中,我遇到了许多豪杰英才:修长城为院墙的秦始皇,对风咏叹“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高祖,用马背驮起一个大帝国的成吉思汗,玄武门当机立断开大唐盛世的李世民,……我以为这些都是胡杨魂铸,要不然哪来的这样伟大!但在塔里木河的波澜里,闪亮着只是他们的皇家气派,折射不出胡杨在求生求存中坦露的侠气。
  
我又从禁烟的虎门西行,沿着当年长春道人邱处机帮助成吉思汗打天下的古王之路,历经扬州,跨过黄河直到伊犁。 伊犁河扬波击拍传来了“中原果能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慷慨激昂的咏叹。这竭河临风赋诗,而又无怨无悔者,就是那位虎门销烟,令英夷和太平天国胆颤心寒的清朝名将林则徐。我,从塔里木河借来了清水濯洗着尘封名将的岁月尘埃,看到立于戈壁滩上的那幅不屈的骨架居然是胡杨的节枝,森森白骨的灵光是胡杨与沙漠抗争中吸注的天光地气。激动中,我对着大漠胡杨像吼秦腔一般的呼喊:胡———杨——林,我———看———到了你魂铸的子孙!  

胡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的古冈瓦纳大陆的热带残留遗种,远在热带、亚热带河湾吐加依林,在二千五百年前,安家落业到新疆境内,这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天降大任于斯。茫茫戈壁,地球的幽灵,风来沙动,沙移成灾,不经意间吞噬了绿草茵茵的草地,淹没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祥和,虏掠了美丽金边衣裳的憧憬。部落、城邑变成“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荒漠。这强大的幽灵谁来抗争!胡杨就赋这使命随水而来,同风沙展开了不休的争战,晨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移的步履,午抗大漠干热风的袭击;夜治叶尔羌河任其横流泛滥的野性,不愧是“沙漠勇士”。

“沙漠勇士”人类赋予胡杨的英名,胡杨用在自然法则中表现出不屈的耐劲教化人类。林则徐秉承一脉,虽生逢清朝衰败,外患英夷,内值太平军起义,但如胡杨孑然挺立于朝野,在奉命广州禁烟中,以特有的顽强和英勇于虎门销毁鸦片两万多箱,痛击英夷,抗击了和沙漠一样吞噬人类又一股幽灵。  

林则徐本为功臣,万民齐颂“民沾其惠,夷畏其威”、“仁风其沐,明鉴高悬”,可是道光皇帝则以“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的严词斥责。并治重罪,遣送新疆伊犁戍边。  

林则徐离开广州到伊犁,刚出发时是一路愤慨和伤感,可一出西安,嘉峪关一闯,咸阳古道劲风一吹,则昂起了头,像一位远征归将,到呼图壁,骑上哈萨克人送来伊犁马,不存半点气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心情大为释然。哈萨克人大声高呼“林巴图鲁,林巴图鲁”。这呼声不就是塔里木人呼胡杨“沙漠勇士”的回音吗?维吾尔族人给了胡杨“托克拉克”(最美的树)赞美的回音吗?从此他和新疆人一道过着“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抗争风沙的生活。他亲历库车、阿克苏、乌什、叶尔羌、和田、喀什噶尔、巴尔楚克、伊拉里克、吐鲁番、塔尔纳沁、哈密等城,纵横三万余里,察水源,辟沟渠,教民耕作,开辟了各路屯田三万七千余顷。  

林则徐把个人的不幸遭遇置之度外,只盼那“迢迢一片龙沙路”,早一天变成“乡垄千顷”的塞外江南。

自然环境恶劣,年老肉身多病,朝廷和太平军杀手出没无常,危机四伏。这种的生存环境非林公则徐不能存。

昼夜温差大,盐碱含量高、干旱水涝无序,水份蒸发极大,这穷凶极恶的环境非胡杨不能繁衍胡杨幼树枝条长出的是林则徐故乡柳树的细叶,林则徐习文练武学的是胡杨顽强的意志。胡杨长高便有了能遮阳蔽日的杨树圆叶,林则徐得中进士当名将也有着杨树一样的伟岸。胡杨刚硬的枝干千姿百态令人倾倒,林则徐几召几遣而不屈不挠令人敬佩。胡杨林沙漠的勇士,以根为马,以枝为剑,坚守在沙漠前沿。林则徐勇士魂铸的巴图鲁,以魂为根,以剑为枝,治风沙行走于这块土地间。他们同样是沙漠上的“托克拉克”。   

虽说沙漠这幽灵还在不断吞噬着我们肥沃土地,但胡杨那不朽的灵魂唤醒了世人,还铸造了更多的林则徐一样的巴图鲁,胡杨辉煌的季节,就是最美的季节,戈壁滩上将是一幅金黄色的、金红色的、金棕色的、金紫色的胡杨与湛蓝湛蓝的天空竞相辉映的壮丽景色,呼呼大风歌奏响的是生命之魂的赞歌。
  
推荐理由作者笔触自然老练,文意悠远绵长。在对胡杨的赞美时,把对人的赞美自然地加了进去,同时也给人们以警示——保护自然,崇尚和谐。

作者:禾源(原名:甘代寿)福建省屏南县委党校   邮编352300

山中方一日
文/兰心  图/悠游畅游


   我来的时候,你还在睡梦中。  

   薄雾拉成一幅巨大的纱帘,将你的丰盈和美质笼罩得影影绰绰——参天的树木在梦中微微抖动着绿叶,说着只有它自己才懂的癔语;茂盛的小草和星星般睡在草地上的野花,脸上还挂着昨夜的泪珠;一只斑鸠从栖息的柏枝上抬起头斜睨我一眼,抛下几声喁喁细语。说的什么呢?听不懂,一定是嫌我扰了它。

   四周万籁俱寂。我小心地挑选光裸的石阶和潮润的泥地,轻手轻脚地走。惟恐惊扰了那些青苔和小草——黎明前的觉是最香甜的。这个我知道。  

   阳光爬到树梢上跳着脚喊叫的时候,我已经坐在你的山腹里,悄悄地看它透过树枝像万花筒一样变幻着光影。谁都知道,这是阳光的老把戏了,可它依旧在天气晴好的时候乐此不疲地玩下去。鸟儿很高兴,马上用清脆的音调啁啾着回应阳光的变幻。它一定梦想舞台上的五彩霓灯了,它喜欢在舞台上歌舞,尽情地展示自己。有梦总是好的,有梦的日子年轻而美丽。

   薄雾很会看眼色,悄悄收去了纱帘。于是所有的树木,花草,虫儿,岩石什么的,都醒来了。它们睁开眼睛一看见阳光都开心的不得了,争先恐后把自己存了一夜的露珠敬献给阳光。阳光一激动,脸儿更红了。红了脸的阳光得意地在树枝上草叶间变化着姿态不停地舞蹈,那绮丽的光彩映花了我的眼。小鸟邀了不知名的虫儿做啦啦队起劲地喊叫,此起彼伏的声音很热闹,也有些吵。你看,那朵文静的小蓝花悄悄将脸儿别了过去,树脚下小伞一样的花磨菇还有苔藓也使劲地缩了缩脑袋。几声轻微的啼哭传了过来,循声望去,原来林地上降生了一片俊俏的野花。红的粉的白的蓝的黄的,毛绒绒颤巍巍,真可爱!都是我喜欢的颜色。可惜不知道她们的名字,不然我可以讲给你听,你知道,我一直是个孤陋寡闻的人。

   后来风来了。风来后野花很兴奋,把排练了好长时间的舞蹈跳给风看。树上的几个野果子也红了脸使劲地呐喊,结果不小心从枝头摔落地上,幸好有柔软的落叶接着,可是它们再也回不到树上去了,野果子很后悔,裂开嘴——放声大哭。

   风可不管那么多,照旧调皮地满林子乱窜,到处喋喋不休地宣扬花儿的娇美野果子的甜香。所有的叶子嫉妒起来,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吊在松树上打秋千的长尾巴松鼠不以为然,眼皮都懒得抬一下。小鸟也不爱管这样的闲事,唿啦啦,没了踪影。风的脸上有些挂不住,讪讪地绕了一圈,走掉了。

   我站起身,摘掉跟在裙裾上的草叶,随着风的脚步走去。我知道风儿不会真的离开,风太多情。也难怪,林边的小溪美得令人心驰神往。况且你知道,溪水也是我的最爱。清澈如碧的溪水翻着波花,一层一层滚过滑润如玉的卵石,哗哗的歌声欢快无比。一群小鱼摆着尾巴,在翠绿的水草间钻进钻出,不时顽皮地从水草里吐出一个个泡泡。那情景,真是如小诗一般的美啊!许是久违,风一感动,竟有些呜咽了……受不了,我也有泪欲流。你呢?一直关注着我的你,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心境呢?

   真的羡慕你,羡慕你拥有的一切。你是知道我的心事的,我对着你说过,我喜欢你的伟岸纯朴和与世无争。如果可以选择,我就做你脚下的这弯溪流,天天与你相绕。也许寂寞,但,只要有你为伴。
   或者,化一缕云雾吧,作你每日晨起前的纱帘,遍抚千花万草,奇石险崖。用我的眼波,将你铭刻心间,读你,千千遍……

推荐理由


文章优美,自然,恬静。尤其是文中的景色,让人能亲身感受到大自然之美。也把读者的心境带进自然纯朴之中——淡泊高远,让读者心静心清,忘却世俗之扰.
文章通篇采用拟人手法,把山中之物写得鲜活灵动。这也是本文一大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1 08: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荐《搀扶爱情》(作者:齐凤池  图/钟尧飞)
搀扶爱情  
英国女诗人白朗宁夫人,她的十四行诗写的非常地婉转而缠绵。她的诗歌不仅打动了诗人白朗宁,同时,也深深地打动了世界所有心里萌动爱情人的心。
  
上个世纪七十所代,我第一次读白朗宁夫人诗的时候,我的心几乎沸腾了。我并不是为她的诗歌所打动,而是为她的爱情故事所感染。十五岁的白朗宁夫人,由于骑马摔成了瘫痪。她在床上写了大量的十四行爱情诗。她的诗歌在英国广泛传颂的时候,有一位年轻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名气的小诗人白朗宁,被她的经历和才气深深的打动了。他们是通过书信和诗文传递搭起了爱情的桥梁,诗歌也就成了搀扶他俩爱情行走的可靠的工具。

白朗宁夫人结婚后,在爱情的搀扶下,她不仅能下楼行走了,而且还结出了爱情的果实。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在欧洲传诵,而且在中国五六年代出生的人心中也打上了深深的爱情记忆。  

我是读白朗宁夫人的诗歌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了我诗歌的火苗和灵魂。凡是有类似的经历的都深深地打动过我,对于他们的爱情,我给它取名叫搀扶爱情。

在我的身边就有这么一对类似白朗宁夫人的传奇故事,他们的搀扶爱情始终稳健地行走在人们的视线里,行走在我们的诗行中。

温欣与马丽就是搀扶爱情的最佳一对,温欣是我们工厂里的文工团团长,小伙子年轻帅气,走出去叫人一看,就是专业的艺典范。有人说他象女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带出兰花指,舞台步,戏剧腔。因为温欣是舞蹈专业演员,我在文工团是吹小号和拉二胡的,每次演出,他与另一位演员跳的芭蕾舞《两棵树》最受欢迎。有专家评说,他跳得芭蕾就象和沈培艺、杨丽萍、刀美兰伴舞的演员一样有魅力。温欣不但舞得好,而且还培养出了许多专业的舞蹈演员。他在跳舞蹈的同时,还创作歌曲,编排小歌剧、小话剧,多次在省以上获奖。温欣不但有才,而且在我们文工团口碑特别好。我们没听说他有男女作风问题。

他与马丽的爱情故事在我们团里更是传为佳话。二十岁的马丽是在一次市里文艺汇演中认识了温欣,两个人一见钟情,非常迅速地就定下了婚事。

马丽在小学当音乐老师,她是师范音乐毕业的高才生,而且多才多艺,她不但能唱能跳,还能拉一把漂亮的小提琴。马丽老师人长得也是出类拔萃的。她在我们当地的姑娘堆里,称得上是大美人。她颀长的身材,白晰的皮肤,弯弯的细眉,一对凤眼。她不用化妆就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大家闺秀。

夏天的时候,他们坐在自家的门口,温欣是标准的男中音,经常唱一些《三套车》、《伏乐加河》和《卡秋莎》之类的歌。马丽为他伴奏。温欣唱累了,马丽就独奏几曲。我最爱听她拉的《梁祝》,她把《梁祝》拉得缠缠绵绵如泣如诉余音袅袅。有时她还拉一些我叫不上名的曲子。象舒曼的,莫扎特的,帕格尼尼的,感觉着耳熟,就是叫不出名来。当然国内的曲子我还知道,像她拉《花儿与少年》,《红太阳的光辉把炉台照亮》、《苗岭的早晨》这些曲子我都熟悉。

马丽拉完了曲子,晚风也就习习吹来了。天边的月亮好象被一丝淡淡的白云掩住了。我们在这美妙的琴声中度过了几年高雅的岁月。  

七六年大地震,马丽被砸成了下肢瘫痪,一直卧床。我经常见到温欣用轮椅推着马丽老师上街逛市场。马丽长得还是那么漂亮,那对丹凤眼依旧是那么迷人。只是马丽老师胖多了,她脸上的肉和脖子上的肉有点下坠,好像要掉下来。但她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她对人们笑得依然是那么的甜。

马丽老师在卧床的几年里,她的琴声已经消失在那美好的岁月里。然而,她用拉琴的手拿起了笔,她笔尖上的情思,象音乐的小溪一样涓涓流淌,洇湿了许多副刊的版面。我在报纸上经常读到她来自心灵深处的田原风光,和来自精神家园的美好想往。

温欣上班的时候,她一个人坐在床上眺望窗外的世界,有时她下意识地挪动双腿,想把腿放到床下,她用双拐支撑着,挪到床前,向窗外眺望。窗外的花坛里,月季开得嫣红,柳枝就垂在她窗前,如果她能自已的话,伸手就可以拽到柳条。

马丽老师望着窗外的一切,经常流下苦涩的泪水。她才二十六岁呀,就永远地囚禁在房屋里吗?有一天她在窗前用拐杖伫立的时候,忽然感到心中有一股热流向下肢爬去,慢慢地双腿开始感觉有些刺痒。她用双脚用力,三点支撑站立,这一试,使她重重地摔在了楼板上。她哇哇地痛哭起来。中午温欣回家做饭的时候,她还在地上坐着。温欣把她抱在床上,马丽老师非要温欣再扶她站一下,这一扶,马丽老师真的站立起来了。她用双手扶着温欣的肩,足足站了有一分钟。这下可把马丽老师和温欣兴奋坏了。马丽老师激动得哇哇地又大声哭起来,温欣也一个劲地擦眼泪。那泪水是什么滋味是什么味道马丽老师和温欣品味得最深。  

从那天以后,我经常看到温欣搀扶着马丽老师到楼下,马丽老师象小孩学步一样地试走着。一个春天过去了,马丽老师在一种潜意识的力量下,终于可以在温欣的搀扶下,可以自由地散步了。

傍晚的余辉,透过柳枝洒在马丽老师绯红细腻的脸上,她脸上的汗水就象花瓣上的露珠一样,晶莹透明。她在温欣有力的大手搀扶下,他们一步步走进了玫瑰色的晚霞余辉里,走进了人生最美好的岁月中。我迎着晚霞向他们望去的时候,我看到他们搀扶的身影,恰好定格在了晚霞余辉最绚丽的环节之中。他们的定格就是一幅动人的搀扶爱情的画面真实写真!

推荐理由:作品清新,自然,流畅。

荐《难忘的萤火虫》
(作者:万之)
难忘的萤火虫

  城里的孩子知道杏┗鸪妫??钦嬲?醇??┗鸪娴目峙虏欢唷N艺庋?担?蛭?乙彩恰?span style="font-size: 0pt;color:'#FFFFFF'" > y?!]MfZH  

  小时候在夏夜乘凉时,躺在外婆的怀里数着天上的星星,当牛郎织女、吴刚砍树、嫦娥奔月这样的故事灌得我耳朵快起茧子时,对漫天的星星和蛋黄般的月亮我也就失去了神往和耐心,便会缠着外婆掏出点新鲜吸引人的东西来。于是,在外婆循循的教说下,我背熟了这么个童谣:“火萤头飞落来,把你三个铜钱板,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屁股亮晶晶。”这就是最早的萤火虫对我的启蒙。以后上了幼儿园,从老师那里又学会了,“萤火虫,点点红,好像盏盏小灯笼。萤火虫,亮晶晶,好像会飞的小星星”的儿歌。这个屁股亮晶晶,会在夜空翩翩起舞的小精灵就这样在我脑海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成了我孩提时年年仲夏夜会苦苦寻觅的一个期盼。  

  这个期盼的兑现已经是十年后的事了。那是我下乡插队那年的仲夏夜。清楚地记得,在经历了一天繁重的抢收抢种劳作后,拖着散了架似的身子,胡乱就着咸带鱼、咸菜拨拉了一点饭后,我匆匆逃离了火锅似的知青小屋,一头仰天平卧在山脚的岩石上。世界很静,静得能感受到夜幕悄然从山尖渐行渐近的步伐声。阵阵拂来的山风轻轻滑过我裸露的胸膛和大腿,冥冥中仿佛是母亲从远方递来的呵护。在对家,对母亲深深的怀恋中我进入了梦乡。好梦苦短,蚊子和不知名的小虫的饕餮,很快又把我拉回了现实。恍惚间,我看见一条柔软的光带在夜空里飞舞,起起落落、飘飘忽忽、闪闪烁烁。我惊呆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鬼火?美,让我心醉,怵,让我胆寒,好奇又鼓起了我的胆气。我慢慢地慢慢地靠过去,终于看清楚了,是成百上千的虫子在幽幽夜空中飞舞。“是萤火虫”,我猛然意识到。啊!打小我就期盼见到真正的萤火虫,没想到一见竟然是如此的壮观如此的艳丽。我伸手朝光带一把撩过去,手掌立刻缀满星星点点的萤火,凉凉的、粘粘的好舒服的感觉。

  我想起了外婆,外婆已早不在人世了。但是,她告诉我的关于萤火虫的故事我仍然记忆犹新。萤火虫又叫“鬼灯笼”,每只萤火虫就是一个死去的人的灵魂。一到夏天,他们就会从天堂飞落到人间,打着灯笼在尘世间寻觅自己的亲人,祝福亲人吉祥安康,祈祷年年风调雨顺生活安宁。虽然,我已经念过那么几年破书,已然知道萤火虫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虫体内有一种磷化物。然而,我宁愿相信外婆的话是真的。现在我孤身一人蜷缩在这偏僻的山村,繁重的劳作和尖锐的孤寂让我对生活、对前途、对人生丧失了一切的憧憬和向往。肯定是外婆在天堂里得知了我有磨难,我陷入了无以自拔的困境,知道了我对生活的极度的厌倦。所以,她带着天堂里的人们来看我了,来为我祝福,为我祈祷。我对着飞舞的光带细细寻觅,试图在星星点点中觅见外婆那张熟悉的脸,然后,又如童年般再躺在她的怀抱中,倾听她温馨的呢喃。然而,一切都是徒劳,那条光带依着山脚飘飘忽忽的远去,远去。  

  那夜,我感到外婆一直在默默注视着我,我因此而毫无孤独和失落之感。在甜甜的梦乡里,我又梦见了在星空下为我打扇讲故事的外婆……

推荐理由:情感真切,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1 09: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1 09: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榴熟了》作者:芊芊

中午回家,看见街面上水果摊里堆放着一颗颗又大又滑的石榴,才想起中秋在即了。一路阳光闪闪,秋风习习。沿途经过一片菜地,并不大,与墙头的长度相等,那不过是城里人家开辟了房子旁边的空地栽了些蔬菜而已。外围忏了些竹子,围成篱笆状。竹篱笆上爬满着深绿色的藤,偶尔还有零星的扁豆花从中探出一抹紫色来,却有些恹恹的软软的,没了精神。再往前走几步,就看见那家门前的石榴树了。每回经过这里,我都会不由自主张望,先前满树的叶子,春风几度后,忽一日见满树红花,红得如火似焰,玲珑小巧的样子,一朵朵从翠绿里探出身子,随风摆动,娇艳欲滴。然后树叶竟慢慢掉尽,只剩一树嫣红了。待到花败,一粒粒小小的果子就挂在了花开的地方。

  我总想着,这么青涩的果又这么小要长到何时才能吃啊?竟慢慢忽略了看它们。直到今天看见摊子上的石榴,才又把它们记起。抬头看去,只有一树的枝杈在风里摇晃,不见一个果子,肯定已经被人家摘了,我想着,忽见一抹橘红映入眼帘,停下步细细寻看,原来是一颗硕大的石榴挂在树的末梢头,摇晃着,竟闪出一丝亮亮的光来,十分诱人。  

  “姑娘,你看什么?”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不知何时已站在我的身边,她柔和地问我,语调透着喜悦。我认出她就是这家的主人,不好意思地笑了,轻轻说道:“我看那石榴呢。好大哦,真可爱。大妈,这石榴怎么就剩一颗了?能不能卖给我啊?”“不卖不卖。”大妈突然大声起来。我吓了一跳,随即有点不开心地说:“不卖就不卖,你喊那么大声干吗?”“哦,姑娘,对不起啊。大妈话说急了。”老人满脸歉意。我突然有些不忍,就笑笑说;“没什么的。我走了。”转身就走,老人却喊道:“你等等。”我回头看时,老人已经进屋去了。我又返回树下,刚站好,只见老人拿了两个橘黄带红的石榴出来,一样的闪着诱人的光,只比树上那个小很多。“这两个石榴送给你啊。”说着,她把石榴往我的手里塞。“不要不要,真的,我可以去买,街上多呢。”我极力推辞。“姑娘,你拿着,一定要拿着。刚才大妈吓到你了吧?!”老人固执地把石榴塞进我的包里,语气里满是不安。我再也不能拒绝,只好收下,并连声道谢。

  “经常看见你打我这里走过,就知道你家一定离这不远。到我家做一会好吗?”老人恳切地望着我,“这~”我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俗话说: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短。我总不能接受了人家的好意却拒绝人家的要求吧?再说她一个老人有什么可怕的呢?就跟着她进了屋子,见屋子陈设简单,却收拾的一尘不染。四壁很干净,雪白雪白的,象刚粉刷过。只在正面墙上挂了一个镜框,里面是一张三人合影,其中一个就是老人,比现在年轻一点的样子。于是我猜应该是老人一家三口了。  

  “你一个人住在这里吗?伯伯和你女儿呢?”我看见屋子里的陈设似乎只有老人一个人的,便忍不住好奇的问道。这一问不打紧,老人的眼竟然红了起来,她在我的对面坐下,长长叹了口气就说开了:

  “我是江苏六合的,60年饥荒逃到了这里,嫁给了本地的男人,隔年生了一个女儿。那个时候日子清苦,只靠男人在窑厂帮人拉砖挣钱糊口。那年开春,我们夫妻俩在家门口种了颗石榴树,说是等石榴可以卖到钱的时候就把女儿送去上学。于是,女儿天天看天天盼啊,就盼石榴早点熟了她可以去读书。可是没有想到,石榴快熟的那个夏天,女儿竟然失踪了。是我不好啊,我应该想到头两天在我家附近转的那个人就是人贩子啊。我们俩就拼命找啊找,喊破了嗓子哭哑了喉咙,但是都没有把女儿找回来。”  

   老人已经泣不成声。 我的心酸酸的,不由抬头看了看墙上的照片。“那后来你女儿找到了吧?我看这里她已经不小了啊。”“是的,呵呵~~~她后来回来了。你知道吗?她被卖到盐城去啦。亏得后来他爹去那里挖煤烧砖,也算老天有眼,那个砖厂老板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啊。”“哦?他们怎么就相认了呢?”“姑娘,告诉你你可能不相信,就是石榴让他们相认了。”“什么?石榴?”我惊讶地叫出声来。“那年中秋节快到的时候,她爹想送点东西讨好老板,我就挑了已经熟透的石榴托人捎过去,那年的石榴啊,跟你看见的那个一样喜人呢。听我老头说老板一家见了都很高兴,尤其他那十来岁的丫头,跟想起什么似的冲我老头子问:你家的石榴熟了?那你家女儿上学去了吗?老头一听就难过啦,说女儿已经被人贩子卖掉了,至今没找到。那丫头又问:你女儿叫什么名?我老头说:叫石榴。那丫头一听就哭开了,边哭边喊我老头‘爹’,就往我老头怀里扑,被老板老婆她的养母硬给拽住了。那情景我老头后来想起来就掉泪呢。你晓得吗?那丫头记事咧,被拐那年已经五岁了。”“太好了。你们真幸运啊!”我不由自主地替他们高兴起来,压抑的心情轻松了许多。

   “可后来为了要回这个孩子,我们费了心了。为什么呢?那家老婆不养,死活不肯把石榴还给我们啊。唉,有感情了,人嘛,都这样的。养个小猫小狗日子长了还舍不得呢。”老人又叹了口气说。“真是个善良的老人。”我在心里叹道。迫不及待地问:“那么最后怎么办的呢?”“最后经不住孩子闹,大人求,政府也出面调解了。那家终于同意孩子回来看我,但看完必须回去。而且一年只有一次。我们就把那日子定在八月十五,团圆的日子啊!”老人悠悠地说着,无奈又满足的样子。“这些石榴我摘了放着,树上那颗最大最好的我等她回来时摘下来,让她吃上最新鲜的家里的石榴。让她有个念想,也让她感觉到亲妈妈对她的爱啊。”听老人说完这些,我的泪竟不自觉地湿了眼睛。

   “那么你就要见到女儿啦!应该高兴哦。对了老伯呢?怎么没有见到他?”我快嘴快语又问了一句。

   “死了,死了睁三年了。还好死前他找到女儿了,不然眼睛怕都闭不上呢。”老人又叹了口气说。恨不得扇自己一嘴巴,怎么哪壶不开就专提哪壶啊?又惹老人伤心不是吗?真是的。我在心里埋怨自己。可忍不住又好意地问了一句:“那你女儿该 接你去她那里住啊,你一个人年纪大了多不便?”老人摇摇头,笑着说:“不行啊,女儿总归是要嫁出去的,再说她还有养父母要养的,毕竟人家养了她啊。她每年能准时回来看看我,等我死了能给我安葬就行了。呵呵~~~哦,对了,我女儿的名字就叫石榴”“我知道了,名字真好听。大妈您真好。”老人开通的想法让我油然而生敬意。  

  手机的响声惊醒了我的思绪,我突然意识到还没有回家,而今天是去父亲那边吃饭的,家里人一定等急了。 辞别了老人出来,我分明看见那颗熟透的石榴已经咧开嘴在笑。  
  
  是啊,石榴熟了, 中秋近了,一家人该团聚了。但愿石榴能给大妈带去晚年的幸福!也愿天下所有的儿女都能带给父母永远的幸福!

推荐理由:图文并茂,作者用动情的文字记录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全为以石榴为主线,以一个普通百姓家庭不幸的遭遇为辅线,揭示了人性的真、善、美、丑、恶以及亲情、真情的可贵。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芊芊简历:原名陈君芳,1971年出生,汉族。安徽省天长市供电公司工会干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09: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暖玉生烟2006-10-21 09:09发表的“”:
《石榴熟了》作者:芊芊

推荐理由:图文并茂,作者用动情的文字记录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全为以石榴为主线,以一个普通百姓家庭不幸的遭遇为辅线,揭示了人性的真、善、美、丑、恶以及亲情、真情的可贵。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
欣赏暖玉的这个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1 14: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编辑兄弟姐妹:你们都辛苦了!
提一点建议,请各位编辑帮忙,拜托大家将所推荐作品都跟帖在这里,不要只发作品链接,因为这样方便审稿!
谢谢你们!请多支持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15: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邱冬夏2006-10-21 14:51发表的“”:
各位编辑兄弟姐妹:你们都辛苦了!
提一点建议,请各位编辑帮忙,拜托大家将所推荐作品都跟帖在这里,不要只发作品链接,因为这样方便审稿!
谢谢你们!请多支持我!
邱主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不用客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2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兰、暖玉、杨柳岸南推荐的稿子:

调兵山印象
文/暖玉生烟   图/钟尧飞 
 

调兵山只是个弹丸之地,却也有雄浑的传说,悲壮的战争仍旧流传在白发讲史者的眉飞色舞之间.自然,那遥远的金鼓齐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已不复存在,军帐、营盘以及随风“呼啦啦”响的大纛被滚滚如潮的文明排挤得踪影皆无。调兵山太小了,小得没有厚重的历史,哪管当年的残垣败剑,甚至一星半点儿的战旗遗迹隐藏在泥土里,这也能有历史的矜持和回旋,不必再用传说来装点或炫耀那份淡化的骄傲。但是因为传说的美丽与丰富,调兵山才不那么孤单寂寞,才以挺拔的身姿给人留下风神俊朗的印象。
  
  钟灵毓秀的调兵山处在连绵的群山环抱之中,即使车如流水马如龙,也不见得喧嚣嘈杂却处处平稳安详,他没有大都市的雍容华贵却也自成规矩秩序井然,行走在路上会有不少熟识的脸孔迎面相遇,人们点点头微微笑或者挥挥手,流露出自然的亲切与和谐。友好和善意,让人频添对生活对未来的自信。

  明察秋毫藏而不露,调兵山这个小城只是稚拙的顽童没有那些个高深莫测的城府和奸宄。季春时节,街边的桃花粉脸初探,犹如豆蔻少女在陌生人面前的脉脉含羞。食色,性也,圣人说的话穿越时空,见证着整个生命历程。当饮食男女悠闲自得地从树下走过,偶尔仰头纷落的花瓣盖在脸上,丝丝的凉,屡屡的清爽,丝丝屡屡的惬意,全凭一小片花瓣的魔力传遍全身.再相视粲然怎不令人发出今生今世夫复何求的慨叹呢?相携相守,这样的情感才不会被钢筋水泥裹覆住,就算调兵山呈现给世界的状态是平平淡淡节拍舒缓,人生的极致却也显得洒脱真纯。
  
  在这个小城,风是春天的伴娘,也为秋日准备了隆重华丽的嫁衣裳。可调兵山从未怪责风的放浪形骸,因为它能携来花枝招展,风与花相伴相生相生相成相得益彰,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没有丝毫的矫柔造作,没有丝毫的忸怩作态。每当尘土被这可爱的风轻轻拂起漫天飞舞,簪在鬓边恰如江南娇艳的山茶花,藏身于衣褶布缝之中就成了生命的另外一次镶衮.

  黄砖碧瓦斗拱飞檐,眼中的每一爿仿古建筑就好象是一只只彩蝶,正翩跹着追忆从前的逝水流年。而当明月禅寺的暮鼓晨钟在兀术古城上空喈喈回响, 月亮湖畔的波光艳影就会在心头荡漾。从时空隧道走回,现实里那琳琅满目的广告,漂亮花哨的橱窗,使得调兵山像T台上走秀的MODEL,从不同侧面凸现古典的豪华与现代的时尚。不管是K歌还是泡吧,什么样的新潮,这里的人们都耳熟能详。

  其实,每次逛街,顺着熙来攘往川流不息的人流,常会见到形形色色的宠物狗摇头摆尾跑前跑后,任性的样子甚是可爱滑稽。当然有时只是为了逛街而逛街,但个体商贩总是摇唇鼓舌,有如联横合纵的张仪苏秦,令游荡者不由得心活起来,真切感受到走过千山万水,只有这里的人才是最亲切的!

  不错,打打杀杀毕竟是一介武夫所为,孔武有力根本乏文化底蕴,更何况是没有白纸黑字记载的传说.在调兵山,一家一家的精美书屋林立街头人来人往生意兴隆.或许书店的出现和繁荣能在某种途径上传播大量的文化,调兵山就是因此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深刻,已非懵懂无知的稚子可比。走在街上那些外语歌曲穿街而过,就仿佛是外界文明冲击的回响:不管你接受不接受我都来了。来了文明,调兵山也就脱去了战袍铠甲,出言吐语亦像个文人雅士了。

  当大量外地人涌上街头,混合着原有老酒的醇香,赋予了调兵山崭新的生命华彩时,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和富庶就盛在百姓微笑的酒窝里。一辆辆小轿车在你的身边飞驰而过,一座座高楼需要你仰头观望,一棵棵新奇的植物让你费心品味,任谁都会慨叹:调兵山是古城,调兵山是煤城,调兵山更是奋进之城。每一时每一刻每一秒,这里都在千变万化。不是因为没有来,而是因为这里变化快!
  
  是啊,传说中倚天仗剑战功赫赫的兀术不见了,山村水郭寻常巷陌的百姓不见了,可是他们那种坚韧不拔开疆拓土的精神却在激励着现在的调兵山人。相信调兵山会因着传说的原因快马扬鞭,在未来的路上剪取最美的风景!

推荐理由本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副充满生机的小城美景,让人留恋踟躇;文章更美之处在于结尾处没忘记给人以希望,对小城展望虽少,但富有情感。作者对家乡的爱从笔端流到读者心中。

《乡村声音》
文址:http://cn.zgbm.com/bbs/read.php?tid=3566&fpage=6  
作者:文/黄森林 图/琴语
推荐编辑:暖玉生烟
推荐理由:该组文字满溢着农村浓浓的乡土气息,纯正质朴,情感深切真挚!


*牛哞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正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课本上的古诗。望着儿子天真的模样,我不由笑了,我知道他恐怕永远也体会不出诗中所描写的那种美好的意境的。而乡间小路、炊烟夕阳的画面,倒骑水牛、横吹柳笛的场景却永远的定格于我的脑海,锲入到我灵魂的最深处。

     我是在牛背上度过童年的,牛背是我的摇篮,牛哞声则是我的催眠曲。在我小时候,农村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什么东西都是集体的,牛也不例外。那时爷爷就专门负责照看湾里10多条牛,放牧喂料,饮水添草。我每天都屁颠屁颠的跟着爷爷,爷爷就把我放在最听话的那头老水牛的背上,上山下山,稳稳当当,如履平地。从那时起,我就与牛结下了不解的情缘。牛吃草的声音、反刍的声音、哞叫的声音以及牛尾甩苍蝇的声音,还有牛身上特有的气息和牛粪的味道,让我童年的记忆澄明而神圣。  
  
     牛是农人的命根呀,所以农人都很善待牛,饥饱冷暖常挂心头。有时牛鞭子甩的山响,却没舍得落在牛的身上。而牛对人最好的回报就是辛勤的劳作,生命不息,劳作不止。“犁耕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饱暖,不惜羸病卧残阳。”宋代李刚的一首《病牛》诗可谓写尽了牛的辛劳与情操。  

     牛哞声是乡村特有的富有韵味的悠扬小调,它让人听着熨贴,听着舒心,听着满足,听着甜蜜。牛哞一声山水绿,牛哞一声五谷熟,牛哞一声田地收。牛哞声声,那是牛对土地的情歌,是牛对人类的表白。  

*鸡鸣
     在我老家的农村,常见的家禽主要有鸡、鸭、鹅。鹅是难伺候的主,且食量大,所以养鹅的人不多,有那么三几只,算是一道风景一种点缀。养鸭是件麻烦的事情,鸭往往要下水戏游觅食,傍晚撵回家很棘手,所以养鸭得专业户,养就养它一大群,当个事的养。而鸡则是最普遍的了,家家户户都有。养鸡简单呀,清早从笼里放出,房前屋后有的是青草和昆虫,散出去就不用管,到天黑鸡们自然地会回来歇橱。    

     家家有鸡,家家就有鸡鸣声。鸡鸣是乡村最为生动的音符,它唱出的是青山绿水的和谐,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安宁。

     大红冠子花外衣有着漂亮羽毛拖着长长尾翎的公鸡是农人的钟表。“三更灯火五更鸡”,公鸡是乡村起得最早的生灵。它清清嗓子,提提精神,便开始打鸣报晓,东家的鸡叫了,西家的鸡也跟着叫了,在鸡们争先恐后的叫声中,东方就露出了曙色晨曦,“雄鸡一唱天下白”。而中午时分,高傲的公鸡就站在高高的土岗或树梢,翘着尾巴,伸长脖子,可劲的叫,那是吆喝在田地里劳作的主人,该放工回家了。那潇洒的姿势定格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烙在我的心中。  

     如果说公鸡鸣叫是一种粗犷的美,那么母鸡和仔鸡的叫声则显得温情脉脉了。正象那首儿歌唱的一样:老鸡带小鸡,走东又走西,老鸡叫着咯咯咯,小鸡叫着叽叽叽。你可以想象出一幅生动逼真、情趣盎然的山水田园图画:在春天碧草如茵的山冈上,一只母鸡带领着一大群毛茸茸的小鸡在自由自在的觅食,这时,母鸡在草丛中刨出了虫子,小鸡们便唧唧喳喳一拥而上……
  
     母鸡还有一种叫声让人听着很是满足舒畅,那就是母鸡下完蛋后“咯嗒咯嗒咯咯嗒”的叫,那声音满是自豪,既是在向主人邀宠,也是在向同伴进行炫耀。而主人也很大方,往往都会赏她一把谷子什么的。因为鸡蛋可是农人的宝啊。鸡蛋可以换回柴米油盐,可以换回日常用品。小时候我体弱多病,奶奶就隔三岔五地蒸鸡蛋给我补身子。现在我总想,我正是听着鸡鸣,吃着鸡蛋才长大的呢!

*狗吠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千百年来随着人类一起繁衍生息,一起进化发展,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与考验,慢慢就成了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狗与人总是形影不离,相随相伴,不论人是富有还是贫穷,它都永远不会背叛。所以富兰克林就曾说过:有三个朋友是踏实可靠的——老妻、老狗与现款。  
  
     在乡村,家家户户除了养鸡外,还都养狗。村子里一有风吹草动,往往是从这两种动物的叫声中得知的:“鸡犬之声相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乡村多狗,村头村尾,阡陌田野,到处都有狗们活动的身影,可以说,狗使单调的村落增了生机,添了灵气,狗是乡村画图上的律动的风景。  

     而狗吠声是乡村最亲切的语言。狗吠是宁静乡村插诨打科的一段幽默,是乡村音乐众多彩铃中最为响亮的和弦音。有狗吠的日子总让人觉得踏实,感到坦然。  

     其实人们养狗主要是让它看家护院,而狗也的确是称职的好警卫。一有动静,它立即警觉地立起身子,竖起耳朵,然后就吠叫不止,这时狗的吠叫就如拉响了长长的警报,提醒主人有情况。每逢除夕夜,老家的人总要拣几块肥肉给狗吃,摸着狗的耳朵,让它耳朵放长些,这既是对狗一年辛勤工作的肯定,又是对新的一年提出希望。  

     狗与小孩最亲,小孩走到那里,都唤自家的狗跟着,狗是认路的,不论走多远,它都不会迷路。小孩有好吃的,总是留一小份给狗,这时的狗是最乖的,冲小孩“汪汪”地叫着,那声音富有磁性,让人听着就是一种享受。现在我还听到那美妙的声音在我耳畔回响呢!  

*蛙鼓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是宋人赵师秀写的一首诗,名字叫《 约客》,诗中描写的是这样的场景:在一个细雨缠绵的夏夜,屋外水塘里到处是此起彼伏的蛙鼓和鸣,而诗人的心绪不是很佳,因为跟他有约的人迟迟没到,诗人只好百无聊赖的玩着棋子,闲看着灯花的爆落。其实,赵师秀错矣,那外面的声声蛙鼓,可都是向他发出诚挚的问候、召唤与邀请,而他却错过了一次多么美丽的约会啊!    

     我的家乡地处豫南鱼米之乡,塘堰如织,河湖纵横,那里为青蛙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之地,水草丰美的地方,是青蛙的伊甸乐园。  

     一声惊雷,一场春雨,一场花事,就唤醒了冬眠的青蛙,就唤醒了一个物种勃发的青春。于是青蛙的身影就成了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青蛙的鸣叫就成了春夏之际的主旋律。  

     我一直以为“蛙鼓”是一个绝妙好词,创造这个词的人要么是大手笔,要么就是灵感突发妙手偶得之。鼓是一种乐器,形容蛙鸣如鼓,那蛙鼓就该有音乐的韵律了!蛙鼓往往有千军万马的雄壮,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蛙鼓是一场大合唱,铿锵澎湃;是一部进行曲,催人奋进;是一阙交响乐,昂扬激越;同时它又是一首曼妙的小夜曲,乡村里,谁不是枕着蛙声入眠的呢?有蛙鼓伴秦,乡村夏夜的乐章气势更恢弘,内容更完整,形象更丰满,效果更美妙。  

     最难忘是儿时的夏夜,月光如水,蛙鼓如歌,我们的鸡蛋壳里装满了萤火虫,装满了欢乐,也装满了成长的希望。
  
     远去了,我的童年,远去了,我的蛙鼓。只是在我心的原野上那童年的蛙鼓还在欢快的擂响,你听:呱呱呱,呱呱呱……。

*蝉噪
     乡村能与蛙鼓想媲美的,就是蝉鸣了。印象中,乡村的蝉特别多,不论是各种树木,还是低矮的灌木丛中,到处都有蝉的踪迹。每到夏天,蝉们便放开喉咙,旁若无人的高声歌唱。说实话,小时候,我是不很喜欢蝉鸣的,觉得那真的是一种噪音。所以,每当听到蝉叫的时候,我总是用脚狠狠的蹬树木,想把它赶走。
  
     上初中后,学了法布尔写的文章《蝉》,才得知,蝉的生命是很短暂的,它要在黑暗中经过漫长的蛰伏,才得见天日,才换来那短短的一两个月时间的欢唱。蝉鸣原来是蝉在释放它的情感,是在享受它的生命。我不由对蝉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敬意,再也不讨厌它的叫声了。后来,又学了这么一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才明白,听蝉鸣原来是一种心境,心境好了,竟能听出“禅”味来。从此,我也尽量让自己的心情平静,去静静的品味蝉鸣。你听,那一唱一和,多象情意绵绵的情歌对唱;那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多象一幕歌剧表演呀。  

     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都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唐代虞世南写到“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也写有“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蝉噪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认可,它能与人的心灵相通,于是蝉噪就有灵性了。  

作者简介:黄森林,197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自1996年以来已先后在《散文百家》、《作家报》、《报晓》、《雁鸣湖》、《澳洲彩虹鹦》、《珍珠港》、《今日安报》、《信阳日报》、《信阳晚报》、《信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发表散文100多篇,已出版散文集《记下平凡》。

作者通联:河南光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黄森林   邮政编码 4654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17 20:19 , Processed in 0.062440 second(s), 5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