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只飞入城市的布谷鸟
魏兴云
端午节前的一个夜晚,一只布谷鸟在这座城市的上空迷失了方向。城市中五彩的霓虹遮住了月亮和星星的光芒,真让过路的鸟儿头晕目眩。
飞越了辽阔的欧洲大地,旅途劳顿,它早已疲惫不堪。一个俯冲,布谷鸟摇摇晃晃地落在一户人家的窗台上。首先发现它的是这家六、七岁的小男孩,推开玻璃窗友好地伸出手,布谷鸟振动翅膀,嘴里叫着“布谷布谷”,算是友善的回应。这家的女人从外面进来,啊,谁家的鸽子?布谷鸟登时笑了,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里人呐!
这家的男人走了过来,握住布谷鸟的腿。从小在乡下长大的他摇摇头,说:这是布谷鸟。女人从家里的米袋里抓了一把晶莹透亮的大米递给孩子。布谷鸟拒绝食用,它最喜欢的食物是田野里即将颗粒饱满的麦子。
夜色已晚,这个男人找来一个笼子,把布谷鸟装了进去并且放在了书房里。
布谷鸟满腹委屈,我是“杜鹃啼血”的布谷鸟啊,应该生命不息、啼叫不止。它刚要大喊:我要工作!男人“啪”一下关了灯,书房一下陷进了黑暗里,“英雄”彻底没有了用武之地。
这就是布谷鸟?女人愣了,她在城里长大,只在书上看到过布谷鸟的故事。布谷鸟也叫杜宇或者子规,因为布谷鸟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叫得满嘴流血。南宋诗人陆游曾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
第二天一早,从不早起的男孩把布谷鸟带到了楼下的小花园里。看到新来的同类,挂在树上笼子中的鸟们纷纷震动翅膀,嘴里叽叽喳喳。人听不懂鸟语,布谷鸟却听得很清楚。比如,那只漂亮的画眉说:这是什么鸟?怎么这么丑。布谷鸟曾经在一个偌大的湖面上看过自己的影子。它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比起画眉的确算不上漂亮。一只鹦鹉接着说:讨厌!讨厌!比起伶牙俐齿的鹦鹉来,只会说三句话的布谷鸟只能算得上笨嘴拙舌。一只黄莺更是要冲过来啄它,嘴里还说:你这个坏鸟!布谷鸟很委屈,它不知道,所有的雌性布谷鸟从不自己筑巢,等到产蛋以后,它们会来到知更鸟、刺嘴莺等鸟类的巢中,“委托”别的鸟类孵蛋。
小男孩放学以后,作业也不做了,吃饭睡觉都要和这只布谷鸟在一起,在睡梦中和布谷鸟说了好多的话。城里的孩子虽说物质生活丰富,不缺吃穿,内心却很孤独,很像关在笼中的那些鸟儿一样。布谷鸟想要给他说说外面的世界,可他怎么能够听得懂?
夜里,男人和女人达成了统一意见,他们都不能容忍孩子“玩鸟丧志”。小男孩上学走了以后,他们打开窗户,外面长空万里,出城不远就是无垠的麦地,那才是布谷鸟的战场。战士一样的布谷鸟怎么会贪图安逸舒适的生活呢?
它震动翅膀,箭一样飞入长空,彻底逃离了这座城市,那么坚决和从容。空中又传来它那凄凉而又宏亮的叫声:“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快快割麦!快快割麦!”、“快快播谷!快快播谷!”
有时,城市中生活的我们,多像这样一只布谷鸟啊,因为俗世中太多的羁绊和牵挂,不能在空中翱翔,只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挣扎和彷徨。
乡间流萤
徐学平
那夜,我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我还很小,依旧粘在好久不见的老外婆的身边。小河吹来草叶的清香,浅浅的荷塘水墨丹青似的把夏季托在一望无边的清凉夜空下。我和姐姐在捉萤火虫,老外婆却嘱咐我放掉它们,她说,让它飞啦平仔,千万别碰那些屁股着了火的苍蝇。
捉萤火虫是童年“夜生活”的一部分。老外婆纳凉的时候,我和姐姐最爱在后院消磨。因为怕黑,远方的荷塘是不敢去的。然而,总有一两只亮着绿光的萤火虫偶尔会从远处飞来,像流星似的掠过后院,稍不留神准错失良机。于是,找一个大塑料袋,一见绿光划过我就像着魔似的乱挥一通,但往往只捕捉到一袋子的晚风。姐姐比我强多了,只要连跑带跳一挥一罩,小家伙就得乖乖就擒了。
萤火虫身长约一公分,它一点也不像苍蝇,倒有点像小蜜蜂。爱上萤火虫,因为爱上它腹底那一盏小绿灯笼,但是刚被捉的小家伙大多不肯亮灯,大概那也是一种反抗吧。不过不要紧,只要用手指头轻轻往它的腹部一按,它就会受不了而亮灯求饶了。
怀揣装着萤火虫的塑料袋回屋,把它们放飞在密封的蚊帐里,熄了灯,躺在床上看它们幽幽地亮着,仿佛闪烁着满天的星星。我尤喜在此情景下,去体会这一份恬静的优美。睡意浓时,便捉两只放在枕边陪着我甜甜地入睡,说不定在梦乡里也许还能捉到一只萤火虫哩!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空间处处高楼林立,城市的繁华逐步吞噬周围所有的乡村,霓虹灯把夜晚扮点得如同白昼一般,而此地,以后要真切地看到一两只流萤,享受一下那种真正属于大自然的天籁幽光,恐怕也是不易的了。
外婆已经病逝多年,姐姐也早已出嫁了。岁月一天一天地增加,我也一天一天地成长,可萤火虫却永远是那么小,那么可爱,那么晶莹,像童年。
情系五月湖
张艺华
诗句里蹦出的每一串音符
是五月会唱歌的玫瑰
微风吹皱的水
湖水气化了的风
让羞涩的五月来了初潮
在掌心里被攥扁了的春思
是五月失眠时的淡淡乡愁
托付给流水的那些花瓣
有散不去芬芳的和洗不尽的铅华
无言地,荡起涟漪的忧郁
眉宇间,那一片片好似绿叶的喜欢
在五月的石榴裙周围开成芙蓉
潮湿的梦
波动着一浆浆温情
湖岸的五月,落英与柳絮齐飞
此刻,我恍惚如一只水鸟,
留恋着五月湖的水面,久久不归
麦子熟了
张彦英
山脚下的麦子熟了,孤独地熟着。头依旧直直的昂着,低过山河却刺痛了山河。谁知道麻雀去了哪里?谁知道镰刀去了哪里?谁知道戴草帽的老人去了哪里?灰色的天打了几个响亮的喷嚏,重病的大地在惊吓中又翻了几次身,如果你还稳稳地站着,路过那片废墟遇见了旧日的时光,请说一句:麦子熟了!麦子熟了!
山路消失,河流破碎,石桥和坝渠被掀翻了身,山脚下的麦子熟了,骄傲地熟着。不谙世事地在风中摇摆,呼吸着消毒药水味,这是一群也受到惊吓的孩子!只是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释放出恐惧。它们托风捎个口信儿,也不能像去年那样顺利到达。
村庄去了哪里?花狗去了哪里?炊烟和花香去了哪里?六月了,你可知道?六月了,大地上不该是如此这般热闹的景象,所有的人都应该来这里,手提肩扛,车载船运,流汗,说笑。啊,那时镰刀和麦子会有一个默契的合唱,旋律远比此时的雨声动听。
山脚下的麦子熟了,它的主人是否遗忘?血汗在这里,甚至昨天来时留在地头的脚印在这里。它想了一夜:是不是日头还不够毒烈?是不是月色还不够圆润?是不是在外奔波的那个人不能抽身回来?
来的是一群陌生的人。他们从蓝色的帐篷里走来,脸上似乎还沾着泪痕,山脚下留下了他们往返的脚印,有一个戴草帽的多像年轻时候的主人,麦子恍惚,以为倒回到若干年前,想起那头桀骜不驯的驴子……
麦子熟了,它们不知道是谁得到了这个消息。绿色、白色、橙色都来了,五颜六色的田野!受过惊吓的孩子幸福地倒在母亲的怀里。
走近丹顶鹤
徐恒足
我的家乡(江苏涟水)每年有很多鸟类来越冬。那是我儿时最快乐的日子。来的鸟儿很多,除灰鹤,大鸨外,最常见的是大雁。大雁是—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或排成一字,或排成人字,鸣叫像军人喊口号似的,整齐划一,声震四野。但从未见过丹顶鹤。在我们那里,丹顶鹤被尊为“仙鹤”,和传说中的“东海龙王”一样视为神物。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一直对丹顶鹤存有七分神秘,三分敬畏。虽非常好奇,却从未有过走近它的奢望。
成年后,我长期在盐城地区工作和生活。这里位于江苏东部沿海,海岸长达500多公里,有—块我国最大的沿海湿地。气候温和,雨水充足,食物丰富,又远离人群,是各种鸟类和其它动物天赐的乐园。它们中有的一代接—代地在这里棲息、繁衍,有的只是迁徙时在此歇息中转。丹顶鹤属后—种,每年冬天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和黑龙江飞越几千里到这里越冬,总数约占世界野生丹顶鹤60%左右。1983年,江苏省决定以射阳县境内滩涂为主,成立江苏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从那时开始,丹顶鹤就和盐城联在一起,成为盐城的文化形象大使和很有魅力的地区名片。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区内动植物种类多达2500多个,其中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14种,二级保护的87种,每年有300多万只鸟类在这里安家落户。
1986年冬,有两只丹顶鹤在灌南与响水相邻的海滩上被人用毒谷毒死。省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召集邻近几个县的政府办公室主任现场开会,讨论如何依法管理和加強保护。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为保护一种鸟类而召开的专门会议,第一次知道保护自然生态与人类自已生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是第一次有幸目睹这一满身仙气的特殊乌类。从此,我开始一步步走近这一人间仙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说实话,我早就想写点关于丹顶鹤的文章,但又怕写不好而迟迟不敢动笔。我反复提醒自己:如果力不从心,“画虎不成”,岂不亵渎了这一仙子,起码也是不敬呀!即使它宽容大度,原谅我的肤浅,我也解脱不了来自内心的谴责。但尽管如此,还是拗不过心里那份痴情,终于冒昧写下了几点感悟: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丹顶鹤起源于何时,还没人说得清楚,但肯定先于人类。它和人类何时成为“朋友”,也没有资料可查。无可争辩的是,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在我国的诗、文、书、画,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乃至健身、娱乐等方方面面都有鹤的身影。早在两千多年前,被誉为中华文化之源的儒学经典《诗经·小雅》就载有《鹤鸣》之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是—首即景抒情的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有色有声,有情有景,意脉贯通,结构完整,形成一幅漫游荒野的生动图画。它以“鹤鸣”为媒介,向后人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告诉我们:早在上古时代,丹顶鹤就与我们的祖先—起,亲密和谐地生活在神圣的华夏大地上,成为中华大文化—个重要元素和亮丽篇章。
为了现场察看野生丹顶鹤在这里越冬的情况,了解管理和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起走访了保护区。正如我事先期待的那样:一爬上海堤,就听到从远处那片莽莽苍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中传来“嗝”“嗝”的鸣叫声。其声质美,韵长,又清纯,高远,久久在云霄回荡,于高雅淡泊中释放出惊人的智慧和感人的力量。时间过去二十多年了,我至今仍然无法忘记当时受到的那种震撼。这些年来,我在玩赏古诗词时,总特别注意寻找古圣先贤们对“鹤鸣”的感受与描绘。杜牧:“佳音迎晓日,秋思立寒浦”(鹤);丁谦:“清响彻云霄,万籁息以屏”(夜闻鹤唳有感);白居易 :“声断碧云外,影沉日月中”(失鹤);李绅:“闲整素仪三岛近,门飘清喉九霄闻”(忆放鹤)等千古绝唱,—次次在我心里激起感情的波澜,令人难以自己。
近来,我认识了保护区一位鸟类学家吕士成先生。他坚守滩涂30年,对丹顶鹤的研究已在多种领域有所突破,在全国乃至世界达到先进水平。鹤的每一细微动作他都能看出有何动向,每一声鸣叫他都能听出有何诉求。他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是:“我的丹顶鹤”。一听就知道他和丹顶鹤从生活上到感情上已经融为一体了。我曾向他求教:“鹤的鸣叫声为何这样高吭,这样嘹亮,这样空灵”?他说:“如果从现代科学讲,它有一种独特的发声器官,颈项有—米多长,喉部的构造也有特殊机制,所以,发声沉而远,悠而绵。但从三十年来的交往中,我发现这个早生于人类的精灵,智慧与情操并不都在人类之下。鹤鸣源于心,发于情,形于声,是鹤的语言,也是它的歌吟;是表达,也是呼唤。讲述着大自然的故事,抒发着内在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景与诉求,表达对与人、与鸟、与其它生物共存共荣的生态体系的满足与赞颂;呼唤历史,呼唤文明,呼唤真善美。”我非常佩服吕先生的真知灼见。
“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
话又说回去。那天,听到鹤鸣后,我们在管理人员的指点下,巡声远眺,很快发现有几百只野生丹顶鹤正在远处滩涂上活动。为了不惊扰它们,我们利用芦苇作掩护,屏息猫腰,辗转迂回,慢慢接近。这时,夕阳的余辉把雪后的滩涂照得贼亮。这群飞越千里的鸟儿,没有一点疲乏之态和陌生之感,倒像是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见到了久违的亲人,那样自如,那样随便,那样放荡。有的低头觅食,有的随意斗闹,有的交颈私语,有的轻歌慢舞,千姿百态,不一而足,让我们得以—饱眼福。面对这群仙风道骨的神鸟,我心中唯一的感觉就是美,美得自然,美得大方,美得神奇,简直是鬼斧神工、天创地造的艺术珍品。它喙长,腿长,颈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温文尔雅,仪态万方,时而像林中高士,时而似凌波仙子。造型之奇妙,变化之灵动,神态之高雅,由自然走入意识又从意识回归自然,恰到好处,无以复加,令人叹为观止。难怪千百年来,其仙姿丽质频频在诗词、文赋、书法、工艺品中展现。
丹顶鹤的色彩更堪称一绝。丹顶,黑颈,白羽,浑身上下,只有红、 白、黑三种颜色。删繁就简像三秋树,标新立异如二月花。白是基调,是底色,白得神圣,白得淡泊,白得清雅,白得飘逸;黑是衬托,是铺垫,黑得深沉,刚正有力,象征永恒;红是点缀,炽热,激昂,跳跃,蓬勃。这三种色彩,冷暖互补,在強烈与淡泊对比中和谐地构成,萌生出鲜艳活泼的生机,彰显圣洁的质地,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昭示统—的哲理,展示高尚的徳行,是启迪人类炅魂的精神动力。杜牧,赞:“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鹤)”;鲍照,夸:“精含丹而星曜,顶凝脂而烟华(鹤舞赋)”;白居易,叹:“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云消”(失鹤)”。见仁见智,各有千秋。
“苍波万里茫茫去,驾风鞭霆卷云路”
丹顶鹤的灵性之高在鸟类中极为罕见,尤其是那种惟美的天赋,不管在哪一方面都表现出至尊至纯。它洁身自好,身上的羽毛每天要认认真真地清洗两次,光亮照人,一尘不染。它不近腐臭,非活食不吃。它严格遵守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原则,不恋爱不结婚,不婚不育(产卵),失偶不配。这些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情操,圣洁的感情世界和健康的精神生活,让人惊叹:“人岂不如鸟乎”!但最让人“羡慕、疾妒、恨”的,是鹤的舞蹈与翱翔。鹤舞有极高的艺朮水平和出神入化的表现力、感染力,被舞蹈大师们视为“天师”,孜孜不倦地仿而效之。鹤舞形式多样,通常有独舞、对舞、群舞。舞时如醉如痴,飘飘欲仙。时而昂首,时而翘尾,时而张翅,时而弹足,大度、健美,豪气奔放,风情万种,体现出超凡的意志品格,抒发出希望与理想,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如双鹤欢快地对舞,是对婚姻美满的表达;群鹤一起起舞,是对美好生活的赞誉;孤鹤独舞,则是对已故配偶或夭折子女的怀念和悲伤。据吕士成介绍,雏鹤生长两年后即进入成熟期,此时便开始有了求偶行为。鹤的求偶行为大致有两种,即鸣叫和舞蹈。大多先是雄鹤在雌鹤面前为讨取芳心而一遍又一遍地独舞,同时还不断变换各种姿态,力图将自己最为美好的瞬间献给对方,直到将雌鹤感动了,才会亮亮翅膀。这时,雄鹤的努力就算没有白费,求婚已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接下来便是对鸣,对舞,最终恋爱成功。
舞如幻翔若梦。翱翔是丹顶鹤另—种美的展示。在某种意义上说,翔比舞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它将壮美托向高远的境界,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也是对体力与智慧的严峻考验。“苍波万里茫茫去,驾风鞭霆卷云路”( 鲍照《鹤赋》);“ 晴空—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钖《秋词》)。诗人抒发的是对鹤飞翔时那种动感美和空灵境界的赞美与感叹。“翱翔—万里,来去几千年”。丹顶鹤在人们心中渐渐远离尘世,登上神坛。民间把“驾鹤西遊”视为像凤凰涅槃一样的神圣,用它来表达对逝者的祝福和赞颂,也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既慕仙鹤—飞冲天,也盼它“归去来兮!
(徐恒足: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杂文学会副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