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苏雪巧 于 2013-6-15 19:03 编辑
普通农民的书法梦 文/苏雪巧 人的一生究竟要怎样努力,才算没有遗憾。当我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举棋不定的时候,无意中认识这样一位老人。他叫王铜义,六十八岁,淮安区城东乡一位农民,癌症患者。这位老人与普通农民不同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酷爱书法艺术,病魔对他身体造成了伤害和痛苦,而书法艺术的执著却带给他精神上的充实和坚强。
春花烂漫的季节,我们几位爱书者走进了清新舒爽的农家小院,高高的门槛很有地主富农的架式。老远就听到他老人家爽朗的笑声,快步迎了出来,朴实的面孔里看不出丝毫的病态。家门口的水泥地上铺晒着些陈年的玉米。我们被引入他的书房,满墙挂着这么些年自己专心临摹的书法作品,桌上整齐的摆放着笔墨纸砚。各种字体的临摹,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叹不已。曾经在区书协沙龙一起习字的时候,看他谦逊的讨问比自己小很多的老师时,我还暗自窃笑,心想这老头还挺好学的。 今天所闻所见,让我羞愧难当。一种由心而出的感动,滋润了我许久,进一步了解王老师的为人以及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我有一种要与更多人分享他故事的欲望。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父母双亡。由于种种原因中途辍学,三年自然灾害,让被迫生计的他逃荒至安徽。讨过饭,放过牛,做过米厂通讯员。后来又应招芜湖专区杂技团,打鼓,出海报,学杂耍演员。由于受阶级成份的影响被精减。又和人学徒弹棉花,维持生活。 虽然经历人间酸甜苦辣,对于书法一直是他一生的爱好,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由于家贫,无钱买纸,曾用大方砖磨光了用水蘸着练字,在木板上练,水泥地上练,一弯腰就是三四个小时。 从起初的临摹学习到前几年,无师指导,自我感觉还可以,乡里乡外小有名气。当遇专业人员指出不足时,内心很矛盾纠结,不想否定自己,但又在高手面前不得不臣服,经过数次的交流后,决定舍弃原来的自己,放下包袱,进而拜入名师之下。生命总是在不断蜕变中成长,在王老师书法艺术渐渐走向正规之路的时候,天起了变化。 头上的那片乌云在别人的眼里,似乎怎么也挥之不去。然而在王老师的眼里更感生命的重要,于是,他更加迈足了步伐,很多人患病后害怕化疗。而他不同,积极的要去,因为他要把身体迅速恢复,好继续投入艺术的追求。他忘记了自己是病人,觉得自己六十八岁还是正当年的时候,“历代大家都在高龄时才会有自己的成就”一代大师饶宗颐先生说过。 长寿是艺术的必备条件,因为没有岁月的打磨,艺术很难有更深的领悟,所以王先生在书法的追求中其实也在同时争取长寿。这时,病对他来说,已经不成为问题了,他需要的是解决掉所有的癌细胞。 从医院回来的日子,王老师的精神依旧饱满,每天临帖三小时以上,看着一幅幅清俊淡雅,节奏明快的作品,可谓传统底蕴丰厚,书卷气照人,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本本荣誉证书面前,他没有过多的炫耀,只是感觉这么些年走了很多弯路,现在努力,会有很大突破。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老师的心路历程很好的证明了古人的话。一颗感恩的心,加上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很值得我们这些晚辈们学习。 斜阳西下,我们拜别了王老师。一路上,感叹他的坚持不懈精神,感动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感激他热情洋溢的接待,感触他对生命与艺术的最好诠释。每一位见过他的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一种力量在延伸。至少我感动了,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