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64030|回复: 0

7月19日选发许文金《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1 17: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庚子之乱”的台前幕后  许文金

  本来,历史就是历史。不过还有一些不同的说道: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有时会以不同的形式在重复、演绎……”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知兴废。”     ——题记

  飞扬跋扈为谁雄?
  公元1860年,即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侵犯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携带皇族逃往承德避暑山庄;七月,咸丰病危,遗诏立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等八位大臣辅政,一切军政事务均由辅政大臣处置;八月,咸丰病故。皇后钮祜禄氏和懿贵妃——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被尊为两宫皇太后,徽号分别为慈安、慈禧。慈禧一心想掌控朝政大权,广施权欲,巧布色欲,拉帮结派,咸丰帝尸骨未寒,便笼络恭亲王奕讠斤 向八大臣发难。结果,八大臣被革职的革职,处死的处死;慈禧从此大发淫威,一时,朝野都拜服在她的石榴裙下。从而,拉开了“垂帘听政”的序幕,大清帝国的历史得以改写,小皇帝同治被玩弄于股掌之中;慈禧独掌朝纲长达47年之久,一直到她寿终正寝。这就是晚清历史上无法遮掩的政治丑闻:辛酉政变——发生在咸丰死后次年,公元1861年晚清王朝的那些事儿。
  毫无疑问,发动辛酉政变的总导演不是别人,正是叶赫那拉氏慈禧。这位权欲熏心的女人也想蹦哒一下,彪炳史册。在她当政的那些年头,有了洋务运动的发生;曾国藩为老佛爷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左宗棠为晚清朝廷尽力收复了新疆;李鸿章为清廷创建了一支初具规模的海军;丁汝昌更是励精图治,尽力把一支海军打造成虎贲之师;台湾也建立了行省……
  天有不测风云。大清王朝又经过了皇位更迭的变故:同治在皇位上仅仅撑持了短短的13个春秋,便一命归西;醇王之子载湉入继,立为德宗,改元光绪。光绪年纪尚小,丝毫没有扰乱慈禧“垂帘听政”独掌朝纲的美梦。
  可这位老佛爷拣的实在不是时候,她毕竟比不上武则天。那年月,一直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的大清帝国,经过连续两次鸦片战争的折腾,脆弱的国门早已被洋人打开。好景不长,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为老将冯子才英勇抗战,本已胜利在望,在这个节骨眼上,清廷却下令停战撤军,不战自败!1885年6月,清廷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不仅确立了法国在越南殖民统治的地位,而且,中国的云南、广西也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海军由于经费的不足,缺乏装备。老佛爷宁可花上数以万计的银两筑后宫、过寿诞,也不愿把钱花在扩充军备上。历时八个月的中日海战最终以清政府的惨败而落幕。清政府于次年派李鸿章跑到日本去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帝国主义列强早就觊觎中国地大物博这块肥肉,也早已摸准了老佛爷求稳忙乱、求和苟且的脾性,开始大张旗鼓地瓜分中国。光绪帝虽然胸怀壮志,但毕竟经不住老娘的一声呵斥;他想通过戊戌变法来振兴清廷的畅想曲刚刚唱到第103天,就被叶赫那拉氏腰斩了。光绪帝的左膀右臂戊戌维新六君子被慈禧抄斩。老佛爷甚至还将这股新兴势力赶尽杀绝、斩草除根,连襄赞变法维新的珍妃也不放过;光绪最终落得个珍妃赐死、身陷囵圄的下场,从此噤若寒蝉,不久便抑郁而死!
  1899年,山东清平县出现了一股“拳民”,称为“义和拳”,不知为何,老佛爷对这股反清势力的态度居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由拚命剿杀改为抚剿兼施的两面手法。义和团也趁此得以壮大成燎原之势,甚至扯起了“扶清灭洋”的大纛;义和团运动的高涨,直接影响到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因而导致了八国联军的侵华行动。1900年8月14日,北京沧陷。八国联军四处攻掠,烧杀抢夺,繁华的京津一线广大地区成了瓦砾场。叶赫那拉氏吓得屁滚尿流,几欲不顾皇儿,在一支义和团队伍的保护下,乘上驴车仓惶逃往西安。1901年7月,清廷派端王奕劻、军机大臣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丧尽国格的《辛丑条约》。从此,中华民族跌入了苦难的深渊;晚清王朝一蹶不振,气数殆尽。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的一页!
  叶赫那拉氏尸位素餐,对内,拚命打杀进步势力;对外,仰洋人鼻息过起求和苟且的日子,殊不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次第,岂一个“乱”字了得!
  1900年的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义和团趁此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节节向天津推进。这时候,载漪等一帮人竭力怂恿慈禧让义和团去同洋人对峙。但手持长矛大刀的血肉之躯毕竟敌不过洋枪洋炮的火力。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隔一个月,便攻入北京。这时候,慈禧就像一个输光了的赌徒,不得不卷铺盖走人,开始了大清帝国奠基以来从未有过的王朝流亡生涯。
  在苦风凄雨的逃亡之旅中,光绪皇帝郁郁寡欢,无以泄发胸中愤懑,居然玩起了小孩子的游戏:他不敢把怨诽泄发在老佛爷身上,每到一地,总爱在纸上画一乌龟,龟背上写上“袁世凯”三字,然后将其贴在墙壁上,用弹弓射之;或将贴在墙上的画乌龟复又扯下,用剪刀绞碎,将碎片抛向空中……铸成没落王朝无奈帝王的一大悲情剧。
  此时,慈禧当政下的晚清王朝早已腐败溃烂,国将不国。在慈禧麾下,派系林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官场内,卖官鬻爵,拉帮结派,蔚成风气;一时,帝后两党的角逐,顽固派与洋务派的争斗,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锋,竟成胶作之势。再看那赖以保家卫国的军队吧,也早已腐败透顶,溃不成军;与政界相比,其腐败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官兵不习军事,不事演练,吸毒成风,早就丧失了战斗力……在乱象四起的腐败沉沦中,晚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之中岌岌可危,且积重难返,一发不可收拾。慈禧为了过足权欲之瘾,置丧权辱国于不顾,割地赔款、捥肉补疮……这次第,岂一个“乱”字了得!
  刘鹗诗中的“庚子之乱”
  让我们把中国近代史上这刻骨铭心的一页同刘鹗的诗作“接轨”:
  “庚子之乱”次年,1901年3月26日,日文报纸《天津朝日新闻》刊登着刘鹗的四首诗,题为《杂感》。不知为何,刘氏后人抄存时,只录其三;现《铁云诗存》中也只有这三首,这是刘鹗诗作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报刊上公开露面。具有戏剧性的是,刘诗居然在国文报刊上一次也没有发表过,似可存疑。从诗的内容上看,揭示的是庚子之乱。省去的那一首,最有可能是原诗的第一首或第四首,现存诗之三首以排列在中间为宜。可惜我们暂时还无法为此跑到日本去调查日本的刘鹗研究专家或历史档案,这省去的一首或许至关重要,可惜却付诸阙如。
  有两个小插曲,这里必须补白一下:
  ㈠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庚子之乱,刚毅奏君(指刘鹗)通洋,请(清廷)明正典刑,以在沪幸免。”说的是:因为刘鹗期间在福公司担任华人经理,可能比较显眼,被清廷重臣刚毅视为“汉奸”,参奏为“通洋”之罪,要求清廷捉拿法办刘鹗,后经友人说活,刘鹗躲到上海才幸免于难。
  ㈡壬寅年(1902年),刘鹗致黄归群(太谷学派传人,又名葆年,刘鹗姻亲)信中称:“弟(刘鹗自指)大劫屡经,一幸免于刚毅之役,再幸免于拳匪之役。”刘鹗《题唐诗三百首卷页》诗末署名为“再不死人蝶隐题”即指此事,可见刘鹗身心受到打击之深。“刚毅之役”,即指插曲一。此信中称义和团为“拳匪”是有原因的:刘鹗在京城时,因为他被刚毅参奏为“通洋”、“汉奸”,这正是义和团的打击对象。据传义侠大刀王五也襄赞义和团,曾将一把匕首插在刘鹗的面前,厉声责问他是否“汉奸”,如果双方不是朋友世交之谊,王五很可能就咔嚓一下割下刘鹗的人头!刘鹗此时在北京已很不安全,只好于是年(1900年)五月跑到上海避难。其实,他的内心是很不情愿的。连遭两次打击,身心受到重创,有诗为证:“风尘潦倒鬓如丝,久没心情学咏诗。”“二十年来数宦囊,古书名画百余箱;蛮烟瘴雨仓皇走,北望燕京泪几行。”(《题唐诗三百首卷页·再不死人蝶隐题》
  现在让我们回到《杂感》组诗上面来:
  存诗其一为:“积骸成莽阵云黄,九月乘槎入帝乡。梦里鸳鸯空草草,眼前燕雀总茫茫。玉鱼金碗朝陈市,碧血青磷夜吐光;毕竟是非有定论,满城人皆怨端刚。”这是写诗人1900年9月从南方乘船(槎)到京城的所见、所闻、所感。刘鹗冒着劫后余惊赶到北京干什么去了?是为了赈济灾民,是慈善家之举。这是刘鹗人生中值得大书而特书的辉煌一页!“积骸成莽”,借用唐代诗人李商隐《隋师东》“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句。骸,死尸。这是一片黑云压城、尸横遍地、惨不忍睹而令人毛骨悚然的悲惨景象。这惨绝人寰的景象正是八国联军侵略所造成的,虽然事隔很久,皇城内依然惨象环生:昔日京城,繁华不再;鸠夺鸹巢,物事两非,通过“梦里”、“眼前”两句写尽。“玉鱼金碗朝陈市”、“玉鱼、金碗”,语出唐杜甫《诸将五首》:“昨日玉鱼蒙葬地,朝时金碗出人间”。指安史之乱中贵族坟墓,为乱兵盗掘;随葬物品,多出市上。刘鹗在这里借用杜诗词句来比况庚子之役的京城乱象,最形象、贴切不过。刘诗中的“玉鱼”、“金碗”,指皇室里和民间流失的那些贵重文物,三文不值二文,在“琉璃厂”上随便交易。到了夜晚,腐透的血肉之躯幻化成鬼火(青磷)跳来蹦去,堪比《黍离》之悲。那么,造成这种悲剧的是非曲直是会有“定论”的,怪就怪那两个混蛋:端王和刚毅。因为只有他们,才是怂恿慈禧“借用”义和团力量抵抗洋人侵略的始作俑者。“满城人皆怨端刚”,端、刚之罪,用不着盖棺即可定论。
  存诗其二:“西望长安想翠华,蓬莱宫阙阵云遮。干戈燎乱名王府,刁斗森严上相家。百姓含辛空有泪,九门茹苦尽无哗;回思众恶盈廷日,天纵神拳不住夸。”开头两句,影射清廷经不住八国联军枪炮的威慑,仓皇逃命,两宫西幸西安的史实。诗中再一次使用“阵云”,上首用“黄”,状苍凉之景;此首用“遮”,摹逃亡之状。清廷如此狼狈,那么,那些王公大臣怎么样呢?也倘且难保。你看,“名王府”是“干戈燎乱”;“上相家”是“刁斗森严”,说明悉被侵略者鸠夺、“刁斗”,军中用具,可以两用,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打更。老百姓呢,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含辛空有泪,茹苦尽无哗”这个对句,活画了当年“万马齐喑尽可哀”的悲凉景象,这是写的民生。晚清王朝——仓皇逃命;王公大臣——难以自保;平头百姓——“有泪”、“无哗”。这一连串的对比,写尽了国土沦丧、横遭列强涂炭的惨状。那么,造成这一恶果的原因何在呢?结末两句明确点出,还不是端、刚之流恣意利用义和团作为挡箭牌对付洋人而造成的败局吗?“众恶”,指端、刚等一大帮人;“盈廷”,可见这帮人沆瀣一气,指挥颐使的丑态。最后一句,道出了问题的实质。“天”,亦指以慈禧为代表的晚清王朝;“神拳”,指义和团。义和团的某些过激行为,其实就是清廷这些要员们“纵容”的结果。满清王朝拳养着那么多的八旗子弟兵,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居然养兵千日,却舍不得用兵一时,反而指望依仗义和团去抵挡洋枪洋炮,结果只能是咎由自取,自取败亡。刘鹗的胆量真是够大的了,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矛头直指清廷。“天纵神拳不住夸”,含有极强的讽刺、鞭挞意味。
  存诗其三:“端毓刚徐赵李伦,兴高采烈杀洋人。两宫法驾依回匪,半部尚书作顺民!十一国旗飘上苑,三千宫女感东邻。大和门里轻球起,疑是红灯又显神。”除了端刚以外,刘鹗还把清廷的老窝一下子端了出来,首句中列出的一大帮人,其实就是上首诗中的“众恶”。端,端王载漪;毓,毓贤;刚,刚毅;徐,徐桐;赵,赵舒翘;李,李莲英。这一帮人都是跟着慈禧鞍前马后忽悠的人。是他们使出鬼域伎俩,出鬼主意怂恿慈禧利用义和团去对付洋人。“兴高采烈杀洋人”,不仅活画了这批人的可卑行径,而且描尽了他们不去审时度势却躲在幕后摇着羽毛扇子忽悠慈禧也忽悠义和团的丑态。结果又怎么样呢?如意算盘落空,义和团不仅挡不住洋人,也救不了清国,落得个惨败的下场。接下来,刘诗描画了清廷这个没落王朝的一幕幕乱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慈禧两宫仓皇逃命时,八旗子弟兵居然派不上用场,反而依靠甘肃一带以回民为主的义和团队伍护驾西征。“回匪”,指以董福祥为首的回兵;当年义和团闯进北京皇城,到处焚掠,时人皆目之为匪;光绪慈禧西逃时,却以这支义和团为护驾之旅,故云“两宫法驾依回匪”。历史总会留下些缺憾,殊不知,义和团当年究竟要干什么去?!“半部尚书”,岂止是半部?大部分朝廷重臣在这关键时刻,只顾保命,甘作亡国奴;有的丑态百出,甚至扮作老百姓,东躲西藏作猢狲散。八国联军甚至强迫“宰相背尸”、“尚书挑粪”,“半部尚书作顺民”,可笑乎?可悲乎?估计诗人在写这句诗的时候,除了热血沸腾以外,少不了还要为这帮国家民族败类感到耻辱而脸上发烧!除了英、俄、美、法、日、德、意、奥八国列强以外,另外三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也乘机而入。这十一国列强居然在北京城(上苑)升起了各自的国旗,争掠势力范围。“十一国旗飘上苑”,这是一幅多么辛酸的历史画面!倒是日本军队似乎做了件“善事”,遣散了所有宫女,并着其亲属领回。“三千宫女感东邻”,东邻,指日本。所以有“三千宫女感东邻”句。而最不情愿看到的又是:明明是洋兵在京城内胡乱放的氢气球,可在老百姓的眼中却误以为义和团又杀回来了。故诗中有“疑是红灯又显神”句,红灯,即红灯罩,为义和团所举之器。
  这里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当年义和团闯入北京究竟干了一些什么?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庚子之乱”中有两组特写镜头永远定格在晚清的历史上,不容抹去:
  ㈠义和团闯入北京。首先杀死了日本公使馆书记宫杉山、德国公使克林德,一时,外交上掀起轩然大波;又杀死了他们眼中的清廷奸官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联元等人,清廷为此乱作一团;义和团甚至也趁势焚掠,搅得京城鸡犬不宁,连老百姓也诚惶诚恐。
  ㈡义和团有其神秘落后的一面。曾一度在京城满街设立“神坛”,揪住过往路人在坛前烧黄表纸(称为“升表”),只要纸灰不上升,或纸灰落在谁的身上,即定此人为“汉奸”、“二毛子”,当街杀死。刘鹗另诗《道在瓦甓》中有句:“庚子长虹夜竟天,香灰血水满幽燕”,即指此。这说明,义和团也有滥杀无辜的一面。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其破坏性也不可小觑。
  现在,应该是重新审视这个重大的历史变故的时候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几个问题:㈠义和团缺乏统一的、坚定的政治目标。由反清转为“扶清灭洋”,为清廷所利用,甚至甘愿充当慈禧逃亡西幸的护驾之师。终为袁世凯所剿灭。这是一大历史悲剧,是一次失败的农民起义。㈡义和团队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㈢没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和斗争策略,打击对象不明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㈣附有严重落后的迷信色彩,甚至扰民,丧失群众基础,被刘鹗都看在眼内,难怪在《老残游记》中“诅咒”(后人评语)其实是批判了义和团。
  历史上为什么称“庚子之乱”?表象上看来,因为先有官逼民反的义和团内乱,又有因此而导致八国联军侵略的外乱;其实,我们不能对历史不负责任,把责任一味地推到义和团的头上。因为慈禧把政后的种种乱象才是因,庚子之乱方是果。这已是一个不争的史实!
  对于这一重磅级的历史要案,其实用不着后人去说东道西。刘鹗早就站在历史的前沿,第一时间站出来了。刘鹗的这组《杂感》诗就是明证。慈禧的一人把政,官场的腐化,军队的腐败,闭关自守,夜郎自大,求稳怕乱,保守势力的猖獗顽固,容不得新兴力量的置喙……这一切的一切,早就被洋人瞅准,这个溃烂成疮的国体,岂有不败不灭之道?
  这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是刘鹗!
  刘鹗虽以知府任用,却并非实缺。即便属官,“排班”也属于下层小吏。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能勇于蹈赴国难,自费赴京办赈,其高风亮节尚且不谈,所作所为已不是常人之所能为!对“庚子之乱”这个关系亡国灭种的重大历史事件,他即时以诗纪之,作出了如实“报道”,并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在青史上难道不应该给他留有一席之位吗?即便到了今天,当我们读着这组《杂感》诗的时候,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怒发冲冠”、“壮怀激烈”油然而生!只要人们不是昧着良知,哪怕是粗略地一读此诗,难道我们就看不到诗人的心在滴血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可能都会记着这句祖训。但真正能直面社会动荡,直面险恶人生,敢于说真话,能做有利于国家民族之事的人,又有几何?君不见,历史过客千千万,能够青史留名者毕竟是凤毛麟角!
  “庚子之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除了《杂感》组诗外,刘鹗还有另一个组诗《道在瓦甓》还给予了进一步披露。
  现谨录其两首为:“庚子长虹夜竟天,香灰血水满幽燕;几声炮火京城陷!闻说端王失重权。”“东华门外榷厂开,无数英雄尽发财;只有痴人刘老铁,断砖残瓦拾将来。”
  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第一首的前两句,写的是义和团的所作所为。义和团杀洋人,杀奸官,也多少滥杀了无辜,“满幽燕”指的是京城一带广大地区。毫不客气地说,多少都承受了义和团的焚掠,加上洋人的疯狂进犯,使这一历史画面更添几分暗淡和凄惨。第三句,酣畅犀利的揭露了晚清王朝的没落无为、腐败无能。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口开始,一路打到北京,除了遭遇义和团的抵抗外,洋兵几乎是兵不血刃,根本没有碰到晚清政府正规部队的遭遇战。“几声炮火京城陷”,这七个字,字字带血,满句含讥。你看,晚清王朝就这么不堪一击!洋兵才区区几何?只放了几下枪炮,一个自以为固若金汤的皇城,一刹那就被洋人攻陷而土崩瓦解!“闻说端王失重权。”端王载漪,一个深得慈禧信赖的军机大臣,也是一个愚昧无知、权欲熏心的满清贵族。慈禧对其一向信任有加,并委以重任,甚至一度想废黜光绪皇帝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并准备立其为皇太子。后因载漪利令智昏,竭力怂恿慈禧利用义和团抵抗洋人,以达到他在国家的变局之中抢先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的阴谋。为了抢班夺权,他甚至伪造所谓“外交团照会”,“请太后归政,废大阿哥”,机关终被老佛爷识破,慈禧一怒之下,拍案而嚎:“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加之义和团杀死日、德等国公使引起的外交压力,洋人理直气壮地要求清廷惩办肇事凶手。刚好,机会来了,慈禧当然不会认这笔帐,为了平息这场外交风波,屎盆子就扣到端王载漪头上,父子双双被废黜,载漪父子垂涎大清皇位的畅想曲,只化为一枕黄粱;还拉了个刚毅做垫背,“奉旨斩立决。”慈禧身边的那一帮鸟人,别看他们一个个屁颠屁颠地跟着她转,其实都一个个心怀鬼胎,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慈禧操控下的王朝内幕,刘鹗的一句诗,就将其披露无遗。这才是庚子之乱的黑幕,是根本的祸端。“端王失重权”也就成了慈禧把持下的清廷内部上演的一出狗咬狗的闹剧,真是遗臭万年。
  慈禧霸持下的满清王朝,割地赔款,丧尽国格,以求苟活,早已国库空匮。拿什么来填补这个庞大的财政窟窿呢?清廷别无妙招,居然公开设立“捐局”,饮鸠止渴。公然卖官鬻爵,以筹措经费。“榷厂”,即捐局。第二首,“东华门外榷厂开”,即指此事。在军队内部,更是“明码标价”,据说化60万两银子,就可买一个“大军区”的“后勤部长”做做。一时,官吏多如牛毛,民间曾有“三斗三升菜籽官”一说即源于此。官吏在册和不在册,包括捐官在内,据传竟占总人口的几分之一。那时苛捐杂税,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无数英雄尽发财”,更活画那些要员们,凭借手中权力大搞权钱交易以敛其财的百态。如果算一算,究竟中间出现多少个“和坤”,真是一笔糊涂帐了。正如《老残游记》所言,这个浑身溃烂的“黄瑞和”(晚清王朝)已经是百孔千疮、体无完肤了。
  对“庚子之乱”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变故,刘鹗通过《杂感》和《道在瓦璧》两个组诗,作了简约的概括,形象的描画,逼真的揭露,中间虽不着一字点评,但足以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这一历史本相,足够时人或后代去解读这一重大历史风云。毫不夸张地说,刘鹗的这两个组诗,应该视为留给历史的警世之语,儆世之钟,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应该牢牢记取这段历史,这个国耻;这远远不是什么“落后就要挨打”的旧公式了,而是腐败导致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腐败必然亡国的惨痛历史教训!!
  这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还是刘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30 22:34 , Processed in 0.0560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