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16028|回复: 2

9月19日淮安区报选发著名作家王宗仁〈〈父亲墓前第十棵白杨树〉〉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8 10: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OF@61_T(IUZ73Q@ZXIO~Y7U.jpg
父亲墓前第十棵白杨树
王宗仁

  我接到成闻君上尉从长沙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刚回了一趟青藏线。给爸爸墓前又栽了一棵小白杨。
  噢,我想起来了,闻君几乎每年都要为爸爸送一棵白杨树,这应该是第十棵树了吧!爸爸躺的那个地方干燥得石头都冒烟,太需要绿色滋润了。
  闻君是个苦命女娃,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关爱,也不知道母爱是什么滋味。在她出生的半年前爸爸就去了另一个世界,不久妈妈也嫁了人。她是在年迈体弱的爷爷那贫寒的怀抱里暖大的,爷爷含辛茹苦,她长到15岁……
  对于汽车兵成元生来说,那个六月雪猛刮的午后是他生命终结的黑色日子。那天,他驾驶着一辆载着战备物资的军车,行驶在藏北无人的公路上。突然他觉得头有些发涨、痛。他没在意,照常开车。每次开车走上青藏线,他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高山反应的残酷袭击,已经习惯了。可是这一回不那么简单,很快头就五内俱焚般剧痛,他脸色苍白,两腿不住地扭动着,额头滚动着小米粒似的汗晶。当汽车驶上海拔近5000米的四道梁时,空气越加稀薄,风雪拧成一个个圆柱在天地间旋转,扑摔。成元生用手砸太阳穴,让助手帮着砸,也止不住疼痛。他忍耐着,对助手说,我们一定要把物资送到边防,否则这和在火线上没有攻下敌人碉堡无任何区别。
  那趟任务,成元生是毫不含糊地完成了,他也永远地倒在了雪山上。成元生不是第一个献身于青藏高原的汽车兵,但他绝对是第一个荣立一等功的高原运输兵。家里没有了支撑的大树,爹爹老泪纵横地呼天唤地,身怀六甲的妻子捧着丈夫的照片哭得死去活来。
  成闻君要继承爸爸的遗愿,当兵去!她拿着爷爷去世时紧紧攥在手心里的爸爸写的信封,不知倒了多少次车,火车、汽车;汽车、火车。当她走进青藏兵站部的营门时,用“蓬头垢面”来形容她的艰辛凄惨相绝不过分。部队领导听了她含泪的诉说,了解了姑娘的身世和愿望,同时也给她讲了爸爸不平凡的事迹。部队接收了她。
  闻君穿上军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爸爸扫墓。爸爸长眠在昆仑山下的戈壁滩上。一片望不到边的草原上满是大小不一的坟堆,她在老同志的指点下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爸爸的安身处。没有墓碑,没有绿草,没有鲜花,一切都被岁月荡平了。她跪在砂石烫人的地上,告慰爸爸:我是代表去世的爷爷和远走的妈妈来看望爸爸的。爷爷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咱父女俩没有团圆,妈妈离家时再三渴求爷爷,让我长大后上高原来看望爸爸。爸爸,现在女儿来到你身边,这些宿愿都实现了,你也该含笑瞑目了吧!闻君特地把从青海湖畔带来的一棵小白杨树栽在了爸爸墓前。荒原的日头太毒,让它给爸爸遮阴凉;戈壁滩缺水喝,让它给爸爸送清爽;昆仑山太寂寞,让它给爸爸做个伴。
  那是闻君在爸爸墓前栽下第四棵白杨树的那年,她考上了北京某军医学校,学习护理专业。入学三年,她除了去天安门照了一张照片,其他时间都是在校园里泼洒心血和汗水,攻读功课。
  许多人不曾想到的事闻君做出来了。毕业分配时上级打算留她在北京工作,她一心不改地回到了昆仑山下的驻军医院。她说,我的根在高原。爸爸一个人躺在昆仑山太孤独了,我怎能离开他呢!
  闻君带着父辈的动力舍身忘我地忙碌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巡诊走上四千里青藏线,她在长江源头迎日出送日落;守候危重病人,她的指间拥满对战友的情;送医送药到藏村,她的脚步带来春天的呼吸。谁说闻君没有见到爸爸,在她辛劳奔波的日子里,爸爸始终陪伴着她!
  她照例年年给爸爸扫墓,墓前的白杨树已经站成了长长的小队伍。白杨树呀,它和昆仑山的气脉相承,它是春天的苗,秋天的穗。它守卫着爸爸的灵魂,它张扬着一位女兵对祖国疆土的深沉热爱。
  不久前,成闻君带着昆仑山的神灵,调离高原回到了爸爸的故乡。她心在雪山,魂在戈壁,回家乡一年就重返青藏线探望爸爸。就在她给爸爸栽种第十棵白杨树时,看到的一幕情景令她终生难忘。
  一位藏族老阿爸忙前忙后地给白杨树浇着水,闻君问及缘由,老人深情万千地说:“好久无雨了,树苗苗渴了,我给它喝点水,躺在地下的人才安生!”
  在这大旱的日子里,闻君觉得老阿爸的话犹如把长江的波涛引进她的心扉,只觉浑身鼓涨着攀山的大劲!

话月亮
伊 心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桂宫、玉兔、嫦娥……
  小时候过中秋,吃过色香味俱佳的晚饭,和奶奶来到院落。奶奶放上桌子,摆上水果、月饼,然后奶奶说相传在远古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百宝匣里,当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抽剑去杀恶徒蓬蒙,他早逃走了。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急忙到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月亮不仅有故事,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描写的对象:比如李白笔下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是分外光明的,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在外的作者来说,触动旅思秋怀,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词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月亮不仅是李白和苏轼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是杜莆的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是张之龄的月。等等。
  当聆听旋律起伏的古筝曲“汉宫秋月”,那月亮就是西汉之月。优美而动听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时,月亮就是盛唐之月。“二泉映月”说的是民国盲人阿炳之月……
  站在故乡的小院落里看月亮,月亮就在小院落的上空,在山上望着月亮,月亮就在那座山上,站在河边看到月亮,月亮就在小河里,我望着月亮,月亮深情地望着我。
  有人说月亮是地球的爱人,月亮望着地球,地球望着月亮已经几十亿年了。

闻“九一八”空袭警报试鸣有感
赵庆生

  奉天事变起烽烟,
  华夏遭殃十四年。
  涂炭生灵掠宝藏,
  居心蛇象霸河山。
  屠刀滴血豺狼笑,
  “膏药”凌空百姓寒。
  警报长鸣休懈怠,
  只缘倭寇侧眈眈。

采菱中秋前
张艺华

  每年的中秋节晚上,菱角都是我们水乡人家敬月时的供品之一。所以,人们自然会在中秋节临近的日子忙着采菱。
  为什么不到集市上去买菱而费时劳神地采菱呢?原因有三:一是江淮大地的水港汊沟渠交织如网,有菱的天然便利,乡村的水洼河湖,几乎处处有菱;二是现采的菱新鲜味美;三是采菱是深具田园意象之美的生活场景,气氛多热闹欢乐,尽显水乡秋色迷人之处。
  菱的品种,是以角分,生有三角或四角的为“芰”,双角為“菱”。若是根据色泽和成熟的早晚细分,还有更多的讲究。明人文震亨在《長物誌》里谈到菱角:有青红二种,红者最早,名“水红菱”。稍迟而大者,名“雁来红”。青者叫“鸚哥青”,青而大者,叫“馄饨菱”,味最胜。最小者称“野菱”。又有白沙角,皆秋来美味。而在我们里下河一带,种的多是两角紫菱,顏色乌黑,壮若牛角,特別肥壮拙实者,就像一个元宝。剥开外壳,內里的仁肉呈牙白色,不论生食或煮熟了吃,皆是细嫩甘脆,为蔬果中的上佳之品。
  采菱多为妇女和儿童。采菱的工具一般是很小的木船,一个人划船,一个人采摘菱角。船在茂密的菱角棵中穿行,蹬在船头的那个人俯下身子,轻轻地拎起一整棵菱翻来覆去地寻找果实,很少会漏掉一只的。我小的时候顽皮,不喜欢在船上采菱,而是拿了一根安装了钩子的竹竿把菱角棵拽到岸边,然后从容不迫地摘取其果实。半天下来,我虽然比不上用船采菱的人收获大,却也足够全家中秋节享用的。
  回想起那时采菱的情景,回忆起那时中秋节菱角的味道,我总觉得如今的菱角不够香。

赏月趣谈
张士旺

  晶莹明月,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
  残月如弓,新月如眉,满月如镜,翘首冉冉升起的皓月,能引发人们无边的遐想。千秋万代,月出月落,诞生了多少美丽的神话、传说。月盈月亏,产生了多少瑰丽的诗文、词赋。
  早在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撰写的《淮南子》已记有嫦娥奔月故亊。晋人傳咸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说,月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时吴刚因励志学仙修道而触犯了天条,被罚在月宫中砍桂,要将桂树砍倒才能回家,但那是棵神树,斧子过后,伤口即愈合,永远砍不倒,吴刚因怀念人间乡土,所以一直砍个不停。这些神话,更增加了人们赏月的情趣。
  秋季,天高气爽,是月亮最清晰的季节。据《唐太宗记》载:“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据说此夜嫦娥更加思凡,会把月宫中一些宝贝撒向人间,谁若拾到,就会得到幸福。因而人人喜欢在月下玩乐赏月,谓之“待曰华”。据说风流皇帝唐玄宗很爱中秋赏月,《明皇杂录》载:“唐明皇中秋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遂敕左右于太液池西,别筑高台,与妃子来年望月。”后来,官民纷纷效仿,于是形成了中秋赏月的习俗。
  文人,喜爱自作多情,因此,更爱欣赏神秘的月亮。这方面,古今应首推李白了。太白诗集中咏月的就达300多处,字字珠玑,笔致秀逸,这也是李白赏月之多的佐证吧。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千姿百态,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赏月最爱的是月下泛舟,而写的最多的是月下饮酒,即所谓“醉月”,这类名篇不胜枚举。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赏月的习俗也不同,如苏州叫“走月”,广西侗族叫“行月”,云南阿昌族则称“跳月”。李白在《把酒问月》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中国人爱赏月,外国人也爱赏月。如朝鲜人民,8月15日不仅赏月、吃月饼,还吃糯米、松子、枣泥等混合蒸煮成的“药饭”。日本把8月15日叫作“月圆节”,当月光洒满庭院时,一家老少一边赏月谈笑,一边品尝美味食品。非洲的桑给巴尓岛人,也把中秋节叫“月圆节”,并喜欢成群结队围坐成圆圈赏月哩。

最是故乡亲人情
王建成

  前年中秋节晚上,我正在家中看中秋电视节目,突然手机声响,我一看是个外地陌生的号码。按下接听键,里面传来熟悉而亲切的江苏淮安口音:“请问,是王建成大叔吧?”“是啊,你是谁?”“哦,我是农夫的儿子,我叫……”
  “农夫……”是我老家的二堂哥,1976年我在老家时见过面,以后就一直没有联系过。“哦,你爸好吗?你们家好,我二伯家的人都好吗?你怎么知道我的电话?”我当时心里一阵激动,一连声地发出询问。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找你们,是看了《楚州报》(今淮安区报)上你写的《我的故乡在淮安》那篇文章,我想会不会是你们家人。就拿回去给四叔看,一琢磨,肯定是,所以就马上联系上了报社副刊的赵编辑,他一听情况,很热情地告诉我你投稿来的联系电话,所以我就打来了!”
  “原来是这样!”亲人的真诚牵挂让我不由地感到无比的幸福。在电话里我和他聊了很久,聊了很多,我知道二伯、二伯母、姑姑等家人的情况,我知道老家现在生活和发展的情况,他们现在都很好,我很高兴。以至我一直不肯放下电话来。
  我的故乡是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宋集乡园艺场,原来叫高巷村。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父亲参加革命,1950年父亲的部队开赴朝鲜,1955年回国,开往厦门前线。1957年转业留在福建,选择在铁路离老家最近的光泽县落脚,在这里安家。这里离淮安约1千多公里,坐火车、轮船、汽车到老家,要一天一夜多时间,非常不方便。父母亲在1958年和1960年回老家一趟后,直到1976年我高中毕业时父亲带回去一趟,说是认认人,不然连家乡的人都认不得。后来父亲年老了就再没有回去过。那时老家乡下,交通和通讯都不方便 ,所以开始联系了一下,后来就没有再联系,以至多年中断了来往。
  到后来,我母亲生重病10多年,一直到2003年去世。家中负担很重,所以父亲虽然想家,但也没有回去过。晚年的父亲很想家乡,常常回忆起家乡年轻的时光,掂记着家乡。不断向我讲述家乡的人和事,特别是老一辈的人。也唤起了我对故乡的一种情感和怀念,虽然我出生在光泽这里。但1976年那年回故乡的情景,那令我感动故乡的人和事。当时他们还是很困难,招待我们的是小米饭,而年近七十的伯伯伯母只喝玉米粥。四个当农民的堂哥凑钱给我到邻近的涟水城里做了一件当时时兴的土黄色“的卡”中山装,让我穿了近10年。临走时他们都是流着泪不让走,送了很远,伯母还将堂姐一件要出嫁的蓝色女式“的卡”衣服硬塞进我的包里,要我带给我姐姐穿。今天想来,这不是两件衣服的事,而是故乡亲人内心真挚情意的无限流露。当我也已到了老年,回忆起当时在故乡两天二夜的细节情景,这种感情更是很强烈,心中充满的惭愧和感激。2011年初,我提笔写下了“我的故乡在淮安”这篇3000多字的散文投给当时淮安的《楚州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也寄托一种对故乡亲人的怀想。也想通过这篇文章寻找亲人,取得与故乡的联系。副刊编辑古道热肠,出于对在外故乡人的一种情谊,用大块版面马上给刊登出来。果然达到了效果,30多年中断的联系又续上了。我这位堂侄儿看到后马上联系,让我喜出望外。
  我与堂侄儿谈了许久,刚放下电话。又有电话打进来,是那位赵编辑的,他说:“你家里人在找你!”“哦,已联系上了,谢谢你,赵老师!”“没什么,都是故乡人嘛……”
  “都是故乡人!”这句话让我感动很久。
  我在最短时间把这喜讯告诉了年老的父亲。他耳朵不好,但听这却很灵,一下激动起来,流下了眼泪。那晚他坐在那里,欣喜地听我告诉老家那边得到的情况,一直在回忆过去在故乡的日子,故乡的亲人。
  再接下来的日子,我与堂侄联系,要来我四个堂哥,也就是我父亲的四个侄儿的电话号码。我一一打了电话,他们都很高兴,很热情地询问我父亲的情况,说马上要来看看,嘱咐我一定照料好。当我问道他们有什么困难时,每个人都是连连说:“没有,没有,家里都很好!听到你们的消息比什么都好,你们也争取回来看看吧!”这就是故乡的亲人,真诚、无私、纯朴、善良,让我心里充满了感动。从那以后,父亲也经常与他们通电话联系。父亲每次都通话很久,询问老家那边的情况,那过去的人和事。特别是我大堂哥,年纪已76岁,与我父亲年纪相差不大,在家乡时都是跟着我父亲一起玩。所以在电话里他们最有话讲,让父亲了结思乡之情,感到欢乐和充实。几个堂哥一直也很关心父亲的情况,多次打电话嘱咐我们照料好。他们开始准备马上就来光泽,说家中的老辈人就我父亲一人。父亲也一直在盼望老家的四个侄儿早点来看他,准备给每人一千元钱。他说过去没有对故乡的亲人帮助,这只是一点心意。但是因为家中很多原因,我又讲父亲10月份就是90岁生日,可以到那时请他们来,他们听了只好作罢。然而这个承诺让父亲的希望成了永远的失望,也成了我人生的最大遗撼,让我终生追悔。
  老年人的生命就如风中的残烛,随时有熄灭的可能,父亲也是如此。父亲没能等到侄儿来的那一天,2012年5月26日晚,父亲突发中风,送到医院抢救,最后去世,走完了他90年的人生。而几个堂哥也没能见到家中老辈我父亲的最后一面,当我电话打去告诉时,他们都顿时无语,没有说话,心里也一定和我一样在痛苦和追悔吧。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去后,我没有什么可说。一向无神论者的我突然很相信起命运来,冥冥之中这也许是天意。人生的大数定了,非人的意志可以挽回。不然为什么一切都会那么巧合,老天连一个九十老人最后一点希望都不给,不通音讯几十年的故乡亲人最后一面都不让见?!
  时光飞逝,又是一年过去,又是新的一年中秋。别人都在欢乐,而我只有痛苦。我想起那年中秋故乡亲人来的那个电话,我想起从那以后亲人之间短暂的悲欢离合一幕幕,心中无限地感伤。而今我没有了父母,唯一欣慰的就是还有故乡的亲人。他们让我懂得了人生最是故乡亲人情,每一个人都有故乡。只有故乡总是牵挂着你,只有故乡的亲人总是思念着你,无论是中秋还是平时,无论你在那里。

发表于 2013-9-18 15: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赵兄辛苦!中秋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8 16: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赵老师!双节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7-7 17:59 , Processed in 0.07862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