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区报》圆了我的作家梦
李乃祥
从《淮安报》、《楚州日报》、《新楚州报》到《淮安区报》,尽管这张报纸几次更名,几经变迁,但无论怎样变化,如何改版,我都是该报的忠实读者和热心作者。今生我能在自己的空间将自己的情感与梦想写成文字,并在三年内出版两部散文集,成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与一些名家一道构筑作家梦,说句心里话淮安区报功不可没。
我生于五十年代,祖祖辈辈都是清一色的农民。我读初三时正逢上文革年代,不幸中断学业,导致知识的先天不足,“读书无用论”的阴影笼罩着当时的我。幸好我后来弃笔从戎,应征入伍到湖北当上了一名铁道兵战士,之后不久我因爱上写作就当上了连队通讯报道员。十年军伍生涯,我在军地报刊上先后发表了几十篇新闻稿件,于是被人们戏称为“笔杆子”。
我和淮安区报的缘分还要从上世纪八十初年代说起。1980年我退伍后凭着一本剪报集被安排到公社党委办公室做内勤,第二年又顺利考取了县委宣传部招聘的专职通讯报道员。从此我就与淮安报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城学习、开会、办事总爱到报社走走、看看,了解写作动态,聆听编辑教诲,丰富写作知识,体会报人的艰辛。
话说1983年春天,淮安报社抽调六名专职报道员到报社实习,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我们和报社记者编辑一起学采编、学写作、学做人,两个月时间虽短,但思想和写作方面却有了很大的长进。可以说淮安报是我写作的“驾校”。写作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从此而一发不可收。除了写新闻报道,还经常给副刊写些散文。30多年来,本人先后在淮安报上用稿300多篇,其中散文150多篇。2008年和2011年,我先后出版了《迟开的玫瑰》、《岁月留痕》两本散文集。这里有淮安区报历届副刊编辑的一片心血和潜心指点。报社记者编辑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作嫁”的品德始终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是淮安区报助我成人成才成功成长,实现我今天的这个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现任淮安区报副刊主编赵日超先生。我和他素昧平生,从没有过一分钱的来往,纯粹是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知音、良师和益友,他给我的印象是做人十分低调,忠厚诚实,不事张扬,做事却完全相反,兢兢业业,独挡一面,他对来稿一律凭质量说话,不分亲疏,不问内外,择优采用。有一回,我写了一篇《品味河下》的散文,自以为是下了功夫的,但赵先生仍为我们拙作精心打磨。提出了增加民间传说和典故的建议,经修改后使文章立马鲜活了起来。身为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的赵先生没有一丝半毫的架子,没有文人相轻的旧习,你到报社去,他总是为你端茶倒水,临走甚至一直送到楼下,人来过去,他往往是自掏腰包招待客人,这在我接触到的编辑记者中不多见,赵先生仗义执言,刚正不阿,令人感佩。我从他那里不仅学到了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悟出做人的真谛。赵先生在忙碌之中,还特地帮我拜会了著名作家李存修,使吾辈受益匪浅。他还经常组织我们这些散文爱好者到绿草荡、生态文明村等地去采风,在实践中练笔,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散文质量,为我们成为散文作家甘当人梯,乐做铺路石。赵先生还亲自为我的第二部散文集《岁月留痕》作《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序,竭力推介我这个淮安文艺新兵。据我所知,我市文艺战线的许文金、张士旺、邵念荣、丁碧兰、季学军、谢国丽等人,都是在他的鼓励引荐下,向散文艺术殿堂的深处进军,成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的。
今年春节期间,针对乡下文化生活贫乏,农村一些乡镇梦难圆的现象,我结合自身体会,写了一篇《乡村戏台》的散文,很快被他看重,第一时间在淮安区报副刊上刊用,并建议我向《中国散文家》杂志投稿,结果在《中国散文家》第二期上刊载,从而使我又一次实现了散文在国家级文艺期刊上发表的突破。
圆作家梦的过程,缘于我赶上了一改革开放的好时代,缘于我参加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极其有意义的活动,缘于火热的基层生活,更得益于梦的主办者为我们这群乡土作家搭建的一个个有益的社会平台,当然也离不开我个人多年来对美好梦想地不倦追求与奋斗。我定会在有生之年,以中国梦的实现为体裁,将自己的一个个梦想化为一股股力量继续和淮安区报同行,为人民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散文。
通联:淮安市淮安区平桥镇工商街16号
电话:158961859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