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34121|回复: 2

镇淮楼作品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5 13: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镇淮楼赋
卢顺贞

  淮安古郡,素享盛名。江淮重镇,人杰地灵。兵仙韩信,英才盖世;人杰恩来,大德为民。枚赋震古,西游烁今。运河玉带,赤子故园心永系;宝塔青螺,信徒佛国意深铭。更有琼楼一座,其名镇淮,雄踞中央。淮水为之震慑,百姓因此康宁。
  吾观斯楼也,民族风格,古代殿堂。南北枢机,中轴地王。天澈云衢,招徕客商。大柱负栋,长椽架梁。飞檐翼展,斗拱兰镶。迭遭兵燹,历尽沧桑。兴废几番,庄重堂皇。风雨侵蚀,未见龙钟。春光融融,佳气葱葱。其势恢弘,威风显隆。其风古朴,雕梁画栋。下临宝地,上耸碧空。宽基细腰身,略呈梯形容。梁柱雕彩凤,屋脊卧双龙。曾作图书馆,设过报警钟。今为展览厅,展物览胜丰。如云皆胜友,满座尽高朋。群贤毕到达,少长咸集中。
  下楼四眺:市民公园,风月无边。桥头对弈,亭内拨弦。桐高栖凤,兰馥若仙。桂梅吐艳,松柏参天。
  悦目赏心,千年风景画;迎祥启瑞,一座镇淮楼。

重修镇淮楼记
钱从顺

  镇淮古楼,坐落城中,宫殿风格,始建北宋。萦千载运河之灵显七省通衢之荣。史蒙元,置总管府,金匾悬楼,南北枢机,天澈云衢。明以铜壶滴漏报时,改作谯楼; 后置大鼓司更报安,亦称鼓楼。清朝乾隆年间,古淮洪滥连年,唯镇水魔之患,名更镇淮之楼。于光绪七年,重建斯楼。民国易称中山楼,“文革”曾曰东风楼。俱往矣,岁月峥嵘,殊史宏厚!
  今重修镇淮楼,乃复兴之德功。盛貌典雅,雄伟庄重;翘角悬栏,雕梁画栋,檐重九脊,顶悬二龙,似吞云吐雾,如翘首翔空。主体青砖黛瓦,阔间绚瑰宝;广场蓝天碧水,长廊像巨龙。松柏银杏荫绿叶,喷泉石桥沐彩虹。楼前客游潮涌,周邻商贸兴隆。更盛人文荟萃,俊彦輩出,群贤雅聚,浓情趣诵,尤棋牌歌舞,兴乐和衷。
  登楼兴览,胜景恢宏。扬周公恩来精神,沐孔孟仁爱遗风;仰地杰人灵之毓秀,观改革开放之壮容。伟人馆居,举世敬仰;文化古城,滿目昌荣。古堤襟三湖,水陆架长虹;古运流畅,文通塔耸,府衙堂森,漕博馆宏;名人芳馨,寺巷声名,诗赋文繁,美食华丰;彰名城包容之厚韵,展古淮崛起之雄风。壮丽东南第一州,无愧殊荣。

鹧鸪天·镇淮楼怀古
赵庆生

  松柏森森银杏遒,云衢天澈傲春秋。楚风吴韵前朝蕴,沙漏铜壶往事悠。钟讯疾,鼓声愁。悬湖高堰解民忧。枢机南北其揆一,几度清风祭酒楼!

镇淮楼记
金 媚

  楼称“镇淮”,雄居城中。始建于宋金庆二年,旧置铜壶刻漏,更筹十二时辰、二十节气之牌,用以报时定更,故名“谯楼”,又称“鼓楼”。小有拱形门洞,扼居南北要道,上曾悬“南北枢机”、“天澈云衢”匾额,蔚为壮观,名闻遐迩。
  楼历千年沧桑,饱经风雨浸蚀,或与水患,或遭地震,几度倾圮,几度修建。元末守将史文炳重修,明永乐年平江伯陈瑄复建,清康熙又付整修,光绪年知府孙月锦修复如旧。民国年间,战争频发,年久失修,几成危楼。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几度整修,雕梁画栋,童檐飞角,壮丽如初,雄峙城中。
  楼名几度变更,清康熙廿年五月,淮安遭连日暴雨,河水暴涨,殃及人畜,知府曹得爵,取淮安府大堂“镇淮”之匾,投入水中,至河水稍退,道光年间,又遭水患困扰,知府周焘将府堂“镇淮”匾悬于楼上,至此,人称其为“镇淮楼”。辛亥革命后,为彰孙中山伟绩,一度改楼名为“中山楼”。共和国成立后,复称“镇淮楼”。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不高而雄,楼不阔而威,登斯楼也,南瞻入海水道,西观千年古运,北俯漕衙府署,东览东岳神庙,楼前文渠流放,楼周松柏长荣。欣逢盛世,国泰民安,淮城内外,莺歌燕舞,每至元旦春节,击鼓撞钟,音韵响彻长空,若待华灯初上,霓虹光耀古城,楼下商肆林立,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此为名楼之大观也。

镇淮楼记
葛 富

  宋宝庆二年,斯楼肇矣,曰谯楼。座三间,台高二丈五尺,阔五丈,深二丈。后岁,迭遭兵燹。元至元年年间,修之。明洪武十九年,永乐十七年,景泰四年,成化六年,圯而修。康熙二十年,慑淮、泗河沈溺之患,藩镇以镇淮之匾投之,水退,斯楼始曰镇淮楼。清道光十八年,葺而新之。光绪七年,复修,宿卫其上,额曰南北枢机、天澈云衢。民国,易楼名中山。嗣后,倭奴侵华,妄窃楼号,曰新民,豢恶扈与上。新中国丕基初固,治效刚臻,愆遇浩劫,更楼名为东风。现云:镇淮楼。
  登斯楼,东望黄海,浩浩荡荡,烟云隐现;南眺金陵,都古韵新,紫气浩然;西瞰江淮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壮观;北顾泰山,巍峨连绵,赫赫旷达;游目骋怀,则江湖之趣骤焉!若拾阶而下,西行百步,有巷曰驸马,迳几步,乃周公恩来故居;东行百米,及汉韩候祠,复向东,约三里,有关节公天培墓;北行越千米,至梁红玉祠,复行百步,又吴承恩故居;仰邈前贤,踔厉诲教弗知倦焉?
  泱泱函夏,式辟兴废,斯楼可鉴。世运彝教,惟德乃兴,福祉所系也!今雄藩正道,佳俊济济,声教遄臻,枚乘之文、韩信之武,百姓尚而盛之,一日千里岂不油然乎?
  嗟夫!斯楼以镇淮名,意在署理,褒贬俱往矣!夫后功焉而弗知谁?盛世之治也。

唱晚古楚
严正冬

  只因为贪恋诗酒芬芳和子夜谯楼的初鼓,灯影微醺间,我误入北宋气定闲神的镇淮楼,在台基、城门洞和山楼的沉寂里,变成一名心怀柔肠与家国宏愿的古楚书生:
  苔痕以写意的姿态一径勾勒石阶的轮廓,季节只余曲折怅惘之美,听风吟月、落梅横笛,此等酸涩文人做派,到底借由着一座有渊源有品相的城楼和八百多年的青灰色历史,变得格外庄重有味。
  光阴自这拱形城门中射落无数枯枝败叶,惟这明珠古城光彩与情怀不减,门洞静默如慈母,在她眼底,多少寻常巷陌的燕啼交织着南来北往的江湖声息,她亦深知,最熨帖的心意便是在远行客的梦里添一把柴薪斟一杯水酒,就这样,此地成为无忧烂漫之乡。
  檐角欲飞,更漏不息,泰然自若,守得安宁。是哪个白发老翁正徜徉亭榭间,与人细说小城哀荣?又是哪个炽热少年正登临楼上,畅想甘美愿景?运河水腾起浪花朵朵,漕运的号子仍在水波深处翻飞,连那直上云霄的诗句也一齐扑面而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此际,所有古朴唯美深邃至极的遐思,皆收束于一个姿势。从来,流淌在百姓心头的功绩不用装裱,这超然于时间之外的楼,这与淮安铸成一体的象征,只用一个中正有力的“镇”字,于静默处,书写雄美壮阔和浩然大义。

镇淮楼
苏 宁

  每遇外地朋友问:你住的是现在的淮安还是曾经的淮安?总是不禁抬头微笑,因为这是一个须要被问的人耐心说,提问题的人静心听的答复。常识中的淮安是曾经的淮安,它曾是淮阴所辖一个地级市,后设为区,更名楚州,后来又改为淮安区。
  这个区较之市里的中心区清河清浦,若开车有四十分钟车程。我虽然在这城里住了很多年,周边区县却去得不多。楚州,即是史书上所谓山阳县,男子如吴承恩、周恩来,女子如梁红玉、邱心如,都在这城里生活过,并为平头百姓熟知。辖区有古镇,名河下,有湖名勺湖。有吴承恩、周恩来故居,亦有当年县府古衙、漕运旧迹。这些地方,约略都已走过。只是,镇淮楼一直听说,路过,也在楼底下几次仰了头去看,可惜都未得以登临。
  一座老城,有一座瞭望楼是不足奇的。在通讯、军事情报技术、兵器装备都不完备发达的时代,坚固的城墙和一座高大的瞭望台,是让一城人心安的物质依托。
  山阳是先有城,后有县的。未建县建郡之前200年,这只是一个集镇。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城是当时驻军所筑。并建了最初的瞭望楼,在城中央漕院署前约四十步处,台高约二丈五尺。名为谯楼,后亦曾改名为南北枢机。旧时计时器具简陋,大多为铜壶刻漏,以计更筹,一天十二时,寒暑如是。用鼓点声向一城人报时。所以,这座楼,也是一座鼓楼。
  镇淮楼之名改于乾隆年以后。为何将一座楼更名为镇淮?是为淮水之患?还是镇守之意?县志中有否所载?我亦疏漏不知。作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此楼曾进行过多次维修。东西两侧的石阶,是温润的清灰,屋脊上所盘两条卧龙,有帝王气。楼上四角为飞檐,二楼有回廊。因为一直没有上楼,楼里形仪一直都只是间断地听一些去看过的人所述。我亦只是留意了宣传册页上的几个数字:整个楼占地936平方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6米,总高15.5米,其中楼基高7.6米。三六九一直是吉祥大数,三生无限,六更是被视为顺水顺风之数。我想,这些数字,在讲究建筑风水的古代,此中必是被赋予过深意吧。
  此楼南边,绕一渠名文渠,水流向是从西向东。渠上有桥,原名谯楼桥,元代改名为三思桥。渠前即是府衙,为官者须心怀百姓,遇事三思而行,即取其意。桥名一直沿用至今。
  一座城因为一围城墙,使在内居住的百姓有了一个屏障,是物质的,也是心灵的。而这高高筑起的城楼更是安全感的所在,打鼓报时,瞭望敌情,是鼓楼,也是一个瞭望哨。历史走到今天,当先进的科技已经完全走进军事领域,战争再不是只是马上刀戈。这座曾经的楼依然在这城上淡淡地冷静地威严地存在着,物质永远是比人长久的事物,它一代一代活下来,吸纳每一代人的精神气质,地老天荒地留下来。它,也是我们一座城、城里的一代代人曾经如何活着、还将怎样活着的凭证吧。

镇淮楼:文明和时间的记忆
李利军

  芸芸众生中的人,如果是一根根线的话,那么时间就是一根针,来回穿梭,把人慢慢变老。
  初见镇淮楼,我是个18岁的青年学子,从偏僻的乡村来到文化底蕴的淮安,刚一落脚,就忙不迭地融入古城浓得化不开的古朴意境之中。
  那时的淮安城并没有此时的空间高度,这就让我有了如此惊鸿的一瞥,镇淮楼的伟岸雄姿,飞檐翘角的神来之笔,由不得我不发出深深地赞叹。
  那是1984年的10月一天,我和她完成了今生无法忘却的艳遇。
  而今,站在2013年的年关,我依然对她充满依恋。
  我摩挲着她的身体,古城砖是粗粝的肌肤,沧桑中却又蕴含着细腻的纹理。一根一根的脉络,我看的分明,那里面透着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巨大宝藏,深沉的吸力,使我的呼吸似乎都有些困难。
  拾级而上,登斯楼,朦胧中,不远处——
  影影绰绰地,一女子,妙曼身躯,着红袍,玉手抬,擂战鼓,柳眉竖,煞气出;
  一个老先生,低着头,挪着步,在河下石板路上,时而伫立,时而摇头,时而拍手,而后又望着天空长久地发呆,他的胸中似有十万妖魔鬼怪;
  又见一个十余岁的少年,手持书卷,倒背于身后,英姿焕发,眉宇轩昂,出驸马巷,眼光深邃远大……
  一时间,淮安的先贤们,在镇淮楼的周围,在香干臭干五香蚕豆的市井声中,纷至沓来,让我这个后生目不暇接。
  她站在这里,一天,一月,一年,百年……接纳着,包容着,释放着,渲染着,一直就在这里,脸上不时露出轻轻的笑意。
  镇淮楼以这样的姿态屹立着,是淮城的文化,是淮城的历史,是淮城人的无价之宝。
  是啊,作为淮安的文化地标,她是淮安人的骄傲和自豪,千年,万年,永远不倒!

镇淮楼记
刘炳忠

     大河之下,邗沟之畔,溯秦汉成城镇,扼吴楚连广陵,谓之咽喉要塞,交通枢纽。隋兴凿运河易枢机之重。街巷逶迤,市集繁茂。人可挥袖成云,畜可踏沙成烟。其盛可见! 往昔火患莫测,水灾难料,挖渠搬土常见,调兵遣将亦然。
     遂于北宋,大兴土木于淮城之中,外运良木,内招巧匠,砌砖填土,架梁构柱历年余,终成一楼,置铜壶刻漏,设大鼓金钟以计筹时辰、防火定更故名“谯楼”后更名“鼓楼”。有拱形门洞,扼南北要道,一对石狮气势威然,上悬“南北枢机”、“天澈云衢”之匾额,蔚为壮观,与文通塔、龙光阁成鼎足之势,如三星耀立。拾阶而上,飞檐画栋,大柱负粱,瑞兽守脊,铜铃悬摇,四角飞龙,云纹汉玉作栏,墨色青砖铺地。横板精镂,垂檐细雕。设以值守之室,备以待客茶几,彩黛轻饰,浓漆护体,环巡可见。东南准提寺,香烟绕绿柳,迷雾隐农炊。南来商贾车水马龙,涌客如潮;西南淮河邗沟交汇,浩淼连天,轻舟引白鹭作帆,落霞伴渔舟唱晚。近观月湖之南闽神韵,土地祠中虔诚客,西晋遗风勺湖遍存。枚村书韵骚客仰止。韩侯神威起步胯下,喧嚣叫卖遍布河下。熙熙攘攘五坝。热热闹闹三城。一目千里,爽心怡神。
    洪水肆虐,泽国楚地,地震撼摇,西邻泗州,消迹成湖。此楼微斜,修扶即正,威仪凛然。镇压灾患,祈福淮地。悬匾“镇淮楼”而至今。督府北建,势成倚靠。居间设园,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四季盎然。文人登此,华章百卷。墨客步临,佳作万篇。
     古贤登仙,楼威依然,大厦如林,紧依其周,难掩古朴,旧拙奇神。老邻新居,茶语传奇。游客不登,必成憾事。镇淮楼真乃:思平天下贤达忧国忧民,祈福江淮一楼无灾无难。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18: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朋友们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09: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之作,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3:22 , Processed in 0.06923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