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淮安王氏永茂肇庆当典及其主人考略
刘怀玉
邵寄声先生曾告诉我说,清末淮安城内有名望的王姓有六家:小方壶斋王锡祺王家,是山西来的,堂号叫介福堂;王伯陶镕之王家,是山阳沟(原属山阳,今属宝应)的,做过知县,住夯轮寺巷。他的侄儿做过县中校长,名叫王景洙;王慕庄其康住麒麟巷,做过江苏财政厅厅长;王鲁山恩绎,举人,住东长街;王囗囗住三台阁丁光桥;王遂良,住龙窝巷,开恒益泰杂货店。其实姓王的很多,淮安城内根本就不止这六家。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诸王之中介福堂这一王家,及其当典业的情况。
介福堂王氏的家世
介福堂王家虽住山阳一百多年,但未入山阳籍,一直是清河籍。这个王氏原籍是山西太原太谷县,是明代嘉靖年间迁淮的。他家是盐商,我在《淮北盐的集散地淮安》一书中已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来淮后落籍清河,住在清江浦录事巷,其祖茔和祠堂则在清江浦徐家湖清水墩。
迁淮始祖名叫王有,字天佑,与其兄王才字元凯二人来淮。王有传子王龙,字小淮,再传孙王尚贤,字华宇,三传至曾孙王秉正,字握衡,四传至玄孙王尔遵,字会极:四世皆单传,别无旁系。王尔遵生子五人:维新、维德、维一、维忠、维诚。维忠早夭,实存四人。尔遵以上,除王龙兄弟返葬太原外,余皆葬于清江运河南岸徐家湖,昭穆井然,并立家祠于那儿。乾隆中,王錧等又买得西南三里巫沟崖地方几十亩田地,扩入祠墓之域。后又增购150亩地作为祭田,增建四十余间房屋,重新祠宇,庖湢与休息之所毕备,周围遍植树木。
乾隆五十一年(1786),老二王维德(1713—1799),字懋昭,迁居山阳河下。大概是为了便于进行盐业的开展,因为淮北盐批验所设在河北,河下则是各路盐商荟萃的地方,住到这里就像进入一个盐商俱乐部。河下湖嘴大街是王氏在山阳的第一处住宅区和经商之地。当然,在此前也可能在此有寓所,而此次则是完全定居于此了。盐商的房子都很大,程易的寓园大家都知道,占地面积大,建筑气势宏伟。王维德的住宅也不错,从白酒巷向南到凤凰桥,湖嘴大街左右二面,皆有他家的房屋。
大约王氏盐的生意做得不错,与朝廷大员都有交往。乾隆五十七年(1792)他八十岁,漕运总督管幹贞曾送给他一块“会乐耆英”的匾,悬挂在湖嘴大街路东他家树本堂大厅里。另一块是曾官协办大学士的彭元瑞(1731—1803)送的,题曰“芝庭锡杖”。淮北盐商领袖河下吾庐程易(1728—1809),则送了一副集褉帖对联:“此地集群贤咏觞乐事,斯游在春暮风日清怀。”据王维德长孙王履安的五世孙王效和先生说,这个树本堂大厅一边就能放下16张桌席。
清河王氏堂号本为介福堂。但一个姓可以有多个堂号,同一个堂号的后人又可分出若干堂号。王维德在河下湖嘴的大宅的厅堂取名树本堂,他的后人便自称自己的堂号是树本堂,实际上只是介福堂的一支。王维德次子王履泰的儿子王璋、孙子王輔一支后人住在院东街,他家大厅里所悬之匾是“敦说堂”,应当说仅是这一支后人自取的堂号,是树本堂的分支。但在他们子孙编写的《敦说堂随笔》中却说:“‘敦说堂’是祖辈留下来的淮安王氏家族的堂号。”他们甚至连介福堂这一总堂号都不知道了。
嘉庆元年,太上皇乾隆举行千叟宴,宴请“年七十以上者三千人。”与此宴者被视为四品官,“各赏诗章、如意、寿杖、文绮、银牌等物有差。”当时淮安有4个人被邀请参加,王维德就是其中之一,那年他84岁。不过这个宴会不是好参加的,是要掏银子的。另一个参加者程易,他能被邀请去,是因为他为朝廷报效了数百万两白银,不知王维德报效了些什么。王维德得到的赏赐,被作为家传宝物收藏着,每逢节日和喜事都要请出来供养。
乾隆后期至嘉庆间,盐政弊端丛生,私盐盛行,官盐滞销,生意很不好做,盐商们不愿意再经营盐业。因为在册的盐商,对朝廷负有销盐纳税义务,于是便被“牵商”仍去作这赔本买卖。这时王家不得已开始部分改行,一是在湖嘴开了了一爿油麻店(也许此店在此前早就开张了),二是在城内开设当典。油麻店字号是王临昌。李鸿年《山阳河下园亭记续编•旧梅花庵》说,当时“湖嘴王临昌为商号巨擘,妇孺皆知。”李元庚《梓里待徵录》“广福寺”条下,将“王临昌”写成“王寅昌”,其记载如下:
竹巷东广福寺,乃隆(龙)兴寺祖堂后楼,名园通宝阁,明时僧明来题。至乾隆末嘉庆初,大殿山门颓败已极,木瓦无存。正殿佛移至间壁长寿庵,弥勒佛及罗汉为风雨剥蚀,以斗篷覆之。后有僧实灯来住持,披发终日募化。时湖嘴业油麻业者王寅昌,购货江西,船久不至。比回,知江中失风。有金身弥勒佛,一现舟即平。访之不得其处。家富而好善,当事为懋昭先生,乃玉航学正之祖也。一日,梦中见有戴斗篷长眉大仙化缘,恍惚闻木鱼声。醒而异之,遍访至广福寺,果有载斗篷罗汉,如长眉大仙,与梦无异。露处之弥勒佛,或即江中所见与?因建大殿、山门,前檐又添卷廊,东楼十方功德。西楼王君两峰珏,为求子,建后大楼十间,亦复重修,前后计用数千金,并有余款置田,以垂永久云。
这里说的王懋昭就是王维德,懋昭是其字,王寅(临)昌当是其油麻店的店号。当时主持店中事务者即王维德本人。他是“家富而好善”的好人。店中货源在江西,大约就是桐油、麻丝、麻绳、木板之类,供给修造船只之用。当时河下是漕船、盐船必经或聚集的地方,这种生意肯定很兴旺。有钱就做善事,修庙是首选。至于江中现弥勒佛像、广福寺的僧人实灯、以及梦中长眉大仙化缘,充满神话色彩,不过附会而已。王氏后人中有人说,广福寺是他家的家庵。这在王氏家族的史料中没有根据。现有史料只记载,他家修广福寺是因广福寺僧向他家“募化”的结果,并且有病能“不药而愈”,无子能生子的因缘。从王维德,到其子王铨、其孙王履泰、曾孙王珏等几代人对广福寺施舍、修葺,而且花钱数量很大,还为广福寺“置田”作为庙产,难怪其后人以为是其家庵。但是没有家庵的证据,在现有文字记载中,他家前辈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介福堂的第一个当典——永懋典
当典也是王维德手里开办的,时间应该与此同时。地点在上坂街,典名为永懋。王维德字“懋昭”,“懋”是其中的一个字。取名字中的一个字或半个字为店号,是盐商的习惯做法。永懋亦写成永茂,懋、茂本互通。
当典就是当铺,在淮安地方文献中称之为典,在王氏史料中则称之为“质库”。所谓质,就是拿东西抵押,质库则是存放抵押的东西的地方。急需钱用的人以实物为“质”,押在商家,从商家取走相当于原物价值的一部分钱。在限定的期限内交上原取的金额,和一定的费用(实即利息),即可取走原物。这种交易实质就是抵押借款,借高利贷。因为它具有融资的功能,故属于金融行业的一种。以金银首饰或其他贵重物品抵押,都是因为生活所逼,或生意缺少资金不得已的行为。而当典则抓住这个机会,往往任意压低实物的价格,而且赎当的期限规定得很短,利息甚高。抵押借款如果到期不能偿还,则没收所质之物。当然也有少数人,从开始当某实物时就没打算赎当,就是换几文钱用用而已,则他能取得的钱就更少了。所以当典行业的利润很丰厚。
关于王氏的质库,王氏族人王琛先生的《先世述略》云:
先是先曾祖有质库在郡城内府上坂,先祖经理之,故后,三叔父象三公继之,家益饶裕。七叔父步衢公又继之。嘉庆二十一年,再毁于火,事载钱梅溪先生咏所撰《履园杂志》。公皆如数赔偿,余货程姓替去,赁寄沈宅,次年又火。欲嫁祸于公,牵涉年余,始得释。公经营昼夜,备厯艰苦,事定,酬神重修府城隍庙,费钱二万贯。曹砺庵先生镳纪入《信今录》。
这里所说的“先曾祖”就是指王维德,“先祖”则是王维德唯一的儿子王铨(1751—1796),字廷选。王铨有四个儿子,“三叔父象三公”是他的次子王履泰(1775—1812),字象三,号屏山。“七叔父步衢公”则是其三子王履亨,字步衢,号铁崖。“七”、“三”是按大排行排序的。当时他的大儿子王履安(1751—1796)大排行二,大约在河下打点王临昌的业务,未参与当典的事情。小儿子王履吉大排行五,乾隆五十一年刚出生,年龄尚小,未能任事。嘉庆四年,王维德去世,由其次子王履泰接着经营。嘉庆十七年,王履泰也去世了,即由三子王履亨接管。
从这一记载中可知,当典是王维德开创的。不知是他迁居山阳以后开办的,还是先开办了,然后迁山阳的。以我之猜测,总在乾隆年间。先由他自己经营,他死了以后便是他的二儿子、三儿子依次接着经营。
永茂当典歇业在嘉庆后期,原因是火灾。关于这件事,王琛说有两个文献有记载,一是《履园杂志》,另一是《信今录》。
钱咏《履园丛话》卷16《精怪•放火》云:
淮城王姓者素封,开质库,因扩邻屋,见有小狐三头,遂毙其二,其一逃去,自此家中作闹无虚日。嘉庆乙亥冬日,质库大烧,深受赔累。以此控告,张真人给牒而归,安静数月,复闹如故。王不堪其扰,将烬余当包陈本四万余金,卖与程姓。忽闻空中人语云:“吾与王姓有仇,尔可不买。”其妻闻之甚明,程不信,仍买其包。丁丑三月,包楼复起火,烧尽无余。
曹镳《淮城信今录》卷6《纪事下》记载的就更细了,连每次失火的日期以至时刻都记得清清楚楚:
王霖苍开府上坂永茂典,有仇狐为祟,丁丑正月二十三日酉时失火,大炽。二月十一日未时,大火又炽。渠出力重新城隍庙,以为忏悔。是后租沈姓厅堂余房,堆置货物,及九月九日戌时,沈屋又火,尽毁,所置之物,延烧祖楼,世传珍贵之器物一空,真诧事也。楼五间,铜墙铁壁,俱成灰烬。
此外,杨庆之《春宵寱剩》卷四“朱大城隍与王永懋狐灾”亦有记载:
嘉庆十七、八年(1812、1813),王永懋当典仇狐为祟,典许愿厉庙修大殿,请诛狐。后典房尽毁,狐亦靖。从事修理,计縻白金三千数百两,屋宇神像,俱极巍焕。
这三条记载都极具史料价值。第一条出自钱泳(1759—1844)的《履园丛话》。钱泳初名钱鹤,字立羣,号台仙,一号梅溪,江苏无锡人。能诗,工书,尤长隶书,著作也多,《履园丛话》是其一种。钱泳一生长期作幕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所以见闻较广,书的内容比较丰富,多为作者所亲身经历。虽属笔记小说,且有一些封建迷信,但在客观上提供了较有价值的研究资料。第二条出自曹镳(1744—1825?)《淮城信今录》。曹字琢文,号砺庵,恩贡生。事关乡里利害,辄力任之。参与重建巽关,疏浚文渠、城河、罗柳河,编辑《淮山肄雅录》。山阳自乾隆三十九年河决老坝口,黄水入城,卷牍渝失,故家亦就衰替。镳乃网罗放佚,条次见闻,著为《信今录》,是个人编纂的地方史书。淮安府志、山阳县志修于乾隆十二年,直到同治十二年始续修,乾隆至嘉庆己卯史料,多出自该书。《信今录》史料可靠,与官修地方志并传。第三条出自杨庆之(1806—1868)《春宵寱剩》。杨字云五,号笏山,道光间诸生,咸丰中恩贡生。著述极富。所作诗悲歌慷慨,馥采典文。而对客挥毫,富于万言。特别熟悉地方掌故,为当时文人所推崇。以上三种史料极具真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