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诗亦风纳凉爽
孙凤山
还有什么比“纳凉”在盛夏酷暑里更受欢迎的呢?这等上好的消暑驱热方式,亘古洎今倍受追捧。古人摇着蒲扇,乘着阴凉,吟着诗词歌赋一路走来,却也别有神韵。现时空调电扇虽然无所不在,可消暑驱热唯有那自然风独占鳌头。
与水作伴好诗来,唯有清风才凉爽。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是这样描述纳凉情景的:“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琼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池边青竹千竿,池中红莲万朵;喧闹声不复存在,烦恼事不在心头;唯有清风徐来,水面涟漪,在此纳凉胜地,竟有飘然若仙感觉,除了惬意还能有什么呢?!水池、青竹、红莲等虽具有阴凉条件,但起消暑驱热决定作用的还是那徐徐清风啊!与刘禹锡这首著名的纳凉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纳凉诗:“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做南来一味凉。”傍晚时分,泛舟河上,浅闻荷香,赏滟滟波光,身心愈发滋润。如此纳凉,驱走的不仅仅是暑热之气,还有惆怅落寞的情怀!
与其说喜欢到水边纳凉,毋宁说水边自有清风了。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桥南纳凉》显露了纳凉癖好:“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在酷热的夏夜,这位一生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拄着拐杖也要寻幽访胜,哪怕在莲池边柳树下支起小床。这里月色明媚,晚风轻拂,笛声渐起,莲香沁人,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诗人暂时忘却了戎马、胡尘和羌笛,自然会感受到别开生面的凉爽和惬意,心情也放了长假。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空调器主宰凉爽的时代。无论是办公室、居室,还是汽车、工作间等,各式空凋器应有尽有。殊不知,空调器虽能为我们需要的局部场所调节温度,却以向大自然排放热量为代价,损害的是大自然的气候和环境。我们获得的凉爽,并不是新鲜的空气,更不是清风扑面,不仅损耗了愈来愈多的电能,“空调病”也应运而生。哪有大自然馈赠的清风舒适啊!正是因为如此,爱吹自然风习俗传承至今。“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所描绘的吹自然风度夏景致。“开轩”而可“卧闲敞”,可见古人爱吹自然风,不仅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而是自然风确实能带来真正的凉爽。“六月清凉绿树荫,水亭高卧涤烦襟。”这是诗人陆希声索性高卧于水亭上的诗句,真乃洒脱豪放气势!
古人云:“心静自然凉。”在盛夏酷热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受环境、工作、情绪多重压力,纳凉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白居易《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正应了那句名言“烦夏不如赏夏”。拥有这种超然脱俗的心态,所有炎热和烦闷难道不都随风而去了么?!
大地之子的艺术之路
李剑锋
皇城脚下,忠烈祠旁的温馨家园,住着一位土生土长的知名作家。他从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全国报刊发表了近8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五部诗散文作品集,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项。
2004年,在文学之路上正奋力前行的主人翁,又拿起了画笔,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开始了他揭示人生价值真谛的另类辉煌。他一面用灵醒的文学语言记录着自己对人文世界的感悟,对人类苦难的悲悯和关怀,一面又用画笔描绘着故土家园的民俗风物,展示着山川大地的自然风光。而且把二者融汇的恰到好处,游刃有余,备受省内外行业人士和广大艺术爱好者的赞誉。一个冬日的下午,栏目记者有幸走进了杨天斌用文字和书画构筑的世界,零距离地揭触了他,让我们大家随记者的镜头一起来感受作家不平凡的艺术之路。
来到他的石壶居书斋,眼前的杨天斌灵秀儒雅、朴实俊朗,见到记者后他和他的家人们忙让座递烟、倒水泡茶,显得非常热情而好客。在拉家常的时候,我们打量了他的家。看得出他的装修是非常高档雅致。仿红木的隔断,组成冰裂纹图案,式样考究的博古架上,陈列着上古世纪的彩陶和汉罐,宋、元、明、清的瓷器应有尽有,价值不菲的寿山石壶和紫砂壶,姿态各异的伎乐俑以及来自南方的民俗陶艺各呈异姿,紫檀的木雕笔桶,包浆自然,浑厚朴拙。可以看出主人的雅好和追求,而书架中一排排默立的中外名著以及墙上挂满的名家字画则显示出主人渊博的学识和不俗的心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杨天斌从部队转到地方,被安排在县自来水公司工作,期间他已在部队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诗作《搬迁》就发表在1985年第二期的《星星》诗刊上,九十年代他的又一诗歌力作《题画》首次在《诗刊》发表,这是我国诗歌领域档次最高的两个刊物,当时在上面发表作品的,杨天斌当属陇南第一人。1986年6月19日,杨天斌以写石堡五台山的散文作品《此外槐花能醉人》在《甘肃日报》头条发表,在县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一年他的长诗《陇南》又获陇南地区大奖。此后,杨天斌信心百倍投身于散文的创作中,他和县上热心的文化人一起办报纸,成立创作协会,积极为配养文学新人、繁荣西和文艺创作出大力、做贡献,使西和的文学创作新人一度达到近三百人。二千年以来,杨天斌的散文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散文每年发表率在60篇左右,而且许多散文被《散文选刊》、《读者》等杂志选载,近50篇散文入选全国各级选本。特别是散文《鹰之恋》,十余次入选《散文选刊》、《中学生写作欣赏》、《高中生写作文摘》、《当代散文大观》、《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中华散文精萃》等书籍,而且被全国三十个城市院校列为高中语文大联考试卷。有5篇散文还被列为现代文50篇必读篇目。书刊、网络上都有他大量的作品传播。他连续十年出版散文和诗5部,每两年就有一本新书出版,而且转载率高。2001年他的散文集《朴素的农事》被文化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化后,在网上传播。2012年他的散文集《天斌散文精选》、《大地上的事》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清华、北大图书馆收藏。2006年至2013年他的散文8次在全国和省上获奖,他七进北京领奖,并和京城友人把刊物办到了祖国的政治中心。
杨天斌老师在单位他是尽职尽责的好职工,在社会他是全心全意的好老师,他依托《仇池》、《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博文》等杂志推出文学新人,培养文学后备力量,每年帮文艺新人推出大量文学作品,获得广泛好评。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他2次荣获省、地、县“全国文学杰出贡献”奖和被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他说:是文学给他插上了翱翔云天的翅膀。
说完了他的文学,我们再来探究他的画,当我们问起他创作国画的初衷时,他说“画画与写作并不矛盾,二者是相通互补的,古人对一个文人的要求是“琴、棋、书、画”样样在行,按这个要求,我们还差的很远”。
2004年,在文学之路阔步行走的杨天斌又恋上了新的姊妹艺术,那就是国画创作,在此之前他就有意识地学习了《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并为本土书画家和省外书画家写下了大量书画评论,剡根宝、何双平、王小静、李思亮、黄晓鹏、肖一博、吕程、宣兵、杜海涛等省内外书画家,他都介绍过,为他们写过大量书画评论。精心的知识储备,使他从理论的高度把握了国画创作的精髓,因而他的画一出手就具备不凡的品性。占据了应有的高度。看他的画作,仿佛走进了他那邈邈云天般浩瀚,幽幽乐水一样绵长的内心世界。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意境,让人真切感受到了山的伟岸、水的柔美、林的凄迷。溟朦的山影、简陋的亭阁、闲逸的高士,无不折射出他对美的感悟和追求。大山的情感是无比丰富的、大山的儿子的情感世界正是吸取了山一样广博的胸襟。天斌无时无刻不在用他的心灵和画笔颂扬着他深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树一石。通过他独特的艺术语言,释放着中国山水画传统的精神元素,以及他对传统的体悟和把握。短短的9年间,他完成了别人用四十年光阴走过的国画创作之路。从2008年他的画第一次进入展览。如今他先后在全国赛事中入展30余次,有的还获得了金奖、银奖。他的画作在全国20余种刊物发表,《神州诗书画报》、《甘肃美术》、《鉴藏》、《博文》、《现代妇女》、《中国散文家》、《逸翰书画报》、《天水晚报》、《秋林》、《陇南报》等报刊多次专版介绍。一时间他的画作铺天盖地,发表率、点击率都创新高,仅2013年他在广州、北京、山东、吉林、兰州就有十五个专版,发表国画八十余幅,入展、发表率令人乍舌。他的散文和国画以及传略入编《中国画家》、《散文家大辞典》、《国画名家》等辞书。他本人现在是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台北故宫书画院客座教授、王铎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促进会会员,还被中国文化促进会评为著名国画师,沈阳艺海拍卖中心授予他“特级国画家”、“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称号。除此之外,他还是省作协、省美协会员、陇南市作协副主席、西和县作协主席。
天道酬勤,天斌近两年取得了艺术上的大丰收,他满怀激情创作出了一幅幅脍灸人口的山水画佳作,他笔下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奇松、怪石、老屋、芭蕉,意境高雅,营造出了一个神话般的山水新境界。近十年艰难的艺术探索,他走过了漫漫的心路历程。因而他的艺术有了很大飞跃。
读习近平总书记《念奴娇》感赋
董振安
神州传诵念奴娇, 正气宏扬冲九霄。
兰考植桐山水秀, 沙丘伏怪胆肝昭。
为官一任亲民舜, 造福四方勤政尧。
大写人生公仆志, 龙腾华夏在今朝。
蝉趣
张士旺
骄阳似火,蝉的鸣声此起彼伏而又响亮,最能渲染夏天的季节特性了。
蝉,按动物学分类属同翅目,蝉科,俗称“知了”,全世界有3000余种,我国已知有120多种,常见的有蟪蛄、蚱蝉、寒蝉、鸣鸣蝉、红蝉(药用中文名为红娘子)等。蝉有春蝉、夏蝉、秋蝉(也叫寒蝉)之分,它能从春到秋,用各种相应的曲调,唱出时令更迭。每年最早出来唱歌的是蟪蛄,接着是蚱蝉。炎热的三伏天由夏蝉唱主角。深秋将至,便轮到寒蝉主唱了。到了冬天,蝉才停止了歌唱,所谓“噤若寒蝉”便是也。
蝉的幼虫一般在地下要生活二、三年,时间最长的如北美洲的“十七年蝉”要在地下生活十七年后才破土而出,因而得名“十七年蝉”。《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句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说蝉的成虫生命短暂,一般成虫只能活一至几个星期。
蝉的大小悬殊,小的如花生米,大的如小鸟。马来半岛上特有的一种可称世界上最大的蝉——帝王蝉,双翅展开足有20厘米以上,其鸣声响亮,似田鸡的叫声。希腊有句名言:“幸运的蝉啊!你有哑巴的妻子。”因为在蝉类,只有雄蝉才能歌唱,而雌蝉由于“发音器”构造不完善,所以,终生是哑口无言的。有趣的是,雄蝉歌唱不是用嘴唱的,而是在它胸部与腹部连接处长有的发声器发出鸣声的。蝉的叫声实际是雄蝉的“求爱之歌”,声音高达80至100分贝。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经过多次实验后曾说过蝉无听觉。经现代科学家研究发现,这话只对了一半。原来,令人惊讶的是,蝉儿尽管对外界无听觉,但对同类发出的声响却十分敏感。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蝉,是一种体态潇洒美丽的昆虫,又善长临风高歌,所以,自古以来,它就博得人们的垂青,作为一种意象,从很早的时候起就飞进了中国诗歌的园地。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描绘蝉的诗画甚多。被称谓咏蝉诗的代表,当推唐朝的“三绝”,即虞世南、李商隐和骆宾王。唐代诗人卢同在《新蝉》中咏道:“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描写蝉鸣的声音也非常逼真。有人统计过,以唐诗为例,以蝉为题的诗作至少有30多首。更有甚者,据《清异录》记载,唐代的长安还有饲养蝉进行比赛的风俗呢,并有专门成立的“仙虫社”,集中许多蝉,以鸣叫时间长短定优劣。另据史料记载,魏代的宫人受蝉翼的启发还创造性地为皇宫妃后梳妆出了“望之缥缈如蝉翼”的鬓发,称为蝉鬓呢。
蝉,不但有观赏价值,在我国自古以来还有以蝉为食的呢。蝉在蜕皮之前,俗称知了猴,其体内含蛋白质较多,营养价值甚高,最常见的吃法是用油一煎,就是上等的美食。
蝉的药用价值也早已闻名。蝉的幼虫出土后,蜕皮化为成虫,所蜕之皮,称为蝉蜕,又名蝉衣、蝉壳,主要成份是甲壳质。蝉蜕入药,有散风热、透疹、退目翳、利咽喉等作用。蚱蝉和蝉蜕治病,仅《本草纲目》就记述了十六个药方。蝉的幼虫在地下常被真菌侵袭,死后头部可长出许多棒状或鹿角状菌体,酷似花冠,这就是名贵中药“蝉花”,对治疗惊痫、小儿夜啼及心悸等症有特效。
夏日,燥热难耐,是蝉将闷热的夏天渲染得生机热闹。
父亲,一部读不尽的书
石 冰
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兴趣是不一样的,从读书中得到的感悟或多或少,得到的收获也因人而异,所以有人读得好、读得透。我也读过许多书,也从中受益良多。然而有本书却是我读不尽、悟不透的。那就是父亲——一部读不尽的书。
父亲引导我走进知识的海洋。我的父亲没有读过书,青少年时代靠给人做长工为生,没有文化,饱受其害。有幸的是党的扫盲队让他认识了一些字,他深知没有文化立足的困难,所以不管生活多困难他都坚持让我读好书。我在中学时,父亲每月都给我扛一袋米,卖一半,留一半交到学校给我做生活费和口粮,每次都要重复那四个字“要认真学”。每当我送走父亲,看着他越来越驼的背影,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以致人过半百也从没间断过学习,求知的欲望反而越来越强烈,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的一艘冲锋舟驶向彼岸。
父亲教育我做人。父亲虽然不是富甲一方的老板,也不是地位显赫的高官,却在工作单位和家乡留下两个字的评价——好人。他为人正直忠厚、乐于助人,无论是在单位工作还是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的时期,甚至到退休告老还乡都能用真心去待人,用善心去帮人。我参加工作以后,每一次见面他总是说三个字“做好人”,从他身上我学会了怎样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亲教导我做事。父亲在单位工作时曾负责大的造船工程、船队运输。他说做事难,做成事更难,要做成事就要有想法、有目标、有队伍、有规矩,要让别人得到实惠,但自己不能贪,切记私念,所以我工作这些年来一直把父亲做人做事的教导挂在耳边、记在心里。虽然我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不管面对的任务有多困难,我都会努力完成。
父亲教我做人做事、参悟人生。他就像一部书,让我不断地读,但却永远读不尽。
六十年前的回忆
章壮骧
乡间老年人过整生日喜欢做九不做十,九就意味着长长久久。还有老年人总喜爱把自己的年龄加大点,为什么呢?他们说岁月当中有闰年闰月,意思闰年就是十三个月。记得我们上小学时课本上有一篇《六十年前的回忆》,是朱德总司令纪念他母亲的。
1956年,我从林集小学五年级刚辍学,当时是初级社时期,南闸乡还是小乡。那时南闸整个区划还属于林集,南闸只有东南乡林南社有一林南小学,我们新河头的少年都跑到林集去上小学。我小学虽没毕业,可那时在地方上也算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了。
1956年区里副教导员谢凤翥和区青年书记陆文渠在我们镇湖社蹲点结合生产,我已经是镇湖社会计,他们听说我上过五年级,对我特别看重,说小家伙了不起啊,也是个文才。就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说淮安县要办《淮安报》,小青年可以投投稿。我听了他们的话,心里还真有了写作的萌动。土地改革后,由互助组进入初级社,集体作业有了农船,我看到镇湖桥下有几条农船正下白马湖罱草渣积肥。于是我就写了一篇《镇湖桥下船来往》的报道。就像小学生作文一样记得有三四百字,用作文纸抄好,送给谢教导员,他到县城开会顺便将稿件带去。让我惊喜地是,居然在《淮安报》的创刊号上登了出来。文稿变成了铅字,别提多高兴了,从此这个兴趣和爱好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那年我在《淮安报》发表了六篇,那稿件有的是给干部带到县城,有的是靠邮政局寄去,我写的稿子多了,报社发下许多信封,那信封是旧报纸糊的,面子上贴一块白光连纸,用那信封寄稿件就可以免费。
也许就是因为我写的稿子登了报,区里看我是个才子,把我安排到区水产收购站工作。后经常被大乡抽用,让我同大乡干部到下面农业社去,发现新人新事、好人好事就写成通讯报道寄往报社。有时,用复写纸多复一份再寄到县广播站,那时每个农业社已经有一个麦克风广播,也叫有线广播,跟电话线走,广播一响电话就打不通了。
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这时到下面大队的新闻发布全靠《淮安报》,因为大队和社办单位都没有订其它报纸。大跃进以后,新闻内容多了,一周六刊,四开四版,称为《淮安日报》,记得困难时期多用那种黄草纸,仍然坚持办报。也就是那几年,我先后在《淮安报》用稿近两百篇。我把发表的豆腐块用剪刀剪下来,黏贴在剪报本上,一直收藏至今。
要说当年写稿还真是辛苦,先谈采访都是两条腿跑,有时为了一条新闻冒雨来回跑四十里路,回家后连夜写成稿子。第二天一早给邮差带走。记得一次公社召开生产鼓动大会,为了把会议的报道及时发出,偏偏那一天邮差老张病了,我就把那篇稿件一直送到县城,来回跑一百二十里,路上吃的是大麦面饼干粮,到家后脚底板起了几个泡。
那时自行车在农村是绝对的稀罕物。我们上淮安全靠两条腿,有时去参加通讯员会议和通讯员培训,虽然生活补助只有一毛五分,但也感到特别高兴。记得一次淮安报社召开通讯员会议,那么多通讯员聚在一起开会,还为我们通讯员发奖,那次我在42名通讯员中被评为一等奖,名次是第二名,得的是刻有奖项及姓名的关勒铭牌金笔。那种荣耀不堪言表。记得二等奖和三等奖都发的是大笔记本。每人有奖品,见人有份。
当时报社摄影记者花玉华先生很辛苦,我们乡里有什么新闻大事,需要拍摄照片,只要一去电话,他就会背着照相机赶到我们水乡,记得他的相机是德国进口货叫林好夫牌,那时他拿着相机,老百姓都感到很神圣,还说把影子照了去,人就没有精神了。我有几篇报道就是花先生配的摄影图片。记得花先生为我在镇湖桥上单独照了一张二寸的“风景照”,还在底片上题了词“我的家乡新河头”,多少年以后我还一直收藏在相片框里。
那时老淮安县的地域较大,如今洪泽县的岔河、黄集,清浦区的盐河、黄码,包括徐扬、运河都是辖区。还有的区、乡名称使用的是烈士名字,像郝渠区、丁澄区、钱毅乡、万友乡等,可惜如今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了。记得那次参加颁奖会的老文友有:曾做过南闸党委书记的徐汉清,曾做过洪泽县委宣传部长的陶绍景,有淮安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丁乃武,有老岔河宣传委员郭铎,有原老淮安县委办主任张学福,记得当时报社的编辑有汤也鸾和郭万民。哎,现在回忆起来,当年那些老友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淮安报》对我们通讯员写作辅导和培养也让人难以忘怀,原淮安县委通讯报道组组长徐忠曾多次为我们上课辅导。后来我写了电影文学剧本《活路》,长影已纳入拍摄计划只因文革而短路,我还先后在《新华日报》、《淮海报》发表多篇通讯,在全国多家报刊杂志发篇论文,这些都离不开当年在《淮安报》练笔的基础。
60年沧桑岁月,天干地支纪年已经过去了一个轮回,淮安大地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娘家《淮安区报》今非昔比,已经扩版成大报,办报质量也比当年大幅度提高。这里,我真想借娘家这块宝地,回忆当年旧事,感恩述怀,并带去自己的美好祝愿与亲切地问候,对《淮安报》(今淮安区报)致以诚挚的感谢。祝愿如今的《淮安区报》能真正站在时代的前列,为改革发展呐喊高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