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82353|回复: 14

《拾穗者》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6 2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拾穗者》说
随笔
齐凤池

   在外国的画家中我比较喜欢米勒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拾穗者》和《晚钟》我最喜欢了。我最早看到这两幅画是在《西方美术史话》上。后来认识了一些专业搞美术的朋友,谈到米勒,他们也说喜欢。他们说,中国很多画家都喜欢他的作品,有很多大师是受他的影响而成名的。比如王式廓、古元、力群。我不是学美术专业的,但我受到这些画画朋友的影响,也喜欢上了美术,特别是西方美术。

   在我认识的这些画家朋友中,我比较喜欢波涛。因为在他的身上和他的作品中我学到了很多可贵的东西。他送我的《孟特芳丹的回忆》和米勒的《拾穗者》临摹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房,而且是我向朋友炫耀的资本。前几天河北电视台国际部的两位朋友来看我,他们看了波涛临的米勒和柯罗的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一位朋友还想带走《孟特芳丹的回忆》。由于画太大,不好带到石家庄,所以他放弃了。虽说波涛的画与米勒的画不能相提并论,但他俩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我总觉得米勒的一些脊髓已经渗透到了波涛画里。今年3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俄罗斯艺术300年----国立特列恰科夫博物馆珍品展。波涛几次约我一起去看画展,我实在没时间。前几天波涛自费去了北京看了俄罗斯画展,回来后给我带来一本《俄罗斯艺术300年》画册。画册精选了78幅大师的作品,又叫我大开了眼界。在这78幅作品中我发现有很多印象派风格的画。比如康恰洛夫斯基的《镜前》,茹科夫斯基的《秋天的傍晚》等等都是受法国印象派的影响。因为俄罗斯的画家就是受意大利和法国的影响。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希什金的《在公园里》和《橡树林边》这种写实的作品。也许是受米勒的影响和波涛的感染我对写实作品特别青睐。看到写实的作品就让我想起米勒的画。

   我书房里挂的那幅《拾穗者》,没事我就端详一会。每次端详我都能看出点新的东西。《拾穗者》描写的是农村最普通的情景:秋天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在她们身后是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这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她们的身姿却彰显出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虽然角度的不同,但动作的连接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的分解图。那个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麦穗,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已经有了收获;还有那个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那个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三个农妇如此地往复地劳动,是为了全家的温饱,她们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我想她们可能是祖孙三代,或是母亲和两个女儿,或是两个媳妇和婆婆。总之,三个妇女给我的联想太多了。这说明米勒的画空间很大了,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

  《拾穗者》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的,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他对白居易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米勒的其它作品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这就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米勒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出生在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这位从乡下来的年轻人,他说巴黎的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道:“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 ......”

   另外我还喜欢他的《晚钟》。我从画面上看到一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听到从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 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显得安静而又庄重,这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我在读《西方美术史话》发现,西方很多大师的画,大多数是表现宗教的。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卡拉瓦乔的《多玛的怀疑》、拉斐尔的《西斯廷的圣母》、提香的《忏悔的玛格达林》以及米勒的《晚钟》等等。都带着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种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种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种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种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晚钟》画面的人物显得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却是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这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也被世界人们所喜爱。

   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妻子和5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辆笨重的日式释车,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松村。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他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高兴地喊着: “阿,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在此后的27年里,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画作品《播种者》( 1850 )、 《牧羊女》 (1852)、《拾穗》 (1857)、 《晚钟》(1859)、《扶锄的男子》 (1863)、 《喂食》 (1872)、 《春》 (1873)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米勒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牧、劳动着、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天才和不幸往往与画家的命运同行。1875年12月22日,米勒在巴比松逝世了。 评论家说,卢梭、科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而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不过,在米勒的笔下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槛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米勒在巴黎的时候是贫困潦倒的,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他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画色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这就是我喜欢米勒的理由。

   1875年12月22日,米勒在巴比松逝世了。享年六十一岁。
发表于 2006-10-26 21: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21: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图品文,更有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2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收藏了你的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21: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可真是个艺术爱好者啊,真应了古才子之说啊: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21: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客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23: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名字好熟悉,去过河西论坛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19: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我去年去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7 20: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美图!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20: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暖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9-28 03:20 , Processed in 0.067201 second(s), 5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