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15422|回复: 3

12月4日淮安区报选发刘步健等作家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4 15: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公堤寻碑记
刘步健

       白马湖北岸新河以西至花家集双凤桥一段的防水堤,当地人叫福公堤。我的老家离这儿不远。几年前来湖边看围网养殖时,听人说起村里曾发现一块碑,我们很想看看,到村子里问村民。结果是碑确实有,但现在什么地方不知道。有一次回老家,朋友偶然提及碑还在那村里,急忙赶去看个究竟。
在一个农家院场的小河边,掀开遮雨的编织袋和稻草,一座高约两米、宽七八十厘米、顶部略呈圆形的碑平地而卧,落满了泥灰。吹去浮灰,经过一番小心洗刷,迎着午后的阳光,依稀辨认碑文。碑文为阴刻,上部从右至左上下两排,书隶体“重修运河西福公堤碑记”十个大字,苍劲有力。正文为楷书,很难分辨是出自欧体还是柳体,也是从右至左竖刻,共十七列。其中前十六列每列约五十五字,近八百余字;最后一列为落款,列尾左侧刻印两方,一阴一阳。从落款知,此碑立于大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碑文似为周姓人士所书。
      饱经风雨的碑文不少地方受损,模糊处很难辨认。我们试图拓下细究,但终未能如愿。不过,结合史料,透过字里行间,尚能勾勒出一百多年前加筑福公堤及其重修的大致情况。
      在白马湖北筑堤挡水,最早始于乾隆八年。堤,东起山阳(今淮安)和宝应交界处的运河西堤,西抵花家集双凤桥,长三千八百八十三丈(约十三公里),初为七坊半太平南堤,后称洪家围横堤。碑文说此堤绵长“三十里”,与史料记载大体相符。
       道光二十七年秋,大水,白马湖堤上石闸过水,堤几溃决。著名经学家、文学家丁晏为民请命,淮安知府、长白满人福懋命其主事,以工代赈,加筑新河以西围堤,由林码头至新河尾长一千八百丈,向西接筑南堤至鱼篮河西闸口长一千七百余丈,由西闸口至双凤桥长二千一百余丈,由双风桥到张施沟长三百余丈,堤底宽四丈二尺,高一丈二尺,顶宽一丈,次年修复,“堤复巩固如恒”。这一年,运西收获凡百余万石。为纪念加筑围堤的福懋,新河以西的围堤就称为福公堤,新河以东的围堤称为太平堤。碑文中清晰可见“乡人称此堤曰福公堤,志不忘也”。
       光绪三十二年,大水又袭,福公堤全线倾塌。经地方筹集白银三万余两,山东巡抚杨士骧、山西冀宁道台丁宝铨等各有捐助,于次年三月设局分段加固湖堤。美国传教士亨利来淮查灾时,义助面粉二千石。光绪三十四年秋,江潮倒灌,湖水漫溢,加修福公堤三千五百余丈,堤底宽六丈,增一丈八尺,高一丈二尺,顶宽一丈二尺,增二尺,挑土二万余方。碑文记载,某人因重修福公堤有功,被清廷“赐进士、二品顶戴,赏戴花翎”云云。
       此后的几十年中,福公堤仍时有毁损,又经多次修复,直至解放后才逐步变成一座稳固的堤防,亦才如前人所述那样:“平若砥路,屹若长城”。
       保存碑的人竟是我初中同学的父亲。他说,此碑原立于堤上的西闸口东侧,碑身与方形碑座早已断开,曾被村民当作石料砌入猪圈,后被丢在打谷场上,继而弃于河中。碑文模糊不清或字迹全无的地方,大都是被猪蹭痒时磨掉的。他当过兵,回来后又在湖管会工作过,见过世面,觉得可惜,便找人捞出,保存至今。碑身上的月牙状铲痕,是当时挖掘机所留。搬运中因碑身太重,大家钎撬肩抬,并用石磙在一头助推,才好不容易将其移上手扶拖拉机。他希望有朝一日此碑能复现于福公堤上,让子孙后代记着这段先人治水的历史。
       “小雨小灾,大雨大灾,十年九不收”,这是老家广为流传的一句古话。数百年来,这里的人民对水利的期盼太久太久,经受的苦难太多太多。如今,经系统治理,这里业已成为国家的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水,如何由患变利的,这块历经百年沧桑的碑就是一个见证。

江南水乡情     泼墨写夙愿
——品读史解元山水画
赵日超

Cache_252577eed7514b71..jpg
悬崖飞泉

Cache_2c69c47109362642..jpg
激流勇进

       我和史解元先生是在网上偶然相识的。在一次游览了江南明珠——天目湖之后,我被那里的山水美景与风土人情所感动。回到家乡之后,我眼前时常浮现起江南水乡优美画卷,于是兴笔写下了《大美天目湖》一文,之后发表在《中国散文家》杂志上,入选《当代游记散文大典》、《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收入了我的散文集《窗外风景》(作家出版社出版)一书。我很高兴把自己的《窗外风景》寄给了他。
       因我们的志趣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苏南苏北两地相距较远,但是网络媒体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我把著名作家袁鹰在《人民日报》、王宗仁在《文学报》评论我《窗外风景》的文章发给他,他又把他新近创作的国画、文章发给我,互相欣赏、学习、交流。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写作、画画离不开生活,生活中一个个美丽的画面一旦进入创作,作品就会触动灵魂,打动人心。画画也离不开文学,苏东坡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疑对提高我们的艺术水平都有实实在在的益处。
       因工作之需,我时常走访一些画家,有的通过网络了解画家。在百度百科里,我了解到史解元先生的艺术生涯是坎坷的。童年时代他就爱上画画,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停下手中的画笔,这更生发了我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大千世界,自然最真。”史解元一直认为“传统是基础,自然是老师,生活是源泉,个性是特点,创新是关键”。他尤其钟爱生他养他的那块土地,每年春秋季节,他会骑着自行车走进田园乡村、天目湖畔、农家乐园、竹林茅舍,采风写生,汲取营养,把他的生活感受与体验融进山水画创作之中。
       如今,史解元先生创作的山水画,已形成自己的风格与个性。画面整体清静旷远、水墨淋漓、灵秀律动。他的画作上注重笔墨,线条中含有书法底蕴,墨块上显现多层色彩,章法上摆布多样。有的满幅构图,而不沉闷;有的寥寥数笔,别有情趣;有的重彩淡墨,浑然一体。画面富有中国画独有的水墨、水色韵味,尤其是那些虚雾飘渺的云气、水浪、霞光的呈现,生动而富于韵律,这得益于他运笔的感悟和意境的把握。他的作品,凭借笔墨、点线表现意境,凸显情感和追求。用史先生的话说:因为有了这种享受,才感到生活充实、自豪。
       作为画家,应该体现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中国艺术不仅为天地立心,为苍生立命,更传承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与天行健。我从他的山水画作品中似乎能品味到中国画传统的东西,弘扬大道自然、上善祥和的社会理念。也就是说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不能离开民族性和时代性,更离不开几千年积淀的传统底蕴。山水画历史悠久,文化意蕴丰富。中国儒家典籍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释道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论及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2009年史解元创作的国画《天目湖赞歌》入选由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举办的“全国中国画四条屏大展”,入编大型画集。画面以四条屏形式描绘了天目湖全景,单独分开看每一条屏也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其构思巧妙、湖面旷远、山水相依、树丛叠嶂、亭台楼阁、小桥溪流、帆船丽影,散点式俯视构图显得大气壮观、美不胜收。《桃花源里人家》是4尺竖幅,山峰高耸,杂树苍翠,溪水清流,茅舍相间,点点桃花散落在云水之间,江南水乡之特色跃然纸上。《霜晨》是他的一幅获奖之作,画面霜染层林,农舍洁白,山村炊烟袅袅、山道弯弯,乡间的小路上一位身穿红色上衣,头裹红毛巾村姑担水而行,洁白的世界里跳跃出一团鲜艳的红花,对比鲜明独特,清新感人,一举夺得由《农民日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农民画展》铜奖。《月是故乡明》画的天目湖(四尺竖幅)淡雅清静,湖光山色间点缀着楼台亭阁,湖面上有几只帆船、小汽艇;近景是苍松翠竹,稍有几株淡淡的胭脂桃红树呈现出春天的意境。在画面三分之一的上方,淡淡的紫色调之间一轮明月高挂,月光温柔亲切,显得优雅明净。其实,这幅画也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国画《东眺老城码头街》,以重重叠叠的老房子为背景,一条长河穿城而过,河边的水码头、小渔船、青石板台阶,简述了他对老城码头街保护的观点;古时候留下的石拱桥、双桥依旧,这是他对传承历史文化观点的认同。曾经在这里长大的溧阳籍画家、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原副院长阮荣春先生看了这幅画很有感触地说:这幅画画得很亲切,简述了他对老街巷的保护观点。
        史解元说,画家要有“画外功夫”。人生长河几十年,书画史论、古典文学、民间戏曲、音乐舞蹈、武术体操、民风习俗、宗教理念等等,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把国画画好,或是画出具有个性的作品,更要深入生活,深入百姓,紧跟时代。只有视野宽了,作品才能丰富多彩,才能寓情寓意、面貌一新。
       为此,史解元先生注重练习书法,挤时间临习碑帖,王羲之的《兰亭序》、孙过庭书谱经常通临,请书家指点。他时常练笔,去年应邀参加了由安徽省书协、安徽省美协主办的首届太和之约书画艺术高峰论坛活动。他撰写的论文《写意山水画笔墨意境刍议》荣获优秀奖,入编专著书集,被地方文艺杂志《常州文艺》、《天目湖》转载。今年春天,他创作的散文《又是君子兰花开时》发表在《常州文艺》上。作品语言朴实,清新流畅,透射出画家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放歌生活的内在激情。
       史解元视艺术为生命,几十年苦苦探索,得到书画家的美誉。他先后20多次在国家、省书画展中入选、入展和获奖,部分作品被国家级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和外国艺术团体收藏。
       “我要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史解元在以笔墨风骨抒写着自己的夙愿。但愿他以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更多更美的江南水乡画卷,祝愿他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站在冬天的门槛
张永生

      “立冬日,水始冰,地始冻”。秋天走了,走得那么庄严;冬天来了,来得那样轻松。直到这时,才真正感到秋天静静地飘逝于秋风与朔风抵掌相接而又紧密交融的立冬之日。也正是从这天开始,秋天褪去了她最后的妆扮,洗尽铅华,素面朝天,任凭脚下的落叶和尘土随风飘转。
      站在冬天的门槛,凝望秋天的背影,我们不应该有什么遗憾。在这个厚重的季节里,我们播种着,成长着,收获着。嗅着空气中弥散的果香,望着绿油油的麦苗,晒着不再火辣的暖阳,如同酒至半酣,醺醺然,飘飘然,美好而率真的希望不断升腾起来,是那样的持久绵长。秋天带着清爽,带着富饶,来了又走,有几分严肃,又有几分灵动。她似乎专为我们而来,带来那么多收获,沉重得几乎让我们承受不起;而带走的是那么的无足轻重,只不过是一缕秋风。享受过秋天的人们,没有一个不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念秋天,送别秋天,并盼望着即将到来的初冬。这种情怀是更直接更实在的,醇厚而朴实。
      大自然实在是妙不可言,连四季的更替都跌宕起伏而又错落有致,异彩纷呈且过渡自然。既有轻歌曼舞,又有急管繁弦;既有小桥流水,又有长河落日。春之妩媚,夏之妖娆,秋之富丽,冬之恬静,各展风姿,各尽其妙。这融入自然造化和人工雕琢的风物,伴随着人们走过了无数岁月,也一同创造着一个个新的神奇。我喜欢冬天,尤其酷爱严寒,因为只有经历了寒冷的考验与磨砺,生命才能从一片苍茫萧瑟中生机勃勃地复苏,才能够获得厚重勃发的力量,那是一种深沉激动的美丽。
      传统中医学认为,立冬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实在很喜欢这一注解,也渴望能在沉静之后感受一份心野的旷阔,追寻一种沉寂、一种涅磐、一种刻骨铭心反思之后的超然与淡定。
      站在冬天的门槛,每个心灵都想要寻找一处温暖的港湾。这个时刻,寒风阵阵中,我在静静地寻听大地的密语,沉醉地回味自己生命的历程。心田里,所有的感情都是无悔的轮回,放眼望去,无数烟波都只是重蹈旧辙,只有深沉的领悟和执着的感受才是最珍贵、最值得珍惜的。
       无论季节如何变换,只要心中永存着一股暖流,就不会感到任何的寒冷。

小溪已成殇
武春燕

     月是故乡明,总是感觉故乡最美。
     她西有绵延九座山峰,虽不算雄奇,但它的名字足以迷醉你,九莲山,如莲一样的山,清秀典雅,还略带几分神秘,让人想到菩萨的莲花宝座,山内是否住着菩萨?小时候最喜欢,在春天爬上山,寻菩萨,可惜每每无果。但采摘野花是有收获的,回家插在花瓶里放在窗台书桌上,便感觉有暗香盈袖了,美上整个春天。
       山南北都以水取胜,南有塘,北有河,清澈见底,鱼游细石无碍。最热闹的要数北河,河虽不甚大,我们却习惯叫他——北大河,夏天芦苇处处,母亲喜欢在端午节时,让我们打些苇叶来,包粽子,苇香随即弥漫整个庭院,留在儿时最深的记忆里封存沉淀,愈久弥香。北大河里,还有就是各种鱼儿了,其中一种特别的鱼,我们叫“葛葛眼”的鱼,身扁头成三棱型,有一对长长的触角,像龙须。这种鱼,无论是红烧还是清炖,味都很美,肉细滑,入口绵醇,带有独特的味道,可惜现在集市上卖的,再也吃不出那味儿了。
       我的家就住在小山脚下,沿山而下,向东延伸一条小溪,便横穿我家门前,泉溪叮咚,不绝于耳!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小时候,每每夏日总喜欢在日落时分和弟弟妹妹一起,在门前的小溪水里,濯足嬉戏,欢笑声荡漾滑过青山绿水,回落在脚下,溅起水花四起!弟弟最喜欢那首《铁道游击队》的插曲,总缠着我唱给他听。就这样,霞满天,歌声漫野……伴着溪流潺潺,我们走过了童年、少年、青年……
       如今,我们都已成家,离开了家乡,但门前的小溪依旧萦绕在我心间,套用张岱的话便是:这溪无一日不入我的梦,不曾一日别余也!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卷罗帘,总是勾起无限的相思,那悠悠清流便清晰在眼前了,我便触摸她澄澈的肌肤,装点我下一个梦境,微笑在我嘴角上扬,是甜甜的。
煮一壶香茗,那香袅袅的弥漫,月色温柔泻来,在唇齿间缠绵,是涩涩的。我却品不到丝丝的香甜呢!这茶,这月,本应是美好的,若花开时一样的,灿然美丽的温柔。为何?为何我这般惆怅?因为我又想到了你——我心中那条小溪!你澄澈美丽的肌肤渐渐模糊在我的视野里,你弃我而去了吗?我想你是不忍的吧,不然为何每每在梦里出现呢!
       不知何时,你已干裂成了沟,却没有了灵魂——水!你的身上飘满白色的忧伤,忧郁的张望,你唇皲裂充血,竟然无力呼喊,我却分明听到哀哀哭泣声,看着你奄奄一息的身躯,我万箭穿心,却无能为力,只任你死去。我脚下的大地,他发抖了,那是无奈的愤怒!
如果可以,我想把你葬在深深的土层里,至少不要让那些人类制造的垃圾玷污你的清洁;如果可以,我想还是把你葬在我的梦里,还原你澄澈美丽,至少我在梦里不再为你忧伤!
      我的眼眸又湿润了,却填补不了你的干涸,你的羸瘦,始终走不出我的心痛!
      何时再一次,在你的怀里,涤荡我满心的疲惫,停靠在你的温柔的臂弯,再回到童年的欢歌里?
      茶已凉,如这冬日的月。梦里依稀可以看到你的娇颜……

机动车驾驶安全要诀

       今年12月2日是第四个交通安全日。作者邱以钧是一名有着12年驾龄的驾驶员,他结合实践潜心编撰66条安全要诀。但愿该文能为广大新老驾驶人员带来益处,以更好地提升各位驾驶水平,实现平安出行。
邱以钧

驾证持、严律己,安全责任担当起;
遵交规、不违章,文明驾车走四方;
开车前、规矩定,证照带齐角色进;
发动时、查仪表,各种参数过细好;
安全带、系及时,不松不紧最适宜;
自动档、须谨慎,油门刹车有分寸;
手动档、操作当,加减自如不慌张;
踩离合、调油门,循环进退不走神;
欲出车、查近况,移动前夕左灯亮;
小区内、少鸣笛,缓速慢行别着急;
出大门、要细心,栏杆抬否先搞清;
打方向、像借贷,如数归还不可怠;
入主道、不争抢,一看二慢显素养;
遇情况、撂油门,刹停不做粗心人;
再移动、打左灯,喇叭一响奔前程;
信号灯、若变道,左右标向对上号;
接送人、责任大,右停警醒右上下;
开车时、勿接机,人车安全非儿戏;
进环岛、勿打灯,应出岛口先区分;
雨雪路、谨慎驾,当心路滑不要怕;
遇雾霾、雾灯亮,双跳配合要跟上;
雨雪天、早提防,不急刹来不逞强;
上坡道、油门适,刹车制动不疏忽;
下坡行、靠车刹,合理操作细观察;
进油站、车缓慢,油口左右提前看;
车加油、合适停,监表开票记找零;
加油后、钮紧盖,锁好油箱不懈怠;
斑马线、先觉察,丢掉油门备脚踏;
虚实线、要留心,黄白双单必分清;
丁字路、辩别细,主次干道应注意;
拐弯前、后视探,打灯警示速度慢;
逢弯道、车速减,码低三十人舒坦;
闹市区、神贯注,准备避让控速度;
限行路、莫乱闯,细看标志习惯养;
单行道、很重要,一旦误入掏钞票;
限时段、要认准,另行选道要沉稳;
限高牌、视命令,能否通过早判定;
出长途、要放松,礼让三先树新风;
上高速、先计划,人车供需不落下;
高速行、看路情,过快过慢都不行;
驾车时、要稳当,前观后视巧避让;
想提档、前后熟,路势平稳再加速;
欲超车、打左灯,移车时刻路情分;
在途中、遇争执,义气用事使不得;
逢路堵、心平和,不抢道来不吆喝;
行驶时、驾和乘,头手切勿往外伸;
在途中、杂物抛,如同夺命未用刀;
特殊停、打右灯,减速慢行应急分;
车故障、打双跳,角牌放置距达到;
觉疲劳,赶路程,抓住时机作调整;
服务区、适时下,走遍天下都不怕;
过遂道、速控好,夜间模式安全保;
铁道口、遇列车,配合等待守交规;
禁区闯、不应当,交警遇到没商量;
网状带、间隔停,线上驻车不可行;
遇警察,行公务,耐心配合有礼数;
陌生地、欲问道,称谓适宜有礼貌;
人离车、锁好门,窗户密封防小人;
自座驾、他人开,叮嘱再三本应该;
雨刮器、勤擦洗,否则误刮怨自己;
车钥匙、跟人走,切莫粗心离己手;
入库前、需小心,关键步骤需搞清;
自家车、不用时,车身清洁要保持;
重保养、爱车靓,日期里程记心上;
若饮酒、找代驾,打的顺车可回家;
上敬言、要记牢,永保安全不动摇。

落 叶
朱笑禾


     朱成玉说:“落叶是疲倦的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最后一片叶,枯黄、斑驳,丑陋得像一只倒挂的大蜘蛛,红褐色的经脉那样显眼,一道一道尽是时间的痕迹。在昏黄的灯光下,我看见它的挣扎,细弱的茎抓紧树干,上下翻腾,发出“撕拉,撕拉”的呻吟。这时,这位年暮的老者仿佛在对着命运抗争,像个战士,笨重却又顽强。然而,最后一阵风,它终是离开了树。
     暴  雨骤至,它在空中旋转、狂舞,雨幕中,那却是胜利者的独舞这一刻,它得到了年少时梦寐以求的自由——像飞鸟一样的自由。何必可惜,昙花一现的美好,一次即可。烟火不会让人懂得,在它落地的那一刻,是怎样的温暖而充盈。
     深秋风渐止,它盘旋着飘落,落在已被雨水浸湿的马路上。然后,一点一点被雨点抚平棱角,似淡黄色的信笺,写着秋的记忆。它会一点一点渗入泥土,像它无数的兄弟姐妹一样,在洁白的冬雪下,期待着又一年的“嫩芽初吐”。
      雨渐疏,从远处走来一位老人,穿着灰色的夹袄,花白的头发被风吹得凌乱,他的眼睛里,亦透着温馨的光芒。老人一手握着雨伞,一手抚摸着伤痕累累的树干。然后,他默默笑了,就像是听完了一个美好的故事。
       (作者系南京林业大学学生)



发表于 2015-12-6 23: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欣赏!祝贺诸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 17: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zaiciqianlaibaidu!我再翻译一遍:再次前来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5 15: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1:33 , Processed in 0.063423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