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64551|回复: 2

3月2日淮安区报副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2 20: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龙局的点滴回忆
  李凤翔

  古镇板闸,因设有榷关而昌盛,商铺林立,街面繁荣,人烟稠密,夜不歇市。因此,人们十分重视消防工作。记得解放初期,每夜都有人打更巡夜,随时警告,“家家防火,夜夜防贼!”“火烛小心,不要大脚片儿(指男人)烧火!”
  为帮助民众扑灭火灾,在板闸东街板闸小学东边,设有一座水龙局,仅一间大屋。水龙,是旧时的消防灭火工具,由一只大水桶,上置桔杆而成。局内墙壁上,有许多砖刻的警告语,还有一座神像,双管龙头,一根杠杆有六米长,水压射程可达五十米远。局里配备二十副水桶。该局有人专门负责修理,还有专门的管理人。当时还有两架略小些的水龙,一架放在南街的三元宫,一架放在西后街的城隍庙。20世纪70年代,地方上设置了专职的国家消防队,县公安局便收回了所有水龙。
  当时的消防灭火工作皆为民办。镇里挑选若干人充当答理、维修及灭火人员。消防员皆自备一套防水衣裤于家,我父亲的衣箱底层就有一套。听到锣声后,众人自动集合,按照分工,抬龙的抬龙,挑水的挑水,直奔出事地点。灭火之后,不收分文,不受吃请,各自回家收拾。事主总是感激不尽。
  令我印象深刻、至今未忘的事,水龙局大门两侧的墙上,各嵌镶着六块方砖,镂刻的一副对联:“门虽设而常关”,“事有备乃无患”。这副对联既希望平安无事,此门要经常关闭;又告诫人们设局之必要,凡事都要有预先之准备,有备才能无患。对于火灾应该“有备无患”,对于其他事情不是也应如此吗?

  板闸“五虎木匠”
  蒋宝龙

  “五虎木匠”都姓蒋,祖籍淮安车桥镇人。据蒋氏家谱记载:板闸这一支蒋姓,“宝”字辈的太祖父蒋玉成携一子蒋鸿富,于清光绪十三年(1888年)到板闸做木匠手艺,而落户板闸。后来蒋鸿富生有五子一女,老大蒋国政、老二蒋国顺、老三蒋国兴、老五蒋国宁、老九蒋国权(中间有几个夭折了)。还有一个“国”字辈姑姑叫王蒋氏。所谓板闸“五虎木匠”,是说他们干起木匠活来,个个生龙活虎,虎虎生威。故曰:五虎。
  据老大蒋国政的大儿子蒋宝珍(86岁)回忆。祖父蒋鸿富曾做过一件轰动两淮的大事。那是清朝宣统九年(1909年),淮关关署衙门口有一根旗杆,被一次龙卷风刮断,要重新竖立,关署监督派人找遍两淮名师,无人敢接这一辣手的活。事过几天,万没想到就在板闸家门口的蒋鸿富师傅却前来揭榜。关署监督看他年轻气盛,略有几分质疑,说:“我找遍两淮名师都无人敢应征,你能行吗?”蒋师傅胸有成竹地说:“试试看吧!”
  这根旗杆长10多丈,底部二尺五寸多粗。蒋师傅安排人先挖一条长条坡型三角沟,沟底最深的就是安放旗杆的根部。将这根旗杆斜躺在这条坡沟里,根部朝下,旗杆顶部扣紧三根粗(晃)绳,中间一根晃绳加粗,两边晃绳做稳固作用,然后用上百号人,拉当中的这根粗绳,向前拉动,后面加杠杆向上推。这样这根旗杆就慢慢上升,大家一鼓作气,蒋师傅指挥大家喊着号子,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终于将这根10多丈高的旗杆竖立起来。蒋师傅从各项准备工作开始,到旗杆的站立起来用了三天时间。这时关署监督高兴万分,犒赏所有参与竖旗杆的众人,并特意在玉勺菜馆设宴招待蒋鸿富师傅等人,在酒席桌上关署监督连竖大拇指夸赞蒋师傅:有胆有识,真乃板闸奇人。从此,两淮同行名师无不佩服,都尊称他为板闸“蒋大师”。
  老大蒋国政,生于1903年。他木匠手艺精湛,为人低调,但善于社交。无独有隅,其父在淮关千辛万苦竖起的那根惊动世人的旗杆,却在1946年第一次解放淮安时毁于他之手。事情是这样的:1946年解放军准备攻打铁打的淮安城。淮安城墙高大,坚固无比,没有坚固的长木梯子是攻不上去的。解放军沿河支队独立团担任攻城任务。团长高昆峰带人在淮安城东门、南门、北门侦查了多次,无从下手。最后看中了板闸这根旗杆,找到当时的板闸镇长赵瑞甫,说明来意,要征用这根旗杆做梯子攻城,并表示解放后重做根新旗杆竖起。赵瑞甫别无办法,只好带上高团长来到板闸西街找蒋家老大蒋国政帮忙找人,将这根旗杆锯倒。开始老大也不愿意,后经高团长、赵镇长再三劝说,蒋国政才晓以大义。他到淮关旗杆跟前转了三转,四边一看,没有这么大的锯子可以锯通这根旗杆。后来一想,他又请来淮安南门的潘四木匠,共同想办法,最后决定将三把锯条请庄步云铁匠铺,把三根小锯条锻接成一根长锯条,绷成一张大锯子,也用了三天时间,才将这根旗杆锯倒。父子二木匠一立一破,岂不是天缘巧合。还1942年夏天,有一天日本鬼子在板闸巡逻,这个鬼子看老大一个人,就“叽里咕噜”地大概是问他是什么人。老大两眼左右一刷看这鬼子也落单一人,忙迎上去三拳两脚就把这个鬼子打摔进刘小艞河里,转身钻进了稖头地。前队鬼子见有人反日,开枪追赶,后在板闸查了三天没见个人影。后来才知道,老大曾学过拳脚。
  老二蒋国顺,生于1907年。他不但木匠手艺精湛,而且能文能武,特别擅长木工雕刻。1942年,日本鬼子攻进板闸,将板闸三宝之一的“万寿山”盗抢回国。万寿山是用黄龙石雕琢而成,上面雕有108将水泊梁山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板闸关署衙门里的镇关之宝。日本鬼子投降后,在淮安县政府和板闸人的共同关怀下,由蒋国顺师傅绘制图样,选用上等红木和檀香木,老三蒋国兴师傅也帮助制作。在一颗枸杞根上恢复万寿山原型。二位师傅耗时一年,终于将板闸一宝的“万寿山”仿制成功。108将同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板闸人无不交口称赞:这一巧夺天工的精品大作。可叹这一经典大作毁于1968年的文革,老板闸人无不为之惋惜多年。解放后蒋国顺参与淮安县建筑公司的组建,并任多年淮安县建筑公司工会主席,多次参与淮安县文物古迹的修复工作。
  老三蒋国兴,生于1909年。他生性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一手过硬的木匠基本功,各种木工粗细活样样拿手。他最擅长木制织毛巾机的整套制作。尤其是织机的心脏部件“木梭盒子”。梭盒子是整个织机的易损部件。与梭盒直接配套的还有:木梭子、梭盒帮子、梭盒底子、皮扣板。这些零部件都是用硬杂木,全靠手工精工细作。一张新梭盒子在他手上不用试,织起毛巾来,从不会跑梭子。用旧了的梭盒子经他调整后,依然像新的一样好织。在两淮地区所有毛巾行业,没人不知道板闸的“蒋三爷”。不管哪家毛巾机出问题,只要找到他,都会手到病除,他技有独专。解放前后,地方国营淮安毛巾厂,在板闸创办,后经几次搬迁都离不开他。1962年他从河下剿丝厂下放(原先和剿丝厂合并的)。1963年地方国营淮毛巾厂又在河下大桥以南组建。老厂长又派人将他聘请回厂,直至木织机改为铁织机他才另谋职业。
  老五蒋国宁,生于1914年,他生性耿直,干任何事都风风火火,从不偷懒,干木匠活更是一把好手。他擅长建筑,在板闸周围,不管哪家起房盖屋,基本上都有他参与。解放后,他是淮安县建筑公司首批老建筑工人。他在许多重点工程中都当领工(相当于工程队长)。在淮安顺河大桥建筑工地上,一干就是半年。他在承接各项工程时,都先做好工程预算。在施工上精打细算,从不浪费公家一分钱。在很多建筑工程中,为公司省下很多的建筑材料费用。多次被淮安县建筑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1975年退休。退休后亦闲不下来,在那家家穷得叮当响的年代,哪家的桌子、凳子坏了,只要找蒋五爷,随叫随到,手到即好。
  老九蒋国权,生于1923年。他精明强干,解放初曾任板闸西街钱粮员。29岁殇妻,他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娘的将三个孩子拉扯大,从未续弦。在年轻时吃尽了苦头。幸好家有祖传木匠手艺,和几个哥哥经常在一起做木工活,粗细活都拿得出手。1964年进地方国营淮安毛巾厂做工。由于他头脑灵活,厂里的木制毛巾织机已显落后,大量引进铁机更新换代。厂里派人外出学习铁机梭箱的安装调整技术,他接受能力极强,在木改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1971年被转为正式工人。平时工作积极主动和工友们团结和睦。毛巾厂老老少少都尊他为“蒋九爷”。1980年退休,由三子蒋宝祥顶职。九爷退休后也闲不住,左邻右舍有事请他,他都有求必应。
  板闸五虎木匠各有专长,深得板闸人的交口称赞。从清光绪末年到新中国七十年代,板闸木匠没有第二姓。老弟兄五人乃至后人,不管哪家有事,都义不容辞的帮忙,从不收分文。蒋家子嗣兴旺,传至“宝”字辈已有男丁十三人,板闸人称蒋家“十三太保”,传至“庆”字辈蒋家木匠已相传五代,且代代人才辈出。因蒋家家教严谨,现在100多口人,没有一个出现犯科劣迹。

  朱氏百年老虎灶
  章来福

  朱永文老虎灶开业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是板闸南街一家百年老字号的老虎灶。据耄耋老人朱振安讲述,自他的高祖朱永文起开老虎灶,延至他的父亲朱贵荣都继承祖业,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歇业,前后长达百余年。
  板闸南街紧邻北京大道属闹市口的黄金地段,周围店铺林立,居民密集,因而朱永文老虎灶的生意,好于其他老虎灶。当然,老虎灶也是个苦、脏、累的活计,一年四季每天都是天没亮就要起床,捣开灶堂引火,添加柴禾烧水。天亮时就有人来打开水了,直至晚上八、九点才能打烊。
  早先,人们都用瓦罐子、小木桶、锡铞子打开水。因板闸是钞关所在地,停泊在关口的众多船家都提着瓦罐子上岸来朱永文老虎灶打开水。朱氏老虎灶所烧的燃料有扎成小把子的大芦材、豆秸玉米秆、山芋藤、花生藤等。解放后,由县煤石公司按计划供应烟煤。茶炉才改烧烟煤。烧老虎灶的那个年代,自来水还没有问世,朱氏老虎灶都是长年雇人挑水,每天清晨从里运河将河水用木桶挑回家,先倒进缸里打上明矾澄清。他家置有一口瓮子、三口大缸均半埋在地下,便于挑水人弯腰,将水桶里的水倾倒到大缸中。
  晚清、民国时期,老虎灶卖出的开水,是用紫铜质地的大小水端打开水的。一大水端开水收3个铜板,一小水端开水收1个铜板,老虎灶均按这价格来收钱,收到铜板便朝挂在墙上的毛竹筒内投放。由于朱氏老虎灶每天收的铜板数量多,每晚还雇人来数铜板,按20个铜板一小夹子、50个铜板一大夹子来整理,摆放在钱板上。
  过去的板闸有很多作坊,有很多家织袜子的,也有很多家织毛巾的,还有不少店铺、槽坊、酱园等等。这些行业的老板、店主,为了喝茶方便,都用不同的方式制作自己的茶牌。茶牌上刻上、烙上或印上自己的字号,加记号特征,有锡制茶牌,有竹制茶牌,差一点也有硬板纸茶牌。茶牌大小基本上是1.5寸长,5分宽,茶客们凭自制的茶牌前去冲开水,也有老虎灶送开水上门取茶牌回来。到每月底凭茶牌到各家结算兑钱。在这些诸多行业中,尤其是纺织业女工,对喝茶的需求很是有趣。因忙于织机,舍不得耽搁时间,夏天口渴,非要喝滚热的开水才觉得"刹喝"。老板、乡绅嗜茶的人都知道泡茶必要"好水"。所谓的好水,就是清晨还没有人去河码头淘米洗菜、渍洗衣物的清水。此时的河水又俗称"喝水",意思为既干净又无杂物更无异味,可以直接饮用。朱氏老虎灶的挑水人,都是每天趁早将"喝水"挑回去,再放上明矾用搅水棍用力在水缸中搅成漩涡状,待水缸里的水杂质沉淀后,看上去是清晰透明的才能使用。
  朱氏老虎灶舍得烧柴禾,对来打开水的人,你急他不急,非等汤灌里水烧得直翻泡,他才揭开锅盖打水。茶客老爷用这样的开水泡出的茶,喝到嘴里感觉非常有清香味,还有"肉卓卓"的肥厚感。因此这帮老板、乡绅中的茶客老爷,都舍近求远让伙计、家人,拎着杨锦
  子去朱家老虎灶打开水回来泡茶。这就是朱永文老虎灶的信誉以至百年不衰的根源。

  板 闸 铁 匠 铺
  蒋宝龙

  解放前后板闸铁匠铺只有两家,一家店主叫庄步云,另一家店主叫苪洪亮。
  庄步云,1904年生于板闸,17岁去淮阴曹老虎铁匠铺学艺,三年满师回家开设铁匠铺。字号“庄记铁匠铺”。庄师傅擅长刀具和薄铁对接手艺。打铁不但需要力气,更需要技艺。比方说打一把好刀,要选两种铁一种钢。刀背上要用好铁有韧性,刀口两边的夹钢铁则要烂铁,这样刀磨起来好磨,刀口的薄钢片夹在烂铁里,打成一把刀形,再淬火,淬好火后,再打磨装上刀把,这把刀就算成功了。一把好刀的标准是不卷口,不掉口。庄师傅心灵手巧,不但打铁手艺好,还能造土枪,会修中正式、汉阳造步枪。1946年,国民党28师枪械所驻扎板闸,得知庄步云师傅会修枪、造枪,动员他跟随枪械所去参加修造枪支,他不肯。后来枪械所看他是个人才,动员不成便来硬的,強行将他绑上带走,最后他寻找机会又逃了回来。1948年,解放军攻打淮安城,但没有大梯子攻城,有位解放军的团长看上了板闸关口的独根旗杆。旗杆根部三尺多直径,木匠的小锯子无法锯断。木匠师傅蒋国政出个主意,把几张小锯子锯条拆下来,请铁匠师傅庄步云把几根锯条对接成一根长锯条。因锯条太薄,试了几次都失败了,但最后他终于对接成功了。蒋国政师傅用这根长锯条又制了一张大锯子,几经周折终于将这根旗杆据倒,送上前线,扎成大梯子登城,为解放淮安作出贡献。
  苪洪亮,生于1899年,乌沙河蒋庄人,18岁入赘芮家后便外出投师学艺。三年师满回板闸开设铁匠铺,字号“苪记铁匠铺”。苪师傅铁匠铺主打产品是船上用件,如包箍、钩钉、枣合钉等造排船用的铁件。说起苪师傅专打船上铁件,还有个故事。这天来了一位壮汉,叫苪师傅打一把练武用的大刀。苪师傅那天因船上业务太忙,无暇顾及打刀,就婉言解释抽不出空来,等年后再来。不料这位壮汉不答应,硬要他现在就打,迟一天都不行。苪师傅知道遇上蛮手了。为了和气生财,他便放下手中活计,帮他选料打刀,叫壮汉明天来取刀。
  翌日,壮汉来取刀,拿起刀问苪师傅:“你这刀钢火如何,你能否将我手一刀剁下”。苪师傅一听,不好,这家伙是来闹事的。他小心谨慎地应付这位壮汉不慌不忙笑着说:“看你像练武之人,练武要讲武德,我和你并无冤仇,为何逼我断你手臂?你要想试试我这把刀钢火,那我试刀让你看看。”说罢,对着一根寸许的圆钢,手起刀落,崩的一声将圆钢一刀两段,再把刀拿到壮汉面前说:“你看这刀能断得您手臂吗?”壮汉再看看这把刀,既不卷口更不缺口,心想果然是把好刀。这时他又暗想和苪师傅较量手劲,假意和苪师傅握手道歉,伸手搭住苪师傅手腕就想反拿断背。不想苪师傅早有准备,顺势反拿对方手腕,只听乒的一声,这位壮汉已倒在地上,大声喊叫。壮汉道出了原委,有人看苪师傅是外地人,生意如此红火,便花钱让他来砸店的。苪师傅让他带话给对方,各凭手艺吃饭,不要互相拆台。后经壮汉说合,冤家和解了,板闸人才知道苪师傅不但打造船用铁件,而且刀更打得十分出色,从此生意更加红火。后来,淮安在乌沙河附近成立“淮安县造船厂”,因靠近板闸,并闻知芮家手艺好,故造船用的铁件大多数由他家打造。此外,他还兼打农具和生活用品。
  板闸两家铁匠铺,各有专长;为提高信誉,公平竞争,两家的产品都分别打上“庄记”和“苪记”的钢印。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品,在两淮市场上到处可见。随着时代飞速前进,板闸铁匠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给民众留下了永远磨灭不掉的美好记忆:
  锤打炉烧闪火花,
  镰铧勺铲进千家。
  谁知百业三行苦,
  艺绝名高映彩霞。

  板  闸  肉  铺
  宝 龙

  板闸在解放前后都是淮安的名镇,尤其是在撤关之前人口众多,十分繁华,各条街道、各种商铺酒楼,鳞次栉比,市不以夜息,当然肉铺也在其中。肉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占据板闸众多商铺一定的地位。当时肉铺有:更楼的沈寿齐、西街的沈干成、河市口的沈干元、小南街的王宝余和通汇桥的王宝元、王宝清等十几家肉铺。每天清晨,各家肉铺门口的肉案上,都挂满了各式各样顾客所需的猪肉品种,任顾客挑选。
  别看他们每天站在肉案前卖肉那么轻松,其实每天卖肉前宰杀生猪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冬天还好一点,可以前一天将猪杀好,翌日清晨卖肉。春、夏、秋这三个季节,为保证猪肉新鲜,每天必须起早,几个人一起忙活:先烧开水准备烫猪,然后将猪从猪栏里放出来,两个彪形大汉的屠夫一前一后,将猪逮住按倒,抬到大腰桶底上,那边已准备好接血料的大盆和尖刀,其中一个屠夫眼尖手快地拿起尖刀对准猪头底部气嗓管,一刀刺进猪的心脏,猪拚命地大喊大叫垂死挣扎,接着猪就闷哼了几声,猪血如喷泉般顺刀锋直射血料盆,不一会儿猪就慢慢的死去。接下来是烫猪刮皮毛,由两个屠夫将死猪抬放进倒满开水的大腰桶中,来回翻烫,烫到手摸可脱皮毛时,就开始用猪毛刮刀快速刮毛,刮到整个猪皮雪白无毛为止。这时将猪拖向桶口,开膛破肚取出内脏,同时用快刀砍下猪头。然后用铁钩钩住猪尾,两个人抬起破背、砍脊。从上到下将整猪均匀地砍成两片待卖。
  剩下的事是清除内脏,内脏最难清除的是大肠。翻过大肠倒出屎食,那种气味臭不可闻。对此却有一句不文明的话:“叫盛屎的不撂,掉到屎上的不要”。其实大肠处理好,很多人喜欢吃,吃起来肥笃笃的真香。故淮扬菜系里就有一道名菜叫“烧肥肠”。
  再下来就是开门卖肉了。卖肉就凭“嘴上功夫”,一般卖肉的都是老掌柜,一是靠老面子,二是靠会说话。来买肉的略为年轻的,他能叫大爷大妈。岁数大的他能叫爷爷奶奶。反正抬高一辈称呼客人,这就是老掌柜的营销艺术。只要钱能进他口袋,叫什么都行。过去人称卖肉的叫“笑面虎”,你买一斤肉,他一刀下来能有一斤半,你说多了,他说哪天不吃肉,多就多点。你说钱不够,他说没钱你拿走,其实他不怕你不给钱,个别人还心狠手辣。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杀猪手狠、二种是势利赚钱,不讲人情。
  据说,河下汪廷珍,年轻时曾在板闸教过书,家里穷困潦倒。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午,他在板闸街上闲逛,走到一家肉铺门口,看这家肉铺上只剩一只猪头,但他自己却身无分文,抬脚就走了。他的举动被肉铺老板看见了,喊汪先生留步,肉铺老板急于收摊回家忙年,他也看出汪先生可能无钱,决定将这只猪头赊给他。汪先生当然大喜过望,答允年后给钱。汪先生便将猪头拧回家去,清洗干净下锅蒸煮。猪头刚刚煮熟,门却被人敲响。汪先生开门一看,是哪位赊猪头的老板娘来要猪头,说:这猪头早被人家订下了,老板他不知道就赊给你了;现在订猪头的人来拿猪头,我只好…… 还望汪先生谅解成全。汪廷珍尴尬地一笑,说:对不起,猪头我已烀熟,你拿不走了。老板娘说:我将猪头连汤刮走。其实汪先生将猪头刚刚拎走,这家肉铺又来一个人,出高价要买他家这只猪头,老板自己不好出面,便叫女人前去索要。汪廷珍心寒自言自语地说:没有这只猪头照样过年。还有感而发地吟出一首诗:煮熟猪头在面前,只因口袋暂无钱。但等吾人时运到,他人过年我天天年。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翌年,应试就中了榜眼,最后成了清朝大学士、道光皇帝的御先生。
  文革前后十几年,曾一度对各种副食品实行计划供应。吃的、用的都凭票,吃肉自然也凭肉票,而肉票只对城市居民供应,每人每月只有三两肉的计划。而种田的农民只能靠生产队过年集体杀猪,按人口分上四两半斤,农民吃肉相当困难。这时各家肉铺就偷买生猪,私下宰杀,暗地里卖些猪肉,一旦被市场管理人员查到,既要没收猪肉及杀猪工具,还要拉出去批斗游街,甚至判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春风刮到了板闸,国家对农村、城市的各项政策逐渐放开。板闸各家肉铺又活跃起来。放心地买猪,大胆的卖肉。杀猪卖肉虽然辛苦,又脏又累,但每天的忙碌都有了奔头。据统计:板闸现在的都市花园流动人口2万多人,按每人每天消费一两肉计算,每天猪肉需求量就是2000余斤,再加上各家饭店及都市花园菜场每天要30多头猪肉的供应,才能满足居民需要。
  因此,板闸肉铺传承至今,依然发挥着它无可代替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6-9-15 22: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龙局的点滴回忆》凡事都要有预先之准备,有备才能无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0 06: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2:49 , Processed in 0.05079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