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3805|回复: 1

4月24日选发 宋舜同《探寻淮安文化的DNA〉〉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3 17: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寻淮安文化的DNA
宋舜同

  城市是文化的承载,凡是特色的城市都孕育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基因。淮安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名人辈出,这就是淮安的文化基因,就是淮安的特色。2012年10月,凤凰电视台一行四人来淮拍摄淮安电视形象片,拍摄几天以后,编导说,淮安的文化,淮安的古迹,淮安的名人有了,而且很多,足够用电视画面去呈现。可我们在写解说词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用什么去串起这一个个古色古香又群星耀眼的美好画面呢。淮安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淮安文化的灵魂在哪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种文化基因影响多代人。每个城市都需要以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传承,就像每个城市都会有地标建筑,吸引着人们的视线,鼓舞着人们的精神一样。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淮安一直以这四句话作为对外宣传的口号。2011年人民网曾搞过一个中国特色城市评比,淮安以“故事之城”入围。以故事之城将淮安的前世今生,古今名流一起打包,可不可以,可以,但这还是衣裳,是看得见摸得着吸人眼球的锦衣霓裳。那么淮安的文化密码是什么,淮安文化的DNA是什么样子呢。
  一
  文化是火可以燎原,文化是水润物无声。泱泱大中华文化,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多年,始终崇德,以德为帜。如何做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论述是一条大河,滔滔汹涌,奔腾不息。孔子讲仁,老子重道,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到了明代的王阳明提出了心学,讲至善,良知。一路走来,讲的都是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如何立德。中华文化建立了一个清晰纯静安祥的道德构架,使中国人产生了长久的景仰、向往和追求,民族的正能量长久地朝着这个方向聚集,代代相传。1977年1月8日,还是中学生的我,在学校的组织下,跟随着长长的队伍,去驸马巷7号——周恩来故居,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总理故居越来越近了,人们的眼泪也流得越来越稠密,哭声一片。说实话,当时的落泪,更多的应该是受氛围的影响。随着年龄渐长,阅读渐多,知道了一些历史深处的隐情后,故乡伟人的形像才真正在心中伟岸起来。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后,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国旗降了半旗,这是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一些国家认为不公,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为何没有这种待遇?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缓步走了出来,发表了一次极为简短的演说,总共不到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降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第一,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他们的总理在外国银行没有一分钱存款;第二,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一个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也将为他降半旗。霎时,广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各种不同肤色的外交官,从质疑到掌声,这不是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举世无双的高尚品格最好的认同和肯定吗。
  不论什么季节,在淮安大小景区中,周恩来纪念馆的人流总是最多。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对老人,衣着朴素,互相搀扶着,老先生脸上的老人斑似一角围棋子。二老从西安乘火车来到淮安,老太太说,其实,他的身体已经不能奔波这么远的路程了,去年刚刚切去了大半个胃,老头子是抗战老兵,他说这辈子就钦佩周总理一个人,不到总理家乡看一看,他死不瞑目。
  范仲淹刚刚加入“公务员”队伍,曾在淮安的官府工作一段时间,任过掌管刑狱的小职,最后一任是管盐仓的小吏。官职小,作为可能也不太明显,这段历史很少见诸淮安的文史资料。可范仲淹先生毕竟喝过淮安的运河水,得到过淮安这片土地的雨露滋润,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思想,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几十年革命实践是多么地神合。人能超然物外,克服私心,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就是君子。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的光辉就是克己的光辉,克己是奉献的基础,是爱的基础,是追求的基础,是美好的基础。开国总理周恩来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忍辱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就是“仁”,就是“道”,就是“至善”,周恩来超凡的人格品德,似高山,像流水,将永远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家乡儿女的心灵。
  二
  水,生命之源。水,文明之母。人类因水而生存,人群因水而集聚。《尚书》在说到天地五行时,把水列为第一位,认为“水曰润下,润下作咸”。如果说今天的淮安以及淮安的文明与水有关,那么肇始者就是邗沟,就是大运河,就是漕运制度,就是矗立在淮安城中心位置的国家级漕运指挥中心——漕运总督部院。
  孟子说:“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都是东西走向。可有谁想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夫差为了血淋淋的战争,为了实现父亲阖闾的霸主宏愿,而挖出了南北走向的水系——邗沟。吴王夫差更没有想到他的一锹又一锹土对淮安历史的意义。邗沟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当大运河的中上部,在这芦荻萧萧的江淮大地上,淮安就像十月怀胎的伟大母性,她的孩子—城市,顺理成章地在这块肥沃的土地诞生并站立了起来。历史证明,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淮安也一直成为整个大运河中最为丰韵成熟,也最为活跃繁华的地段。
  如果说大运河孕育了淮安这座城市,那么随着漕运制度的产生和成熟,则让淮安这个运河城市日益青春和丰润。漕粮、盐、铜、瓷、美食,文人、商贾、官僚,这些元素搅动着小城的每一根神经,好似一部又一部好来坞大片每天都在上演。“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那是怎样一种令人怀想的景象。商埠的吆喝声,官场的杯盏声,学府的琅琅读书声,锅碗瓢盆的市井声,热闹得令人销魂。淮安是水的淮安,淮安是河的淮安,淮安是敞开胸怀海纳百川的淮安。太阳早已隐去了俏丽的身影,可大运河东岸的石码头上,脚夫们哼哧哼哧忙碌的脚步一刻也没停息。河下的石头会说话,它们圆润如流的身体是脚夫们一脚一脚踩踏出来的,系驴的石桩在喘息,本来食指宽的绳孔,现在个个比牛眼还大。水滴石穿,水过留痕。银行家谈荔孙先生祖籍无锡,定居淮安是因为其祖父谈寿龄先生曾在淮安府作幕僚。无锡多好,山温水软,鱼肥米香,谈荔孙对祖父的选择是完全认同的,不然的话,就不会有江北慈幼院。官至山东巡抚,个性飞扬的杨士骧也是祖上先来的,来淮任漕运总督,祖父卸任后,他看好这地儿,在更楼东购置一宅院,定居了下来。1863年的秋天,19岁的周起魁,走出船仓,抬头看了看这里的云这里的天,好像和家乡韶兴没什么区别,只是风硬了一点,这正适合他此时的心情。初到淮安,周起魁随他二哥周昂骏学做师爷。绍兴人出来做师爷主要是谋生,但收入也是丰厚的。1869年周昂骏应聘去扬州做幕僚,临走前推荐了他的四弟周起魁代替他接手了淮安府的刑名师爷。周起魁“为人好,办事公正”,主官常常赏他奖金,渐渐有了一些积蓄,并有了候补同知的官衔,二哥周昂骏也做上了知县,两人商量着买一处房子。1878年他们便在淮安驸马巷合伙典下了一宅院子,这就是后来的驸马巷7号周恩来故居。周起魁就是周恩来的祖父。如果说淮安的官府和繁华吸引了士大夫和商贾马不停蹄地奔向淮安,那么,多年来人才往这里靠拢,财富向这里聚集,到了淮安就购房筑屋落户淮安,这就不得不让淮安这块大地感到欣慰和自豪了。
  大运河之长,有1700多公里,流经的城市之多,大小有18座,对于淮安来说,不过是一支嘹亮的音符。是的,正是这支音符吹醒了已经71岁吴承恩的才思和灵感。71岁之前吴老先生都忙些什么呢?四十多岁捱得个“岁贡生”,还和一帮小青年一起苦读硬记;五十多岁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浙江长兴做了个县丞,名义上是个八品“副县长”,实质是“副差杂职”,他看不惯官场那一套,结果被诬受冤;六十出头的人了,又孤身一人来到湖北蕲州被补授为“荆府纪善”。这个与文化沾点边的差事,吴老先生做得还算滋润,可他毕竟老了。考场上官场上总是不顺,可老先生当时名望不小,朋友很多,周金、葛木、陈文烛,这些在漕运和淮安府里做大官的都愿意“折节交之”,使得他“可尽读天下书”。宋元戏文《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经西天取经》等敷演取经神话故事,吴老先生几乎过目不忘。每看过一部,他都会闭目沉思。白天读书吟诗喝酒下棋,晚上睡觉做梦,玄藏师傅总会往他脑子里钻。是不是该我动动他的手了呢。吴老先生捋了捋长须,踱步院中。“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几十年的风雨看得太透了,几十年的愤懑压得太久了,几十年的豪情也该宣泄了。于是吴老先生抖了抖长衫,端坐案前,执起竹管,铺开了稿纸……“吴承恩的伟大成就,正在于他把我国汉族自古以来的神话‘荟萃熔铸为巨制’,从而结束了零星创作神话的时代,这种情形又是和《荷马史诗》出现后希腊不再有新的神话创作出现相类似。”陈辽对《西游记》的评价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同。
  袁鹰先生在《铁打的淮安城》一文中说:“淮安城有旧城、新城、联城组成,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新城和联城已经成了历史的烟尘,我们今天只能在一些地名和村居的名字中找到它的丝丝踪迹。可它“绝无仅有”的创新创造基因一刻也没遗失过。北乡的钦工人怎么不好好地使用刀刃,而想起用刀背来呢,把个同样是以猪肉为原料的圆子做得那么弹轫滑嫩。烤全羊烤乳猪,美食当然是完整的好,不仅好看也显得排场,可南乡的朱桥人偏偏与常人的思维反着来,将一个个盖青肉软的甲鱼肉完全拆散,切成小丁细末,与高汤一起烩制,那口感,那鲜美,怎一个爽字了得。胆大的,“绝无仅有”的基因稠的可能还数淮城人,用水草充饥,谁能想到,谁能做到,你没做到,我没做到,几百年前的小女子做到了,好在淮安人是讲道义的,每每用开洋蒲菜、蒲菜炖肉圆、蒲菜饺子等招待外地客人的时候都没有忘记那个协助丈夫抗击金兵的梁红玉。一条长长滑滑的鳝鱼,做出一百零八样,如果没亲口尝过,我可能也会认为那是吹牛皮,软脰长鱼、生炒蝴蝶片、大烧马鞍条、烩脐门、炝虎尾、二龙戏珠等等,许嘉璐先生在评价淮扬菜时说:“就地取材,粗菜细做,五味调和,百姓创造。”好一个百姓创造,说得真好。
  三
  大山给了大山人的胸怀,大海给了大海人的勇气。淮安地处江淮,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河湖密布,“有南人之文采而去其浮,有北人之气节而去其野”,人们过惯了自在平和的生活。特殊的地理位置塑造了淮安人特有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气质。沉静,包容,精明,见多识广。淮安人的见多识广,不能不说与坐落在淮安城中心的两大官衙有关。吴承恩有那么多的朋友就是例证。据记载,在淮安就任漕运总督的官员计262人,在淮安任知府的是222人,两项合计近五百人。他们来自全国四面八方,除西藏、新疆等边远省份外,其他全国各地的人均有。五百多人啊,如果给他们每人塑一尊石像该是多么壮观。不仅人数众多,时间跨度也长啊,有五百多年之久。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既适应淮安的人文地理,也将他们家乡的习俗带了过来,各美其美,也美人之美,全国各地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正像淮扬菜那样要辣有辣,要甜有甜,要酸有酸。
  淮安就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地方,兼济南北,小巷如幽,有讲究的菜肴和小吃,有身材婀娜白如凝脂的美人。这里的人亦雅亦俗,能屈能伸,为人处事能进能退。淮安人均匀而有秩序地分配着自己的生活,喝酒,品茶,健身。淮安人爱淮安这块土地就像爱自己的妻儿,如痴如醉,淮安人热爱生活,就像每天喝的二两老酒,有滋有味。淮安人的平静平和是有理由的,多少年来这里从无地震之灾,无泥石流之难,无烽火之警,亦很少有饥馑之患。如果把“淮安”两个字左右上下拆开来,我认为可以这么理解:在水一方有小鸟依人一样的佳人,家家户户都有西施一样的美女。俗谚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因而,可以说淮安的“安”是安逸、安全、安稳、安定、安分的“安”,淮安人的性格被这个“安”字融化了陶醉了。另一方面,淮安历来是官衔重地,商旅要地,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云集于此,使淮安人开了眼界,见多识广,提炼了淮安人的智慧,使得淮安人在与人相处中懂得取舍,掌握进退,长此以往,精明能干的性格渐渐显露出来,外埠来淮做生意的人,算计不过淮安人,就给淮安人起了个“淮刁”的绰号,刁虽然含有贬意,可谁又能否定这个刁字所包含的智慧、精明和头脑灵活呢。 
  《隋志》记载:“重礼教,崇信义。”《元史》记载:“喜学问,好教化。”清朝末年,仅山阳一县就培养出文武进士286名,文武举人948名,其中文武状元4名,榜眼2名,探花3名。楚州宾馆东面泮池上方有颜体楷书“宫墙数仞”四个大字,不论你注意还是没注意,这四个字都散发着耀眼的光华。“宫墙数仞”典出《论语》,意思是说孔子的德行学问好似仰望数丈的高墙。这么文绉绉的几个字一般会刻在文庙或学堂。是的,这里原来就是淮安府学的旧址。据同治年间《重修山阳县志》记载,淮安府儒学宫始建于北宋景佑二年,后经过历朝历代官府大员的维修和增建,规模越来越大,到了清同治年间达到鼎盛,形成了一座庞大的分东西两部分的建筑群。西有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敬一阁,东有魁星阁、祭器库、教授署、文昌楼等。多少文官武将曾在这里受到早期的儒家教育,然后登船北上,活跃在中国的政治文化舞台。海底忠—陆秀夫、石边孝—徐积、抗倭状元—沈坤、御先生—汪廷珍,等等。“马上文,胯下武,枚里韩亭,彪炳经纶事业;石边孝,海底忠,徐庐陆墓,维持名教纲常”。淮安府学曾有的这副楹联,描绘的正是淮安的文才武将。除了府学县学等官办学府之外,明清时期,社学、义学、书院布满了大街小巷,仅山阳一县各类学堂超过百所。著名的有奎文书院、文津书院、丽正书院、东文学堂、勺湖书院等。      
  东文学堂是在谈氏家塾的基础上创办的,办学宗旨是学习明治维新,谋求实业救国。谈荔孙既襄理校务,又首批入学,留日学成回国后成了国内有名的银行家,他与淮安走出去另两位银行家周作民、朱虞生于1926年买了周姓盐商的一所私人住宅,创办了江北慈幼院,江北慈幼院当时的招生对象是贫苦家庭出身的儿童。如果说府学为士大夫人群的个人前途命运铺展了一条鲜花大道,书院为文人学士斗酒吟诗提供了合适的所场,那么江北慈幼院这类的义学则为构建低层普通大众的文化意识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和普及。“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这一只有上联,暂缺下联的楹联,现悬挂在河下古镇文楼饭店的木质廊柱上,据说此联就出自一位普通的村妇。淮安的重教好学风气很值得我们玩味,官办的民间的,秉烛夜读的星光,琅琅吟咏的书声,小巷深处收到科举捷报的喜悦,在淮安的高堂草庐此起彼伏经久不息。这是执政者的智慧,这是富商雅士的远见,这也是淮安人的幸运。
  文化是精神引领,文化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差异之源,文化的芳香弥漫在淮安昨天和今天的春夏秋冬。行文至此,淮安的文化血脉,淮安的文化密码,淮安的城市气质是不是有了一些走向,可不可以这样解答淮安文化的DNA模样:淮安的文化符号——周恩来,漕运;淮安的城市精神——包容创新,追求卓越;淮安的人文性格——精明安逸,崇德厚学。 


麻雀
孙凤青




  初春的早晨,天色微亮,窗外河对岸的柳林间就传来悦耳的鸟鸣,婉转,悠扬,渺远,轻灵,柔脆……偶尔,也夹杂着麻雀“叽叽”的叫声。
  对麻雀就没有过好感,我已有很长一段时间。
  小时候,家里养了只大黄猫,它不但逮老鼠,更善于捉麻雀。每天它总要衔一只回来,躲在奶奶的竹床下吃。秋收时,金灿灿的稻谷场上,麻雀如飞贼一般,成群的旋风似的飞下来。伏在的草垛间的大黄猫前爪凌空扑击,张开大口,尖牙暴露。麻群呼地一声旋地而起,惊慌失魂地飞起,在电线上,叽叽地诉说着伙伴的不幸。大黄前爪压着一只,嘴里叼着一只,真是大获全胜。
  上小学时,我学会了玩弹弓,用油泥捏成小弹珠,晒干打麻雀。其它鸟我是不打的,专打麻雀,尤其是偷吃粮食的麻雀。
  四年级时,有一次,语文老师让我们帮他改试卷,卷中有一造句题——用“喜欢”一词造句。有一同学写着:我喜欢小麻雀在草地上走来走去可爱的样子。我一气给他打了个大大红红的叉!不是因为我不喜欢麻雀,而是我当时认为他根本在胡说!我从没见麻雀走过,就如青蛙只会跳不会爬一样,会爬会跳的是癞蛤蟆。他还说他喜欢呢,岂有此理!我毫不客气地给他扣二分,真解气。后来那同学去找语文老师要说法,老师也纳闷,只好问是谁改的。我说了理由,那同学却不服,要力争这二分,不光是因为他认为句子没错,更因为他要是有这二分,就全班第一了。现在想来,还觉得真有趣。
  当读到了老舍先生的《小麻雀》一文,我对小麻雀便多了几分同情;但对老麻雀,我还是很讨厌的。春天,燕子在我家新房的屋廊下筑巢。有几次,我还架了梯子偷偷地爬上去,捏着自已从菜园里捉的大青虫子喂它们。它们顶着没毛的脑袋,闭着眼皮,伸长脖子,张大黄丫的嘴,挨挨挤挤的。可爱极了。冬天将至,小燕们飞走了,只留下空空的泥巢……
  一天早上,隔着窗,我听见“叽叽——喳喳——”的声音,麻雀进了燕子的巢。这个贼!偷粮食不说,还偷占燕子的巢,现在居然还在高叫它辉煌的胜利!我想赶它走,奶奶说,随它吧,麻雀也是我们的朋友,生什么气呢……
  第二年春天,燕子来了,却被麻雀打跑了。一天,当听到那烦人的侵略者的喧闹声,我拿来了竹竿,狠狠地捅向了这只不劳而获的家伙窃居霸占的地方。黄黄的茅草夹着白白的羽片,啪的一声,掉在廊下的水泥地上。老麻雀立在对面的电线上,叽叽地乱蹦着惨叫着。那草上有三枚已破的雀蛋,蛋壳里,歪躺着三团淡黄透明的已成形的小雀……我呆愣在那儿,不知怎么来救赎我的罪……
  转眼又春天了。当听到叽叽的麻雀声,想起奶奶的话,我便对麻雀多了几份愧疚……


读《棋王》有感
陈国兰




  《棋王》这部小说是阿城的成名作,也被看作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主人公王一生是“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名知青。面对喧嚣的“文化大革命”,他仍然爱棋如命,既不远离世俗,又不随波逐流。他爱棋、下棋,他谦虚好学、坦诚刚毅,表现出执着的生命力。
  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他的母亲历经艰辛,在他读初一的时候去世。为给家里省生活费,春游、看电影这类学校活动他从不参加。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一生爱上了象棋,而他的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以后无论生活困顿、还是外界干扰,都不能阻止他对象棋的热爱。在小说里,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阐释出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作品中关于王一生对“吃”的感受、看法、包括吃态的描写,成为刻画人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并不仅仅停留于社会层面,还显示作家对传统文化中道家精神的领悟。王一生身处困顿之中,然而精神不颓、志气不衰。作品高潮部分关于王一生与九位象棋高手过招的描写,刻画了一位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棋王”:王一生“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散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作者不但描写了王一生高超的棋艺,而且刻画出他善良、正直的品行。当农场不准他参加象棋比赛,另一知青愿意用家传古董替他疏通关系,他得知后拒绝参赛,用他的话说,他觉得这样的比赛被人戳脊梁骨。他赢了包括冠军在内的九位高手之后也没有狂妄自大,依旧和一帮知青吃住在一起。作品还描写了“我”、王一生、画家、倪斌等知青的友谊,使人感到在那反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难得的理解和真诚。
  作品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无字棋”那一节。王一生的母亲知道儿子爱下棋,可是在那贫困的年代,她只能让儿子记得先说吃,再说下棋。临终前她没有其他东西留给儿子,只是告诉他,自己平日里捡牙刷把,给他磨了一副棋。这副棋“赛象牙,可上头没字儿”,因为他母亲不识字。王一生参加车轮大战时把书包交给“我”,嘱咐书包不能丢,因为包里有这副无字棋。王一生赢了比赛,“我”把手里攥着的一颗无字棋棋子给他看,他一下子哭出声来。这一节轻起重落,让人禁不住落泪。这哪里是一副棋,这分明是母亲的一颗心。
  我喜欢阿城的写作风格。他的文字极富现场感,语言的运用出神入化,只用几个很快的笔触来描绘一种局面。
  阿城在故事的叙述中,以朴素的写实笔法,形成了感人至深又耐人寻味的独特风格。
  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是否有“棋王”这么个人物。如果有,他的年纪应该比我父母都大,愿他的晚年一切安好。

发表于 2017-6-21 17: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并祝贺。淮安人杰地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6 20:57 , Processed in 0.04515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