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88148|回复: 2

《五坝的兴衰及遗存》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 16: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坝的兴衰及遗存

樊国栋

联通江淮的邗沟,开凿于春秋时期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它的终端在淮安末口。宋初堰改石闸,并建南、北二斗门,成为现代船闸之雏形。明成祖建都北后,命平江伯陈瑄总理漕运,坐镇淮安。当时,“南粮岁漕四百万(1404),为减轻仁字坝的负担,保证漕船畅通,陈瑄在仁字坝西北的淮河南岸,建造了义字坝,与仁字坝相连。随后又在末口上游相继兴建了礼、智、信三坝。  

兴建五坝的背景

南宋以后,黄河经泗水夺淮入海。从此淮水下游的水量陡增。泗水入淮的清口下游,紧连着U形的淮河山阳湾,哪里经得住黄、淮合流顺势而下的冲击?漕船经山阳湾最南端的末口石闸入淮,常因水流湍急而遭致覆溺之灾。

为确保漕运安全,必须设法避开山阳湾风涛之险。明洪武元年至三年(1368-1370),淮安知府姚斌选址于末口下游的新城东门外柳淮关(俗称下关),建筑仁字坝,将邗沟及老城南面的湖水引至坝口,坝东为牵路,西即城基。从南方北上的船只抵达仁字坝,卸下粮食或货物,借助坝两端的辘轳绞拉,将空船车盘过坝,复装船入淮。使用了1800多年的著名末口,被改作了新城北水关。

明成祖建都北后,命平江伯陈瑄总理漕运,坐镇淮安。陈瑄在仁字坝西北的淮河南岸,建造了义字坝,与仁字坝相连。随后又在末口上游相继兴建了礼、智、信三坝。

这五坝,并非我们熟知的拦河坝,而是坝体与水流方向平行或呈钝角的“顺河坝”,专选择凹岸建筑,避开河道主流的冲刷。所以五坝既是护岸工程,更是漕粮及大宗货物的转运码头。

五坝由兴而衰的历程

陈瑄从访问故老中闻知:淮安城西的管家湖(亦称西湖)西北,距淮河鸭陈口仅二十里,与清口相值,宋乔维岳曾在两地之间凿“沙河”;如若沿着故沙河的旧渠影开掘深浚,引入湖水,定可减少过五坝需车盘入淮之劳费。陈瑄采纳了故老建议,于永乐十三年(1415)沿故沙河遗迹凿清江浦,自西门抵板闸,以便漕运,名谓‘新路’”。还从板闸以西再分置四闸“严司启闭”,以阻黄淮内夺倒灌。“修五闸,复五坝”,一时传为美谈。

清江浦新水路避开了山阳湾湍急水流的危险与车盘入淮的劳费。五坝逐渐衰落,但尚未达到放弃不用的地步,每“遇清江口淤塞,官民商船经此盘坝入淮”。

据《京杭运河志(苏北段)》第三编《船闸演变》载,明成化七年(1471)漕河水涸,筑闭五闸中的新庄闸,设清江浦东西二坝于清江浦漕河之北的淮河南岸,专门车盘盐船,以补淮安仁、义二坝之不及。后来,“清江浦东、西二坝亦称仁、义二坝”。弘治十七年(1504),扬州、淮安段运河淤浅,筑塞请江口,修缮淮安仁、信等老坝,以利蓄水。至正德二年(1507),因冬春淮水消退,清江浦淤浅,外河与里河水高下悬隔,车盘过坝已不能,于是改清江浦东西二坝为内、外二闸,以方便启闭,利于节水通舟。

万历七年(1579),将新城西北的礼、智二坝加筑,车盘货船过淮至对岸,改经旱路,用车辆运至清口,再继续由中运河北上。清江浦的仁、义二坝因跟清江闸相邻,恐有冲浸,便移筑于天妃闸内。唯淮安信字坝久废不用。

万历十七年(1589),黄河由草湾直趋安东(今涟水),淮安新城北门外大河淤弃而迅速瘦身,被改称为“市河”,淮安五坝终被彻底废弃,距今已426年。

五坝遗址及相关遗存

仁字坝:位于新城东门外正对面的下关街东端的今东仁桥一带。

义字坝:位于仁字坝的西北。后来演变成的新城“市河”仍然连通两坝遗址。今天,除了市河与东仁桥两处陈迹,仁、义两坝已无迹可寻。

礼字坝:位于新城西北角,遗址处也曾建有一桥跨越市河,人称“礼字坝桥”。20世纪50年代,在市河进一步萎缩的情况下,曾将5-7米长的花岗岩条形石换成厚实的木板桥。本世纪初,拓宽翔宇大道时,由于大道的此段正好压在新城的北城墙基础上,遂将此段市河的弯月形走向调整为跟大道并列,形成快车道与北侧慢车道之间的独特隔离带,并在两岸装配汉白玉护栏,礼字坝桥被完全废弃。庆幸的是,作为礼字坝的原始参照物——新城西门旧城门的遗迹尚存。而老城北门大街的延长线与翔宇大道交汇的十字路口,一直被称作“礼字坝”;按照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24次联合国地名专家会议精神,老地名已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反映特定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礼字坝”地名,将会长期存在下去。

智字坝:位于今翔宇大道国际商城正门对面约300米处,本与礼字坝相连。三年前还能见到其遗存,表现为乌沙河分叉前隔河相望的两处高墩。坝体的东部遗址,落在今玖珑湾住宅区后檐的西北段围墙根到马路中心线一带。作为智字坝的重要遗存有:国际商城内特意留下来的“乌沙河”残段;国际商城对面的翔宇大道东侧曾经跨越乌沙河的“头桥”(镌有“头桥”字样的石梁,今存沈坤状元府);玖珑湾住宅区后檐西北角“利济桥”。这些遗存连同程公桥,都在漕运图上有标注。

信字坝:位于翔宇大道“板闸岔道”公交停靠站南边的路心,本与智字坝相连。这一带在修建翔宇大道前称作窑沟。

清代淮安的出版业

刘怀玉

淮安人文辈出,撰述如林。在淮安,很多书籍开始在清代以抄本形式流传,逐渐出现了木刻、石印和铅印出版。因而出版的官私书籍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明代淮安出现许多木板书,由于手头资料缺乏,不知刻于何所。只知道顾炎武的《音学五书》由王略刻于清江浦。至于刻工和发行情况则不甚了了。到了清代,从一些零星资料中得知,淮安的木刻、石印和铅印等出版业有了很好的发展。例如:有一个叫恒有堂的,曾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印过《重订幼学须知句解》,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刻印过《新增养蒙针度刊误》。

还有一个鸿润书林,曾于光绪二十年(1894)刻印过《启蒙对类》,内附平仄诗句。又刻印过《千家诗笺注》,后附《百寿诗》。

河下有个文光山房,曾刻过潘子声编辑、孙苍壁、陈树芝校的《养蒙针度》,和蘅塘退士编辑的《注释唐诗三百首》。光绪十八年(1892),河下程锺的祖父出资,由文光山房重刊徐廷珍著《鸟夜啼思亲曲》。民国十年程锺之子又再版过一次,版藏河下程氏义贞祠中。清宣统元年(1909),文光山房刻印过《状元尚书》,还刻过《鉴略四字书》。

城内胯下桥北有个朱文华斋,也是个刻书的机构。海州姜朝元道光八年戊子(1828)科江南乡试,得中第19名副榜,其履历朱卷即于此刻印的。卷末有两行字:“淮安旧城南门胯下桥北朱文华斋镌刻”。

冒广生1920年7月来淮任淮关监督,与晚清进士田鲁玙、奥耆宿段朝端(1843—1925)合作,决定出版一部《楚州丛书》。冒负责总编、经费筹集,段负责选题、编辑、校勘,田负责总务和校对等事宜。冒从镇江、如皋等地请来刻工数十人,开始在淮安刊刻《楚州丛书》。通过约一年的工作,刻成上起汉代枚乘,下至清乾隆以后淮人著述23种,66卷共12册。后因冒广生离任而中断。冒广生在淮除刻《楚州丛书》外,还刻有《淮关小志》1种。

民国十年(1921),淮安开设志局,编纂《续纂山阳县志》,即由淮安志局组织刻印行世。包百龄先生曾参与刻书,据说他家是刻书世家。

清末,淮安的活字排版,铸板铅印事业也开始了。光绪五年(1879),他以2000元买回印刷机一架,大小铅字两套,陆续自行铸版印刷书籍。

王锡祺(1855—1913)字寿萱,别号瘦髯。同治11年(1872)18岁考中秀才,捐刑部候补郎中。他天性开敏,工古文诗词,尤喜度曲,当时一些有才学的人,经常出入他的家门。铁岭黄海长、周至路伾、甘泉毛昌本、吴县蒋黼等,都是他的座上客。于是便开始编辑丛书,出版发行。

首先他重编丁晏《山阳诗征》,由原来的24卷改编为26卷,自己又编了《山阳诗征续编》44卷,一起印行。2009年至2011年,淮阴师范学院据此书铅印本进行校点,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列为《淮上文丛》之一种。

王锡祺又选编淮安本地人著作数十种,编印为《小方壶斋丛书》共36种,分为4集20册。他在每一书或一文后,撰写了题跋。现在,《山阳诗征》《山阳诗征续编》《小方壶斋丛书》,仍为学术界所重视,是研究淮安地方史重要资料。

王锡祺编辑印行最大的丛书是《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它有正编12帙,补编12帙。甲午战败后,王锡祺又搜集当时中外的国情资料和地理方面的新论述,希望唤醒国人的爱国精神,辑为再补编,12帙。这反映出王锡祺强烈的爱国热忱。全书共36帙,64卷,收书1348种,总计约近千万字。其中编录作者600余人,其中有40多个外国作者。在编排上,先全球,后分区;先本国,后外国;先内地,后边疆;先近邻,后远邦。地区上包括了五大洲,远及南极新地。所收书籍自然地理知识有35篇,世界地理方面有287种,中国地理种类最多,有总论,有专项,还有属于山川形势、农田水利、名胜古迹、风俗民情、民族事务,以及外交、通商等方面的论著、译著共1026种。目前不少研究中外关系,开发旅游事业者,都认为这部丛书中资料最为丰富。光绪十七年(1891)、二十年(1894)、二十三年(1897),上海刊刻发售雕版书籍的老店著易堂,也陆续铅印出版了王锡祺编辑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使这部书流传更为广泛。1985年11月,杭州古籍书店据上海著易堂印本,影印成32开精装本,分装20册。

前不久,在大连图书馆发现此书三补编的清稿本,亦为12帙,收书96种,两函十四册,约88万字,书面样式与前三编相一致。据说是当时藏家因生活所迫出售,原满铁图书馆1943年在北京书肆购进的。2004年,西泠印社将此部分影印出版,16开,二函12册。2005年,辽海出版社亦出版此书,精装上下两册。这样一来,便彻底完成了王锡祺的一重大系统工程,这是学界一件值得赞扬的盛事。

该书范围广泛,内容详实,保存了清代相当完整的珍贵的地理资料,是研究清代中外历史地理方面很重要的一部丛书,是淮安出版业中翘楚。


末代监督冒广生

卢顺贞

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冒氏为如皋大族,书香门第,明末清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江苏名园水绘园主冒辟疆是他的祖辈,冒辟疆与秦淮名妓董小宛的故事广为流传,至今不息。冒广生先后曾任瓯海(温州)、镇江、淮安等监督,是《淮关小志》《钵池山志》的编写者。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考试院委员、中山大学教授、南京国史馆纂修。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市长特地聘任他为上海市文管会特约顾问、上海文史馆馆员。

1889年冒广生历县、州、院三试皆列第一,1894年被录取为举人。1898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了戊戌变法,冒广生即入京参加了“公车上书”活动,其名列于保国会之中。冒广生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相交极深,林旭被捕前夕,冒广生竟不避杀身之祸,与林旭相伴通宵,以尽朋友之情。戊戌变法失败后,冒广生留在北京,当时曾被荐应试经济特科,不料因他在试卷中提到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卢梭而被除名(卢梭是法国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统治,主张自由平等,建立公民的社会。因此,清王朝保守势力视其学说为洪水猛兽)。那次的阅卷大臣正是张之洞,他无力挽回局面,十分惋惜冒广生才华出众而不能录用,在试卷上批了一句说:“论称引卢梭,奈何!”

1900年,冒广生终于在刑部任了个郎中的小职。两年后,冒广生又兼任北京五城学堂的史地课教习。在五城学堂,他与著名文言文翻译家林琴南同事,又同拜桐城派大师吴汝纶为师,一时三人同处京城,以文章名世,时称“海内三古文家”。其时吴氏已60岁开外,林氏则50许,冒氏仅29岁,可谓忘年之交的文章挚友,齐名京都。

1911年初,冒广生来到天津协助梁启超办报纸。1913年赴温州(古名永嘉)任海关监督兼外交交涉员。任职期间,冒广生对地方文化十分关心,改建了当地名胜王谢祠、诗传阁,编成《永嘉诗传》百卷,收入唐以来与温有关的两千余诗人的诗作两万余首,还刻印了《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永嘉高僧碑传集》,保存了大量古代诗文和地方文献。1917年,冒广生又撰写了《戏言》一文,简要梳理与考证了古代戏曲的发展史,简介了戏曲中的角色、器乐、道具等,这是具有地方戏研究性质的重要文献。

几年以后,冒广生又被委任为镇江海关监督。业余时间,他又自出百金与当地人士共筹款600银元,重刊了著名的《至顺(元代年号133-1334年)镇江志》。该志曾被清代大学者阮元称赞为“备录故事,多详兴废,物产土贡,胪陈名状……明以来绝无著录,洵为罕觏之秘籍。”冒氏出金组织重刊,在书中保存了元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史料,为繁荣地方文化作出了有益的贡献。1920年8月,他又调淮安,任淮关监督,至1922年初因母亲逝世而去职。一年多的主政期间,他为淮安和板闸做了众多为人乐道之事,特别是从老家请来了大量的刻工,自费刊刻了《楚州丛书》第1集24种。楚州是唐宋时淮安的称谓,丛书收录了自汉代以来到清代的楚州人诗文、碑释、画鉴、书法及专著、方志等共24种。其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射阳先生文存》弥足珍贵,是其后故宫发现《射阳先生存稿》原书以前最完整的辑本。淮人感念冒广生的政绩和功德,欲建生祠,被其拒绝。后来板闸乡绅、商学等只好联名勒石铭其功绩,有《淮安关监督冒公德政碑记》传世。根据《碑记》记载,板闸自古是南北要冲,为历代榷使驻节之地。民国以后,板闸的地位一落千丈,“民生困苦,商业萧条,地方公益之无人过问”,“凋残实甚”。初来淮关任职的冒广生目睹了板闸的惨淡景象,时常对地方父老说:“地方事虽非己职,然我为榷使,驻守于兹,不忍作局外观也。”冒广生有感“魁楼之毁,震气不收,为镇之一大缺陷”,遂“力谋重建”,于是在魁星楼基础上重建观音阁。工程历时45天,“费缗二千串”,而这些钱均为冒广生出资。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以后,戴季陶任考试院院长,四处网罗人才,冒广生接受了考试院委员一职。

抗日战争时期,冒广生来到上海,一心从事著述。他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经史子集皆有深入的研究和著述,如经学方面有《京氏易三种》《大戴礼记义证》《纳甲说》《纳音说》,史学方面有《唐书吐蕃世系表》《蒙古源流年表》,诸子方面有《管子集释长编》(未完稿),校释方面有《淮南子》《晏子春秋》《文子》《列子》《春秋繁露》等,词曲方面有《四声钩沉》《倾杯考》《宋曲章句》《新云谣集杂曲子》《疚斋词论》等,这些都是颇见功力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抗日战争胜利后,冒广生应聘为国史馆纂修,起草人物传记多篇。他在南京和当时社会名流多有往来,如柳诒徵、汪辟疆、尹炎武、于右任、程潜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百废待兴。冒广生为旧时文史职员,虽学问深博,政府亦无暇顾及安置。失去工作的冒氏,生活一时陷于困境。不久,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得知此事,于1950年7月来到冒老的住所——上海延安路模范村的一所旧宅里。一见面,陈毅市长就说:“仰慕已久,仰慕已久!”他关心地询问冒老的生活起居和著述情况,宾主一同笑论诗词。临走时,陈毅对冒老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清苦,我先给您一些钱用,你要保重身体,安心读书写作,生活问题一定会妥善安排的。”冒老十分感激,静心在家中著述研究。不出几天后,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就送来聘书,聘冒老为文管会的顾问。为此冒广生专为陈毅市长书写扇面,另请上海画坛巨匠吴湖帆先生作画,以答谢陈毅的知遇之恩。陈毅在调往北京前,还多次殷殷询问冒老的生活及著述情况。

1957年初春,冒广生来到北京探望儿子冒舒湮,住在儿子家。来京后,冒老致书陈毅以叙旧情。陈毅当时已是元帅了,得信后即派秘书持一封亲笔信到冒老下榻之处,诚邀他参观故宫博物院,并在御花园品茗。冒老欣然应允前往,同行者有多年的好友程潜和谢无量。6月,应陈毅之请,冒广生撰写了《对目前整风的一点意见》。文章见报后,《人民日报》记者来到冒老住所采访,写了一篇专访《八五老人一席话——访冒广生先生》,文也在《人民日报》上登载。两篇文章后来在海内外多家报纸上转载。

转眼已是夏天。一天上午,冒广生在北京的儿子家中接到国务院来的一个电话,说午后有位中央领导人来探望他。他一时奇怪,是谁呢?陈毅元帅来时是不会先通电话的,不久陈毅来电话告诉他说,是周总理要来看望他。下午3时,一辆黑色轿车在他家大门口戛然而止,只见轻车简从、身穿浅灰色中山服的周恩来总理,稳步缘梯拾级而上,儿子舒湮忙迎上去。总理问:“冒老在家吧?”“父亲正等候大驾光临。”总理握着舒湮的手端详着说:“我们在重庆见过面,当时还不晓得你是鹤老的公子。”冒广生也跟着迎上来。总理笑盈盈地说:“我听陈毅同志说鹤老来了,早就想来探望的,政协正在开会脱不了身,昨天刚闭幕,今天才有空。抱歉,抱歉!”总理在沙发上坐定后,呷了一口茶。当时北京仲夏燥热,总理却装束齐整,连领口也未解扣。舒湮刚刚打开电扇,总理却摆手阻止说:“老人家怕受不了凉风,还是关上的好。”然后拉开了话头:“峋芝叔父和鹤老是多年同事。他自从李纯死后就不再当官,晚年信佛,穷困潦倒。解放后,我接他上北京住,前几年才去世。鹤老来迟一步,可惜缘悭一面了。”原来,峋芝是总理的六叔父周嵩尧,字峋芝,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中丁酉科举人,晚冒广生一科。在晚清时,周嵩尧曾任内阁侍读,转授江北提督、巡抚王士珍的总文案。王士珍赏识他的才干,奏知朝廷,钦命他为邮传部郎中,掌路政司。冒广生当时先后任刑部和农工商部郎中,二人同为京官中的江南同乡,因结为至交。民国后,周嵩尧任江西督军李纯的秘书长,不久内调袁世凯的最高军事参议院性质的统率办事处任秘书。李纯死后就辞官赋闲了。

冒老听了总理提到当年老友,不禁感喟,回忆往事说:“峋翁为人颇重节概。我曾在他手下当淮安关监督,一别数十年了。我是光绪甲午(二十年1894)举人,他是丁酉(二十三年1897)举人,相隔一科。他的著作《晚香斋诗存》和笔记刻本都还在吗?”总理作了解答后说:“我早年学写旧体诗,也可能受家叔的影响。鹤老的诗词,我也拜读过。您在淮安时,好像还刻过《楚州丛书》,保存了地方文献。”总理问:“二黄先生指的谁?”冒老说:“晚清著名瑞安学者黄绍箕,字仲韬,和绍第,字叔颂,二人是昆仲。叔颂先生是我岳丈,是宗江、宗英的祖父。”总理说:“原来冒黄二家还是至亲。”总理顺手取过茶几上冒老的折扇,欣赏着张大千的画,似乎喃喃自语:“张大千的画确实有功夫。”又指着扇面上的题诗问:“马叙伦先生好像说过,冒氏的祖先是蒙古色目人。这个姓,跟匈奴单于冒顿有关么?”提到族源,冒广生说,依据家谱记载,先世系出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胱欢的后裔,与冒顿无干。“那你们是‘黄带子’了。”总理风趣地说。谈话中,不觉时间飞逝。总理起身要走了,对冒老说:“今天太难得了,我有这样两小时的休息。能见到鹤老,我更高兴。毛主席委托我捎个口信,他看到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想见面谈谈,希望鹤老多住几天。”

果然不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毛主席派来两辆小车,接冒老去中南海。汽车缓缓开进中南海后,只见毛主席早已等在游泳池旁帐篷门前,见到车来,忙趋步向前迎接,与冒老握手问好。让入帐篷后,二人叙谈良久,话题谈到时局时,毛主席说:“你们过去提倡革新,我们后来号召革命,大家都是为了救中国,是一条道路上的人。”冒老一时感到如沐春风。后来又谈到诗词上去,冒老将带来的自己的著作《疚斋词论》、《宋曲章句》、《四声钩沉》、《倾杯考》四大本赠给了毛主席,主席接过书,十分高兴地说“拜读”。恰巧朱德委员长来会毛主席,主席介绍了冒老与之相见,冒老不禁拱手说:“老朽此生得见两位大英雄,曷(何)胜蒙幸。”临走前,毛主席问冒老:“冒先生今天来可有一言相赠?”冒老坦言说:“党内正在整风,我是经历过几个朝代的人,共产党能把中国搞得这样强大,但譬如一头雄狮,身上也不免长几只虱子。古人云:虮虱虽小,为害亦大焉。可得提防呀!”主席听后连声说:“讲得好,讲得好,我一定记在心里!”冒广生回到上海,身体渐不如前,陈毅曾多次邀其去京参加政协会议,皆因病未能成行。他能和陈毅畅所欲言,和总理灵犀相通,和主席促膝而谈,这一点是许多旧时代从事文学研究的文人难以做到的,堪称文坛佳话。

1959年8月10日,冒广生先生在上海病逝,葬于苏州灵岩山五龙公墓。墓地在“文革”时被毁,“文革”后其后人在北京植物园的樱桃沟建了一个衣冠冢,赵朴初先生为其写了碑文;1997年,北京文物局批准将冒广生先生墓定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于 2022-11-18 21: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粮岁漕四百万(1404),为减轻仁字坝的负担,保证漕船畅通,陈瑄在仁字坝西北的淮河南岸,建造了义字坝,与仁字坝相连。随后又在末口上游相继兴建了礼、智、信三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9 19: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安很多书籍开始在清代以抄本形式流传,逐渐出现了木刻、石印和铅印出版。是这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19 11:46 , Processed in 0.04638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