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67175|回复: 1

陈长松:六着好棋建板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 16: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着好棋建板闸
陈长松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也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期,我从革命的“大熔炉”走出来,脱下了军装,由送兵部队推荐,淮安县城郊公社党委安排,到板闸居委会工作,从此与板闸居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9年的初秋,受“文革”的影响,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各业萧条,经济萎缩。“抓革命”是第一要务。居委会的居民既没有土地,也没有自留田,当然也没有“生产”可促。小工匠、小手工、小作坊、小商贩、小店铺又不允许经营,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来割,居民们的温饱得不到解决。有的变卖房产家具,维持生计;有的刨砖头、挖地桩(过去关署、庙宇的地基),敲砖子卖几个零钱;有的祖上留下大房子,将房子大改小,腾出好的木料、砖瓦、旺砖卖钱养家糊口。有的家庭能有一个半个在外边上班工作的,这个家庭在板闸居民口中,就是“天字一号”了。针对板闸居委会当时的情况,我们召开了多个座谈会:有居民代表会,有“四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工人、德高望重的老居民)座谈会,还有在外工作人员座谈会等。广开言路,号召各类人员建言献策。他们对居委会的工作都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建议,也直言不讳地对居委会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提出来。还有一些在外工作,未能及时回来参加座谈会的有识之士,听说从外地调来了一个小青年干部,利用休假前来“拜访”我,用他们的话说,“来一睹新书记的风采”。交谈中,他们言真意切地希望尽快地把家乡经济搞上去,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在大量走访座谈以后,发展经济、保障民生被提到第一议事日程。几年中,我们共走出六着好棋:

第一着:先易后难,从恢复玻璃厂生产开始

  板闸玻璃工艺制品厂成立于1967年,以生产玻璃眼药水瓶为主,白色的和棕色的两个产品,另外还生产部分量杯等。由于管理不善,刚刚办了一年多的玻璃厂,就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从此一蹶不振,想要重新恢复面临着很多困难。没有资金,发动干部职工,投亲托友,找关系,排门路,一百二百不嫌少,一千二千不嫌多。年底付出略高于银行的利息。没有厂房,租用原魏家在板闸南街的八间豆腐坊,在院子里盖起了玻璃厂生产车间。居委会副主任王彭阳任厂长,从工人中选拔夏春生为生产技术厂长。配备陈正荣、孙志国为专职供销员,内勤采购杨万才。经过努力整顿,生产恢复起来了。产品销售是一个关键问题,不能把有限的资金沉淀在产品积压上,原材料无钱购进,保证正常生产还是一句空话。1970年的春节刚过完,我们就组织三路人马分赴河南、西北、山东山西,主攻生产眼药水生产的制药厂家。因为春季是中原西北风沙的多发季节,这些地区生产眼药水的企业比较多。所以我们把三月作为眼药水瓶“销售突击月”,做到手中有合同,生产有保障。经过大家的努力,签定了不少的眼药水瓶销售合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居委会很穷,经济非常拮据,派出去的供销员只能领取有限的差旅费。有一天上午我们收到了跑西北一条线的供销员陈正荣的电报,说他在陕北榆林,住在小旅社里,已经没有回程的路费了。我看了电报以后,也非常着急。听会计说,已有几天没有现金了,下午我便骑着自行车到城南居委会五金仪表厂,向人家借了500元现金,随即电汇一部分给在外的供销员,一部分留给居委会另作他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年打基础,二年初见效。玻璃厂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一举改变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半停产状态。原材料供应保障充足,生产质量有人把关,产品销售有合同订单。环环相扣,紧密衔接。至1974年底,板闸玻璃厂的经济效益已大幅度提高,添置了几台空气压缩机和其他设备,减轻了工人手拉脚踩的劳动强度。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又投资新建了退火小高炉,并聘请了外地的高级技师。这时的玻璃厂工人福利也有了提高,除了工作服以外,还增发了洗衣粉、营养费等等。与此同时,板闸玻璃厂也成为城郊公社税费大户,每年向城郊税务所和城郊公社上交营业税、所得税、管理费三四万元。并安排居委会居民和当地群众七八十人就业,为居委会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

第二着:借资办厂发展传统产业

  1970年,在恢复、整顿板闸玻璃厂的同时,我们又着手板闸针织厂的筹建。板闸历史上手工织毛巾比较发达,不少人家自己漂纱、自己染色,然后再织成各种毛巾、方格巾、人字巾等,是个传统产业。“文革”期间,很多有织毛巾手艺的居民,闲散在家,冬天赶太阳,夏天找荫凉。把他们组织起来,创办针织厂,既可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出路,增加经济收入,又能为集体创造财富。没有资金,我们从部队刚刚转业、复员回乡的老军医毛雅俊处借款3000元,作为办厂资金;没有设备,发动居民“带机入厂”,待厂里有资金以后,再折价收购。据统计,当时自带木机入厂的有十多人,自带纺纱车的人员也不少;没有厂房,将闲置的“敌产”维修整理,作为生产车间。同时,我们又组织人员收购一批地桩,请木匠打成刷线架、盘头和部分机台。就这样,一个针织厂就办起来了。厂长由居委会副主任马洪贵兼任,康加明、吴三春为供销员,戴家宝为内勤供应员。产品以人字巾、方格巾为主。工人从开始的三十多人,发展到1972年已有七八十人,车间已显拥挤。隔街相望有一座上下两层八间的饶家小楼,还有一庭院,已闲置多年。如果把它买下来,楼上放刷线架,楼下放织机,还有一间放成品纱做仓库,很适合针织厂发展使用。事不宜迟,我们立即着手派人去镇江与房主联系,很快就将事情搞定,以3000元的价格谈妥,签定了房屋买卖协议。接着又在小楼的院落边盖了三间摇纱车间。这时的针织厂购销两旺,生产热气腾腾,晚上更楼南街两侧,灯火通明,电灯、汽油灯照得如同白昼,赶货加班到十一二点钟是常事。这种局面又维持了二年多,这时针织厂工人已有100多人,一机多人,一车多用,歇人不歇机,来维持销售的火爆局面。选取新厂址,扩建新厂房已是势在必行。

第三着:择贤选能,不拘一格用人

  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产、供、销,人、财、物,人是第一要素。毛主席曾经说过:人的因素第一。有了人,就有了一切,没有人就没有一切。刚到板闸时,在用人问题上,我被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居委会本身人才匮乏,老弱病残多,年轻力壮人少;有“历史问题”的人多,“根正苗红”的人少。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选人用人就成为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你要想发展,就得启用能人,你不能启用能人,企业就很难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领导人首先要敢于担当,不怕非议,不怕冒风险,不怕打小报告,甚至不怕丢乌纱帽。什么“阶级路线不清啦”、“重用有历史问题的人或者子女啊”等等,我认为只要出以公心,让事实说话,这些闲言碎语,善意提醒的也好,恶意中伤的也罢,都会不攻自破。板闸玻璃厂在建厂初期,居委会副主任宋兰英和董丙祥,从审批到投产,跑上跑下,功不可没。随着失火以后的第二次恢复生产,重新组织生产供销班子人员,也是大势所逼。王彭阳被推到一线厂长位置,敢抓敢干,生机突显; 夏春生是从工人推上来的生产副厂长,质量把关严,技术要求高。孙志国是个毛头小子,在玻璃瓶起口的工序上是个技术尖子,务实、勤奋、有文化,但有时有点玩世不恭。把他推到一个厂的供销员岗位后,产品质量有保证,原料供应也一路绿灯,生产的产品有时不够销售。康加明,中师毕业,是退职下放的小学公办教师。他文化修养丰厚,谈吐自然大气,善于与人交流、沟通,有经营头脑。当了板闸针织厂供销员以后,工作勤奋踏实,有远见。有关针织厂的供与销,何时出差签定合同,何时进原料,落实协议,货款该何时回笼,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不要领导过多地操心。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社队(乡镇)企业没有国家计划,只能靠自己找米下锅。板闸玻璃厂经常因没有柴油供应而停产。“用了一个杨万才,从此柴油滚滚来”,再也不要为缺柴油而烦恼了。启用新人能人,因人施用,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人尽其才,有时能起到“用好一个人,救活一个厂”的效应。在板闸工作的十年中,我结识了不少的青年学生、知识青年,工作上支持他们,政治上关心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他们中有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的,我们认真培养他们,党组织的大门时刻向他们敞开。夏春生、叶泽滨就是当时青年中的代表。

  第四着:增产节约开源节流,让经济效益最大化

  居委会的工作千头万绪,城镇居民下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计划生育国策的落实是三个“老大难”的工作,还有各种阶级斗争分析会、批判会等等。这系统,那系统,居委会书记是“总统”。这就需要领导班子统筹计划,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我在抓全面工作的同时,仍以抓生产、促经济,保民生、增效益为中心,重点抓好两个企业的工作。
  1、开展大干快上劳动竞赛活动。召开职工大会,全面发动,利用墙报栏、宣传标语、广播、文艺小分队等形式,掀起大干快上的热潮,讲团结、讲学习、讲风格、讲贡献。流动红旗进班级,个人争当红旗手,涌现了一批高产优质的生产能手。如马鹤琴、苏宝珍、陈正萍、王玉英等。在供销环节畅通的情况下,生产就要鼓足干劲,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转。在赢亏平衡点以上的产量,多织一条毛巾、多产一个眼药水瓶都是净利润。
  2、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居委会干部,除分工街道工作的以外,都在各厂结合。在车间内营造一个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氛围,让每一寸棉纱、每一节玻璃管、每一滴油、每一度电都做到物尽其用。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表彰先进,鞭策落后。一次有人在针织厂的阴沟里发现一捆乱棉纱,我们就用它作为典型,大会教育,小会批评。并举一反三,开前门堵后门,对确因漂染过程造成不能理顺的棉纱,交由车间主任、厂长检查,在追查漂染过程质量的同时,回收入库,移作它用,变废为宝。对各种跑、冒、滴、漏做到有的放矢地预防。在财务管理上,我们配备过硬的财务班子,刘兆玲、李茂全先后为总账会计,都是很能精准核算的人;号称“万笔清”的屠树竹、张映华为两个厂的现金会计。居委会每季度组织一次财务会审,杜绝各种非生产性开支。对供销人员,考虑到外出多费用大,在工资上适当倾斜,每月45元工资,相当于23级国家干部的工资标准。当时我们居委会书记、主任的工资都由城郊公社党委批复,每月28元。通过多种增产节约、开源节流的措施,板闸玻璃厂和针织厂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为今后的固定资产投入、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五着:增加投入,扩大规模,为企业添后劲

  板闸玻璃厂在刚刚恢复生产的时候,我们临时租用了魏家在南街的八间门面房(原是魏家豆腐坊)。一间是过道,是板闸居委会干部和玻璃厂工人上下班的通道,魏四爷(华富)还在里面代办邮政、收寄包裹。靠金家山墙的一间是老党员张士标守门卫所用,其一家都吃住在里面。还有两间是居委会办公室,四间为玻璃厂仓库,放柴油大缸和玻璃管。因年久失修,又是草木结构,刮大风时屋面直往下掉灰,下雨时,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这样的环境严重影响了生产和工作,非改变不可。1973年,我们集中了两个企业为居委会挣来的利润,购买了魏家八间豆腐坊,并对同处一院的邻居金祜周同志家临街三间住宅和猪圈进行拆迁,安置到板闸桂香池浴室南边。同时对板闸饭店的三间危房,进行了整体拆除;根据事前规划的不同用途盖起了砖瓦结构、一条龙十四间的临街建筑。其中用作中西医合作医疗诊所三间、板闸饭店三间、居委会办公室两间、张士标门卫用房及过道各一间、玻璃厂厂房和仓库四间。为了保证施工的建筑质量,在施工的2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上班我比建筑工人早,下班我比他们迟,他们加班我跟班。尤其是施工安全方面,因施工空间狭窄,大南街上人来人往,夹河、黄码的农民到板闸赶街卖菜买东西,都挑着担子或者推着手推车,砸伤一个人,不管是工人还是行人,都是一件影响很不好的事情。
  板闸居委会临街盖起了一条龙十四间新房,又是先买房屋后翻建,一时间产生轰动效应。
  发展中的板闸针织厂到1975年时,工人已有150余人。晴天院子里都是摇纱工人,雨天车间里人满为患。1976年初,扬清路改线,去弯取直拓宽,从礼字坝经河下直插板闸,将板闸小学一分为二,北边全在拆迁范围。线路走向刚一划定,我与居委会其他同志一商量,立即着手在其新路址的北侧选址(现翔宇大道北侧),经过多轮商谈,从板闸第二生产队征用五亩土地,作为板闸针织厂的新厂址。也就在当年盖起了在当时板闸可称一流的砖瓦结构的织造车间四幢。红墙青瓦,水泥勒脚,八字大门边有两间带走廊的传达室。厂区大路可直通后湖亭(考虑到后续发展用)。漂染车间建在最西边的院墙后面,可与淮江路共享排水系统,减少了建筑费用。四边围墙、厂区配电房等公共设施齐全,做到当年征地、当年施工、当年达产。在施工的将近一年中,严格控制各种建筑材料跑、冒、滴、漏,不让一砖一瓦流失。当有人向我反映,有的干部子女抬走两包水泥回家,我不失时机地教育他们及时到居委会现金处按进价付款交钱。新厂房结构稳固,厂区开阔,后来又新添置毛巾铁机32台、手套机50台。原更楼南边的饶家小楼及其它厂房变成了板闸针织二厂。

  第六着:经济搞活,发展公益事业

  “社队企业大有可为”。板闸居委会会办工业的发展,使集体经济得到了壮大。手中有钞票 ,万事都不愁。在各项公益事业上,我们也毫不吝啬。
   1、板闸居委会户籍学生,从1年级到6年级,全部免交学费。
  1973年初夏,居委会办公室来了两位客人,他们是板闸小学校长杨村生和副校长陈金宽,来者协商、求助说:快要放暑假了,学校的教室校舍大都漏雨,还有课桌、学凳也要维修,有的都散了架。眼看暑假快要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经费也很困难,把一点半点的解决不了问题,请求居委会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经过研究商量,认为教育乃是国民之本,何况本居委会的学生都在该校读书。所以决定今后每年暑假向板闸小学捐资,维修教室、校舍和课桌板凳。学校也对居委会1-6年级学生免收学费。
  2、创办中西医合作医疗,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
  板闸居委会从有建制起,就设有合作医疗诊所。1971年,我们聘请社会医生叶炳臻为合作医疗医生;选送刚从学校毕业的中学生张兰芳去淮安县人民医院培训,学习临床内科兼学化验;没有房子就租用苪艾和家一间门面房,一切费用都由居委会承担。1973年新诊所盖了起来,张兰芳也从县医院学成归来。经过整顿、组合,又投资2000多元,建了一个化验室,购买了一套化验设备(包括显微镜)。一所居委会自己的中西医合璧的合作医疗诊所正式成立了。中医门诊由孙霭石、董炳元坐诊,天寿堂药师李国成抓药,董维熙任诊所现金会计。干部职工看病凭发票到厂里报销,居民看病打折优惠。因为有成套的化验设备,周边包括黄码、夹河、吕庄的不少群众都前来看病,成为当时的一件盛事。
  3、全民就业,家无闲人,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会办企业的发展,加上又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根据不同工种,年龄宜老宜少,体质宜强宜弱,有的家庭一家三四口都在厂里上班。工厂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居委会本是“老弱病残”多,有“历史问题”的人多(从大城市疏散下放)、“劳改释放”的人多(回不了原单位)、“四类分子”多的地方,在那个年代,他们是被“另眼相看”的一族,但他们要吃饭,他们要生存,而他们中多数人子女不在身边,还有的就是孤寡一人。怎么办?给他们生活出路,给他们自食其力的机会,给他们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除此之外,原在国营集体单位上班,已落户两淮的下放职工,愿意回板闸工作的,我们也来者不拒,因为他们基本都是熟练工。更有周边大队村民,托人找关系要求进厂上班,我们都根据情况酌情考虑。上班有奔头、经济有来源、生活有着落,带来了居委会风清、气正、人和、社会安定的局面。
  4、扶贫济困,访贫问苦,关注弱势群体。
  七十年代初,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温饱问题解决不了。到了中期,由于会办企业的发展,一般家庭能有三四口人在厂里上班,生活上有了保障。但仍有一些鳏寡孤独、丧失劳动力的老人,生活没有着落。另外还有孩子小、子女多、家庭负担重的困难户,非常需要社会对他们关怀帮助。毛玉年是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中壮年身体好时,一直在外漂泊,到年老生病了,回到老家板闸,居无定所,无依无靠。居委会把扬清路边防震棚腾出来给他住,给他添置了棉衣棉被、生活用具,每月给他生活补助。在他生病期间派合作医疗医生给他打针挂水。逢年过节,我们从家里把包好的饺子、粽子和汤圆带给他吃,也是常事。倪金荣老夫妻俩膝下没有子嗣,都是居委会为他们养老送终。残疾人黄正祥,家庭子女多,在那严厉打击封建迷信活动的年代,靠偷偷摸摸算命挣点钱,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平时居委会除对他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还帮他家解决实际困难,照顾有加。困难户黄炳富,小孩四五个,仅靠挑“八根系”为生。居委会对他们家在经济上、物质上全力照顾。后来家属进厂上班,大点孩子也安排了工作,日子也好过了。
  5、挂钩生产队,支农助农,为农业做贡献。
  城郊公社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人民公社,15个农业大队,只有5个居委会,所以党委的中心工作还是以农业为基础。在当时,每个居委会都有支农任务,除选派干部参加党委“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外,每逢“四夏”大忙和秋收秋种,我们都将两个厂的工人和板闸平车队、二轮车搭客队组织起来,为生产队抬麦把运稻把,将肥料运到田里。还帮助生产队掼麦把,因那时还没有脱粒机、收割机。到七十年代中期,居委会指定挂钩板闸第五生产队,每年都派出近千人次的支农队伍,居委会酌情发给误工补贴。对挂钩帮扶的生产队,我们基本上做到有求必应,人、财、物尽力满足。没有钱买化肥,我们帮助出资;没有动力设备,我们购置25匹柴油机一台,赠送给第五生产队。对其周边的其他队,遇有困难,我们都能伸出友谊之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此曾多次获得"支农"先进单位奖旗、奖状。
  6、组建文艺宣传队,包电影,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东风劲吹红旗飘,居委会干群斗志高,大干快上鼓干劲,比学赶帮往前超。”这是活跃在街头巷尾的板闸居委会文艺宣传队在表演。随着居委会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提高,但是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是比较匮乏的。组建一支业余的文艺宣传队,已是刻不容缓。因此我们投资了2000多元,购置了锣鼓四件套、二胡、笛子、板胡等乐器和部分道具,从厂里和街道上抽出有文艺天赋的青年进行培训。编剧导演都是兼职的,我也是编导之一。有的同志如叶泽滨、吴三春,他们既是编剧,也是演员,张兰芳既是演员又是医生。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传统的撑花船、对口相声、天津快板、三句半、女声表演唱,还有移植的其他节目等等。表演的内容都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当时的时事政治、计划生育、居委会的好人好事等;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如赌博、重男轻女思想和封建迷信活动也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寓教育于欢声笑语中。在每年的城郊公社文艺会演中,我们的宣传队都得到奖项和锦旗。一年一度的春节期间的巡演,周围的生产大队的广场上都留下了我们文艺宣传队的歌声和足迹。对在文艺宣传活动中做出成绩的马鹤琴、张新华等青年,都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居委会还订阅了大量的报纸杂志,包括《参考消息》《大众电影》等,办公室俨然成了阅览室。工人下班、知青回家都去那里看书读报。我们在假日、公休日集体购买电影票、戏票,发放给工人、居民,让他们到淮阴走一走,看一看,“放松放松”。另外还定期不定期地与电影放映队联系,切合当时形势,放几场广场电影。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1976年三月下旬,上海淮剧团来淮阴、淮安演出,我们通过在上海工作的喻怀年、贾秀珍夫妇牵线,请剧团忙里偷闲,来板闸演出了《探寒窑》《白蛇传》《千里送京娘》等折子戏,让板闸居民一睹筱文艳 、马秀美、徐桂芳、何叫天、韩小友、陈德林(当时在上海淮剧团培训)等淮剧名家的风采。
  1975年到1977年是板闸居委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完成了多次、多元化固定资产投入以后,企业增添了后劲,无论是资金使用周转方面,还是工厂的后续投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城郊信用社主任李恒高,需要放贷数额较大的贷款时,他都骑着自行车提前到板闸居委会打招呼,协商的内容是:你们最近十天半月用不用钱,如果不用,我就把你们的钱贷出去了。每次来,我们都能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我们也留有一定的余地,请他在30万元以内往外放,留有10万余元以备居委会应急之用。
  1978年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城郊公社党委委员、抓工业的革委会副主任靖其为和副主任、西片片长高汉飞找我谈话,讲了城郊公社两委的意图,调我到城郊公社任工业办公室主任、工交支部书记(后改为总支)。对城郊公社两委的决定,我表示服从组织分配。
  我履新以后不到一个星期,板闸居委会为我召开了有全体干部、居民、职工参加的欢送大会,会上诸多溢美之词我都不为所动,但会场下面传来一片啜泣之声却让我为之动容。原在板闸居委会针织厂上班的杨祖同先生,现在回忆起那次欢送大会的一幕,仍然感慨不已。  
  时光飞逝,岁月留痕,一转眼已快过去四十年了。板闸的老街老巷、新铺老店、这个厂那个厂,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市行政中心,还有地标性建筑淮安大剧院及淮安四大馆,更有蔚为壮观的枚皋路大桥等。古运河畔,榷关堤旁,淮安生态新城璀璨崛起。围绕“十三五”的新目标、新任务,板闸人民以新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属于板闸、属于淮安、属于这个大时代的壮丽画卷。

发表于 2017-2-7 17: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新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6 15:07 , Processed in 0.04638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