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8705|回复: 1

8月3日淮安区报副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 11: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  秋  凉  风  至
苏宝大

  岁月似刀,时光如剪,一晃立秋了。
  立秋,至今家乡仍延续一种吃瓜的习俗,称之为“啃秋”或“咬秋”。寓意夏日炎炎,酷暑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据说这天“啃秋”或“咬秋”后,可不生“秋痱子”。因在贫苦岁月缺电的年代,暑天的炎热,加上一把蒲扇度夏日,使得我们个个浑身长满奇痒难受的“痱子”。
  立了秋,早上天高云淡,晚上月明风清,气温一天天下降,早晚不再那么闷热难受,甚或风儿也带点儿柔和。但,立秋后,暑气一时难消,午后炙热的“天火”仍在大地上肆虐的燃烧一般。所以“秋老虎”发威不可小觑。民谚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秋后一伏热死人”一说。
  立秋后,往往是三伏中的未伏,毕竟早晚有了一丝凉意。秋后,每降一次秋雨,气温也就随之下降,叫“一场秋雨、一场凉”。在这样的节令里,晚上约上三两好友,悠闲于乡野田埂散步时,人只觉得一个字:爽。再说了,早上立了秋,晚上就凉飕飕。
  立了秋,梧桐树开始渐渐落叶,故有“落叶知秋”一说。宋人刘翰的“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说的就是初秋的夜里,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的院落里,依稀感觉到了秋声,却又无处寻觅。朗朗月色下,唯有满台阶的梧桐落叶。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起,秋叶黄,想起了曾经的心悲凉。秋,永远与悲情、离别、愁魂、伤感纠缠在一起。因为“自古逢秋悲寂寥。”相思,怀旧,是中国人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无数骚人墨客,曾不可避免陷入“伤春悲秋”并郁积着凄然思乡的情结中。
  最早阅读到的《诗经》中,秋天就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元代的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他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炼的诗句勾勒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的思乡情怀;楚国文人宋玉,在《九辩》中也流露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悲戚衰败的景象。可以说,先前的文人开启了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悲秋的情结便层出不穷。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来抒发诗人在夔州穷困潦倒,病魔缠身,流寓他乡的百感交集的悲哀之情。
  可话得说回来,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后,寸草结籽。农人们眼巴巴地盼着秋天的好收成,就是从立秋开始的。所以,没有了秋,也就没有了希望和收获。立秋的农谚恐怕是24节气中的最多一个。如“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看来,立秋时间的早与晚,庄稼收成的好与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是提醒农人,立秋后,早凉晚凉了,应抓紧这个关键的季节对秋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
  秋日新月如钩,夜清如水。虽没有万紫千红,柳暗花明,但它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收获季节的即将来临。秋天柔情似水,有雾的朦胧,露的清凉。秋风摇摆时,有红得鲜艳,绿得深沉,黄得透彻。哦!秋天原来是这番的美景。


奥运会——世界的节日
汤礼春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而奥运会则是全人类全世界的节日。
    四年一度的这个节日,全世界的人民都在翘首盼望。在四年的期待中,世界人民满怀着希望,满怀着憧憬,满怀着热情。为了迎接这个盛大节日的到来,世界人民每一天都在默默地祝福,辛勤的劳作,努力地生活。
    当奥运会这一天终于来了,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在欢呼,都在庆祝。非洲的鼓响起来了,南美的桑巴舞跳起来了,苏格兰的风琴拉起来了,东方的龙狮舞起来了。到处是彩旗招展,到处是歌舞翩翩,到处是啤酒冲天,到处是兴高采烈。
    在这个节日面前,人类抛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人类忘却了彼此的怨仇,人类把曾有过的战争和灾难暂时抛在了脑后,都尽情享受这节日带来的快乐和笑声。
    因为有了奥运这个世界的盛会,全世界的人民目光才会聚集在一起,各民族才能在一起迸发着激情,各国健儿的热血才能在一起奔涌,全世界人民才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交流,共同的欢呼。
    在这个世界节日面前,人类共同享有着自由、民主、平等、和平和鲜花。在这里没有了肤色的区别,没有了语言的障碍,没有了地域的鸿沟,没有了权势和专制,人类共同放飞着和平鸽,放飞着彩球,放飞着心情。
    奥运会——人类共同的节日,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共同维护,共同装扮,共同凝情。
    奥运会——世界的节日。因为有了这节日,世界才如此美好,人类的生活才如此瑰丽!

唐诗里的七夕
聂顺荣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中国情人节”。唐代诗人以“七夕”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婉约缠绵的诗词,流传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杜牧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人以轻盈的笔触勾画出一幅生动而静谧的七夕图。全诗描写了在凄凉的秋夜,生活孤寂的失意女子时而手执绫罗小扇扑打流萤,时而痴痴地凝望着夜空中的牵牛和织女星,借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表现了年轻女子无限惆怅复杂的心情,读来令人愁肠百结,感叹不已。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的这首《七夕》描绘了古人过七夕穿针乞巧的风俗习惯及期待相逢的情景。与罗隐相比,孟浩然笔下的《他乡七夕》则显得沉重了许多。“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诗人用婉约忧伤的笔调写出了他独自漂泊在外,适逢七夕,看不到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忍受无限羁旅之愁的忧伤情怀,也写出了孟浩然的郁郁不得志,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的这首《七夕》仿佛让我们置身月下,仰望星空,轻叹着鹊桥上一年一次相会的爱情。永恒的离愁别绪,一如银河般默默停伫在悠长的岁月里。那盈盈走来的身影,没有因为时间而竭尽了相思,没有因为距离而冷落了爱意。这是对牛郎织女的爱情作出诗人式的感慨。
  李商隐在《壬申七夕》中写道:“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李商隐23岁时,爱上了在灵都观修行的一位清新脱俗的女道士。两人心有灵犀,由于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两人只能暗中以诗传情,月下幽会。后来女道士随公主回宫,诗人再去道观,玉人已去物是人非。诗人在长安偶遇恋人,还是不能相守,无可奈何而又刻苦铭心的爱情,成为诗人一生的遗憾。
  “七月初七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大诗人白居易的这首《长恨歌》可以说是歌吟七夕情爱的名篇,“比翼鸟”“连理枝”,成为历代人们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爱情名言。
  “又是七七乞巧夜,长空如洗月如皎。却叹鹊桥何处有,千古泪痕凝秋叶。”在七夕来临之际,展卷阅读,于唐诗的美妙意境里与爱情相约,与浪漫相守,让人缱绻沉醉,情趣盎然。

立 秋 时 节
胡巨勇

荷花的群舞完美谢幕之后
夏末的一场雨
掀开了秋天的门扉
季节的情怀便流淌在惬意的秋风里

芦花白  枫叶红
远山翠……
万物用抒情的色彩
接受秋的检阅

辣椒火红的心事
一串串挂在屋檐之下
咀嚼着深沉的美
庄稼用金灿灿的的预言
诠释秋的遐想
面对乡村的守望
其实   成熟和厚重
早已写进父老乡亲的笑容里

行走在立秋时节
阳光饱蘸着浓情泼洒锦绣画卷
我用文字里的诗意
点击秋天
复制诗情画意
收藏进感怀的文件夹
酝酿幸福

衣  锦  还  乡(小小说)
郭其健

    刘科长的老家在偏僻的乡下,家境异常贫寒。
    刘科长的村里有一个当大官的,逢年过节都会开着轿车回家。刘科长的爹羡慕地说:“啥时候咱伢有出息了,也开辆轿车回来。”刘科长的娘说:“等咱伢开着轿车回来,俺要给老祖宗烧把高香。”爹娘说的这一番话,都被刘科长牢牢记在了心里。
    刘科长大学毕业后,在一个特大型企业工作。他工作勤奋,六年后就担任了技术科科长。有一次,他到外地开会,厂里派了一辆小轿车送他。刘科长有个小算盘,想趁这个机会,让司机绕点路,到他老家去一趟。司机很爽快,一口便答应了。
    半路上,下起了雨,离家还有一里多路时,车子陷进泥坑再也开不出来了。正在这时,一个老农赶着两头水牛路过。刘科长兴奋地说:“有办法了。”他赶紧下车,与老农商量了一阵,最后,掏了二百元钱给老农。
    两头水牛拖着轿车,缓缓驶进村子。刘科长摇下车窗,把头探出窗外,扯着嗓门和乡亲们打着招呼。他看见爹娘站在大门口,乐滋滋地朝这边张望着。于是,刘科长眼窝一热,泪水流了出来。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陈 倩

  《平凡的世界》塑造了很多美好的人物,但让我印象最深,最令我敬佩、感动的还是有着一颗不平凡心的少年孙少平。
  孙少平的一生看似很平凡,却不普通。以前家里很穷,孙少平只读到高中,便回农村教书,然后主动去城里打工,并在此期间与田晓霞相恋,后又进入煤矿工作。田晓霞在洪水中牺牲,最后孙少平决定回煤矿照顾师母。
  他的不平凡是因为他有一颗不平凡的心,他不甘平凡,不向命运屈服,自强不息。他家很穷,衣服破烂,吃的最差,这曾使他很自卑。但他在书本中寻找精神的寄托,最终克服自卑,走向成熟。回到农村后,他又去参加了高考,不过因为文革期间耽误了功课,他没考上。和大哥分家后,家中更加贫困,孙少平不甘当一辈子农民,于是毅然去城中闯荡,当小工,后又进煤矿。在此期间,他始终不忘看书学习,与此同时,还要供妹妹上学。田晓霞的死给他很大的打击,但他只大哭了一场,又投入了工作,命运坎坷,却始终没打倒坚强的孙少平,浇不灭他心中的希望之火。
  孙少平的确不平凡。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他都不放弃,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责任和命运像两把枷锁,但他没有止步,也没有想要逃避挣脱,而是选择戴着枷锁飞翔。他的理想中担当着责任,这使他不能高飞,但这才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不平凡,令人敬佩!
  田晓霞的死,使孙少平最大的希望破灭,但他从此没有一蹶不振,不像李向前,遇到挫折就酗酒,导致车祸。孙少平就是当今学生的榜样,田晓霞来看他时曾说:“大学里的学生每天都在讨论大问题,激情澎湃,却不像孙少平一边打工,一边思索人生”。的确,现在学生喜欢谈理想,却是随波逐流,空喊口号,常常感到迷惘,不明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遇到些挫折就逃避退缩,抱怨命运不公,却不能像孙少平那样脚踏实地,在生活中怀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请不要开错窗
周爱萍

  最近,公司又安排我一项工作:收集供应商的资料,然后转发给相应的客户。拨出电话号码,接通后自报家门,对方的声音柔和甜美。同为女性的我听在耳里,都觉甜在心间,仿佛彼此不是在交谈工作,而像老友愉快地在约会:今晚我在老地方等你来喝咖啡,不见不散哦。在友好、融洽的气氛中,工作很快搞定。
  平时上下班走在路上,见到同事彼此微笑、温馨地打个招乎;怀抱小婴儿的美女妈妈,每次见到我,总会用奶声奶气的腔调教宝宝说话:阿姨好,阿姨去上班了,阿姨再见。这样的场面,会让我突然产生一种幸福的感觉。是的,生活多美好,同事多可爱,我们不是在套近乎,而是一种真挚感情的流露,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让彼此拥有一个好心情。
  经常打电话问候父亲:“爸爸,您最近身体好不好?我上次给你买的纯牛奶喝了吗?”父亲慢悠悠地回答:“我身体不怎么好,很少出去和老伙伴们下棋了,只在家里看看书。你买那么多的东西给我,我都不喜欢吃,我只喜欢喝点酒。”听了父亲的话,要是以前我肯定会疾言厉色地数落他:“就知道喝酒,喝酒伤身,戒了不行吗?”不过此时,我却用轻柔、甜美地语气对父亲说:“要保重身体,要不让大嫂将酒收起来,等您身体好些再喝?”电话那头的父亲开怀大笑,爽朗的声音直抵耳际:“这酒不能收,我就好这一口。我身体好得很,你听听我声音不就知道了?”都说“一世大人,两世小孩”,我耐心、欢喜地和79岁的“老小孩”煲着电话粥。要是那时我作狮子吼说教,电话那端的父亲岂不就像犯错的小孩,而心怀阴霾,郁郁寡欢?那样我给父亲打电话,不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想起那则小故事: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人的一生中,工作、生活常常有不顺心的时候,但只要你不开错窗,时时让自己保持着面对“玫瑰园”的心态,那么,还怕什么不如意的呢?

奥运的“误判”
郭华悦

  看了几届奥运,如今想来,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除了那些辉煌的胜利时刻,还有就是“误判”。在我看来,后者更为精彩。
  在追求力量与速度的体育竞技上,哪怕科技再发达,误判都是免不了的。多数时候,这并非人为的有意为之。可往往,却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记得有一届奥运会,当时我正值低潮期。工作上,和同事合作,结果莫名替同事背了黑锅,蒙受了“不白之冤”。任何人碰到这事儿,要说心里不郁闷,那肯定是自欺欺人。
  巧的是,那一届奥运,还真让我看到了一次误判。当然,因为速度太快,在场的裁判再火眼金睛,也难免出错。事后,回放的时候,才发现是裁判错了。可比赛已成定局,也没办法了。
  当时,看到这几次误判,再联想比赛的过程,心里竟有了些感慨。那名选手,受了误判影响,窝了一肚子的气。结果,后面也无心比赛,一直想着之前的误判,而没有全神贯注在后头的比赛上。结果,输了比赛。
  若是技不如人,哪怕受了误判的影响而输掉比赛,心里起码觉得不冤。问题是,那名选手的实力,远在对手之上。哪怕因遭受误判而丢分,优势依旧十分明显。结果,却因未能走出误判阴影,而输了比赛。
  想到这点,当时不禁又想到了自身的处境。场上场下,何曾相似!工作中,生活里,若是因遭受“误判”,而将心留在过去,忽略了未来,岂不是得不偿失?这个道理,我们多数人都懂,却仍旧屡屡犯了这样的错误。
  那场比赛后,我重新振作精神,很快就以不错的业绩,重新获得上司的赏识。如今想来,真庆幸那一年的奥运,让我明白了人生不应纠结于“误判”的道理。

再唱《锄头歌》
秦九凤

  2016年的春天,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我们赴安徽考察学习。当我们来到歙县陶行知先生纪念馆时,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和愉快。因为陶先生生前致力于中国的教育改造工作,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求教育要“教、学、做三者合一”,他还大力倡导“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从而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陶行知的后半生不仅在教育战线上继续大踏步地向前,同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同情和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一度亡命海外。
  陶行知在晚年,更是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支持组织“新安旅行团”这样的革命进步爱国团体,在淮安办新安小学,在重庆办育才学校,多方为国家培养革命人才、掩护革命师生,被毛泽东称赞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与之亲密交往的周恩来也赞扬陶先生“不是共产党员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七十多年前我在读私塾时,曾在新安小学读过书的塾师张永生曾教过我们唱陶行知的《锄头歌》。所以当我站到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大门前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放声唱了起来:
  手拿锄头锄野草呀,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咿呀嗨,呀嗬嗨,
  锄去野草好长苗嘛,
  咿呀嗨,呀嗬嗨!
  我的歌声一落,那些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游客纷纷为我鼓掌。七十多年来,我不知唱过多少遍《锄头歌》,但是我要说,那是我唱得最开心的一次。

发表于 2017-2-7 23: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编辑的功夫很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9 19:11 , Processed in 0.04552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