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89860|回复: 2

写书、编书、出书的董保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7 14: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书、编书、出书的董保存
赵 婷

     董保存: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小说,报告文学16部,200多万字。近年来在传记文学、纪实文学领域著述颇丰。作品曾数十次在军内外、国内外获奖,其中纪实文学《毛泽东与蒙哥马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授衔怀仁堂》获解放军文艺奖新作品奖。被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等单位评为“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
               

      瘦高,平头,爽直,声音亮,语速快,记性好。尽管作为编辑,他二十多年来年编辑出版了《亮剑》《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这样的耀眼作品,董保存却没啥变化,仍然一眼就让人认出是个当兵的。他说,这些年来,我不外乎做了三件事,那就是写书、编书和出书。

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这位20年前策划出版了煌煌23本《中国抗日战争纪实》的名编辑,眼下正为全新的“回望东方主战场”系列图书奔忙——“从70年后的高度,从微观战场的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不能再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上。能多往前走一步就走一步!”

能多往前走一步就走一步!或许,正是这样一条简单而朴实的原则,让这个有些憨直的北方汉子,从冀中平原走进军营,从一个士兵走向文学创作,在红色传记文学创作领跑者和名编辑的双轨上不断前行,留下一路坚实的脚印。

“破书 ”引上的创作路

一马平川的冀中大平原上,一个恬静、平和的小村子,东西一条街,南北两片房子,村中一口水井,村外一片菜园……这就是董保存童年记忆中的老家——董家庄。

在“文革”快要结束的时候,董保存参了军,被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直接拉到了山西的原平,走出了生他养他的大平原。

从新兵训练基地到部队营房有一百多里山路,背着自己的背包和半自动步枪,要走三天才能到。负重35公斤走整整三天的山路,而且演习科目频出,一会儿是“敌机”临空,一会儿是敌人“偷袭”,对新兵而言实在是极限挑战。第一天,董保存还精神饱满,东张西望,感叹着这里“山可真大”。第二天,他的眼睛就不得不往下看了——沉重且不合脚的大头鞋在脚上制造出了大大小小的血泡。老兵教他,在那些大泡上穿进头发,把里面的水放了出来……第一次,董保存体会到了什么叫跋涉,什么叫当兵。

董保存被分配到82无后座力炮连当了二炮手。当过兵的人都知道,这种炮是扛在肩上,一发打出去,后面就呼的喷出一股火来。这种炮对炮手极具“震撼性”——因为必须近距离才能命中,所以炮手与目标之间只有150—200米的距离,听着每一次的爆炸声,趴在地上的董保存觉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那时打坦克是重点科目,训练时,战士们都趴在雪地里,匍匐前进。雪从又大又厚的棉袄袖筒里灌进去,化在里面。几天下来,几乎每个人的胳膊都冻裂了,上面一个挨一个的小口子。许多年之后,当小董成为老董,面对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挑战,从容背后的勇气和坚韧,有多少是在那隆隆炮声和刺骨寒冷中一点一点磨砺出来,积淀下来的,谁又说得清呢。

那个年代,黒白电视机是奢侈品,队里没有电视,文艺演出一年来不了一次,生活单调而乏味。一个偶然的机会,董保存捡到了为他的人生开启了新天地的一把“金钥匙”——部队到农村训练,他和战友住在一个老乡家。有一天帮房东搞卫生时,在炕旮旯发现了一本书,董保存捡起来一看,书很旧,书页都发黄了,没头没尾,有些页都掉了,连书名都不知道。午休时他没头没脑地读起来,一下子被书里的故事迷住了,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书里的故事和主人公的身影久久萦绕在脑海里,抹都抹不掉。这本书,让董保存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自已曾想把一个小村子的生活写出来,想要写出人世间的变幻无常……那些从童年起就埋藏在心里的创作冲动,此时猛然清晰起来。

后来,他才知道自己捡到的那本书是《复活》。

不久,董保存被调到团里的电影放映组,游走在晋北的一个个山村驻地。开始了“走读”:——每到一个地方,就去老乡家、学校、图书馆等地方找书、借书。几年下来,走了许多地方,也看了许多书。同时,他也开始写东西,写诗歌,写人物特写,也写小说。1975年秋天,他的第一篇以部队营建施工生活的短篇小说《炉火正红》在《山西群众文艺》发表了。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鼓舞。他也从电影组转到了报道组。

恢复高考那一年,董保存复习得非常认真,成绩相当不错,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但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离开部队去上大学,要么留在部队提干,放弃上大学的梦想。

四个兜的军官军装多帅气、多威武!那一年,只有20岁的董保存,选择了“四个兜”,但也在心中留下了一个遗憾。


当放映员


魏公村的圆梦路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创建,已经成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的董保存以优秀的成绩被录取,终于圆了大学梦,和其他34位来自全军八大军区、三个总部等15个单位的“小伙伴”一起成为了军艺文学系“黄埔一期”的学员。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院址,就座落在北京海淀区的魏公村。

这第一期有点像刚刚恢复高考的七七级,岁数大小不一,有的快40岁了,有的20来岁;级别有高有低,有团职的,也有副连级正排级的。说这一期的学员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一点都不夸张:班上年龄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是已经发表了《高山下的花环》的李存葆;莫言要算是年纪较小的,当时还没什么名气,却因一个短篇小说《民间音乐》被徐怀中慧眼识珠……

那是一段青春激扬的记忆。文学系主任徐怀中请来了各方“神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戏剧学院、中国电影学院等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前来讲课。“八面来风”的文学氛围让怀揣文学之梦走进校园的学员们激情澎湃、斗志昂扬。莫言的《红高梁》、钱刚的《唐山大地震》相继发表。他们的成功,又刺激了其他“小伙伴”……上课学习之外,大家都在忙着搞创作。董保存和他们一样,在此期间完成了一部长篇、几个中短篇作品和一部纪实文学。

正是在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杨余傅事件”,他采访到了十几个当事人,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了《杨余傅事件真相》,首次印刷就卖了10万册,全国有上百家报刊转载,印数很快又升到了20多万册。这个意外的成功让董保存痛并快乐:为什么辛辛苦苦花一年时间写的长篇小说只能卖几千本,很短时间一气呵成的纪实文学却能一下子卖到20多万册?



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胡绳先生对这本并不厚的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曾经对党史界的人说:“我们的历史就应当这么来写,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

“求实存真”的探索路

其实,董保存最初接触传记,写非虚构类作品的第一个主人公是华国锋。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一举粉碎,华国锋同志担任了党的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董保存所在部队在山西的驻地,恰是华国锋当年参加革命并担任过县一级领导职务的地方。上级指示,要写一本华国锋在山西革命经历的书。于是,部队领导选了董保存在内的三个写作骨干去采访、写稿。他们采写的《华主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版后,曾经引起非常大的反响,销售量之大现在是不可想象的。有的章节还被选进了当时的中小学课本。

但是没有多久,随着华国锋的沉浮,这件事被说成了新的“造神”活动,曾经让董保存有了精神上的压力。好在毕竟是“文革”结束了,也没有再搞什么政治运动……
《杨余傅事件真相》的一炮打响,使董保存的目光开始转向了党史、军史中一系列以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中心的创作中,那些读者既熟悉又陌生,渴望了解的人与事。当时,一批在职或退居二线的将帅都写了自己的回忆录。董保存受命帮助老将军莫文骅写回忆录《解放北平前后》,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富矿。接着,萧克、聂荣臻、杨得志、杨成武、余秋里、李德生、曾志、曹里怀、欧阳毅、傅崇碧……一个又一个功勋卓著而又饱经磨难的革命前辈的命运经历跃入了他的视野。

走的越近,了解越多,董保存越感受到这份宝藏的珍贵。这些大人物的人生多精彩呀!毛泽东那时候就留个大背头,这在当时可是绝顶的叛逆。朱德和吴若兰结婚时,部队里就公开的开他们的玩笑,说“麻子胡子成一对,马马虎虎一头睡!”,毛泽东在台上讲话,陈赓听得口渴了,找不到水,跑上台去“咕咚咕咚”把毛的水喝了个干净。再比如粟裕大将谈恋爱,曾颇多周折,他看上了女战士楚青,给人家写了一封求爱信,人家却不响应。粟裕比较含蓄,不好意思没完没了地追人家。有一天,陈毅见他在看作战地图,就说:“你这个粟裕同志是怎么回事嘛?你就不能发起一次进攻嘛!”见粟裕还是不说话,就说:“要是这会儿日本人突然进村就好了,你过去背起她就跑,不就成了好事了嘛!”……


每一位老红军老将帅都是一部活的历史。这些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生活生动而多彩,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真真切切地演出了壮丽的诗章。曾几何时,写老同志、写战争年代,提笔落笔来来去去满篇都是如何地艰苦奋斗,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人有了神性,却没了个性。写出这些真实的生活会有损于他们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辉煌形象吗?“我要把他们写下来。写出他们真正壮丽而多彩的人生!”

董保存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埋头于丰富的革命史料之中,而且利用一切机会采访老一辈革命家,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进行实地考察,采风、寻访……

他编辑萧克上将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时,跟老将军一起跑遍了江西的井冈山、九江、庐山以及红六军团长征路上的许多地方。有当地领导请萧克参观纪念馆。老将军看得甚细。解说的声音响起:“这是当时阻击敌人时朱老总用过的机关枪。”将军低头观枪,问:“朱总用过?”当地的负责人答:“听说是的。”将军摇头,“不要说朱总,就是当时的团长也不太可能抱起机枪和敌人打呀。”

一座山的模型,灯光闪烁,枪炮声大作。解说员的声音:“……战斗中林彪贪生怕死,该增援的时候,他迟滞行动……”将军驻足,说:“这样讲不对,当时我在,林彪并没有迟滞行动。林彪不是胆小鬼,也不打滑头仗。他后来变了是另一回事。”
最后,萧克站在一个图表下,看了五六分钟。说:“你们把我当红六军团军团长的时间提前了一年,给不给补发工资哟?”
看完展览,他被请进休息室,官员说:“请首长留下墨宝。”
老将军沉思良久,说:“墨宝没有,送你们四个大字吧!”随即挥毫写下了:求实存真。
这篇《墨宝》,董保存不但记于纸上,更将“求实存真”四个字镌刻于心。
还有一次,一位老同志告诉董保存,在上海的时候,有人建议周恩来写一写回忆录。周恩来说:“我要写,就写一部错误录,忏悔录,专写我在革命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句话在有些人听来也许很平常,但在董保存听来却是那么的震撼。“如果我们每个老同志都能写出自己的真话,那将是一笔多么可观的精神财富!我们将会少犯多少错误?传记不应该只是歌功颂德,更重要的是回顾人生平心论功过。”真实的传记文学才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为了求实存真,他也问了萧老“不该问”的问题:“当年批判你的时候,你检讨过没有?”这样一次次“不该问”的追问,让他不断走向历史的深处,走向被那些曾经被小心包裹、选择性遗忘的真相。

董保存在红色传记文学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先后写出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毛泽东和蒙哥马利》,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新作品奖的《授衔怀仁堂》,获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的《新四军征战纪实》等。他的书好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真实,“所谓真实是复杂的东西,有时有趣,有时荒诞,有时也出乎人的想象,冷不丁把你吓出一身汗来。”

亦苦亦乐的编辑路

如果说,董保存是一位业余作者,你大概会哑然失笑:人家可是知名作家呀!30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22部,300余万字,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奖。现在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他却说,他的本职工作是编辑,也可以说是一位资深的编辑。创作可说是“业余”。他还说,在一定的意义上从事创作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位名副其实的编辑。

在部队当副政委时

在捷克斯洛伐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就调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当了一名图书编辑。

老领导找他谈话,说当编辑是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苦差事,要想当“新娘”(作家),就不要从事这个行当。还说,要对“编辑”这两个字有敬畏之心。编辑这个角色如同一个挑担子的人,这副担子,一头是作者,一头是读者。作者的作品通过我们的手,才能到达读者手上……

走上编辑的路以后,他也曾经有过“守株待兔”(等稿子)般的等待,有过“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忙乱,打“麻雀战”、“游击战”,到年底了,到书架上看一看自己编的书,东一本科普,西一本诗集,左一本杂文,右一本传记……

总的来说,他上路还很快的。他当编辑的第一个特点是敢闯敢干。他常说“不是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吗?我看编辑也是。”

与老将军萧克结缘于一个“闯”字。到出版社不久,他听老同志说起萧克将军手里有一部长篇小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董保存,直接就找到了将军家里,得到的回答是:首长现在还很忙,等空下来再和你们联系。过了几个月,他就接到秘书的电话,“可以去谈一谈”。第一次见到萧克,小董就如愿拿到了书稿,那可是“文革”期间为了批判萧克而特别油印的,上面还印着“供批判用”的字样。此后,为了改稿,董保存跟老将军一起跑遍了江西的井冈山、九江、庐山以及长征路上的每一个地方。

稿子先后改了四遍,从近40万字删到25万字,又增加了不少情节、细节。老将军改稿,既不以权势和资历压人,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编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可以接受的,都会接受,他认为不可接受的,也要说出为什么不能那样改动。直到二校,萧老又逐字逐句推敲了一遍,才在校样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一部书成50载”。1988年八一前夕,这部萧克将军写了半个世纪的《浴血罗霄》终于出版,很快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浴血罗霄》是一部真实再现红军生活的小说,无论是厮杀场面还是爱情生活,都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作品还触及了高层指挥员的生活和军队中的“肃反”等重大事件。1991年的春天,《浴血罗霄》被评为茅盾文学奖荣誉奖。80高龄的将军和当代作家刘白羽、路遥等一起走上了文学的领奖台,成为文坛的一大盛事。

董保存的第二个绝活是有眼力。“既然做编辑就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编辑,不能让好稿子从我手里漏掉!”一个个作者成了作家,星光耀眼,董保存却似乎从未感觉到“自已吃了亏”。而他慧眼识珠、编出经典的典型案例便是大名鼎鼎的《亮剑》。

2000年的一天,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来到董保存的办公室,自我介绍说名叫都梁。他带来厚厚的一摞稿子,说是他的一部长篇小说。

看看标题《末路英雄》,董保存问:“写的是什么?”

都梁答:“用你们的话说,是革命历史题材吧。”

“你过去写过什么东西?”

“没有。”

“你现在从事什么职业?”

“下海了,搞石油设计。”小说曾经送去一家大出版社,人家听说都梁下海了,要他出几万块钱。都梁说,扯淡吧,不够出版水平我就不出了。又找了一个出版社,放了几个月如泥牛入海。最后才找到解放军文艺社。

董保存用了三天的时间读了第一遍。“说实在的,当编辑这么多年了,看的小说有几百部,能让我兴奋的不是很多。有的小说,包括一些有名望的作家的小说,写得很纯熟,写得很匠气,人物故事都还可以,甚至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可就是叫人兴奋不起来。这部小说中有些段落却叫我这样的职业读者拍案叫绝。它有一股气,有一种冲击力,虽然它并不是很纯熟,并不是很完美。”

带着欣喜,董保存把都梁找了来,在出版社旁边的西蜀鱼庄和他交换意见。这位作者虽然默默无名,却十分个性——不喝酒,只抽一种 “达妮”牌香烟;给他谈意见,他也不像有的作者那样认真地记录,而且有些意见接受,有些不肯接受。甚至,创作这部小说的直接动因是和朋友打赌:某日都梁和几个哥们聊天,把当今的小说(特别是战争小说)骂了个遍,朋友道,你别光说人家的不行,你写一部出来看看。 他说,写就写!八个月成篇,而且都是用业余时间——白天做生意晚上写,甚至在老人的病床前写……董保存也不介意,要求他改一稿。

很快,都梁改出了一稿。再看,董保存掂量着:这部小说写活了一个英雄,写活了一个中国的职业军人,为中国军事文学的画廊里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可也还有不少值得商榷和修改的地方,还有必要让作者“爬爬坡”。他又把都梁找来,和社领导一起出谋划策,还提出书名得改,要有个响亮的名字。这才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亮剑》。


电视剧《亮剑》剧照

三易其稿的《亮剑》出版后,反响强烈。拍手叫好者有,破口大骂者也有。叫好者认为这是一部期望已久的具有突破意义的长篇力作,激动人心、不落俗套、阳刚气十足。叫骂者质问:“这哪里是八路军的团长?简直是土匪!”在这样的情况下,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联合召开一次研讨会。请中宣部、总政治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作协、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二十多位作家评论家对这本书进行评头论足。专家一致认为,《亮剑》在英雄性格与凝重历史的统一方面是有创新的。小说没有回避矛盾,敢于直面历史,不粉饰,不盲从,很有分量,内涵十分丰富。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军事文学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研讨会结束的当晚,都梁给董保存打电话,只说了一句话:“看来我们这一年多没有白忙活。”很快,有多家影视公司和电视台找到出版社,要把《亮剑》改编电视连续剧。 于是就有了在海内外电视台,播放上千遍的电视连续剧《亮剑》。
如今,《亮剑》已经重印过百次,销量150余万册。

董保存的第三个特点是对作者要有“热情、耐心与磨力”。

他有大编辑的眼界,却没有大编辑的脾气;除了一双慧眼,更有一份热心和耐心。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个年轻作者时,从山西来到北京,是老编辑骑着自行车去车站帮着驮行李,周日喊他去家里吃饺子,在灯下一字一句地帮助自己改稿……老编辑的言传身教,像妈妈一样的体贴照顾,是他成长道路上永远的温暖。他要把这样的温暖传递下去。对那些无名作者、来自部队基层的业余作者,结结实实地投入心血,不厌其烦地帮着作者改稿。“再磨一磨,再爬爬坡”。一个又一个作者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沈阳军区一位团政委寄来一部写部队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董保存觉得可取,便写信提出意见和建议。那时通讯不发达,与外地作者的沟通主要靠信件,一来一去,改稿信竟写了40多封。后来,书出版了,还改成了电视剧,这位军人成为了专业作家,也成了董保存的朋友,他笑言董保存既是他的写作老师,又是他的官场“断路”人。

董保存就是这样,认认真真地做着编辑。他的编辑之路不能说不辉煌——他编辑的图书,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出版奖项,有的还在国际上获奖。翻开他的编辑记录,你会吃惊地发现,那些一度洛阳纸贵的名作,背后都有他的身影: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刘亚洲的《恶魔导演的战争》、开国上将萧克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毕淑敏,周大新、苗长水、朱秀海等众多后来明亮耀眼的知名作家,董保存编辑的可都是他们的处女作或第一部文集。

开拓创新的追梦路

无论是在图书编辑岗位,还在编辑部主任、出版社领导的岗位上,董保存为我国军事图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开拓性、标志性的工作,策划、组织、编辑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优秀作品,走出了一条新时期出版人追梦路。

董保存说,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要努力做阅读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出现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高峰,那时,董保存编辑、策划或参与组织的“新中国纪实丛书“(包括《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红墙内外》等),“共和国领袖自述”丛书以及“百战将星”丛书,等都曾经引领出版潮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新中国纪实丛书”,一面世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发行时都是在几十万,有的甚至上百万册。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些作品紧跟时代潮流,有的作品得风气之先,引领当年的大众阅读。

1983年5月发表于《解放军文艺》的《恶魔导演的战争》不仅奠定了刘亚洲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继而影响了一大批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关注军事,关注国际政治的青年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携笔从戎,以建设能打赢“明天的战争”的中国军队为终身事业。而这篇国际题材的报告文学是董保存从刘亚洲那里读到之后,推荐给《解放军文艺》的,后来又将它收入刘亚洲的文集,由此开启了国际题材报告文学的全新风潮。

董保存说,我是一个编辑,更是一名战士。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冲在出版工作的最前沿。

1994年的春天,他敏锐地捕捉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纪念活动做准备。中国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会有些什么样的举动?作为出版单位,又应该做些什么?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董保存把一份厚厚的图书出版策划方案送到了出版社领导的面前。在各级领导和同事的的支持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联合中国作协、军事科学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启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纪实》的编辑工作。

既然是全景式,出多少本?那么多会战写哪个,不写哪个?这让董保存颇费心思,他跑遍了北京的相关单位,听取权威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意见,终于形成了一套全面记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画卷的图书出版构想。

做客人民网

当时定位这是一套史学和文学相结合的书,什么人执笔才能完成?研究历史的人对文学的描写有着颇多的偏见,而有文学创作能力的作者又对历史缺少研究。在中宣部、中国作协的协调下,他们把军内外能写这类题材的作家划拉了个遍,把作者请到北京,和研究历史的人座谈,进行深入地一对一的交流,力争写完一部书就要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同时,帮助作者解决采访和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995年8月15日,由江泽民题写书名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实》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中央领导集体到场。这套丛书依据大量翔实的史料,运用流畅凝重的文笔,第一次真实、准确、生动地展现了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直至审判日本战犯的全过程,全景式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史画卷。

此后,每临重大事件、重要行动,董保存都会以战士的姿态,冲到第一线,策划、编辑、出版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出版物——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纪实》、还有《80个共产党人的故事》和《中国精神》等等。

在98抗洪、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行动中,他积极请战,和作家、作者一起深入第一线,组织出版了像《惊天动地战汶川》《小汤山日记》等一批获得国家图书奖荣誉奖、解放军图书奖等图书。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动员编辑部的同志一起投入到伟大的抗震救灾活动中,坐运送药品和伤员的飞机开赴一线,很快赶到了震中映秀镇,冒着余震不断危险,组织了一批来自第一线的报告文学。

他组织、编辑的这些图书,有的入选百年百种优秀图书、有的获得国家图书奖、首届政府出版奖、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图书奖等等,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如今,按照军队服役条例,董保存不当出版社领导了,但他仍然踏踏实实地干着编辑的活儿。今年,他的主战场是抗战胜利70周年出版系列。他认为,70年后的今天,人们的观念变化了,信息披露也更丰富了,做书也一定能够做得和20年前不一样了。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屡战屡败?为什么中国的汉奸层出不穷?为什么游击战越打越大?为什么“第三战场”如此惨烈?……
作为知名的编辑,对青年编辑进行传帮带是不可推的责任。组织上安排他带徒弟——三位年轻编辑,全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董保存带着她们从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图书入手,让她们在实践中摔打磨练……
这样的传帮带锻造出怎样的新星呢,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于 2016-9-17 20: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董保存的第二个绝活是有眼力。“既然做编辑就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编辑,不能让好稿子从我手里漏掉!”一个个作者成了作家,星光耀眼,董保存却似乎从未感觉到“自已吃了亏”。而他慧眼识珠、编出经典的典型案例便是大名鼎鼎的《亮剑》。

董老师无愧于中国的大编辑

点评

向董保存这样的作家,编辑、导师致敬再致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2 20: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2 2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远见 发表于 2016-9-17 20:54
董保存的第二个绝活是有眼力。“既然做编辑就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编辑,不能让好稿子从我手里漏掉!”一个 ...

向董保存这样的作家,编辑、导师致敬再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8 17:36 , Processed in 0.059769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