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58393|回复: 5

[原创]乌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 15: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乌镇


我去乌镇是为了去看茅盾先生。

对于乌镇我并不陌生。我在茅盾先生的不少作品里都能看到这座古镇的影子。在我的想象中,乌镇是安静的,就像一个古典的水乡少女,身着乌镇的特产蓝印花布做成的衣衫,在青石板铺成的街头款款而行。

我去乌镇的那天正是星期六,进镇的人很多,显得很嘈杂。镇子不大,按镇志记载的年代推算,应当在一千年以上了,这样的古镇在江南为数不少,但出名的却不多,乌镇现在有这样的名气,与茅盾先生是分不开的。很多人到乌镇,有一半是冲着茅盾先生而来的。当然,乌镇确实有不少可看的地方,这是要到了乌镇以后才会发现的。

现在,整座镇子的核心部分被围了起来,看围起来的地方就得花钱买票,外地人来乌镇要看的就是围起来的那部分,茅盾先生的故居就在其中。那里基本保持了古镇的原貌,虽然经过了整修,也建了一些仿古的房屋,但也是在保持原汁原味上下了功夫的。

从宏观上看,乌镇与其他的江南古镇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一条小河,过河处以石拱桥相连,明清建筑临水而建,青石板街道。如果说要有区别,就是这保存下来的一部分是比较完好的,经过整修后的古镇整体看上去颇为协调,古建筑连成一片,很紧凑的样子,游人可在不长的时间里,走不多的路就能看到乌镇的基本风貌。

我先走的是东大街,它与观前街应当是乌镇的主要街道,几处著名的陈列馆包括茅盾先生的故居就在这两条街上。因为很想早些看到茅盾先生,对于先前的几处景点在看时就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倒是在进东大街不远的一家院落里,看到了茅盾先生的夫人孔德沚的故居,这儿离茅盾的老家很近,这样看来,茅盾先生与夫人算是青梅竹马了。

然后是一处专门陈列明清和民国时期民间床铺的展览馆,展出的都是做工与雕刻均极为精致的木床,其中有一张叫“拔步千工床”,从外到里共有四井,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套间,从它的命名上,可以知道,一个工匠做成这样一张床需要一千个工时,这是相当耗时的工程了,依此也可以推定,拥有这张床的主人当年是何等的风光。

乌镇有不少的土特产,最负盛名的是姑嫂饼、三白酒和蓝印花布。为了向游人展示这三种特产的生产流程,有专门的商店和作坊。做姑嫂饼的作坊门面不大,一边用玻璃隔离起来的是作坊,另一边则是做买卖的。无论是做饼的还是卖饼的,一律穿的是蓝印花布做的衣裳和裤子,头上还系着一顶看上去很简单,但很能体现风情的也是用蓝印花布做成的布帽子。

在作坊里头,正在做饼的不光有大人,还有小孩,也是一式的古典打扮,倒是让人感受到了一些旧时的味道。做三白酒的作坊是前店后坊,一踏进酒店,就有一股扑鼻的香气在店堂内袅袅回旋,转过回廊,可见制酒的整个流程。在酒坊的一扇门上,我读到了一副对联,好像是: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香。这副对联似曾相识,待走出酒坊,我才想起这是绍兴的咸亨酒店里的一副对联,只不过改了一个字,老酒醉人多改成了老酒醉人香。

生产蓝印花布的作坊里用竹竿子晾晒起大匹大匹的蓝印花布,在风中舞动着,与黑瓦灰墙形成了很和谐典雅的搭配,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走在这条街上的所有女子都穿起了这样的服饰,有清水流着,有绿树映着,再有戏台上的戏曲软软地唱着,那会是怎样的让人流连而忘返。

我到了一处门前,就是茅盾故居了。为了看先生,我先看了那么多的乌镇风情,我终于有些明白了,原来茅盾是生长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小镇里,他如果没有童年在乌镇的生活积累,他也许就写不出那么多鲜活的人物来。我从茅盾先生的故居里看到了三间书斋,这是我看先生故居的主要内容,我当然也要看先生生活的房子,但我更看重这三间经茅盾亲手设计的书斋,据我所知,这三间书斋原先是平房,后来茅盾用他的稿费作了翻建。

关于这笔稿费有一说是用去了先生半部《子夜》的稿费,是真是假我无从考证,但这三间书斋却因此而显出了不少的书香来。茅盾的《多角关系》据说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在现当代作家里,茅盾的作品我是读的比较多的,除了《子夜》,他的几个短篇小说一直是我当初学写小说的范本,如《春蚕》,如《林家铺子》。茅盾的故乡是出产蚕丝的,种桑也是有很多年的历史的,这是茅盾写出《春蚕》这样的不朽小说最基本的原因。在观前街上,现在有一家铺子取名叫“林家铺子”,我不知道是先有这家铺子,还是因为茅盾写了《林家铺子》以后才有了这家同名的铺子。我相信到了这家铺子里的人一定会很自然地想起小说和后来拍成电影的那些熟悉的场景。

书斋外面有一个天井,不大,但种满了绿色植物,一棵棕榈树还是茅盾当年翻建书斋时种下的,屈指算来,也将近七十年了,在两面墙上分别用汉白玉大理石镌刻着陈云和邓颖超的手书“茅盾故居”。天井里密密的绿色植物遮挡住了灼热的阳光,我站在天井里,阳光离我而去,犹如我在这酷暑的日子里读着先生的文字,清凉遍布在我的周围。

我相信先生曾经在这儿驻足,曾经在这儿漫步,曾经在这儿思考,1934年的夏天也会如今天这样的灼热么?我在这个天井里看到了先生的身影,他出门向东,沿着坚硬的石板路走去,他要去看香市。乌镇的香市类似于江南其他古镇的庙会,茅盾曾经在散文《香市》里描述过香市的盛况: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艺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神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

香市的时间是在清明前后,我去的不是时候,所以大部分的香市风俗都不能看到,但在神庙前的广场上却依旧可看戏台上的演出,可看皮影戏。因为天热,高高的戏台上演员演的专心,锣鼓也敲得地道,看戏的人却不多,不多的观众躲在阴影底下,远远地,听古装的演员唱《李三娘》,我听不懂一句台词,却感受到了香市的一些味道了。皮影戏在室内演,一块白布作了前景,后面有灯光照着,一阵铿铿锵锵的鼓声响过之后,皮影戏就开场了。

我看到的似乎是武松打虎,鼓点十分激烈,打斗自然也不例外。我刚看了个头,就跑到后面去了,只见双手舞动武松和老虎的是一个白发老者,他随着鼓点,灵巧地在布景上移动着左手的老虎和右手的武松,虎啸声是由坐在边上的一名乐手用一枝比锁呐还要长的乐器吹出来的,很雄浑,很似老虎的长啸。另外还有两人负责敲锣。这段皮影戏的节奏很快,可能是剧情决定了戏的节奏,我还没有看出个门道来,布景后面的灯就熄灭了,这表示一出戏演完了。走出剧场,很有些恋恋不舍,皮影戏在电影电视和书本上看到过,真正领略却还是第一回。

乌镇的地名有叫栅的,四栅似乎是街市的通称。在乌镇的中市,有一家“访卢阁”茶馆,茶馆的造型有很浓的江南情调,我在茅盾的《我走过的道路》一文中曾经读到过这家茶馆:“祖父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上午,或到本地绅士和富商常去的访卢阁饮茶,或到西园听拍曲。”文中的访卢阁就是我现在见到的这家茶馆,正对着茶馆是一座拱桥,放眼望去,一条小河的两岸就是古建筑群了,这里很明显地体现着乌镇的风情,那些房屋可能经过了整修,但修得与乌镇的格调相吻合,水虽然没有从前那样的清澈,但也能映出岸上房屋的倒影来,风吹过,水中的房屋就摇晃起来,摇摇欲坠的样子。

我没有时间上茶馆喝一碗茶了,但我能想象得到坐在访卢阁上,临窗而望,浓郁的水乡景色尽收眼底的那份惬意。如果是在暮色苍茫的时刻,两岸屋子里的灯光亮起来,倒映在河里,那会是另外一种让人醉心的感觉。我无福体验这样的时刻了,但我确实在一幅照片上看到过这样的黄昏。

我走在人流如潮的乌镇街头,我知道昔日的宁静再也不会有了,我想象中的身着蓝印花布的古典女子已经不见了。茅盾先生如果活着是一定不希望他的故乡会变得如此喧哗的,他也一定不会同意将他的故乡用围墙圈起来,所有来看他的人都要掏钱才能进入。曾经经历了乌镇夜色的人告诉我,乌镇的夜色很好看,也很宁静,我相信是这样。我想我会在一个细雨朦朦的黄昏再一次来到乌镇的,我要来看乌镇在雨中的夜色,在寂静的街头,倾听茅盾先生为我们留下的足音,如果我与老通宝,与林老板擦肩而过,我一定要请他们代我向先生问一声好。
发表于 2006-11-3 06: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具有鲜明特色的小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08: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小镇。茅盾先生时乌镇的,乌镇也是茅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21: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浓郁的文化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22: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乌镇,我向往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1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乌镇,缘于黄磊的《似水年华》。这个充满哀伤的小镇让我着迷。
悠长的铺满青苔的巷子,一座座彩虹般小拱桥,还有桥下的乌篷船,都是如此的可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20 21:04 , Processed in 0.061791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