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98108|回复: 1

6月28日选发《五世六进士的河下刘氏家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4 11: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世六进士的河下刘氏家族
程治国

淮安河下有一刘氏家族,明清两代,该家族连续五世皆有闻人,连续四世皆中进士,共涌现了1名举人、6名进士,简直让人难以置信。由于诸种原因,许多人可能对其人不是很了解,本文特向大家加以介绍。
第一世名叫刘世光,字晦卿,初名均,因为避明光宗讳,改为今名。明万历己卯(1579年)举人,授英山教谕,辗转聘福建同考官,又迁赵城县知县,终补沈邱知县。在任期间,勤政爱民,“仿古常平法为社仓,劝富民出粟实之,复捐羡金市谷,期年仓粟充溢。遇社祲,所活以万计。”而且颇有胆识和方略,“颖州饥,流民倡乱,突至沈邱界,居人苍黄议请兵,世光曰:‘此饥民,欲得赢粮活旦夕耳,吾当自抚之。’遂单骑诣贼(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垒,贼露刃相向,乃以好言慰安之,许给以社仓粟,令安居境上,毋妄动,众投刃罗拜,既得食贴服,乃执其渠诛之,余悉解散。抚按方交章上其功。”当然,在为官期间,他也不忘欣赏当地的优美风景,如任沈邱知县期间,便经常光顾当地的“沈邱八景”,对八景之首的“香台夕照”留有这样的诗句:“高台层汉出,绀宇紫烟连。晚照迷方觉,回光法镜圆。虚能通牖白,明光借灯然。望处诸天近,空香霄外传”。后因病,“遂移疾归”,家居数十年,终逝于家。善属文,著有《青藜馆集》。
第二世名曰刘一临,字天幸,刘世光之子,幼即颖慧,七岁便善属文,十六成博士弟子,明万历己丑(1589年)成进士。后授常山知县,又调长兴、信奉,治声颇著。曾担任乡试同考官,慧眼有加,选拔了许多人才。其任常山知县期间,因常山与其父为官所在地沈邱相距不远,再加父子皆善施惠政,因而“父子以循吏同被府按荐剡”,成为一时美谈。然而因其天性高简,不能觍颜侍奉权贵,故屡调而不得竟其用。终因郁郁不得志,年仅四十,卒于官。著有《甲申警戒录》。关于刘一临,有个有趣的小故事,“初,一临之生也,三日举汤饼会,同里王典来会引,问儿奚名,曰:‘一临’,典大惊,诘其故,曰:‘前一夕梦神告,典与刘一临乡试同榜,今乃生耶!’众客举酒且贺且谑”,后其果与王典同举乡试。
第三世名曰刘自竑,刘一临子,字任先,明崇祯甲戌(1634年)进士。累擢刑部郎中,在任期间,某贪吏因获罪,欲通过贿赂其来免罪,刘自竑不为所动,对其绳之以法。后出为真定府知府。按照惯例,“太守有折麦银,岁二千两,竑免之,遂为例”,成为佳话。又升井陉道副使。顺治初,升浙江按察使,“时新罹兵燹,民间多以逆首株连多人,竑察其冤者概释之”。后晋升湖广右布政,未赴任,乞休归,卒于家。善文,著有《尺蠖鸣》、《河朔吟》、《軨音集》。
又有曰刘芳声者,为刘一临侄,字何实,清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在任期间,“审决畿北,执法平允”,又“疏请清理刑狱,于是特遣恤刑诸臣,分谳天下。”后迁户部,榷关九江,厘剔宿弊,商旅云集。终擢山东提学佥事,卒于官。
第四世曰刘昌言,刘自竑子,字禹度,清顺治乙亥(1659年)进士,授岑溪县知县,任间“捐涤繁苛,杜绝请托,士民安之。邑产毒草,人有小忿,则啮取自毙,乃严令禁之,草自是不生。”他很有谋略,岑溪县地接五岭,当地瑶、壮杂处,“会邻县贼彭奇纠党压境,城中兵士仅三十人,乃躬率吏民,激以忠义,登城固守,贼不敢犯,又出方略诱之,贼党遂缚奇以降”,且颇具仁爱之心,“并献同盟姓名册,昌言焚之,全活数千家。”后摄苍梧县事,卒于官。
第五世曰刘始恢,刘昌言子,字价人,清康熙庚戌(1670年)进士,“授大理寺又评事,法司谳狱,有于情罪未协者,奋笔驳之,为两议以上,获俞旨依后议。”后擢文选司郎中,“苞苴请托,一切谢绝。”“时河臣建‘束河注海’之议,下河七邑,岌岌不保,始恢与宝应乔莱等建议,立陈其不可,事遂寝。”后“同考顺天,主试福建,皆称得人”,终致仕归。
刘愈,亦刘昌言子,字文起,清康熙壬戌(1682年)进士,官工部屯田司主事。“少随父令岑溪,助父与贼彭奇战,贼箭从喉旁过,着关壮缪庙旗杆上,愈不为动,岑人目其箭为‘孝子箭’”。其任工部期间,“悯铺户之苦,力减浮费,堂上官信其诚,每事多就询之。时有言海运之便者,愈力持不可,言者无以夺。”后因丁内艰归,遂不复出。著有《百一篇》。
总之,“明季至国朝,河下科第极盛者莫如刘氏。”(《淮安河下志·卷三》)后来学使李之芳专门题有“五世巍科”匾额,对刘氏家族加以褒扬。刘氏世居淮安河下菜市桥西,据《淮安河下志》所云,一直到民国,其匾额尚存。五世六进士,这种情况在古代,即使放到全国范围内亦不多见,形成了淮安古代一道亮丽的风景。

金画士巷
徐爱明 丁国顺  文/图

金画士巷位于淮安旧城,距淮安城中心的镇淮楼约300米左右。巷子南北走向,长百米左右,地地道道的一条小巷,却是淮安城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一条老巷。
乾隆《山阳县志》卷四“建置志·街巷”中记载道:“夯轮寺巷,青龙桥东北转。金画士巷,青龙桥南,俗讹金华寺。百姓巷,金画士巷南转,俗讹白线巷。锅铁巷,金画士巷头南转。”乾隆《淮安府志》中也记载着“东岳庙街东抵城,西抵金画士巷口。”可以看出,金画士巷不长,却是一个地标性的巷子,它向东连接着东岳庙街,向西沟通县前街,向南连通百姓巷、锅铁巷,向北则与夯轮寺巷相通。金画士巷连通四五条巷子,这在淮安城里的街巷中是不多见的。

在淮安的相关文史资料中,该巷至少有这么几个名字:金花寺巷、金华寺巷、金画士巷、金画师巷。“金花寺巷”是出现得最早的巷名,天启《淮安府志》中记为“金花寺巷,青龙桥东南转”。“金华寺巷”是用错了的巷名,乾隆《淮安府志》中说“金画士巷,青龙桥南,俗讹金华寺巷”。而“金画师巷”也曾有过一段时间出现在巷名和门牌上。“金画士巷”是方志中出现得最多的巷名,乾隆、光绪《淮安府志》以及乾隆、同治《山阳县志》、民国《淮安县志》中记载的都是“金画士巷”。细细考究起来,巷子的名字应该是“金画士巷”,而不是“金画师巷”。也许有人说,金画士巷与金画师巷不就一字之差吗?其实不然。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龚贤认为,画家分为三等:画士、画师、画工。画士“日以学道为事,明乎道,则博雅”,“明乎道,始知画之由来”;画师“作法以垂后世之规”;画工“既不知画理之所存,又不能立法作则”,“以手养口,何异运斤雕瓦之人,君子耻之”。画工的画作可能精美,却无自己的个性,读之如同嚼蜡。画师被太多的理论所牵制,出新却摆脱不了先人的痕迹。而画士明白为人做事的道理,不拘泥理论,随意中见拙朴,敢于创新,每一笔都不可复制,和天地融合一起。在悟中求得平和,穿越时间,穿越自我,是一种至上境界,也是做人的境界。所以,画士最高,画师二等,画工最下等,画士与画师虽只一字之差,却有云泥之别。金画士巷与金画师巷不能等同。
那么,该巷为什么叫“金画士巷”呢?根据罗振玉的二哥罗振镛《画录识余》的记载:“金良玉,名章,画花卉草虫,工细无匹,仿佛恽清于迨有过之,留遗甚罕,余藏两页。淮安有金画师巷,即因人以传,可见一乡之注意,其艺真足称者。”我们可以知道,金画士巷得名于画家“金章”。明代的天启《淮安府志》,清代的乾隆《山阳县志》、乾隆《淮安府志》中均有关于金章的零星记载。阮葵生《茶余客话》第21卷中也提到了“金章”,“金章,字立玉,善花鸟,跗萼枝干与夫飞鸣态度率有生意,设色最鲜丽。今淮上亦未见其传本,冯仙湜《续辑图绘宝鉴》采之。”现代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也有金章的小传。综合起来看,金章是一个儒商,既做生意,也读书画画,喜欢购买图书、古玩,往往不惜代价,闲暇时就赏玩品味,时人称之“翩翩殊有晋人韵度”,因此,周边人家就把金章居住的这条巷子称为“金画士巷”。
毫无疑问,金画士巷在明中后期得名,源于巷子中住着的以金章为首的金氏家族。金氏是淮安富商望族,金章兄弟三人:长金章(1478—1560,字宗尧),别号月艇居士,时人常以金月艇称呼他,综理家业;次金炎,别号秋泉,业贾,富甲淮海;季澱山,业儒。金章有五个儿子:金济、金滋、金溥、金治、金澯,次子金滋于嘉靖22年(1543)乡试中举,31年任赞皇知县,34年任湖州府同知,36年升鲁府长史。金氏家族与吴承恩、李春芳有交往,且关系应该很不错。按照班辈,吴承恩是金章、金秋泉的“犹子之班”,他先后为他们写过3篇文章:《寿金月艇六十障词》(嘉靖16年)、《寿金月艇八十障词》(嘉靖36年)、《贺金秋泉翁媪障词》(年代不确定);吴承恩与金滋还应该是同窗好友,为金滋夫妇写过《贺金耻斋翁媪齐寿障词》(嘉靖39年)。而李春芳则为金炎作《金秋泉传》。
金画士巷中为淮安人称道的应该是金汤浴室。据记载,金汤浴室建于清咸丰十二年,是淮安老城之中仍在营业的百年老字号澡堂之一。“金汤”澡堂石匾额由清末淮安秀才邵元寿题于宣统三年,碑高37厘米,宽94厘米,至今保存完整。现主还将其重新复制“勒于新石”,新老石额共存门厅,相互衬托,新旧辉映。想当年,金汤浴室曾经的清式“大靠背椅”,一杯茶放在压有汉白玉台石的透雕茶几之上,听听曲,品品茶,高兴之时再唱上两嗓子,真是兴味十足,惬意无比。金汤浴室留下了淮安几代人的记忆。
金画士巷还铭记着淮安人的屈辱历史。1938年6月15日(农历五月十八)下午5时左右,6架日机突然从东北方向窜入淮城上空,淮安城遭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第3次轰炸。炸弹接连落下,爆炸声震得地面颤动。金华寺巷金汤浴室的北边,落下一颗重磅炸弹,弹坑3丈多深;金华寺巷南边也都遭遇了轰炸,死伤好几十人。从屋里奔逃出来的老百姓,竟被日军用机枪猛烈扫射,尸体遍地,有的被害者半边身躯满是枪眼,血肉模糊,十分悲惨。日机这次为什么突然袭击城东一带呢?事后得知:这天下午,国民党三十三师师长贾韫山同一些高级军官,正在金汤浴室对门的一家著名菜馆“万来园”召开军事会议,日本鬼子得到情报后,从连云港出动6架轰炸机对城东一带狂轰滥炸,杀害我同胞,烧毁我民房,给城东居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金画士巷北首曾出土一只南北朝的酱釉钱纹双耳罐。该罐口径21厘米,底径14.6厘米,腹径33厘米,高27厘米。大口,鼓腹,施酱褐釉,印五珠钱币纹样,双兽耳。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淮安区中国漕运博物馆。
金画士巷的市井文化也为淮安人津津乐道。如今这不足百米长的巷子里有三四十家店铺,这些店铺中有浴室、理发店、足疗店,有烟酒店、百货店、日杂店,有酒家、饭馆、小吃部,有服装店、编织店、家电维修店……小巷店铺中售卖的物品,几乎涵盖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其中最多的是饮食店,有的以朴素的店名闻名淮城内外,有的以无名店惠泽周边居民,这些店铺门面不大,但名气不小,家家生意兴隆,有的不知不觉间经营了几十年,以致上百年,已然成为淮安民间的名店,它们的包子、馄饨、锅贴、生煎水晶包、猪头肉、茶馓、素鸡干子等口味、口碑都不错,成为古城人、老巷后生的美好记忆。

平桥的“桥”
阅读数:127  本文字数:2105
张驰
平桥镇是千年古镇,关于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的故事脍炙人口。然而平桥有桥吗?如果有,是怎么横跨于运河上的?而且还是一座平的桥!这些问题一直是很多平桥人和一些学者的困惑。
今天走到平桥的运河边上,是看不到桥的,过去有没有桥呢?平桥的名字是因桥而来的吗?
我们首先探讨第一个问题。根据《乾隆淮安府志》卷五城池记载:“平河桥,城南四十里,宋时建,今废。”《续籑淮关统志》卷四乡镇记载:“平河桥镇,郡城南四十里,距下一铺口二十里。昔桥今废……”明代著名作家吴承恩,来平桥时写过一首《平河桥》诗:“短蓬倦向河桥泊,独对清溪枕臂眠……”平河桥是平桥以前的名称,通过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平桥以前肯定是有桥的,因为这些史料既有官方的正史记录,又有名人学者的诗述,应该是比较可靠的。根据《乾隆淮安府志》的记载还可以得知桥的建造时代应该是宋代,而且确实在宋代一些史料上也已经有了平河桥的记录,如《宋史·列传》《参天台五台山记》等史料中均提到了平河桥。
那么这座桥真的横跨于运河上吗?
应该说,跨运河之桥并非不可能,翻查史料,历史上我国建造了很多跨河大桥,仅在京杭大运河上,就有不下百座,但大部分因为河道拓宽、河床升高、自然天灾、战争等原因被毁,然而直至今日,依然保留下来了十余处跨河大桥,如:杭州拱宸桥,桥梁总长98米,宽5.9米,中孔净跨15.8m。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为三孔石拱桥。苏州的觅渡桥,通长81.3米,净跨19.3米,矢高8.5米,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单孔拱式。杭州余杭广济桥,全长78.7米,宽6.12米,矢高7.75米。始建于明弘治二年,属七孔石拱桥。这些桥的长度大部分在百米左右,均是横跨在运河上的。那么有没有可能宋时平桥段运河面也在百米左右,在河面上有一座桥呢?其实,建不建桥要看作用,过去在运河上所建的桥,大部分都在城中或城边,即便是建造在乡镇,桥的两边必定都是繁华之地,或有通路的必要性,乡镇之间隔大河离的太远的,一般会使用船渡,平桥的西河岸自古以来几乎全是农田和水塘,乾隆第三次南巡时诗中描绘其为“泽国”,试想当时有必要在此处花巨大成本建一座跨河大桥吗!答案可想而知。
应该说认为有跨河桥的人是受了《乾隆淮安府志》所记载的“枕堤跨河,村落市肆两相映带……”的影响,其实这是府志对平河桥镇的记录,是说运河的西面也有部分田地是属于平河桥镇的。而在同书记载中对桥的描述是“宋时建,今废。”
既然河中没有跨河桥,那么桥在哪儿呢?
来看运河上保存下来的另一座大桥,苏州吴中区的宝带桥:它建成于唐代元和年间(1829),在京杭大运河的一侧,卧于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桥长316.8米,桥孔53孔,用坚硬质朴的金山石筑成。它的建设背景是:当时纤道在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有个宽约三四百米的缺口,於是需填土作堤,可是,一旦填土作堤也就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遇到泄洪是会被涗涌湍急的洪水冲决,最好的方法是以桥代堤。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捐出自己玉质宝带以充桥资,宝带桥因此得名。可见,宝带桥是建在运河边上,连接澹台湖的,作用是遇汛时引诸湖、河水入海,是一座代替堤坝的桥。这里最奇的是宝带桥长316.8米,却几乎是一座平的桥。
再来看古人在关于平桥的诗句中给我们留下的信息。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潘埙(1476—1562),退出官场后,居住在平桥九洞地方,有一天他走在桥上,感慨即兴做了以《平桥》为题的诗一首:“古渡徒杠成,南北半分路。极目望征帆,名利竞朝暮……”先看前两句,“古渡徒杠成,南北半分路。”“徒杠”出于《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意思是可以行走的木桥。这两句是说古老渡河上建成的这座可以行走的木桥,是连接南北的,即为与运河平行的。再看第二句“极目望征帆,名利竞朝暮”。也就是说站在桥上是可以看到远处运河上船帆的,如果诗人说的这座桥不是代替堤坝,建在运河边上的,而是在河堤东侧下一个小河中的桥,是看不到远处运河上的船帆的。
再看著名作家蒲松龄在康熙九年写的一首《平和桥贻孙数百》:“平河桥上会通津,桥下黄流注海漘……”这里给了我们几个信息,首先平河桥是南北通津的,且是重要干道,历史上运河东堤恰是南北通津的主要官道,又称“驿道”。另外桥下流过的水是含黄河水的,是向东流入海的,这与苏州的那座“平桥”几乎如出一辙。
乾隆也在平桥作过一首诗:“小泾南接大泾河,浅洞沿堤泄涨波……”描述了平桥南端的河道情况,说明此处很多涵洞和大小河道的排黄泄洪作用。
通过上述的史料和诗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平桥历史上是有桥的,而且确实是平的桥,桥建在运河东堤上,连接南北驿道,位置大概在平桥镇的南端(现九洞村一带),桥下通过的是排洪的水,每当洪汛来时,其它湖河水流入运河,运河水位升高,便会通过桥下留向东,直至江海。
再者,桥的初建时代应当是宋代,因为各种原因毁于明中期(这期间缺少史料),不久后因为桥的作用不得不在同地又建起了一座木桥,之后木桥又经历了数次毁而复建,因为河床与河堤都是在不断提高的(根据2011年在里运河考古中,切的河堤断面可以看出,从晚明到民国时期河堤提升了近五米)。直至雍正前后,该桥最终毁去,不再搭建。应该是大小泾河的作用,还有其他涵洞的出现,代替了需要不断提升的平桥,这座连接南北、排黄泄洪的木桥于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龚开与《宋江三十六人赞》
陈明春

龚开,字圣号,号翠岩,宋末元初时淮阴人。生于1222年,景定年间,为两淮刺置司监。宋亡后,作为遗民,他隐居苏州,以卖画为生。他是负有盛名的画家。他作画题材广泛,画过《唐太宗天闲十骥》、《江村宿雨》等。他作的《钟馗移居》、《钟馗嫁妹》、《中山出游》等,“怪怪奇奇,自出一家”。
龚开也擅长诗文,每作一画,必题诗或赞跋。入元后,还为宋江等三十六人画像题赞,在当时即为世人称道,可惜画像已经失传。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其中一百零八将,每个人都有绰号,并非是作者施耐庵一个人创造的。宋江等人的事迹,除有些历史文献中有简短记载外,以《太宗宣和遗事》为最早,稍后就是龚开作的《宋江三十六人赞》。说明《宋江三十六人赞》是《水浒》写成的一块不可或缺的铺垫石。(见《清河县志》中《画鉴》)
《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每个人画像的旁边,都写有十六个字的赞语,各有特色。用十六个字,四句话,把这些叱咤风去的农民起义英雄的经历、特性,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是很不容易的。龚开能把握人物的外貌、技艺、性格、癖好等特点,让人看了赞语就猜出是谁。例如呼保义宋江的赞语是:“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宋江效忠宋王朝,不忘“忠孝节义”。
又如花和尚鲁智深赞语:“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施,佛也被恼。”一句“佛也被恼”,便概括了鲁智深半路出家,不守清规,喝酒吃肉,劫富济贫的种种举动。
再如活阎罗阮小七,赞语为:“地下阎罗,追魂摄魄,今其活矣,名喝太白。”一个“活”字,就让那踏波浪如平地,杀恶霸如宰鸡犬,使贪官丧魂魄的豪侠跃然纸上。
龚开是爱国艺术家,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雪气惊人卧欲僵,苦劳明府到藜床。主宾问答皆情语,何用闲名入荐章。”一个后来处于饥寒贫病中的逸民,拒绝官府召仕。他常来往于苏、杭之间,与遗民文士相交,搜集文天祥、陆秀夫等民族英雄事迹,写成文、陆二丞相传,曾为韩世忠的孙子画过《韩蕲王湖上骑驴图》,并赞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一样,流露出对南宋朝廷的苟且误事的愤懑。赞语中也隐约可见其政治煽动的目的和联合义军抗元的主张,故后人评他的画是“不可以清玩目之”的。
龚开写的《宋江三十六人赞》,被施耐庵用在《水浒》里有十三人,可见“三十六人赞”在“水浒”演变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这个“龚赞”中,也有一些败笔。如写武松,“酒色财气,更要杀人”。武松是顶天立地的硬汉子,“酒后上岗打虎”人皆知,贪财好色似乎未听说过。“更要杀人”,他杀的多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对英雄形象有些歪曲。又如对宋江的赞语里,表现出赞赏封建臣僚的忠君之道。
龚开活到八十二岁,他有一子名浚,“每令俯伏,就其背按纸画马”,“一持出,人辄以数十金易之”,由此得以温饱,曾让儿子回淮探望故土。他还活着的时候,人们已称“得片纸如得连城璧”。他除有不少画作传世外,尚有诗文辑本《龟城叟集》。

发表于 2017-7-15 20: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学习,恭喜,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10 02:39 , Processed in 0.05379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