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47668|回复: 5

8月8日选发著名旅行家李存修<<洪泽湖的风格>>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8 15: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洪泽湖的风格
李存修

     十月中旬,应邀回母校鲁东大学参加八十周年校庆活动,离烟台前,与地理学专家王庆副校长的“一番晤对”,让我感到此前在对江苏淮安段运河的考察中,竟然忽视了大运河边上的一个重要“水柜”——洪泽湖。于是,校庆后的一个月,在又一次的北上途中,我专程去了江苏淮安,去了洪泽湖。
     虽说洪泽湖为国内第四大淡水湖,但对她的了解并不多,没想到她原本是座人工湖,而且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座人工湖泊,也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一处能够沟通黄河、淮河、长江、南北大运河及黄海等重要水系的大型水体。这处水体之所以能形成,主要原因就是从东汉直到明清时代不断修筑的洪泽湖大堤的存在和出现。
     这座还不为更多人知晓的千秋大坝始建于汉代,形成于明清,至今仍保持着“活体”形态,67.25公里围绕着水影波光耸起的大坝,被誉为水上长城,凝聚了建筑工程、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石刻石雕、金属铸造、民风民俗等多种遗产类型。
     洪泽湖防洪大坝有着1800年的历史,坝两侧是望不到尽头的葱郁的高大树木。树下,有宏伟的土堤,也有壮观的石墙,湖里的浪花向着土墙石壁进行着有节奏的碰撞。一进一退地相撞了1800年,一直撞到了今天,谁也不知还要撞到未来的什么岁月。初冬的黄叶,裹着花的余香与树韵,摇摇摆摆踩着清风向湖面飘落,对大地发出冬寒的预报。
有条20多米宽约1公里长的土堤,离开大坝向湖中伸去,堤下构成了一个平静的渔港,港内密密麻麻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船只,有大的,有小的,有机动的,有摇橹的。不论是什么样的状态,总是当今洪泽湖上渔民的原生态。于是,我顺着这坚固的水中长堤,走向洪泽湖的深处。
    近水的船只,都有长长的木板与长堤相连。他们踏过木板,走上大堤,然后到洪泽县城里去办理业务、采买用品。他们的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等就停放在大坝顶上,大坝就是家门口,不少车辆并未上锁。
    从南到北,我在运河两岸见到了许多水上人家,但眼前所见是最多的一族,因这里是湖,而不是河。走下堤坝近观,每只船的船舱里,都是一个不同的家、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天地,除了舱内的条件差异,有的用餐、有的喝茶聊天、有的织网修船、有的辅导孩子读书……见一小伙子从城里归来,还未上船,我一口气问了他诸多问题。小伙子告诉我,这里有多少船谁也说不清,因有些船是流动的,但少说也是好几百条吧。这些渔民,有些岸上有房,休渔期便上岸住,有些则长年住在水上。每户渔家都不只一条船,有些船是跑运输的,有些是打鱼的,有些是专门住宿的,有些小摆子是近处用的。听此一讲,更明白水上世界如同岸上世界,岸上的居民向大地求生存,洪泽湖里的渔家靠水源谋生计。虽然用的是不同的方式与手段,都是为了各自的生活。
     到了大堤的尽头,是一小码头。见湖中离堤几百米处有一小岛,上有高树绿竹,下有低矮的房屋,船娘划一小船至我脚下,细语问我去不去小岛。我摇了摇头,小船遂即而去。这里有一块几百平方米光光的缓坡,一渔民在晒小鱼干。问过之后方知,小鱼当地称刀鱼,就是从湖里打上来的,晒干了批发出去是十几元一斤。这可是没有污染的生态鱼,我少时就喜食这种柳叶般的小鱼。要不是在旅行途中携带不便,我定会从这里买上一大袋。
     站在这里,已是身处湖中。我的右边似是一条繁忙的水上航道,单机船、长长的拖船来来去去,它们通过不同的闸口,有的是向东进入京杭大运河,有的是从运河而来。渔船进进出出,渔民们带着希望与激情进湖,晚上装着鱼虾胜利归来。洪泽湖是一个繁忙的湖,一个并不宁静的湖。
     已是中午,我从长堤尽头又慢慢回到湖边的大坝,坐在绿荫处,看着湖水在阳光下轻轻地跳跃和明亮地闪光,产生了一些尚未忘却的回忆。淮安,我已前后来过四次,后两次是为运河而来。几个月前在这里,虽有遗漏,但还是走过不少地方,如苏北灌溉总渠、里运河、一些名人故居、一些古村落和漕运部院遗址公园、淮安府署等。
     既然专程而来,我便开始在67公里长的湖东大坝上,思考想象和在行动中亲近与观赏了。眼前的这一片浩浩大水,古代原为浅水小湖群,称为富陵湖。两汉后叫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叫洪泽湖。1128年后,黄河南泄经泗水在淮阴以东夺淮河之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星散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
    国人说黄河是从城市的楼顶上流向海洋的大河,而这洪泽湖却是悬在千百万人头上面的巨型湖泊。她的湖底高出苏中平原4~8米。我脚下60多公里长的湖东大坝,几乎全为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蜿蜒曲折,有着108弯之说,保护着堤外无边的良田和万千个村庄。
     我在湖的东部迂回,至于从北部及西部的江苏和安徽流入湖内的河道如淮河、淮洪新河、池河、徐洪河和老汴河等入湖口的实际状况,我此次不能一一前往观看。但我已经知道,她们汇集成了一个在中国排行老四、面积达1960平方公里、平均3~4米深、容26.6亿立方米淡水的洪泽湖。望着这高堤绿树下的一湖水,如果分配给国民,那每人可分到两个立方米。要用于灌溉,能灌多少良田呢?要说行船运输,可以托起多少航船呢?
     上几次到淮安,未及洪泽湖,不知这一湖清水是怎样进入长江、运河和黄海,如今我尽可了断这份悬念了。
     这里正是168公里长的苏北灌溉总渠,洪泽湖水正经过高良涧进水闸,进入渠道,经淮安城南与里运河平交,在那里汇成一片广阔的水域,经补济一部给运河后,则至射阳扁担港入海。
     眼前是156公里长的淮河入海水道。这股滔滔大水,离开母亲湖,穿过巨大的三河闸,经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后,至扬州三江营东去入长江。我几次从扬州到淮安,无论从水上还是陆地,都有这一串湖泊作伴,我与她们之间,都是老面孔了。
     从洪泽湖二河闸流出的淮沭新河,全长196公里,经淮阴、沭阳,进入新沂河入黄海。
      我最熟悉的应是淮河入海水道,她与里运河相交,但并不相会。她们两者之间,运河从上边流过,她从底下穿行。她经清江浦、淮安、阜宁和滨海后,亦从扁担港入海。我曾长时间站在她身旁的高塔上,仔细地观看她是怎样悄无声息地从京杭大运河底下流向了东方。这样两条大河从不同方向交流的景象,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洪泽湖东岸的这几座泄洪大闸,它们有着非凡的意义,所贡献出的价值,是我们怎样也想象不出来的。它们本身的坚固高大不说,那蓄水时的稳重,泄洪时的气魄,你在其他什么地方是很难见到的。
      洪泽湖,是一座包容博大的湖,有多少世上生灵在26亿立方米的水中生存繁衍;她是一座开阔母性的湖,哺育了多少伟大的英雄儿女;让我最感动和最关注的还是她滋润补助了大运河,仅此一条,我就对她有感恩之情。

七绝
孙应考

      八一南昌举义旗,翻身解放万民期。
      镰锤奋击三山倒,崛起中华遍地诗。

万岁,人民的军队
许双林

    今天是你90大寿
    人民的军队
    祝你生日快乐
    长命万岁

    你为祖国立过赫赫战功
    你为人民洒下热血汗水
    赶走豺狼
    打败敌伪
    筑起万里钢铁长城
    把多娇江山牢牢保卫
     历史给你记下辉煌一页
    人民为你树起丰碑巍巍

     如今,一群海贼
    在我国的东海南疆惹是生非
    有的正虎视眈眈、蠢蠢欲动
    有的已把香骨肥肉叼进嘴
   钓鱼岛欲霸占
   黄岩岛想抢位
   开采海底石油天然气
    盗窃聚宝盆中的珍珠宝贝

    人民的军队为人民而战
    英雄的军队英勇无畏
    你们正严阵以待
    针锋相对
   教训“南霸天”
   惩治“东瀛鬼”
    叫那一个个“螳臂”
    尝尝挡车的滋味

   今天是你的生日
    英雄的军队
    愿你们再展雄风
    重振军威
    在海贼面前出重拳、亮利剑
     让国人吐气扬眉

满架的丝瓜
苏宝大

    路西有块不大的菜园子,四周由不高的院墙围着。从春到夏再到秋,妻子一有闲暇就不厌其烦来到这院墙里,划成几小方块来精耕细作。这儿茄子,那儿葱韭,这儿苋菜,那儿豇豆、辣椒。在紧靠院墙脚下,实在不能再种植其它作物了,妻子就在那儿用小铲锹,除除草,松松土,翻晒着。
     二月暖阳上升,雨水浇灌,万物复苏。妻子将去年深秋收藏的丝瓜种播下。转眼,这小小的菜园里院墙上最惹人眼球的莫过于刚刚探出土层嫩头嫩脑的丝瓜苗了。妻子又闲不住找来几根长短不一的细竹子,竖立于院墙根下,上面搭了几根横架,再轻轻拢起一根根细嫩的丝瓜藤蔓,用碎布条细心地绑扎在一根根的竹子上,简易的丝瓜架就算搭成了。
     随着丝瓜苗逐渐的生长,嫩黄碧绿的藤节间那叶柄上一片片肥厚的丝瓜叶挨挨挤挤铺开着长,经历春雨夏阳的滋润,没多久,藤蔓、叶柄逐渐肥大、粗壮,密密匝匝地在架子上交错蔓延,缠绕攀附,越攀越高,越缠越密,爬满了架子。
     不知不觉到了六七月,院墙一周藤蔓的叶柄间探出一嘟噜蕊黄的小花蕾,黄灿灿的花开满了丝瓜架,几天不见的小菜园立马就变成了小花园,绸绿的藤 叶下,也铺满了一地的小黄花;没几日,绿叶丛中的架子下就倒挂出一只只毛茸茸的小丝瓜来了,一个紧挨一个。一阵风吹来,摇呀晃的,藤蔓中的绿叶也发出“沙沙”声响,飘着甜甜的丝瓜的香。夏天,稠密繁茂的丝瓜架的浓荫下是最凉快的地方。
     嫩丝瓜,营养丰富,是乡下人最爱吃的一种纯天然绿色无公害蔬菜。记得小时候夏秋天的餐桌上顿顿离不开丝瓜。走到丝瓜架下,随手摘根粗壮嫩绿的丝瓜,先用菜刀轻轻刮去丝瓜表面上青翠粗糙的外衣,剖肚取瓤,将丝瓜皮摊开切成细丝,在锅里倒香油,待铁锅冒烟,将丝瓜皮、辣椒丝、食盐和调料齐下,爆炒,起锅前,再倒以蒜汁,就是一盘白绿相间、入口香绵的纯天然绿色蔬菜了;剥下来的丝瓜瓤,与黄豆米、红辣椒丝大火烹炒,爽口悦目。丝瓜可做汤,磕进一两只鸡蛋搅拌后与汤里更佳。丝瓜怎么吃都柔嫩、香糯、润滑,弥漫在整个夏秋。丝瓜带来的清新气息和柔滑的味道,犹如充满青春气息的女人味一样,回味不绝。黄灿灿的丝瓜花,古人曾把它形容为美女头上那艳丽的花簪。
     秋风至,丝瓜叶逐渐变黄,丝瓜藤逐渐枯萎,瓜也老、珠也黄,翠颜渐消逝。成熟的丝瓜瓤里那网状纤维却在里边密密层层地长着,李时珍说了:“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
      这些内瓤老透了的丝瓜,被妻子从院墙上一个个当宝贝似的摘回家,晾干,收藏。我母亲称它为“洗锅把子”,日后摆于厨房,洗锅、洗碗、洗盘子、刷灶台,样样用得上,环保又省钱,妻子特喜欢。我还常见有人拿着它到浴室里用它来洗澡搓背,那个带劲、透痒和舒服,我就不细说了。
      陆游在《丝瓜》里这么写:“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丝瓜叶可药用,捣烂捣碎可治脓疱疮,看来丝瓜的作用可真大。

南闸民歌成汪洋  歌词
汪国玖

古城淮安运河旁,
有个南闸鱼米乡,
鱼米之乡多鱼米,
民歌偏偏也成汪洋。

妙音流呀佳韵淌,
千般情怀词中藏,
唱过唐宋元明清,
南闸人人是民歌王。

唱过爱呀唱过恨,
唱过憧憬和希望,
唱得田园美如画,
唱得鱼虾满船粮满仓。

男也唱呀女也唱,
从田埂到湖船上,
唱出美好和吉祥,
唱得有情人儿皆成双。

唱得树绿瓜果鲜,
唱得猪肥羊也壮,
唱得葵花向阳开,
唱得天上百鸟朝凤凰。

你也唱呀我也唱,
唱得梦想长翅膀,
唱呀唱呀唱呀唱,
唱得伟人故乡变天堂。

怀念徐爱苏老师
宋舜同

    得知徐老师噩耗的那一刻,眼前一片黑暗,我的第一反应是,动作慢了。
    2014年国庆期间,老班长刘喜梅从青岛来淮故地重游,同学们相聚在唐人街大酒店,邀请了徐老师,那时徐老师身体还很硬朗,谈笑风生。我因家中有事未能到场。听说席间徐老师问了好几位同学的情况,陈伯钧、王晓、刘忠……还问我怎么没来。知道徐老师记着我,一直想找机会和老师聚聚。8月2日,接到“健康运动”传来的消息,我愣在那里,脑中蹦出了四个字“动作慢了”。
     学校、老师,毫无疑问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徐老师对别的同学影响几何,我不好说,但在我五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中,正规正统正直的性格除了遗传基因外,我想大多是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徐老师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结果。这样的性格在有些场合可能不合时宜,但不后悔。
    从徐老师灵堂的遗像前站起,我的视线一直被徐老师慈祥的目光,和善的微笑,宽厚的胸怀吸引。其子徐辉给我们诉说着老师最后的时光,我好像听着,可思绪一下子飞向了三十多年前青砖黛瓦的淮师附小,飞到了徐老师担任我们两年初中班主任的春夏秋冬。
    是初一的第一节课,班级里安静得呼吸声都能听到。虽然是在母校上初中(戴帽初中),可我们毕竟是初中生了,加之教室也从分部调整到了本部,同学们的纪律性好像一下子提高了好多。徐老师缓步走进教室,不胖不瘦,戴一副深度白边眼镜,中等身材,右肩有点高,头微微向一边斜着,来到讲台中间,说同学们,我先自我介绍一下,然后转身在黑板上端写下了“徐爱苏”三个字,瘦长瘦长的,很潇洒很自信的样子,从此这三个字就刻进了我们全班四十六名同学的心中。
    徐老师教语文,一篇课文讲的是鸦片战争时期一个有武功的女子抗击外国侵略的故事,有一个词叫“习无不精”,徐老师将“习”字作了多种解释,“学习”、“练习”、“复习”,要我们掌握不同语境下,词语的灵活理解和运用,让我们一下子就有了初中生的“文化”感觉。
    时代原因吧,那时徐老师好像更擅长组织各类活动,总是像老师又像兄长一样和我们在各类活动中摸爬滚打在一起。
    早晨常常是练篮球,男女生一起,十几个人,徐老师总是第一个到,给我们从仓库拿出球,然后搬张木椅坐在那,一边抽烟一边静静地观看我们练习运球、传球、三步篮。如果打全场,他会亲自上阵,参加到女生多的一边。因为打球不知打坏了多少眼镜,有的同学让他别亲自上场了。他总是说梨子不尝,怎么知道它的滋味。
    我们班的篮球队曾打到校外县外,名噪一时。当时在红光小学上学,后来的国家女篮主教练孙凤武就经常在老师的组织下和我们打比赛。孙凤武个子高,体格好,球技也好,是得分高手。当时我们班有一两个同学不服孙凤武,总想和他比个高低,常常个人英雄主义,半场线上就能一个人运球直到上篮。球场休息时,徐老师对他们不会客气,说比赛打的是集体(那时没“团队”这个词),不是个人表演,我要的是球队的互相配合,是相互取长补短,是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风格,谁要是再那样的话,宁可输球也不要“个人英雄主义”。
    那时正是文革期间,经常有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只要有新指示下来,徐老师就会组织我们到农村进行宣传。他把我们分成五六个宣传小组,一个组六七个人,哪个组遇到困难,他就和哪个组一起行动。城郊公社南窑大队是上级指定的,虽然离我们学校不远,只有五六华里的样子,但如果遇到阴天下雨,路是非常非常难走的,那是黏土油泥路,被雨水浸泡过后,泥土非常粘鞋,一不小心,脚提上来了,鞋却被粘在了地上。
    徐老师知道情况后,几次和我们组一起亲自参加宣传。后来又遇到下雨,正好又是冬天,徐老师指导我们,白天不去宣传,等到太阳落山地面上冻的时候再去宣传,这样就可以省去许多路途上的困难。当时的宣传按学校的要求是挨家挨户的,我们一点不偷懒,真的挨家挨户,有时我们走了好远的路来到一家门上时,农户会说,刚才已经有人来过了。就这样我们一户一户地上门,有时天已经全黑,农户已点上了煤油灯,灯光很暗,宣传资料一个字也看不清了,只得向群众作些简单的口头宣传。这样的宣传徐老师至少组织了几十次。
    当时除了到元件厂学工外,我们还参加校办工厂的劳动。学校办了个酒精厂,就是将废酒精通过高温蒸溜,提炼成高浓度的纯酒精。小工厂在校园里,从我们的教室往东南角一眼就能看到。我们的任务是给炉子加煤,看锅炉上的酒精刻度,然后将成品酒精送到销售单位零件厂。这些活徐老师都和我们一起干,开始他教我们,后来我们会了,他就披着衣裳,一边抽烟,一边和我们聊天陪我们,有时夜晚我们也要干这活,他也不回家。感觉徐老师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和我们在一起。
    班长刘喜梅因其父部队转业,她跟着要转学。欢送会上,同学们都恋恋不舍,女同学更是哭声一片。主持欢送会的徐老师强忍着泪水说,我们提前照个毕业照吧。我想全班同学既是对班长的不舍,更是在徐老师的教育影响下对我们这个班集体的不舍,对徐老师一向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的不舍。
    徐老师走了。远在四川出差的刘喜梅,远在广州的陈伯钧等同学分别委托同学表达了对徐老师的深深缅怀。在徐老师灵堂,在给徐老师磕头的刹那,刘涛、孙亚娟、章亚巧、金玉琴、陆建秋等同学,眼含泪花,哽噎难语。戴荣熙、林惠泉、丁俊等同学,脸色凝重,至恭至敬。
    徐老师,一路走好。


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
谈天

    前几天母亲叨唠地对家人说,这周星期四就是我儿54岁生日了,父亲还在谈家群里倡议:全家聚聚给我热闹一番!直到今天早上8点30分左右,母亲嘴里还喃喃自语地说,我儿还有10分钟就要出生啦!我儿还有10分钟就要出生啦!
    不知怎的,一向嫌母亲讲话啰嗦的我竟傻愣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出了家门,走在上班的路上,我泪流满面。子女的出身年月,甚至呱呱坠地的时间母亲都记得清清楚楚。而我至今连父母的准确年龄都不知。我心中岂能不愧疚?今天我迎来了54岁的生日,我要感谢父母赋予我的生命。
    54岁了,真不敢相信我已经走过半个世纪了。1983年10月,我带着绿色的梦想,带着父母的嘱托,踏进了绿色的军营。那年在新兵连,无论是饭前,还是开会或重大的集会,都会唱响高昂激越的军歌。新兵连生活结束后,我回到了师部南京白水桥。在南京又度过了整整8个年头。面对着孤独寂寞的磨盘山军营,我在自己喜爱的新闻写作道路上勇往直前,至今还让我难以忘怀。
    我是一个在生活中不廿寂寞,追求平淡的人。虽然54岁了,每天的节目播出、闲暇的业余写作,班后的乒乓球场,仍然能从中寻找到青春的影子。俗话说:“人生如水,越淡越真”。54岁的我不会拼命地去干一件事,也不再刻意地追求成功,因为岁月流逝,年龄增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只有学会满足,才会真切地感受到幸福。”
    54岁,人们都说是收获的年龄,是开始享福的年龄。可对我来说,54岁都渗透着、凝聚着无尽的牵挂和期盼。父母的身体,亲人的工作,孩子的未来……都压在心底,每时每刻都在心里牵挂。静坐桌前,常常慰藉自己,这些都是必然的,看开一切,一笑而过。
    54岁了,我更加珍惜亲情。知儿女者莫过于父母,知父母者莫过于儿女。如今,年己80岁的父亲身体仍然硬朗,太极拳打得有板有眼,手机上掼蛋成了每天的必修课,说话的声音还保留军人那种短促而宏亮;母亲勤俭持家细致,打起麻将来思路清晰,与亲朋好友聊天也格外起劲,发信息、上视频、加微信,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20多年来,老婆对儿子及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几乎做到无微不至。细细想起,真辛苦。记得儿子与我聊天时曾动情地告诉我:“这一辈子,能够有幸跟爸妈爷爷奶奶结缘,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在我心情沮丧时,他还安慰我:“人生就是这样,可能关闭了大门,但还是会留扇希望之窗的。”是啊,儿子今年大三了,从他制定的自我规划,再看看他的实际行动,我已渐渐地感受到那扇希望之窗,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我打开。现在我有一个每时每刻都惦记你的父母,有一个全身心爱你的老婆,还有一个通情达理,永不言败的儿子,你说每天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能不体验到家庭的快乐和温暖吗?
   54岁的年龄,意味着最黄金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我相信,人的精神是不分年龄的,54岁后的人生旅途我会精神常青!永葆童心!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16: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著名旅行家李存修老师的74万字的大著<<大运河巡礼>>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9 10: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各位老师佳作。

点评

你那一篇因版面问题下期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9 11: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11: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兔子 发表于 2017-8-9 10:57
欣赏各位老师佳作。

你那一篇因版面问题下期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9 17: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大家,也感谢赵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8 20:46 , Processed in 0.061152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