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8321|回复: 2

夜雨秦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7 11: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复杂的城市。我在历史书和文学作品中认识的它,一方面有着六朝古都的奢华,孕育了无数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让国人引以为豪;另一方面又是一座耻辱之城,1937年12月13日为这个城市打上了一个血色的印戳,时时刺痛国人的心。如此之大的反差让我对这个城市充满好奇。我曾无数次乘火车路过这里,在夜色中远望那灯火阑珊处,它那如山的沉默令我心悸,而秦淮河的艳影因在心中无数遍的描绘而格外生动。于是,在一个细雨霏霏的夜晚,我风雨兼程,来到了南京,来到了秦淮河畔。

有人说,人类的文明的产生离不开河流。有人说,历史就象一条河。那么,孕育了南京城,沉淀了南京城悲欢离合的就是秦淮河了。秦淮河古称淮水,据说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故名秦淮。我曾无数次想象过这条河的样子,从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到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到辛弃疾的“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它的样子不停地变幻,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如今,它就在我眼前,却依然象一个真实的梦,在花灯的映衬下,在细雨的朦胧中,予我一片高深莫测的炫目水色。

六朝的金粉散在河中,千年的旧梦笼在河上,有红粉佳人的传奇,有才人骚客的墨香,有帝皇将相的凝视,有寻常百姓的血泪才能成就这样的水色。它很灿烂,它很腐败,它很妖艳,它很剧烈,光与影剧烈地争斗着,仍是掩不去一缕苍白了的血色。那缕血色来自何处?是秦王开河时的民工留下的么?是沿河的青楼女子笙歌劲处掩着口悄悄吐出窗外的吗?还是屠城那天全城的血水汇聚而成的?今夜的秦淮没有桨声,所有的船只都已沉睡,连那水声也听不见,只有漫天的雨无声的飘。

雨飘着,飘过天下文枢的牌坊,落在夫子庙上。夫子庙就在秦淮河的南岸,原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后来不知怎地把孔庙、学宫、江南贡院都混在一起叫做夫子庙了。学宫前应该有泮池,夫子庙前那一段月牙形的水道便充作了泮池。池边有石雕的壁画,从中一分为二,左边是秦淮八艳,右边却是辛弃疾、柳三变等一帮文人。令人联想到夫子庙与烟花地比邻而居的格局,不禁莞尔。如今的夫子庙,是南京城最的步行街,南来北往的游客,如果不到夫子庙就象不曾到过南京一般。因此即便是雨夜,家家店铺依然人声鼎沸,街道里的人也依然摩肩接踵。吃的、玩的、用的各类东西的气味混合在一起掺杂着雨水的水气人体的体味在空气里流动着,又是暧昧,又是暖心。让人暂时忘了客旅此地,倒象是一向是住在这个地方一般。

河的北岸就是著名的乌衣巷,东晋的两任丞相王导、谢安皆择居于此。据说张僧繇画龙点睛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里。今晚的乌衣巷,没有昔时的繁华,也没有后来的荒凉,它是一处粉刷过后的遗迹,静静地供人瞻仰。是的,有些东西本来就是用来给人瞻仰的,人们好象需要这么一种东西来让自己觉得安心。这让我想起破落了的有钱人家,能够炫耀的就只有“曾经”。这么说也许有点房东,可事实上再辉煌的曾经也只是曾经了,一去不再返。而人又是多么喜新厌旧的动物,如果有新鲜的成绩可以炫耀,绝不会扯着旧事的尾巴不放。所以走在乌衣巷里,我想到得最多的还是1937年的12月13日。我那么急切地想知道,那一天的乌衣巷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也和所有的地方一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然而我终于找不到任何痕迹来证明我的猜测,许是雨水的冲刷,许是白石灰的粉刷,所有的一切都消失得干干净净。人的记忆呢?是不是也会被这样冲刷得一干二净?当经历那那个时代的人都作古之后,谁还会铭记那切肤之痛家仇国恨?

夜已深,灯火渐次熄灭,秦淮河上只剩三串鲜红的灯笼引诱我想象当初此水对岸楼台亭阁比此夜明亮,从里面丝竹的铮淙,歌喉的咿呀随风流转,更有一河的画舫相近又相远,把那脂粉香儿,酒肉臭儿……热腾腾地充满这夜色。那也仅仅是想象,此刻的夜多么静,多少深。我对着沉沉的夜色问自己:我欲从这夜色中读取什么?我又能从这夜色中读取什么?千古兴亡事,说过笑过骂过谈过论过哭过闹过的人太多太多,他们(她们)大多有着非凡的智慧,深邃的目光,傲人的风骨,和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而我只能在这里匆匆而过,随便做些臆想,仅此而已。


发表于 2006-11-11 17: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秦淮河就如图片上显示一般流光溢彩,古时的印记很难寻觅啦!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 [s: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07: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菜鸟的文字和摄影一样,深沉哲理,秀而不作,向来是我欣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4-19 20:53 , Processed in 0.06619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