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734516|回复: 4

2月24日选发汪政《春节人生课》等作品 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4 17: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节人生课
汪政

       每到过年过节就会想到小时候在老家的时光,在我的印象中,祖父祖母平时总是和蔼得很,对儿孙可算得上溺爱有加,但到了过年过节反而变得严肃起来,礼仪程式,让我们处处小心,用祖父经常说的话就是,不能坏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祖父是一个大字识不了几个的农民,但却又是个仪式很强的人,平常也不见他讲什么,更少对我们耳提面命,祖父说,“我只管供你们上学,说道理是学校先生的事。”但逢年过节,他的话总是说个没完没了,他一边指挥我们忙这忙那,一边滔滔不绝地述说着年节中种种礼仪的来由,许多的做法都伴随着富于传奇性的人物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我们常常听得如痴如醉以至忘了手里的活计。
     毫无疑问,过年是我们家的头等大事,祖父有句名言:“过年就是把日子过一遍。”他的意思就是说过年虽然就那么几天,但人生的重要内容都在里面了。一个人不管活多长,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在这个年里面几乎全有了。所以,祖父特别看重这几天。按家乡的习俗,祖上传下来的仪式要一一走过,至于大小规矩自然不容我们越雷池一步。长大了,每到过年,总会时时想到儿时的日子,想到在祖父指挥下过的那些眼花缭乱的“复杂”的年。把祖父的话细细地过一遍,真的觉得许多的道理,还是这位老农民说得清,道得明。刚进腊月,祖父便开始安排计划,准备过年的家什,置办年货。到了腊月初八,按祖父的说法,这年便开始了。前一天晚上祖母便开始选料,腊八这天早上天还没亮,灶间的风箱便响了起来,那是祖父祖母开始为全家熬“腊八粥”了。我们一边喝着别致的粥,一边听祖父讲腊八粥的由来。祖父问我们为什么要吃腊八粥?腊八粥里为什么是这八样?祖父说这不是为了好吃,比腊八粥好吃的东西多了去了。这八样其实平常,都是我们田里长出来的,米也好,黄豆也好,还有赤豆、花生、青菜、胡萝卜、芋头、山芋,都是我们地里长出来的庄稼,就是这些庄稼养活了我们。祖父说进了腊月,开始过年了,首先要吃腊八粥,这是要让我们记住粮食,记住庄稼对我们的恩情。喝着腊八粥,要在心里把一年的收成盘算一下,检点一下自己有没有亏待庄稼,得罪土地,是勤快了,还是懒惰了?更要好好地算计一下来年,腊月虽闲,却要为来年的农活儿早作准备,千万不能误了农时。
       这哪是过年?这简直就是自然课,是人生课。前些日子还看到微信上许多人在晒腊八粥,为到底是哪八样争得不可开交。若按我祖父的说法,地方不同,庄稼就不同,养活人的食物自然不同,这有什么好争的呢?再如腊月二十四的掸尘,也是非常隆重而又忙碌的。全家老小齐上阵,扫帚抹布总动员,直到把家里收拾打扫得一尘不染。祖父说,过了这一天,其实就是新年了。掸尘可不止是打扫卫生,更要紧的是除旧布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屋子一新,人的心里也就亮堂了,要的就是这种日子的新鲜劲。就是关于这一天,祖父说过一段让我永远记住的话。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早晨的扫地抹桌子,就如一个人早上的洗脸刷牙,一清扫,就精神了,一天也就有了好的开始。其实人也是要掸尘的,祖父摸着我的头说:“你这小脑瓜里有没有坏东**东西呀,有就把它掸了。”长大了,每每静夜反思,我都会想到祖父的话,做人确实要时时掸尘的,祖父真是我的人生导师。
      我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就是一堂系列的人生课,老祖宗们把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安排好了,甚至连教具与教学程序都为我们设计得丝丝入扣。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节日文化的内容也基本上是围绕这一传统来安排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彼岸世界,我们生活的哪个维度老祖宗没为我考虑好呢?还说过年吧,我们家乡,年三十要祭拜祖先,这是慎终追远,不忘来路。到了大年初一,就开始拜年走亲戚。中国乡村的社会根基与人伦关系是建立在血缘纽带上的,这根带子一定要系牢。然后有送穷、迎财神等待,这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记得送灶迎灶也是过年中的重要仪式。灶神或灶王爷在民间宗教中并不是位大神,我问祖父为什么对灶王爷这么恭敬隆重。祖父反问我有什么比吃更大的事?民以食为天啊,灶王爷官不大,但有实权。何况,有哪位神仙与我们常年在一起呢?腊月二十三送灶,大年三十再迎回来,除了七天上天述职汇报,三百多天都和我们在一起,都成了我们的亲人了,对这位神亲近一点真是应该的。最让我倍感温馨的是我们过年从没忘了鸡、犬、猪、羊、牛、马这些动物牲畜,它们在每年过年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日子,还都排在前面,我们人类自己的日子要到初七,初七才是“人日”。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谦卑啊,他们时刻记着我们活命路上的朋友。还有什么比这更和谐,更生动的生态课呢?
        这才是节日由来的初心吧,它们是我们每年都要上的人生课。
        (汪政: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过 年
樊笃涛

年味

从房檐下的地窖里
母亲搬出祖传的
陶罐
拂平岁月的皱折之后
让腌了一年的
鱼游过来
在我们的舌尖
糖醋

这样的日子
这样的年味
有甜有酸
更有朴素的民谣和年俗
其实
我们咀嚼生津的
年味
就是母亲味

对年味的正确理解
最朴实不过的
是一种叫**的
东西



年 俗

真盼望
年俗里
来一场雪
这样
火锅
就更麻辣
或者三鲜了


其实
每一天都在变
唯独年俗
还坐在火锅里
坐在一家人的
红红火火里

真渴望
在年俗里
多津润几天
让火锅的
形象
些许淳厚缠绵



(作者简介:樊笃涛,男,1957年生人,副研究员,现在长安大学监察处工作,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

通讯地址: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 长安大学监察处 樊笃涛 邮编:710064 电话:13186019929 邮箱:fandt@chd.edu.cn

年关也关情
赵长顺

    年关,一个“关”字好沉重。
    在旧社会和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对于一部分家庭来说,真的如过关。一般是小孩子盼过年,大人愁过年。愁的是“新年到,要穿新衣戴新帽。小闺女要花,小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一年到头,一家老小总得添一身新衣服吧?总得置办一些年货吧?总得给长辈买点礼物吧?……这些也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钱就多办一些,没钱就少办或者不办,照样高高兴兴地过一个年。
    真正的年关是遭遇逼债。俗话说,冷是得风,穷是穷得债。过年被逼债,那才是叫过年关难过。最典型的要数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白毛女》了。杨白劳与女儿相依为命,租种地主黄世仁家六亩地,年年欠东家的租子还不完。借了黄家的钱,可这驴打滚的债也永远还不清。因为交不上租子、还不了债,杨白劳到快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躲帐。到除夕的深夜才偷偷地回家。为过年带来了两斤白面、一根红头绳和两张门神。白面是特地为过年包饺子而买的,红头绳是给心爱的女儿的过年礼物。那门神,是期盼新能摆脱贫苦,过上平安、美好的日子。可杨白劳刚到家,就被地主狗腿子发现,黄世仁带着家丁前来逼债,强逼杨白劳在独生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后来,杨白劳告状无门,在悲愤与愧疚中喝卤水自尽。喜儿从黄世仁家中逃到深山,成为了白毛女。当年看完电影后,对黄世仁真是恨之入骨。
电影虽然是带有艺术加工的,但这也是旧社会穷人被逼债的一个缩影。民俗学家叶德均先生在《淮安歌谣集》中,就有一首是描写旧时过年欠债人搪塞债主的情形。歌谣名叫《腊月二十五》是这样写道:“二十五,你莫苦;二十六,你莫哭;二十七,你莫急;二十八,想办法;二十九,有有有;三十晚上不见面,大年初一拱拱手,那话儿没到手”。这说明在旧社会淮安也有过年逼债的现象。
    当我们记事的时候,过年看到的大多数是温情的一面。记得村里有两户五保户,每年过年,除了政府给他们送上猪肉、大米等生活用品外,庄上邻居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给他们带上。这两位老人逢人便说,自己遇到好时代了。
    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做点小生意,平时庄上人没钱就将东西拿走了。要过年了,对方也不来还账。为这点小钱,父母都不好意思上门要账,让我去要。我不懂事,就去了。我到了人家说明来意,对方东拼西凑将钱凑齐了,并将我和钱一起送到我家,跟我父母解释说,不是忘记了,也不是不想还钱,实在是家里没钱,本想节后给你们的,这下总算是凑齐了。弄得父亲反而不好意思,执意说你拿回去先用吧,那就过完年再还吧,并留人家在家里喝酒,临走时还送了一些家里的年货。
    改革开放初期,村上有一个小青年,在外做生意蚀了本,不敢回家过春节,村上一个大户知道后,专门给他打电话说,你先回来过春节,有什么事,我来帮你担着。这个大户不但替那小青年还了钱,而且还让他跟着自己干。这个青年十分感动,死心踏地的跟着这个大户做工程,成了公司骨干。后来他又自己单干,也成了一位老板。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从农村进城工作,经济比较拮据,老家亲戚朋友知道我们小家庭在城里什么都要花钱买,日子过得不容易。过年了,总会收到他们从老家捎来的土特产,年货几乎不用买。记得有一年,家里因为特殊情况,一样年货也没有置办。当大年三十回家时,发现春联有人邻居帮贴了,家中的卫生也有人帮打扫了。馒头、年糕都有亲戚朋友送来了。当我吃着有多家口味的年货时,眼中不禁噙满了泪花。
    所以,我感到现在的年关,总是温暖和关情的。

外婆的糍粑
曹誉馨


    还有两天就过年了,中午,接到了小姨的电话,一直在外地的小姨回来了,约我中午一起去给外婆扫墓上坟。
   “哎,好,正好明天把糍粑一起带给你。”我用肩膀夹着手机,手中则在继续忙碌着。
我在做的,是糍粑。
    每年这个时候,小姨回来,我都要多做一些给她回去。糍粑,正是外婆教我做的。
    雪白干净的糯米粉用热水和匀,芝麻和白糖用石臼捣烂,又或者梅干菜加咸肉搅拌均匀,分别可以做成咸甜两种馅料,裹进糯米粉里搓揉成团,再压扁,外面裹上糯米,放在笼上蒸熟,这就是外婆教我做的糍粑,我和小姨都爱吃,每次能吃好几块。
    “少吃几块,不然不消化。”我和小姨只相差了几岁,小时候每次过年到外婆家,外婆总会笑眯眯的提醒看起来差不多大的我们。
    后来长大了,我和小姨分别离开了家乡,碰面的时间少了,只有过年时有机会聚到一起,外婆的糍粑也就每次做的格外多,除了在饭桌上吃,还会做大袋让我们带回家去。
   “带回家去,孩子们也会爱吃的。”外婆挂念着外孙和曾外孙们。偏巧我和小姨生的又都是男孩,小姨常开玩笑,两个小吃货这下有口福了。
    每年过年,捎一袋糍粑回家,也成了我和小姨的习惯。
    直到那一年,我因为工作关系,调回家乡。有次回乡看望外婆,看她咳嗽得很厉害,一问才知道,原来外婆在井边打水时摔了一跤,已经咳嗽了大半个月。因为怕外公担心,她一直瞒着没有说。要不是我回来,她还打算继续一直瞒着。
    我着了急,硬逼着外婆跟我到县里的医院做检查。
    这一检查,外婆就再也没有回过家。
    外婆那一跤,是摔到了井台上,老人骨头脆,当时就跌伤了,她一直以为只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其实是肺部被刺伤引起肺液水肿,因为检查得太迟,病情延误,已经慢慢引发了病变。
    外婆被安置在医院里,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治疗。输液挂水,抽取积液。一开始,抽出来是一盆盆的积水,到后来,积水慢慢变成了血水,再到后来,连瞒着外婆也做不到了,她不肯治病了,要求回家去。
    我们都想外婆再继续治疗段时日,不管怎么说,在医院里,有医生看护着,总能放心些,哪怕拖,也能多拖些时日。可是外婆不愿意,每次去看她,总是喃喃地说:“什么时候回家呀!”
    终于大舅发了狠,雇了辆车将外婆送回家。
    很神奇的,到了家,外婆似乎又精神了些。每次喂她,也能勉强着喝点米汤。只是依然还得挂水,每天两瓶药水,给外婆吊着命。
    就这样,外婆熬了大半年,直到快过年的时候,我再一次去探望外婆,见我回来,一直伺候外婆的母亲悄悄叫我到门口,说外婆为了让我开心,特地换上了过年的新衣,还让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早就在等着我回来。
    等我进了房间,见到外婆时已经几乎认不出她来了,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哪里还是记忆中的外婆,整个人已经瘦脱了形,我惊骇得捂住嘴巴,几乎叫不出一声“外婆”。
    外婆见我回来,招招手叫我过去,我看着外婆那双手,哪里还能称为手,也已经全是骨头,枯瘦得厉害。
    外婆让外公扶她倚在床边,指挥着我端来糯米,教我用热水和了,搓成团,用手指压着中间做成一个凹形备用,再让我用外公捣好的芝麻跟白糖拌在一起,放进糯米团做成的饼心里,搓圆后再稍压成饼形。
    “外面再包上一层糯米,就行了,这就是,糍粑。”外婆说得费力,说到这里时,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了。
   “外婆,我会做了。可是,我想等你做。”我趴在外婆怀里。
    “傻孩子,外婆,可能做不了。这个糍粑,你学会了,我就放心了……你小姨性子燥,脾气又急,你表弟又是男孩子,难免粗心,你细心些,脾气又好,以后,怕是要你做给你小姨吃了。”外婆说一句,喘一句。
    我这才知道,原来外婆牵挂着小姨,在医院的时候,每天念叨着回家,其实也是在念叨远在他乡的小姨,想她回来,看一眼哪!
    “外婆,为什么不叫小姨回来,你这么想她。”
    “傻孩子,她工作忙啊,再说又那么远。等我好了的话,我会,再给你们做的。”外婆声音小小的,似乎怕这句话也被小姨听了去。而我已经泣不成声。
    就这样,熬到了那天晚上,外婆几乎已经不行了。
    等小姨闻讯回来时,外婆已经走了,而小姨和我,最终也没有能再吃上外婆亲手做的糍粑。
    从此,每到过年,我就习惯了做一些糍粑带给舅舅和小姨她们。
    这份糍粑,含着外婆的心啊!

过年

    小时候喜欢过年,每逢过年就穿上新衣服,吃好吃的,还有压岁钱。大年三十,贴对联,晚上看春晚。正月初一一大早,穿上崭新的衣服,吃开口糕,放鞭炮,吃过汤圆,给爹爹奶奶拜年,给爸妈拜年,接着给大舅大舅妈拜年,给大姑父大姑妈拜年。再给邻居拜年,挨家挨户拜年,说祝福的话,他们给的瓜子、花生和糖,盛得口袋满满的。初一下午,大人打麻将,小孩掼蛋。其乐融融,一片祥和。那时候,老百姓很穷,但大人还是想办法给孩子做新衣服和好吃的,没钱借钱,来年再还,大人可遭罪了。

我们连队是1985年11月日初上阵地的,在炮阵地天天打炮,战斗最激烈的是“12·2”“1·28”拔点战斗,炮筒打得通红,香烟一点就着。

86年春节,我们在阵地上过的。在阵地上过春节,是我最难忘的春节,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过上团圆的节日,我们坚守阵地,一家不圆万家圆。我们过春节,越南也过春节,我们通过红十字会和越南商定,春节前后10天双方停火。天天枪声、炮声不绝于耳,阵地突然安静下来,享受和平的日子,战友们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和平多么重要,战士们渴望和平。要是人类永远和平多好啊。我们懂得,和平不是乞求来的,和平是打出来的,和平是无数士兵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为和平为战,为了老百姓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而战。

春节临近,我们忙开了,写对联、贴对联,对联内容丰富多彩,如上联:大洞小洞猫耳洞,洞洞藏龙卧虎;下联:步枪机枪冲锋枪,枪枪怒火满堂。横批:严阵以待。上联:好男儿志在边陲惩越寇寸土不丢,下联:为壮国威军威生命不惜战斗不止。横幅:光照千秋。上联:泥当床林作房茫茫大雾作蚊帐,下联:蚊虫咬老鼠叫霏霏细雨洗军装。横幅:得天独厚。上联:枪声炮声喊杀声,声声慑敌胆,下联:手雷地雷定向雷,雷雷生威风。横幅:威震南疆,等等。战友们喊出“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无私奉献光荣,老山精神万岁”等口号,既营造了节日气氛,又鼓舞了士气。同时我们连还组织了“掼蛋”“勾机”“象棋”“军棋”比赛,活跃战地生活。

大年三十夜里我站岗,密切注视哨位周围的一草一木,思绪不知不觉回到了家乡……。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每天吃好的,衣服不时更新,天天过年,日子就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拜年方式也变了,从前是上门拜年,后来是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再到现在微信拜年,老百姓生活越来越甜蜜,越来越美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1: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年春将至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23 17: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著有《涌动的潮汐》《自我表达的**》《我们如何抵达现场》《无边的文学》《解放阅读》《新时期小说艺术漫论》《言说的历史风景》《悲悯与怜爱》等,主编、参编大、中学教材多种,并获多种文学奖项。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30 00:04: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棒。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2-1 03:36 , Processed in 0.05868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