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21389|回复: 4

3月2日《淮安区报》选发王建成〈老樟树下 〉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 09: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樟树下
王建成

虬枝苍劲,冠如伞盖,挺拔雄伟。清风吹过,飒飒作响,如遥远年代的回声,如战场上的金戈铁马。
闽北光泽县镇岭北溪旁的这棵老樟树,三人合抱粗细,高约30米,树冠径幅约25米,孤零零地屹立在这里千百年。树身上一圈圈年轮,斑驳苍痕的树皮记录了它不平凡的岁月。如一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见证着这块土地上兴衰的历史。树下北溪的河水日夜奔流,似在充满**地向人们叙说当年那血与火的革命斗争故事。
据光泽县党史资料记载,1962年初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午餐期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福建厅看望代表,恰好坐在当时的光泽县委书记段政和县长王起才身边。周总理问:“你们是从那里来的?”“我们是从光泽县来的。”“光泽……”周总理沉思一下说:“哦,我曾经到过那里,记得县城浮桥边上有一棵老樟树,现在还在吗?”“在,在,只是浮桥大跃进时拆除了,上游建起了大桥!”光泽县委书记和县长激动地回答。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革命经历丰富,一生到过无数地方,没想到时隔30年对光泽这样一个小地方普通浮桥边的老樟树却这样记忆犹深,让在场的人感佩不已。
镇岭浮桥位于城边,原来是一个渡口,北溪在这里环绕而过。河面是由一条条木船用铁链连接,上面铺上宽厚木板的浮桥,长约百米。两头铁链固定在石桩上,平时人们从上面来来往往,涨大水时一头铁链松开,让浮桥只靠一边岸,以减轻洪水冲击。桥头东北面的这棵老樟树下,过往人等渡、休憩,小贩们摆摊招呼过往人……
光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是中央苏区县之一,黄道、吴先喜、黄立贵、曾镜冰等领导的闽北革命斗争以这里为基点,粉碎了**反动派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给敌人沉重的打击。并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红色革命形势受到了中央苏区领导的肯定。1933年5月初,负责中央苏区工作的周恩来同志视察光泽、邵武、金溪、资溪一带工作时到过这里。人们依稀可以想象当时年轻的周恩来蓄着黑胡子,一身灰布军装,头戴红星八角帽,身背大斗笠,在当地同志和警卫人员的陪同下,风尘仆仆地走过浮桥,来到这棵老樟树下坐下休息,与这里的群众亲切地攀谈,谈笑风生,其情融融。最后他站起身,手扶树干,遥望远方,思索着整个苏区的革命斗争计划,描绘中国革命胜利的未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棵老樟树身上伤痕累累,断茎洞孔随处可见。老樟树也许是在艰难的岁月中经历痛苦,倍受折磨。挣扎,抗争,也曾一度奄奄一息。**反动派也许还曾将赤卫队员和同情革命的群众押在这里鞭打,要他们招供红军到哪里去了。在那黑暗的年代,这一带人们被抓、被杀,搞得日渐萧条,人烟稀少。烈士的鲜血浇灌树下的土地,唤醒了人民,更增加了对敌人的仇恨。也许多少人会在月暗星稀的夜晚偷偷来到这老樟树下,祭祀牺牲的革命先烈,祈祷革命的胜利。老樟树也没有被吓倒,在抗争中更加巍然挺立,蔑视凶残,漠视风雨,坚定的信念让它和这里的人们一样相信终有一天革命会成功,这块土地一定会繁花似锦,蓬勃生机。
“雄鸡一唱天下白”。这里的人们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老樟树焕发新生,多少年冷枯的枝干都绽出了新绿,更加郁郁苍苍,昂然挺立。当年这四野肃杀的地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新月异,人们以周总理到过这里为自豪,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80多年过去了,这里工厂四起,高楼林立,商贸发达,道路宽阔,人车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成为光泽县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片区。树下北溪河面上的浮桥早已拆掉,建起了水泥大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改为双行公路大桥。老樟树也作为名贵古木,列入县政府名木古树保护范畴,写入光泽党史资料,作为红色革命教育的景点。
历史的硝烟慢慢散去,血红的记忆如天边的霞光熠熠闪亮,如烟的往事不会因年代的久远而忘却。先辈们用血浇灌的这棵老樟树,更加郁郁葱葱,枝叶茂盛,成为激励光泽人民建设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信念。
今天,多少人来到这里瞻仰老樟树的风采,缅怀周恩来同志等革命先辈当年的革命斗争经历,追思无数革命先烈为新中国诞生、为光泽人民的翻身解放所创下的丰功伟绩。
老樟树巍然耸立,树下的北溪河水日夜潺潺流淌,似在告诫人们今天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不要忘记过去,要珍惜现在,建设我们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王建成,1959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光泽县,祖籍淮安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文学交流中心副秘书长、福建省民俗学会会员、南平市四届政协文史研究员,福建省光泽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光泽县文联副主席、光泽县医院党支部常务副书记。

周总理对我父亲的影响
齐 忠

小时候我听我父亲谈起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那是在文革初期还比较“文”的时候。那天我去父亲的单位找父亲回家吃饭,见父亲和他的战友——我陈叔在办公室里作画、写字。我觉得他们二位看上去比较悠闲,与其他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其实我不知道他们已经被停止了各自原有工作。
父亲和陈叔都是北海舰队转业的。他们的业余爱好,一个是擅长写字,一个是擅长作画。他们俩在那间屋子里大概是反省,或者是让两人揭发什么事情,父亲和陈叔有些困惑,一时没有弄懂为什么要人为地去整曾经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于是父亲和陈叔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一起写字和作画。陈叔画的是周总理,画上的总理面容有些瘦削,但目光炯炯有神。父亲在画上题字:忠心耿耿,不辞辛苦,经营国家,服务人民。见我来了,父亲让我先回家告诉母亲想办法弄两个下酒菜,晚上和陈叔在我家里喝点酒。
酒桌上两人不谈工作上的事情,因为他们已经无工作可谈了。喝酒的过程父亲停顿了一下,他好像想起什么重要的事情,就问陈叔是否还记得当年周总理到北海舰队登舰视察的事情。陈叔说,那怎么会忘记呢,那是我们全舰的光荣,周总理在我们官兵心目中留下了最美好的瞬间。然后陈叔又说,那天周总理见你戴着近视镜,问道:“你是知识分子?”你答说:“是自学的。”周总理笑着说:“起码也算半个知识分子嘛!”父亲高兴地说,当时我的眼镜让我跟周总理有了说话的机会,周总理说话既优雅又风趣,原有的紧张顿时不知跑到哪里去了。陈叔说,这就叫平易近人,这就叫人格的魅力。父亲说,是啊,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位好总理,你想不佩服他都不行。你想不跟随他的足迹都不行,这是国家的风范,民族的榜样,我们怎能不爱戴他呢?
后来一次我听母亲说,在北大荒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姐姐问父亲,粮仓里的粮食满满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拿出来吃呢?父亲说,那是国家的,粮仓里的每一粒粮食都归国家调拨,未经国家批准,无论我们饿到什么程度,也不能拿那里的一粒米、一粒豆。我们要向周总理学习,总理也在挨饿,他与百姓同甘共苦,心里想着国家的困难,只有国家好了,我们才会好起来。姐姐明白了,就去大田里捡拾大豆,一下午的时间,姐姐一共捡了13粒黄豆,回到家里放在火炉盖上烤。恰好父亲下班回来赶上了,他从炉盖上捏起一粒看了好半天才放到嘴里咀嚼,久久不咽下去,他大概觉得太香了,舍不得咽到肚子里。
1968年父亲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我不懂“现行反革命”是什么含义,但我知道那是不得了的大事。为这,大我六岁的姐姐趴在床上哭了好半天,一周之后她便插队离开了家里。接着是父亲被送到“江头苗圃”劳动改造去了。不知过了多久,母亲对我说,给你爸送点钱、粮票和换洗的衣服。父亲爱干净,不管衣服怎样破旧,着装总是整洁的,就连那双穿了多年的皮鞋也保持了很好的光泽。父亲爱看书,床头常常放着书籍。也许周总理那句“起码也算半个知识分子嘛”的话让他铭记在心间,时刻激励自己永远不忘记学习。
父亲**之后没多久,就下放了,除了姐姐我们都搬到了拉南村。父亲的“官衔”是大队长。他担任新职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测量土地,了解农田情况,同时也对山林进行勘察,教育社员不滥砍山林,保护好山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为了让农民富裕,鼓励各家自留田尽可能地种谷子,既解决了生产队牲口饲料不足的问题,又能让老百姓有一些收入。那一年年终分红时,一个工合1.2元。拿到分红钱,社员有买自行车的,有买缝纫机的,还有买收音机的,老百姓真是乐疯了。当然也有人担心会出事,父亲说,不怕第二次被打倒,个人的事情不算什么,百姓能不能过上好日子才是大事,用周总理的话讲,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三年的农村生活过去了。父亲下放结束了,带着家人搬到山沟里一所新开发的林场。后来我当兵离开了偏僻的林场。几年之后我探家,听母亲说,林场有一批就业指标,你二弟没摊上,不是不符合条件,而是父亲没让他就业,指标分给了比较困难的家庭子女。我想父亲真是老革命,竟然革命到儿子的头上了,弟弟就业是件大事,关系到他今后的生存与生活,凭什么剥夺二弟的工作权力。我探家结束的那天,写了一封长信放到父亲的书柜里,信中言辞很激烈,当然我是想用年轻人的思想驳倒父亲。后来在部队我接到父亲的回信,信中说:儿子,你想的只是自己的家庭,我想的是整个林场的家庭。我没有剥夺你弟弟就业的权力,只是不让他跟别的家庭抢就业指标,先人后己。我可以让他先就业,但我不能违心地使用我手中的权力,因为权力不是我的私有财产。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入死地打天下,如果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失去了我们当初奋斗的意义。后来二弟就业了,成为我们国家第一批合同制工人。之后我理解了父亲。
1976年1月8日,当知道周总理逝世时,父亲的眼泪流成了河。那一阵子,他常常是一个人面对周总理的遗像发呆。他看上去很孤独,整天不言不语的,连他抽烟的嗜好也戒掉了。1977年底我再次回家,发现父亲的写字台上靠墙立着一个相框,相框里镶嵌的是周总理的照片。那相框是新的,周总理的照片裱在宣纸上,相片上方的留白处,父亲用毛笔写下了醒目而清秀的七个字:沉思中的周恩来。我非常喜爱这幅作品,认真端详了许久许久,眼泪在不知不觉中流出来,因为相片底部的留白处,父亲还写了一行字:“人民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者简介:齐忠笔名齐中。黑龙江大庆市龙凤区人。中国石油作协会员,黑龙江省作协会员。在《北方文学》《章回小说》《中国石油文学》等发表多篇文学作品。

追忆
——写在周总理诞辰120周年之际
张森林


百年前的一天
驸马巷里传出孩啼
惊苍穹动天地
普天下有恩来
——大鸾问世

文渠的水  运河的帆
河下的风  文通塔的蕴
镇淮楼的情
在十二个春秋里
咀嚼读书的谛
——为中华之崛起
大江歌罢掉头东
寻觅济世
投笔从戎
南昌城里枪声隆
——传颂一代英雄

雪山草地留下刚毅
出生入死书写传奇
唇枪舌战自信从容
追求真理
——伟人周公

长安街铭记忙碌的身影
华夏大地镌刻光辉印记
西花厅的灯光通霄明亮
为中华腾飞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归去来兮桃花垠
满怀乡愁在故渊
四柱托起老牛棚
清白一生照乾坤
——永远的丰碑

军旗下的敬仰
赵 进


周恩来很帅,剑眉炯目,气宇轩昂,那张早年在黄埔军校任职时的戎装照尤为经典。那年是周恩来戎马生涯的风华起点。3年后,年仅29岁的周恩来做了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90年前,平地一声春雷,由周恩来为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由此开启新纪元,诞生了从无到有的人民军队。这一刻,历史将永远铭记这支光荣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周恩来。
那日凌晨,微光下的周恩来,热血澎湃,振臂高呼。胸前的红领巾,像火红的火焰,在周恩来、在共产党人的胸膛燃烧,昭示着一个火红的时代开始了。
儿时一梦,头戴五星,闪闪火红。30多年前,我从家乡这片曾经养育过周恩来和新四军、打过鬼子的红色热土应征入伍。报效祖国,好好当兵,为周恩来家乡争光争气,是我最真实最朴实的想法与追求,也正是我列队军旗下对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戎马”精神和火热情怀的无限缅怀与敬仰。
作为多年在浪花飞舞的海疆服役奉献的当代军人、周恩来的家乡人,我眼里的周恩来,不仅有高尚的精神品格,而且还蕴含着一往无前、铁血担当、决胜千里的“戎马”精神,一腔热爱军队、倾注国防、情系官兵的火热情怀。一幕幕周恩来策马扬鞭、运筹帷幄、情洒军营的生动画面,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巍巍昆仑,硝烟可证。身经百战几度历险的周恩来,我军军事工作开拓奠基者之一,其雄才武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天才堪称卓越,与其战斗精神同辉,几乎彰显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每个风云战火的重要历
发表于 2018-3-21 16: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樟树下》《周总理对我父亲的影响》写得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1 16: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轶名 于 2018-3-21 16:32 编辑

时期。他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代理总参谋长等职,甚至在红军长征时曾一度是军事工作的最后决策者,危难中挽救过党和红军,协助指挥一系列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大决战,功勋卓著,贡献卓越。

建国后,身为开国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彪炳史册的“两弹一星”与核潜艇的研制,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的创建,抗美援朝、炮击金门、中印边界反击战和西沙海域反击战等,无不浸透着他的大智慧、大勇气、大心血、大担当。共和国的腰杆笔直硬朗,国旗、军旗上的五角星熠熠生辉,其后有一座座像周恩来这样“大地之子”鞠躬尽瘁的脊梁。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工作性质特殊,我还特别关注在那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周恩来还直接创建领导我党我军首个神秘的“红色特工”组织,活跃潜伏在隐蔽战线,斗智斗勇,履建奇功,力挽狂澜。

值得骄傲的是,我所入伍的部队也是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团队,使命任务特殊,素质要求特别。其前身的特别代表们,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次秘密任务前,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那日,周总理剑眉凝重,炯目殷切。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廖承志,还受周总理的委托,在北京前门饭店宴请了这批注定载入史册的特殊客人,这段珍贵的历史更是激励我锤炼特种本领,不辱特殊使命的鲜活样本,让我受益匪浅。

特种兵特种人,特种人特种魂。就是在这支享有“国之利刃”美誉的部队里,我唱着激昂的“八一”军歌,踏着铿锵的正步,摔打前行。那些年,我当过丛林野人、水下蛙人、空中飞人,也先后远赴台海、日本海、南海等执行过特殊任务,经受了特殊考验。还远赴“八一”军旗升起地南昌等红色圣地,追寻周恩来闪光的戎马足迹,在不断敬仰中升华铁血向上的正能量,积极做宝贵精神的学习传播者。由一名海军“蛟龙突击队”的普通士兵,成长为这个“战狼”部队的领导,扛上了“三星上校”军衔,获得许多荣誉,还自豪地担任了全军军演“特战群”政委,运等帷幄中军帐。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在家乡弘扬伟人周恩来精神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感召下,依依惜别碧蓝如洗的大海,惜别非常热爱的特种部队,转业投身家乡建设,相继走上同样特殊光荣的纪检监察战线、走上手握利剑的巡察岗位。虽已脱下军装,但那份崇高的敬仰与镶嵌着五角星的“八一”军旗,将永远定格在我永葆军人本色的星空,和周总理独特的精神魅力一道,激励我不忘初心,干净担当,执剑向前。

周总理品如腊梅,独钟海棠,那是他和邓大姐的特殊情结,细心的周总理一定看到,朵朵海棠花开的背后,还默默绽放着一颗颗不起眼的“五角星”。

作者简介:赵进,江苏淮安人。中共党员,多年在海军特种部队服役任职,海军上校军衔,现转业家乡工作。任职市委巡察组副组长,爱好军旅文学和散文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1 16: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3:06 , Processed in 0.05016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