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56044|回复: 5

7月11日选发赵日超〈光环与周恩来背后的几位母亲和妻子〉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5 17: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


光环与周恩来背后的几位母亲和妻子
赵日超

          1   898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淮安驸马巷并在这条巷子里生活了12年。在这条巷子的周边,曾传唱着漂母赐饭感韩信的故事,有清朝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关天培殉身前托人将自己的“堕齿数枚,内衣数袭”寄给老母以示诀别,有为保护家乡父老乡亲的抗金女英雄梁红玉,有窦娥遭遇贪官酷吏蒙冤的传说……伟人的成长离不开培养,这里独特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遭遇,使周恩来在幼年就受到了不同环境的培养与熏陶。
       周恩来出生在封建官宦之家,当时正处在社会破落衰败之中,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做过师爷知县。晚年谋生在山阳县。周攀龙为官清廉,没有给后人留下一亩田地。周恩来生母万氏叫万冬儿,20岁时嫁给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万氏的父亲万青选与周恩来的祖辈一样,也是师爷出身。生母万氏容貌俊美又聪慧机敏,从小读过私塾,受到良好的教育,性格开朗、精明果断、乐于助人,是个顾大局的人。嫁到周家时,周家已走向衰败,她解决家庭矛盾重要秘诀之一就是“求同存异”。而在这个生活窘迫的家庭里,出身名门的她长期处于抑郁之中,对外隐瞒病情,结果不治身亡。
传说,万氏在临盆前,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有一只鸾凤般的神鸟飞往怀中,家里人认为是吉祥的预兆,便给周恩来起了个乳名叫大鸾,字翔宇。周恩来不满周岁时,他最小的叔父得了肺病,为了挽救小叔父,周恩来被父母过继给他做儿子,给小叔父冲喜。然而小叔父还是离开了人世。嗣母陈氏就成了周恩来的养母。陈氏生于1877年,书香门第,性情温和,15岁时就能赋诗作词。她恪守妇道,夫婿早丧后,终身不嫁。她带着幼小的周恩来,让周恩来在耳濡目染中学到了许多宽以待人的处事技巧。周恩来4岁时,就跟她认字、习书法、吟诵古诗词;5岁的时候,嗣母陈氏把他送到私塾里去读书,她是周恩来文化上的启蒙老师。
      周恩来改称生母为“干妈”,称养母陈氏为“娘”。陈氏又在当地农家为他找了一位乳母蒋江氏。蒋江氏出生于1878年,是位心地善良、勤俭朴实、为人耿直而又不巴结权贵的劳动妇女。她在哺养周恩来时,把劳动人民勤俭、朴实、行善的美德,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幼小的周恩来。她常带周恩来到自家的小院里,让周恩来接触穷苦人家的孩子,感受社会底层人的生活。三位母亲对周恩来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互补的。耳濡目染下,周恩来养成了宽厚、好学的性格。
姨外婆对聪明伶俐的大鸾十分喜爱。怕大鸾命短,就按淮安旧时风俗把大鸾认给自己的儿媳作干儿子。因为大鸾的表舅母蔡氏属牛,这样就可以把大鸾永远“留”住。这样蔡氏就成了大鸾的第四位妈妈。蔡妈妈让家塾馆的塾师教大鸾练书法。1909年,表舅龚荫荪因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被清廷下令抄了家,表舅母蔡氏为逃避劫难,与周恩来在船头挥泪而别。
1903年,刚满5岁的周恩来遵祖训入私塾读书。6岁时,周恩来移居清江浦外祖父家,在那里挑灯夜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大量藏书。周恩来的父亲经常外出,乳母家的生活更为困难,不得已在帮周家照看柴米油盐时悄悄地拿一点回家与家人一起享用,而对年幼的周恩来却照应有加。特殊的磨难使周恩来从小就练就了精明周到的办事能力和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
在周恩来故居后院,导游介绍说,这棵梅花树,名叫素心腊梅,为腊梅中最为名贵的品种,是周恩来10岁时,乳母蒋江氏带领周恩来在后院这口水井旁亲手所栽,暗寓背井离乡、怀念家乡和饮水思源之意。如今,人们为怀念乳母和周总理高尚的人格,称之为一品梅树。每年寒冬腊月,腊梅傲骨铮铮,纯黄的花蕊竞相绽放,色泽明亮,浓香纯正,沁人心脾。童年的周恩来在这里曾得到了众多亲人的怜恤和疼爱,受到了多种性格的影响,生母、嗣母和乳母、表舅母使周恩来受到了不同性格的熏陶,塑造了周恩来特殊情感,是周恩来建大功、立大业的重要渊源。
     乳母蒋江氏是周恩来对底层人民情感的带路人。她让周恩来听到了许多劳动人民的事情,如播种、插秧、收割、舂米等等。1907年,周恩来9岁时,已逐渐破落的周家,全靠借债度日,操劳过度的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不幸先后病逝。年幼的周恩来经常出入当铺,还要去叩富人家的大门借债,直视各种冷面孔。周恩来幼小的心灵养成了梅花傲霜斗雪的性格,开始萌生仇恨旧社会的火种,痛恨为富不仁的人,开始同情并乐意接近穷苦的劳动人民,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乳母还带他到乡下家中去玩,他不仅结交了乳母的亲生儿子等穷苦人,而且亲身体会了农民耕作的艰辛,从中理解了嗣母经常给他讲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的真正含义。
     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乳母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帮他照看两个弟弟,替他解决一些生活难题。1910年春天,伯父托回乡探亲的堂伯父周贻谦,把周恩来带出了淮安,到东北去生活、求学。在东北读书时,乳母曾托人捎信给他。他到南开学校读书时,乳母还拿**坐船到天津看望周恩来。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乳母和天下母亲一样过着清贫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好自己的农民,默默走完了一生。改革开放后,她居住的房子因城市改造被拆除,一生与光环无缘。市井之外,被光环围绕的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当上总理后,向来京开会的淮安县委负责人询问乳母一家的情况,他请人查问当年与自己游玩的乳母家孩子是否健在。
     在周恩来总理光环背后,人们还会想到他的妻子邓颖超。1919年“五四”运动时,年仅15岁的邓颖超就在天津组织成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认识了她的一生伴侣——周恩来。他们于1925年8月8日喜结连理。新中国成立前,邓颖超担任过中共中央局秘书长、中央执行委员等,是名副其实的中央干部。在新中国成立时,以邓颖超的资历和地位,完全有资格当部长,但周恩来不同意。周恩来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她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周恩来在担任国家总理出访时,她没有一次跟周恩来出国。1974年,毛主席亲自提名邓颖超出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所有人也都一致举手同意,但周恩来却坚决反对。
     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先后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1983年到1988年担任过全国政协主席,成为正国级的国家领导人。晚年时,邓颖超感慨地说:“当总理的夫人其实很难。定工资时,蔡大姐定为三级,我按部级也该定五级,可报到他那里给划为六级。”邓颖超从来没有怨言,心甘情愿地站在了丈夫光环的背后。
     我静静地站在素心腊梅旁,花香进入我的鼻孔,**着我的神经。腊梅,花中一品;周公,官至一品;乳母,民之一品;其德,人之一品。乳母不攀权势与富贵的精神和品质犹如缕缕梅香源远流长。
     一品梅花香,令游人陶醉,让世人敬仰。“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淮安府衙的一副楹联。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3年10月26日在山东菏泽调研座谈时,把这副对联送给参会的市委、县委书记。习总书记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周恩来生之于百姓,力量来自于百姓,光环来自于命运不同的母亲和甘愿站在他背后的妻子。

     赵日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著有散文集《窗外风景》。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等。游记入选《小学生轻阅读·江苏名篇》《中国散文大系》(旅游卷、抒情卷)《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连续5年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

清风高洁似海棠
翟礼湘

     人,应该有理想。周恩来有句名言:“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年轻时的周恩来的理想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就是他人生前进的方向。这也是他终身为之奋斗的精神力量和坚持不懈为之拼搏的源泉。
周恩来的一生,高风亮节,光明磊落,高洁冰心犹似海棠,令人敬仰,致人崇敬。
     海棠,最早岀现在我国历史长河诗咏吟唱中,非《诗经·卫风·木瓜》莫属。“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此木瓜就是海棠类植物。古代,她是访友送亲的礼物。汉代时,海棠已经进入皇宫御苑,被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赞赏。至晋代,众誉她美丽妖娆,艳丽动人,深得人们喜爱。唐代时期,已经发展出多姿多彩的海棠文化。许多诗人文士均以她为题吟诗作赋,显现出“海棠春色”。
     时光走到宋代,连皇帝也留下不少海棠诗篇。真乃“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的场面。海棠已经成为“百花之尊”,喻之“大家风范”。
    南宋陆游一首《海棠》,就唱出周恩来的人生优秀品质:“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一语道出周恩来总理的不凡雅洁。“猩红鹦绿极天巧,叠萼重跗眩阳日。”真乃红花还需绿叶扶,绿叶甘愿献绿身。“吾貌虽瘦,必肥天下。”(周恩来语)风清之境,心怀天下,为民而“瘦”,难能可贵。
     清朝龚自珍吟咏海棠的高洁,可以说堪称一绝,有比周恩来德馨之神韵:“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是非之清,黑白之色,爱憎之辨,自在周恩来胸中。谁见清辉,言之花影,自有后人评说。在伟人的心里,早有“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周恩来语)的壮志。
     “济世穷”,自有非凡之雄心。为天下之“公”,终身搏战。真乃刻骨铭心,这就是周总理人生不懈的追求。
     自古以来,以海棠之诗,抒发海棠之情,弘扬海棠之意,比比皆是。犹咏海棠“雅、洁”之义,苏轼的《海棠》诗便可为证:“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字里行向,一字一句无不流溢着高洁的意境!细思之处,仿佛为周恩来品质作画,无不有他心明气量,落落大器之大德!
     无独有偶。与此有“同工”之诗,还有宋朝改革家王安石的《海棠花》诗:“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巧笔写转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细细读来,“清才”和“巧笔”,不也是周恩来信奉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人”(周恩来语)的题旨吗?他一生勤勤恳恳,踏踏实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老实人”的楷模。
     论周恩来的胆识和气节,大有过人之处,值得我们学习。正如元好问《海棠》诗所写:“妍花红粉妆,意态工媚妩。窈窕春风前,霞衣欲轻举。”好一朵高雅的海棠花!仔细读来,哪是在写花,而是真切地写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高尚人品。同样,宋朝诗人晏殊在《海棠》诗里,隐喻了海棠的“思想性”。如比周恩来之品德,再好不过了。“杳霭何惊目,鲜妍欲荡魂。向人无限思,当画不胜烦。”可以说,有“向人无限思”的高贵品质的人,当然是十分高尚的人了。
     在周恩来的一生中,敢于担当,勇于担责,无不令人赞赏。宋代诗人杨万里就写出海棠花承担之品质:“垂丝别得一风光,谁道全输蜀海棠……举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杏敢承当。”由此想起周恩来的一句名言,读来心中澎湃不已:“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多么好的心态,有胆有识的人,就是榜样啊!
     读古人咏海棠之作,感慨万千,受益匪浅。读周恩来伟大的一生,敬重不已,学习不止。唐朝大诗人贾岛的《海棠》,就写出了像周恩来那人生芬芳和高贵品质,给人无穷力量。“昔闻游客话芳菲,濯锦江头几万枝。纵使许昌持健笔,可怜终古愧幽姿。”你说海棠花秉性和潜质,彰显了什么“芳菲”的精神?这种芬芳中不也浸润着人生的清风和雅洁,正是人的一生追求的理想的芬芳。
     我们不会忘记,周恩来东渡日本时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句话:“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正是他追求人生的理想,奋斗不息的宣言。
     难怪他还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就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说得何等好啊!
     “每一个人的追求,应该是看他为民族和人类带来多少福荫。”周恩来的一生,完美地实践了这句名言。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曹雪芹《红楼梦·咏海棠》)
     这正是对恩来总理卓越一生,完美而真实的写照。
     翟礼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文学作品集《青春河》、《自然的和声》《流向人生的》等。



想起当年军宣队
初 红



1966 年,我在陕西户县一中任教,当时军宣队住在户县一中。
我的父亲曾经是军人,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因此我有浓浓的军人情结。在我的心目中,军人是最可爱的人。在亲密无间的交往中,我和军宣队队长周尔萃结为朋友,经常在一起拉家常。
周尔萃说:“我的老家在江苏省淮安。我是周总理的侄儿。”
我大吃一惊,盯着他的浓眉大眼:“你是周总理的侄儿?”
他说:“这是秘密,不要外传。我不愿在伯父的光环下生活。”
我问:“那么,嫂子也来了吗?”
他淡然一笑:“嫁鸡随鸡,她在户县北街小学教书。”
我让他讲周总理的故事,他讲了两个故事。
“伯父爱穿旧睡衣。他的那套旧睡衣,用了许多年,总舍不得丢掉。破了补,补了破,打了几十个补丁,真是难为心灵手巧的伯母了。他没有存款,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交了党费。”我听得热泪盈眶。
“伯父让侄女出塞。我的妹妹周秉建高中毕业后,想在北京郊区插队,便于照顾伯父伯母。伯父说,‘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的意志。昭君出塞,为国分忧,促进了民族大团结。你去内蒙古大草原落户吧,做新时代的王昭君!妹妹高高兴兴地去了。”我听得心潮澎湃。
后来,军宣队完成任务,奉命撤离。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的那一天,军民皆洒泪,两情同依依。

1976 年 1 月 8 日,雪落无声,寒凝大地。周总理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全国人民陷入悲痛之中。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周尔萃忽然来到户县一中,对我说:“我进京参加了伯父的追悼大会。十里长街送总理,有些市民都哭晕了。那悲壮的场景,史无前例,感天动地。我离京时,伯母邓颖超送我一个大包裹,让我回陕以后再打开。我回到军营,打开包裹,里面全是伯父穿过洗净的旧衣服。我泣不成声,对衣发誓:侄儿传承伯父美德!”说完,他送我一幅名画《周总理的睡衣》。
我捧着这幅沉甸甸的名画,即兴吟了一首同题诗《周总理的睡衣》:

还戴着那副老花镜,
还捏着那根绣花针,
邓奶奶为周总理补睡衣,
像绣花一样细心。

绣一朵野菊花,
想起他
长征路上急行军;
绣一朵山丹丹,
想起他
延河流水洗风尘。

绣一朵杜鹃花,
想起他
重庆曾家岩办报纸;
绣一朵腊梅花,
想起他
南京梅园新村斗敌人。

啊,功比天高,恩比海深,
生活上却坚持低标准。
我凝视睡衣上的补丁,
好像读着闪光的人生课本。

周尔萃听了,哭得稀里哗啦。
这年秋天,天格外蓝,风格外爽,“四人帮”清除,人心大快。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后来,周尔萃悄然调离,一去不返。从此,我和他失去了联系。
天地转,光阴迫。我十分想念当年的军宣队。周尔萃和军宣队的战友们,你们在哪里?你们还好吗?


    初 红,原名赵昌济,陕西省户县人,1940年生。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户县一中语文特级教师。陕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出版《初红诗选》、《初红文选》。


清气满乾坤
金培瑞


我老家东光与江苏淮安本无什么渊源。2016年9月9日,一个特殊的日子将东光与淮安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这条连接两地友谊的纽带就是东光县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于志祥先生的国画《清气满乾坤》。
那还是2005年的夏天,室外的蝉鸣没有往年的噪,风穿过窗户透进来,虽不凉爽,但也不生涩。身为县文化馆创作员的于志祥,怀着对周恩来总理的热爱,要创作一幅以周恩来伟大形象为主题的国画作品。
为此,于志祥跑了无数次图书馆,借阅有关周总理的图书资料,在网络上搜寻周总理出访、接见、视察等视频,深刻感受周总理大无畏的情怀和坦荡的胸襟。
历时半年多,一幅周总理画像完成了。周总理半身像透着伟人的气质和风采,身后是几株白梅。周总理微笑着,是那样的慈祥,那样的平易近人。这幅110厘米×203厘米的巨幅周总理画像,首次亮相于一年后的于志祥个人画展,并引起轰动。同时也有很多收藏家欲花高价收藏此画,都被于志祥婉言谢绝了。按照于志祥的创作理念,他把周总理身后的梅花处理成白梅,更能显示出周总理心地的纯洁和诚挚。有些画家可能处理成红梅,以为红梅会鲜艳一些。但恰恰是在一“红”一“白”的对比中,于志祥选择了纯洁的白色。
这幅《清气满乾坤》巨幅周总理画像曾先后多次参加省、市美术作品展,并于2008年在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的“浩然正气”美术书法作品展中,荣获一等奖。第二次现身是在于志祥和他二儿子于磊的美术摄影展上。恰巧,江苏今世缘酒业在东光设有区域总代理,经销商王经理又是这次展览的赞助商。王经理步入展厅一眼就被这幅国画吸引住了,“于老师,这幅画太好了!我想出10万元收藏这幅画,因为我就是周总理故乡——淮安的。”于志祥看着王经理恳切的目光,“那不行,王经理,我这幅画是我的最爱。我家并不富裕,这幅画再贵我也不能卖,周总理在我心中太伟大了,我不能昧着自己的良心办傻事!如果水平可以的话,我倒想捐给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
这句话被来参观展览的王爱华听到了。多年以前,王爱华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目前是沧州众清源环保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马上联系到淮安的朋友,又很快联系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时任馆长陈明。不巧的是陈馆长正在西安筹备2018年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陈馆长说你发段视频过来吧,先看看画作。不到一个小时,王爱华就接到了陈馆长的电话,“于老师创作的周总理形象太好了!我们馆就缺少这样的作品!”
2016年9月9日,是一个令于志祥难以忘怀的日子。早晨6时,于志祥一行6人风尘仆仆奔赴淮安。下午2时,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在小会议室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迎接仪式。仪式由副馆长施春生主持。馆长陈明一把握住于志祥的手说:“太感谢你了,我们馆又多了一件镇馆之宝啊!”时任东光县文联主席的田力民也深有感触地介绍了于老师在总理画像绘制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
第二天上午,在参观了周总理故居后,于志祥一行结束了淮安之行。淮安、东光两地的电台、电视台以及报刊均进行了报道。
2018年是周总理诞辰120周年。步入古稀之年的于志祥老师感慨万千,他觉着自己的心正**澎湃,他要为这次纪念活动再创作一幅周总理下乡视察的国画。他手擎画笔,凝视着面前摊开的宣纸,好像看到了周总理正站在人民群众中间,说着笑着,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啊!
“身前身后无虚名,只留清气满乾坤。”周总理清雅高洁的光辉形象在世人心中永存。

     金培瑞,1964年生。河北省作协、书协、民俗文化、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获“华辰杯”全国教师书画大赛一等奖、走进博鳌——全国书法美术家精品展银奖、第一届中国禅宗书画展铜奖、情系中国梦——河北省新闻界书画摄影展优秀奖等。







发表于 2018-7-17 06: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的好总理!永远的怀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8 20: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各位。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2 18: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敬的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9 09: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那些为成功作出贡献而甘愿站在背后的奉献默默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8:21 , Processed in 0.068213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