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这40年”征文选登
《淮安区报 》淮安区文明办主办
行军礼的父亲
许濛
作为新时代的90后,如果说起我对改革开放40年的印象和感悟,可能并不深刻,只知道这4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今天,我想说说关于我家这40年。
父亲,是一个厚重而又深邃的字眼,但我父亲的身份有点特殊。我的父亲曾经是一名长期驻守在内蒙古的军人,长期和我母亲相隔异地。他虽是国防长城的一块砖,但是家里顶梁柱始终是我的母亲。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母亲总是省吃俭用的,用来孝顺老人。
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的出生,母亲终于盼到了在旗帜下行使军礼的父亲转业,他回到了家乡。原本以为生活能有些许变化,但是事与愿违,父亲到被分配的单位从事稽查假烟的工作,工作常需要下乡入村,脚底都是泥泞的印记。在我的印象中,他很少陪在我身边,总是忙于工作,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的右手高高举起,演示给我一个军人的敬礼。是的,哪怕转业,他依然不忘记,他曾经是一名军人的身份。
如今,我长大了。现在的我是一名人民教师,父亲时常教我为教育事业尽上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随着改革的春风不断浸润千家万户,我们家里的情况也逐渐好起来了。前几年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换了新的家电。不仅物质条件变好了,而且父母之间也多了和谐和温馨,家里有种欣欣向荣的气氛。我知道,这都是来自我的父亲多年来的付出与坚持,这是变迁带来的喜悦,也源自改革开放的力量,源自父亲旗帜下的自信。
现在父亲虽年纪大了,但他依然没有停下匆忙的脚步。党需要他的时刻,父亲坚持在一线,是军人的那份责任感让他在风里雨里穿梭。父亲说,现在的卷烟市场稳定健康多了,经营户的自觉性在提高,不像他刚转业回来时的那般混乱,大概是因为生活好了,人们也不需要买假烟了吧。
作为父亲的女儿,曾经的我也许不是很理解他。如今我深深明白,父亲的身上流着红色的血液,流着军人的那种特有的坚毅和顽强。想起来,这也是一种渊源,爷爷奶奶膝下的子孙四代,有大半都是军人,大概红色也是一种特殊的纽带,让我的家族都向着党而生、以祖国为荣,甘愿奉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我的父亲,当您举起右手行使军人庄严的敬礼时,我终于明白,左手连着我们的手,连着家庭的温暖,你的右手是为了祖国繁荣,为了家乡的变化,为了人民的需要。我为您骄傲!
许濛,女,淮安区人。仇桥镇初级中学老师,首次在《淮安区报》发表作品。
出行工具的变迁
施仕国
40年前的今天,我上高中一年级,班上的同学来自全县各个乡镇。那时班上最威风的一个同学,并不是因为学习成绩好,也不是因为长得帅,而是因为他有一辆自行车!
每天下午下课之后,他都会骑着车在操场上转圈,身后留下一长串羡慕的眼神,也许还有不知不觉流下的口水……
那时县乡已经通车,但一天只有两班车。周末回家时,乡镇之间除非是一条路线上的可以乘班车回家,否则只能到县城转车,可放学之后哪还有班车啊,大部分同学只能走路回家,有的要走到夜里一点甚至两点。
那时的最大梦想——家里能有一辆自行车!
30年前的今天,我已经工作几个年头,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但由于工作的地方离家有七十多公里,坐班车要倒几次车,难得的周末都花在路上了,回一次家在家只能呆半天就得往单位赶,否则赶不上上班时间要罚款啊。
那时的最大梦想——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摩托车!
20年前的今天,我已成家,有了孩子,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摩托,但我工作在盱眙,父母在金湖,岳父母在涟水。那时年轻,也有精力,每次骑着摩托,带着老婆孩子回金湖、跑涟水,乐此不疲。可看着年幼的女儿小脸夏天被晒得黝黑,冬天被冻得通红,心里难受啊。
那时的最大梦想——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
10年前的今天,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终于感觉到那句“你的交通工具,决定了你活动的圈子,决定了你的社交范围”。闲暇的时候,带上家人,看看淮安各地的风景,领略一下淮安的魅力,感到人生充满了希望。
如今,我的小车又换成了大车。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车了。
40年出行工具的变迁,让我真实的感受改革地成果,感受到祖国真好,淮安真好!
回家的路越来越近了
涂怀军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淮安区工作已十个年头了。在这十年里,经常有人问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总是毫不犹豫地说,感觉回家的路越来越近了。
记得2009年2月,我所在的企业股权转让,我离开了金湖原单位。我通过淮安人才网应聘到淮安区施河镇一家生产教学教具企业。当企业打电话通知我去面试时,我是既高兴又犹豫,担心到施河太远。记得那天是午饭后在金湖车站购票去淮安区,途经新农、岔河、范集集镇,一路颠簸,好不容易到了楚州车站。再由车站转坐206公交车去施河,一路上公交车走走停停,路面狭窄时常要让行人通行,特别是到了溪河镇境内,一路上洼地此起彼伏,积水塘随处可见,路面不是很宽,有的地段为了避让车辆和行人,中巴车不得不停下,一路显得荒凉。我坐在车上一路失落感,施河究竟是个什么地方?我坐在车上很着急,又是第一次去施河,手里拿着路线图,心里盼着早点到。坐在车上的人对我说,小伙子,一路坎坷,不好走呀!我心里嘀咕,嘴上却说,慢,可以看风景啊。就这样,到了傍晚时分,我到了施河镇。我已经记不得当时与企业主谈了什么,但这一路的颠簸和冷清,却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不久,我接到该企业通知,随后应聘入职了。每到周末,同事们就问我,这周回家吗?我依旧犯难,想回家,可是再看看那破路,要坐几个小时,不敢回家。我开玩笑说,人到家了,身子骨却散架了,太遭罪了。我心里一直期盼,回家的路什么时候再宽一些,有一条好路,暖心路。记得很长时间,我都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回家一次,只因那条回家揪心路。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回家的路上,天色渐晚,司机为了避让车辆和行人,车后轮紧贴河边几乎悬空。当时车上所有人都感觉身体猛地倒向一边,差点出了交通意外,吓出一身冷汗,不是司机技术娴熟,反应及时,车子就会侧翻到河里,人命关天,后果不堪设想,。
2012年下半年,终于迎来了艳阳天。淮金路,通车啦!我们金湖到淮安的班车也可以上路了,我从新闻媒体获悉,淮金路全长61.1公里,一级公路标准,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而淮安到施河的公路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随时停靠上下,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这是我盼望已久的心愿。
现在回家只要一个多小时,回家的路,就是一幅新生活的画卷。距离的缩短与时间的减少,我们可以早晨出门,晚上就可以到家。交通让市民充分享受着现代生活,其背后则凝聚着交通人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交通人的心血和汗水。淮金路直接将淮安市区与金湖相连,是市区与金湖之间最便捷的一条快速通道,必将为淮安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更让淮安市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喜悦成果。
我为淮金路而自豪,为回家的路而自豪。赞叹党的政策,真给力!我还告诉我周围的同事,以后去金湖可以吃上正宗的金湖蒜泥龙虾。还有人说,以后去漕运镇方便多了,那里白马湖边建了很多休闲场所。路,给力淮安经济发展,让广大市民笑逐颜开。
有了这条路以后,淮安到金湖的班车也由以前的全天两班变成了四班,极大方便了两地市民出行。我也几乎每周都回家,同事们调侃我说,我对交通事业的贡献比以前大了。是的,回家坐车时间缩短了,一路平坦舒服了,时常是小睡一觉就到站了,工作和家庭两不误。一位交通人告诉我说,今后的交通将会更好、更舒适、更便捷,更贴近市民生活。
回家的路,越来越近了。
竹篮子的自述
王晓云
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一个竹篮子。老百姓喜欢叫我菜篮子,因为我平时的任务就是为主人装菜,从菜市场带到家里,我每天和各种蔬菜打交道,当然也有其他食品啦,来谈谈我的见识吧。
八十年代初,我在集市上被主人买来,那时的我青涩,全身微微发青色,竹条有规则穿过我全身,身体呈椭圆形,两个胳膊形成弧状,结实有力,当时我一个月大。女主人从农村进城,没有工作,在城里刚结过婚。男主人在商业部门工作,他们住在单位分配的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早上女主人早早就提着我到小菜场,和菜农讨价还价,仔细挑选新鲜的菜品。一会儿我就收了几捆菜,蔬菜用稻草打个结,带点泥土的芳香。布鞋轻快地跳跃在碎石小路上,回到家,主人取出菜,把我在水中冲个澡,放在屋外晾干。
几年下来,他们陆续有了三个孩子。女主人也在商场里上班,她每天起得更早了,人多了菜的份量也多了,我的身体也沉了许多。每到发工资时,我发现会进来油亮亮、红通通的“肉类”,一个月三四次。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开始上学。我发现女主人买菜时,时不时朝肉铺看看,逗留一会儿又走开。一天,她走近肉铺对卖肉的说,“师傅,我买两斤骨头。”一大包白乎乎的东西搁在我面前,气味和“肉类”很像,但这好吃吗?回家后,女主人拿出骨头,在水笼头下一冲,放在锅中煮,五六分钟后取出来,女主人仔细地用手把骨头上碎肉剥下来,装在碗中。中午,毛豆炒肉,青菜豆腐配上骨头汤,炝个萝卜,孩子们吃得可欢啦。男主人疑问地看着她,“不贵,二块钱,够吃三天呢!”从那以后,主人时常会买骨头,一直到九十年代末。三个孩子或上班或当兵,那蹬自行车的黑皮鞋鞋底换过三次。
我20岁时,身体变成了淡棕色啦。主人的房子也换成二室一厅50平方米,三个孩子一屋,客厅也是餐厅。孩子们渐渐长大,我的身体基本都是沉甸甸,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又认识了新的朋友——水果,红扑扑的苹果,瘦而长的香蕉,头小身子大的梨子。种类越来越多,有时主人都不认识,一次带回来绿绿的叫西兰花的菜,主人问了邻居才会做。原本冬天看不到的菜也能吃到,说是在大棚里长的,真神奇!
孩子们谈恋爱、结婚,成家立业,一个个离开主人单独开伙了。主人退休后,我体重好像回到了从前,但又有点不同,稀客成常客了,鸡鱼肉蛋三天二头见,特别是孩子们周末回来,还有海鲜呢,就是那气味难闻。我那时真是超重啊,主人笑呵呵,脚上鞋从休闲鞋、运动鞋到健步鞋,跨上电动车,一路哼着小曲,路两边姹紫嫣红的月季花迎风笑着。
现在的我快40岁了,身体远不如以前,主人给我罩上了一层花布,一束干花放在怀里成了客厅的装饰品,我也光荣退休啦。这一路走来,陪着主人一家成长,心里欣喜而骄傲!
王晓云,女,淮安区人,退伍军人,淮安船闸管理所办公室办事员。首次在《淮安区报》发表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