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09780|回复: 5

刘怀玉:古射阳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6 16: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射阳考
刘怀玉

射阳,是历史上存在于江苏北部的一个古县。为了区别于今天新建在苏北的射阳县,所以在“射阳”二字前冠以一个“古”字。
古射阳县是山阳县的前身,也就是今天淮安县的前身。这一点古今学者都承认,从没有人怀疑。例如,唐杜佑《通典》卷181云:“山阳,汉射阳县地,晋立山阳郡。或云汉吴王濞反于广陵,山阳王率众拒之,因以山阳为名。”
臧励和等人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淮安县”条云:“汉射阳县,三国时废,晋复置,东晋改曰山阳县,宋改淮安县,元仍为山阳,明清俱为江苏淮安府治。民国废府,改县为淮安,属江苏淮扬道。”
新版《辞海》“淮安”条亦云:“汉置射阳县,东晋改山阳县,宋改淮安县,元复名山阳县,1914年又改淮安县。”
上引典籍、辞书中的几条资料,对于古射阳县即今淮安县前身的解释,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它的沿革关系,后两条却说得有点不够准确。例如,“东晋改山阳县”这名话就不正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分其地置山阳县。”因为新建山阳郡、山阳县时,射阳县仍然存在,而且,山阳、射阳二县还同时并存了相当长的时间,故不应说成是“改”。
古射阳县大约废于南朝刘宋末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了。由于年代久远,人们不容易说清它的历史沿革情况,故常致讹舛。现根据有关历史典籍,粗作钩稽,为古射阳的兴废及其间几百年中的历史沿革,作些简单的考证:
西汉
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元狩六年)置临淮郡,治盱眙县,辖29县。射阳县亦于此时始建,为其辖县之一,与淮阴等县并列。见《汉书》卷28上。应劭注曰:“在射水之阳。”此为“射阳”、“射水”之名首次见之于史志。
公元前69年(汉宣帝地节元年)广陵王相胜之奏夺王射陂草田,以赋平民。见《汉书》卷63《广陵厉王刘胥传》。张晏注曰:“射水之陂在射阳县。”
公元9年,王莽篡汉,更国号为“新”,大改全国地名,改射阳县为监淮亭,见《汉书》卷28上。
东汉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未几即恢复射阳县名。
公元72年(汉明帝永平十五年)省临淮郡,原下邳属境仍归下邳,射阳,属徐州广陵郡。见《宋书》卷35州郡一。
又,《后汉书》志第十九云:“射阳,故属临淮。”李贤注曰:“有梁湖,《地道记》曰:有博支湖。”
公元160年(汉桓帝延熹三年)臧洪(160—195)生。《后汉书》卷58:“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李贤注曰:“射阳故城在楚州安宜县东也。”(案,此语不确,见后考证。)
公元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资治通鉴》卷六十三:“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孙策西击黄祖,登诱严白虎作党,图为后害。策还击登,军到丹徒,须待运粮。”胡三省在“射阳”二字后注云:“射阳县前汉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应劭曰:‘在射水之阳。’今楚州山阳县有射阳湖,即其地。贤曰:‘射阳在今楚州安宜县东。’”
公元220年——265年(三国时代)三国时废,见《宋书》卷35州郡—“射阳令”条。
西晋
公元280(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置射阳县,见《宋书》卷35州郡—“射阳令”条。又《晋书》卷15地理下云:徐州广陵郡统八县,射阳,淮阴,盐渎,淮浦等同为其所属。
公元282年(太康三年)广陵太守治淮阴故城,后又治射阳。见《宋书》卷35州郡一“广陵太守”条。
东晋
公元411年(晋安帝义熙七年)建山阳郡,山阳县。《晋书》卷宗15地理下云:“永嘉之乱,临淮、淮陵并沦没石氏,元帝渡江之后,徐州所得惟半……义熙七年,始分淮北为徐州,淮南但为徐州……又分广陵界置海陵、山阳二郡。”又《宋书》卷35州长郡一“山阳太守”条云:“山阳令,射阳县境,地名山阳,与郡俱立。”
南朝刘宋(公元420年—479年,刘宋首尾共60年时间)
宋因晋制,射阳县属南徐州刺史临淮太守。临淮太守领县七,射阳、淮阴、淮浦等均为其属县。《宋书》卷35州郡一云:“射阳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刘宋时山阳郡、山阳县与射阳县同时并存。山阳太守属南兖州刺史,与广陵太守(辖江都、高邮等县)、海陵太守(辖如皋、临泽等县)并列。《宋书》卷35州郡一记载:
山阳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分广陵立……领县四:
山阳令:射阳县境,地名山阳,与郡俱立。
盐城令:旧曰盐渎……晋安帝更名。
东城令:晋安帝立。
左乡令:晋安帝立。
南齐(公元479年——502年,南齐首尾共23年时间)
据《南齐书》卷14州郡上记载,南齐仍有射阳县建置,属南徐州(镇京口,即今镇江)临淮郡,但属于“江左流寓”的侨置郡、县,“郡无实土。”而山阳郡、山阳县属南兖州(镇广陵),渐成重镇,是有“实土”的郡、县,山阳县实兼有射阳县地,且于其境侨置阳平郡(辖泰清、永阳、安宜、丰国四县),又割土立东平郡(辖寿张、淮安二县)。山阳郡仍辖有东城、山阳、盐城、左乡四县。由此可知,射阳县南齐始名虽存而实亡,山阳县遂单独存在下来了。
从以上简单沿革来看,古射阳县始建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假定它被废的时间确为刘宋末年(479),那么,它前后共存在近六百年的历史。其间只有三国时被废过约四、五十年,其余时间均以实体存在于中国历史上。淮安县的前身山阳郡、山阳县原先是其境内的一个镇,于东晋末始分立山阳郡、山阳县。此后,射阳、山阳二县同时并存了六、七十年(不算南齐时江南侨置的射阳县)时间。后来,射阳被废,山阳便兼有其境,间或有变化,但一直沿袭至今。
关于古射阳县的另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是古射阳县城或云射阳故城在什么地方。古代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也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应劭、张晏、沈约、郦道元、李贤、宋白、胡三省等人。这些古人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是说射阳故城在今宝应县东的射阳镇,另一种意见说在山阳城西即今淮安城西。前一种意见始于唐章怀太子李贤,后一种意见则以郦道元为代表。现在的人多信前说,而我则认为后一种意见比较可靠。现将我的看法叙述如下:
最早持古射阳在宝应县东说的就是李贤。他注释《后汉书·臧**》时说:“射阳故城在今楚州安宜县(即今宝应县)东也。”以后持这种说法的都拿他这句话作为依据。其实,最早解释古射阳位置的并不是李贤,而是东汉末年的应劭。他在《汉书集解》中的解释只有五个字:“在射水之阳。”这是迄今所知最原始的说法。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地名命名方法,射阳一名来源于射水是正确的。水之北曰“阳”,射阳当在射水之北,而射水则应主要呈东西走向的河流。查今天苏北淮安、宝应地区东西走向的河流中,没有一条叫过射水,就连南北的河流也没有叫射水的,甚至连名字上带有过“射”字的也没有,地方志和各种史料上查不出一点痕迹。大约射水是一条古河道,早已湮没了。因此,根据这一记载来寻找古射阳的位置已是不可能了。
但是,可以判断古射阳位置的资料还是有的。第一,“监淮亭”这名字透露了消息。公元九年,也就是古射阳建县后一百二十多年,王莽篡汉,大改天下地名,将射阳县改为监淮亭。“监淮”这个名字说明,古射阳应在淮水之滨,不当在离淮水遥远的今射阳镇。当时沿淮河的一些县名,几乎都改为带有“淮”字的名字,例如,临淮(今盱眙)改为淮平,淮浦(今涟水)改为淮敬,等等。盱眙、涟水等都在淮水之滨,故得如此,射阳改为监淮,情况当不例外。这是古射阳临近淮水,不在今天射阳镇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第二,《宋书》的记载不容怀疑。公元487年,沈约利用别人的成稿修成的《宋书》中记载,当时山阳与射阳二县并存,但隶属关系不同。射阳与西边的淮阴、北边的淮浦(今涟水县)等同属南徐州,而山阳郡领盐城、东城、左乡、山阳四县,与南边的高邮等同属南兖州。东城在今淮安复兴镇,左乡在今淮安博里镇东边,与阜宁县接壤,至今地名尚存,这两个古地名都在山阳郡(今淮安县)东部,射阳湖的北岸,今射阳镇的北部。从这个地理关系来看,古射阳当在山阳以西,不能越过山阳与东南各县为伍。山阳县与东城、左乡及东边的盐城,南边的安宜(今宝应)等成为一个整片,今射阳镇处于这一片的中心点,怎么能成为淮阴、涟水等西北片中的一员呢?结论很明显,今射阳镇与古射阳完全是两回事;射阳故城决非今之射阳镇。
第三,对于射阳故城位置记载最早最清楚的是郦道元的《水经注》。该书卷三十“淮水”条下,以清楚的语言记载了淮泗交会处,和淮水与中渎水相交处几座古城的准确方位:淮水由盱眙向东北流去,首先见到的是当时淮阴县城,属下邳郡,位置在淮水东岸。该城之西二里为公路浦。这个淮阴县城的北边,是淮水与泗水交汇处,两水交夹处有一角城。淮水这时转向东行,由淮阴县城北边流过。再向东,又遇到淮阴故城,即秦汉时代的淮阴县城,也在淮水的南岸。再向东即为淮水与中渎水相交处,名之为山阳口,也就是末口。中渎水南来与淮水相交路线是:出广陵至山阳白马湖,穿过白马湖不久,即从山阳城西部,即当时已废置的射阳城边流过,过山阳浦达山阳口入淮。郦道元的这段记载,把包括淮阴、山阳、古射阳在内方圆几十公里地面上的河道、城池,叙述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使人如临其境,一目了然。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射阳故城在山阳城西,这证明了沈约的《宋书》记载的方位是正确的,第二,射阳故城与山阳县城相距很近。中渎水道经山阳城西、射阳故城,根据今天的地形来看,中渎水与今淮安城之间隙地不多,这两座城应相去不远。后世扩建山阳城时,很可能已将射阳故城大部分纳入山阳城的范围之内,所以今天很难找到它的遗址了。
现在的问题是,李贤的注解也很明确,现在的宝应县东的确有一个射阳镇,而且还是一个古镇,时有汉、唐文物出土,似乎射阳故城就在今宝应县东射阳镇。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从作者方面来看,首先应劭、沈约、郦道元等较李贤为早,比较容易接近历史真实。沈约(441—513)历仕宋、齐、梁三朝,他修成的《宋书》成书时仅距宋亡八年,南朝宋时射阳、山阳二县并存他是亲眼所睹,还可以看到梁时侨置的射阳县。郦道元为北魏人(466—527),也经历了相当于南朝宋、齐、梁三朝的时代。他曾任关右大使,公元527年被萧宝寅所杀。他写成《水经注》,该书至迟成于宋亡后四十年左右。可以认为,沈、郦二人是当时人记载当时的地理情况,不应该有误。应劭、沈约、郦道元等人是史、地学大家,又任过朝廷大员,能够看到当时政府的文件档案,并能注重实际考察,且有实际验证的条件。例如郦道元作《水经注》,曾引用书籍四百三十七种,还利用了不少汉魏时期的碑刻。本人又游宦四方,不能排除他来过山阳这一事实,因此读了他的记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李贤是唐代人(654—684),他注《汉书》是靠召集一班儒生进行的,差错是很难免的。关于他对“射阳”的解释,即使在唐代也没有完全被理睬,只云:“山阳,汉射阳县,晋立山阳郡。”李吉甫(758—814)的《元和郡县图志》也是如此,他还记载射阳湖的位置在县东南八十里,也未讲射阳故城就在那里。大约杜、李二人已发现李贤的注释有误,所以就越过他的说法,仍用沈、郦等前贤的解释。我在这一点上,是有充分理由相信李贤以前应、沈、郦和他以后的杜、李,而不信李贤的。第二,再从历史记载上来看,今射阳镇在射阳湖畔,若为射阳故城,当为古邗沟线上的古城;但史无记载。杜预(222—284)在《左传》“哀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条下注云:“于邗江筑成,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郦道元《水经注》“淮水条”也引有了这条注释。这里只说:“通射阳湖”,未讲经过射阳故城。由此看来,射阳镇成为一个较大的镇市,当是较晚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排斥汉、唐时期已有人类在这里聚居生活。)它的得名应是由射阳湖而来的。这一系列地名的因袭关系,大致可以这样叙述:
首先因为有射水,因而在射水之北所建立的县便取名为射阳县。射水东流注入一大泽,因其在射阳县境内,故而以射阳湖名之。射阳镇晚出,因其在射阳湖畔,因此也以射阳命名。这就像今天的射阳河和射阳县一样。射阳河古无是名。串场河以东的陆地原为海域,明清以来才逐渐淤成陆地。射阳河为新陆中的河流,由于它是从射阳湖流出,因而也就以射阳名河了。今天的射阳县,是1942年新建的,以合德镇为县治,因其在射阳河附近,故不称“合德县”而取名“射阳县”。我们决不能因为今天的射阳县与古射阳县名称相同,即认为古射阳县就在今天射阳县的地方。对于李贤以唐代安宜以东的射阳镇为古射阳县故城,我也作如此看法。
刘怀玉,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发表于 2020-5-14 18: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解古射阳历史文化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6 17:09: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敬刘怀玉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9 00:43 , Processed in 0.04777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