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22542|回复: 0

野夫 | 土院、土窑、土炕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0 10: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土高原的民风民俗确实够土气的了,就连老农说出的话也土里土气,仿佛一个“土”字,才能涵盖这片淳朴、憨厚的先民创造出的地域文化特色都与“土”有关。
      黄土高原先民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从呱呱坠地生于土炕,长在土院、土窑洞,成年后又继承祖训,终身拿脚掌丈量日月,用双手操持生机;面朝黄土,用勤劳和汗水,背驮骄阳、披星戴月,赢得五谷杂粮的丰盈,获得一年的好光景。生于黄土,归宿于黄土,人与土地缔结的这份情愫,确实够深沉、厚重的了。
      在黄土高原,随便走进一个村落,就会发现村中较为平整的场地,一般都是麦场,先民居住从不舍得浪费一寸土地,大都择朝阳的山涧、沟岔,开山凿几埝土窑洞,土院自然要比城市居民大很多,除安置有牛驴、鸡、猪圈外,条件好的还耕有几畦菜园,即便如此,土院还是显得足够大,先民不惜竭尽智慧尽力安置住所,足以解读对土地的敬畏、对土地的珍惜有多重。
      在童年的记忆里,经常去外婆家小住,外婆家居村子中段,土路自西向东在窑洞上方划了一个“c”字形,转弯斜坡处有一盘石磨,石磨分上下两层,下层固定,上层横着捆绑上桅杆,驴脖子两端固定夹板,两根绳子一头固定在桅杆上,一头固定在木板上,驴在绳子中间,蒙上眼、牵着桅杆绕石磨转圈,外婆挪动着三寸金莲,摇摇晃晃时而向石眼加粮,时而箩面,反复三四次,面粉磨制完成。土院时常出现外婆倔强的身影,这也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延续的缩影。
      外婆家是个大家庭,外祖父与其弟、大舅分居在坐北朝南的三埝土窑洞,窑洞深而宽;西南面有两埝小窑,也称斜窑,斜窑自然要小点,浅点,西北面有一大间用瓦棚顶的驴圈,院墙自然用土筑而起,日月更替,风雨侵蚀,院墙萎缩得看上去只是一个摆设,人,只要轻轻一跃,就可越过;院门确实老了,门框、门板少了些许的棱角,倒是摸上去很光滑。院子里时常晾晒些花生、红枣,还有带壳的绿豆,更少不了大舅妈几个光着脚、光着**、嘴上挂着鼻涕的孩子。他们睁大眼睛看我的表情很怪异。见他们如此装束、如此憨态的样子也很诧异,年少时不理解,如今想想,这也许就是土生土长吧。
      土院在农村除了晾晒田间收获的农物之外,最大的用途莫过于看孩子,农村人孩子普遍多,妇女们忙于家务、兼顾对稼禾的清理入仓,少小一点的孩子,大都系上一根绳子,在院子里自由玩耍……午饭时农村人大都没有上炕的习惯,女人盛好饭,男人端上粗大碗,卷着裤腿,赤露着背,或蹲或靠在土院墙的背影处,或圪蹴在磨盘上,三五成群的笨鸡叽叽咕咕围成圈,争抢男人从碗中挑出的食物,抢到的鸡煽动羽翼迅速向圈外逃窜,引得鸡群一片骚动;小孩自然也坐不住,照例端着碗筷,玩着吃着。笨狗仰着头、摇着尾,一副讨好主子的狗样,哼哼唧唧,骄阳下土院发出哧溜哧溜的声响,如遇到孩子端着碗打斗时,大人会瞪大眼睛,发出沉闷、粗野的谩骂声,“驴球的,热饭还堵不住嘴”,那声音从喉咙蹦出的,却生生带着一股土里土气,但很是硬气。农家院子里交织出一些嘈杂的声音,土院子一下活泛了许多。土院就这样承载了黄土高原农人的希望,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农村人的记忆。
      土窑建造简易,冬暖夏凉。土炕一般分窑顶炕或侧炕,灶台与土炕相连,烟道从灶台入炕,分三条烟道绕炕相聚从墙壁一面直通窑顶,道口用薄石板密封,炕面用麦兜泥收面,烟道绕炕便于炕面均匀受热,炕沿有条石,有砖砌,也有选用坚硬条木制作的,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文化,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中西部人民的象征,是黄土高原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它沉淀了古老黄土地的深层文化,诠释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
      大雪封山,土窑、土炕最养人。一把柴火,土窑暖意十足,土炕头也似乎拴住了老男人的野性,除饭后短暂遛弯,或偶有邻里串门外,一家人守着土窑、土炕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
      开春后,土窑、土炕似乎变成了农家男人歇脚的驿站。当土地松动,农家男人赤脚下地,提着裤腰,一边穿鞋,一边勒紧腰带,嘴里深咳出沉闷了一冬的老痰,伸腰抖背,牵牛,扛犁,一声长号,耕牛翻卷起泥土的芳馨,来来**,暮色,就这样被农人锋利的犁铧撕扯开来。黎明初露,太阳慵懒地一跃再跃爬上山顶,一大片刚翻新的泥土夹带着氤氲的地气向四周飘荡。耕牛撅着头、摔着尾,享受着犁铧切入土地带来的**,农人挥舞着鞭子在空中划了一个圆,鞭子却始终不曾落在牛背上,土塬上空回响着老农高亢的吆喝声,人与牛配合的和谐、完美,一幅美妙的春耕图景徐徐展现,生命的图腾,美好的向往,一切的一切再自然不过了……
       日头毒辣时,老农拍拍牛头,卸下牛背上的装束,把牛赶到沟渠,饮水啃食青草,然后选择背阴处或树荫下,简单对凑午饭,右手在嘴皮上一抹,从脖颈上摘下烟锅,装上一锅旱烟,脱掉鞋子往头顶下一放,天为被、地为床,哼着信天游进梦乡了……玉米拔节的声音,让农人陶醉;金黄麦浪涌动,让农人兴奋;谷穗弯腰,让农人心醉;似乎农人的梦都与土地、与庄稼有关,要不为何脸上总挂着安详、舒心的笑意?
      春种、夏锄、秋收秋播农家人的三部曲。从春种开始,由于耕作远离村庄,农家人不得不离开舒适的土窑和土炕,一头扎进黄土地,把憋屈了一冬的牛劲,挥洒在一生挚爱的黄土地。晨暮披星而出,夜色迎星而归,日子就在这两头披星中熬过,黄土地的农事一件牵着一件,农人的手脚始终捆绑在庄稼地里,即使难得有一点空隙,他也要蹲在田间野地,用老眼守望着黄土地,土窑中养育出的乡民没有过多的歪心眼,从不为世俗的名利搁绊手脚,就连睡觉也一样,倒头便睡,鼾声如雷。
       如今随着国家对中西部扶贫政策的持续推进,移民搬迁、整村推进措施的有效落实,乡民的生存的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座座平房拔地而起,瓷砖贴面,高大门楼,洋气十足。古老的土院、土窑土炕因失去了农家人气的滋养,失去烟火的熏染,孤独地坍塌成一片废墟,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土院、土窑土炕头凝聚的浓浓血脉,留存的温馨记忆,时常浮现在眼前,让人难以释怀。

mmexport1619832150959.jpg
     张志强,笔名野夫,男,1967年7月生,山西大宁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协会员,大宁县作协主席,《昕水文艺》主编。著有散文集《亲情树》《梧桐树》。散文作品《秋雨之夜》获第二届路遥青年文学纪念奖,《一曲童谣唱响戎子酒文化》获第三届中国散文二等奖,小说《老赵》获全国短篇小说二等奖,散文《驼铃声声响》被收录中国文联出版的《当代文学作品精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9 03:43 , Processed in 0.0432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