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55285|回复: 1

白来勤:秋蝉居高声自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31 08: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蝉俗名“知了”,乃昆虫纲蝉科动物的通称;幼虫生于地下,以吮吸树根的汁液为食,至每年五六月陆续钻土而出,蜕一个黄褐色、半透明、轻而薄的壳儿在树干或枝叶上,然后就飞走了。蝉蜕下的壳儿叫蝉蜕,或称蝉衣,是一味良好的中药。蝉的成虫喜栖高枝,靠针状口器吸食植物的汁液维生。雄蝉腹部有一对发声器能鸣叫,其之所以声嘶力竭地鸣叫,旨在嘤嘤求偶相爱,然后衍生。


  关于蝉的故事甚多,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据传宋神宗年间,东京殿帅宋守约每年盛夏蝉鸣之时,便令士兵在军营四周捕捉知了。哪个地段没有蝉鸣声,便加以奖励;哪个地段仍有蝉鸣声,则给予处罚。这样士兵们东奔西跑,树上树下,汗流浃背地捕捉知了。宋神宗来这里视察闻知此事,大为不解,便问何故,宋守约答曰:“我并不讨厌蝉鸣,现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士兵容易耽于逸乐。我之所以叫他们捉蝉,就是为了训练士卒跑得快、能爬树,这样训练下来的兵,敏捷机智、吃苦耐劳,不是更能打仗么?”宋神宗听罢笑赞:“好!”


  说起蝉类不绝于耳的鸣叫声,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在炎热的夏天,这个昆虫世界的音乐家,经过漫长的地下生活,蜕变上树尽展歌喉,为其心仪的另一半发出爱的信息,也为大自然平添了几多情趣;忧的是,仿佛老天越热它越起劲地鸣叫,吵得人心烦意乱,也是一种噪声污染。


  其实,从古到今,人们对蝉还是满怀敬意的。古玩店里有卖玉蝉的,大一点的叫含蝉,人去世后把它含在嘴里,希望能重生;小的叫佩蝉,作为装饰,价格不菲。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的画作里就不乏秋蝉,颇有灵性。


  至于咏蝉的诗词,俯拾皆是。蝉最早出现在《诗经·幽风·七月》篇中:“五月鸣蜩(蜩为蝉的别名)。”那时人们记住这些物候,是为了不误农时。“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诗句)”,这可谓是描写山之幽静的千古名句。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相去三千里,闻蝉同此时”,盛夏蝉鸣响亮,何等气势!唐人子兰的“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唐·卢殷),“鸣蝉响清越,树密昼阴暖”(清·徐昂发)。这些咏蝉佳句,均是描绘闻蝉生悲之意。“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咏蝉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咏蝉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在诸多的咏蝉诗中,最著名的要数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了。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受诬入狱。于囹圄之中,忽闻“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感而缀诗”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该诗婉转附物,惆怅切情,既是咏蝉,亦是自咏,可谓是咏蝉诗中的绝唱。


  人们对蝉的认识,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蝉的幼虫叫金蝉或“复育”,古人曾误认为其是地下蚧螬变的,《论衡》中就有误解。比较权威且科普价值较高的当属法布尔《昆虫记》中对蝉身世习性的诠释。从中可以了解到,蝉的幼虫一般在地下黑暗中要生活3-4年,最长的达17年,才能钻出地面见天日,而变成成虫后的寿命却只有一个多月。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叫声人们本不该烦,而应向它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时光向往的生活态度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对蝉,其实是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的。儿时,家境甚贫,我曾在暑期不避黑夜白天地在树林间、草丛中乃至苞谷地里捡蝉蜕(当时称“拾知了壳”)以到镇上的药材铺换钱攒学费,有时也掏挖“肉蛋儿”(未退壳的幼蝉),带回家里,用筛子扣上,等其退了壳再收拢到一起卖。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斤蝉蜕药铺的收购价格大约是两元八角,后来涨到了三元多,对我等十岁左右的懵懂少年儿童,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诱惑。除了卖蝉蜕,烤吃秋蝉的肉也令我乐此不疲,不论是高吟不已的雄蝉、颜面含羞的雌蝉,还是体肤发白仅仅翅膀的脉络有点儿发绿的刚退壳的幼蝉,在缺少食物、肚子里缺少油水蛋白的年月,都是我和小伙伴的美味佳肴。为了逮住蝉儿,我们除了用手逮外,还用马尾毛挽成小环套、将蜘蛛网粘在用细铁丝扮成的小环上粘、使用各种网兜或细而深的塑料袋捂、扣,无所不用其极,必欲得之食之而后快。至今每忆及此,我都不由得口水直流。


  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楼大厦林立,想听到夏秋蝉的鸣叫声,简直成了一种奢望。我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遇诸如“蝉联”“噤若寒蝉”“薄如蝉翼”“金蝉脱壳”“蝉不知雪”等成语、词语时,作为曾在农村生活过的笔者,情不自禁地想到三个字:怀念蝉。

发表于 2020-8-31 08:17: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20 08:44 , Processed in 0.04447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