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28366|回复: 1

十位散文女作家集体亮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 15:23: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悄吟文丛”第二辑火热上市

mmexport1614582786306.jpg

      日前,由10位国内一线散文女作家联手打造的“悄吟文丛”面市,这是中国言实出版社继2017年首次出版“悄吟文丛”之后的第二辑,由著名评论家古耜先生主编。包括《大河奔流遗落的一朵浪花》《若有光》《给树把脉的人》《漫游者的边境》《客路赣南》《出花园之路》《折叠世界》《海心山》《日暮苍山远》《在我和我们之间》十本书。十位一线实力女性散文家在关爱人生的大背景、大向度之下,以各具性灵、各展斑斓的创作,连接起一幅摇曳多姿,美不胜收的艺术长卷。

作家影像——阿舍

mmexport1614582792401.jpg

      阿舍如今我放慢了散文写作的速度,除非非写不可,除非有迫切表达的生命冲动,除非万千世界赋予我的新发现,除非有时代与时间里的醒目触动,除非有能够承受自省的理想表达,则不会轻易动笔。其间缘由,皆因散文与世界、与读者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如此之直接,皆因散文与自我的联系如此之紧密,所以我想,若非有非写不可的必要,则无须为这些至深的关系添加冗余赘言。

       阿舍散文的优胜之处在于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只在文字面貌,更在于感知生活的角度、细敏度和丰富度。她呈现的是一种难以被重复的文学。《我不知道我是谁》使她在我心里成了一位有分量的写作者,曾对她说,这样的文章,你要是能写出三篇……不过看她的势头,她是准备好了的。
                 ——石舒清(著名作家)

mmexport1614582797673.jpg

2004年,孩子五岁,开始文学创作。

mmexport1614582800203.jpg

2016年11月,去四川宜宾李庄领“十月文学奖”,与四川女诗人金铃子合影。

mmexport1614582804133.jpg

2017年11月,在银川新闻传媒集团参与“作家在线”直播节目,与节目创办者合影。

mmexport1614582807912.jpg

2017年1月,参加第48届开罗国际书展,在埃及金字塔景区狮身人面像前。
mmexport1614582817717.jpg
作家影像——陈蔚文

  
mmexport1614582824682.jpg

     陈蔚文加缪说,生命之所以丰富,在于它的喑哑和未言明。但我想,生命还有一种丰富在于,去发现、理解并表达出它的喑哑和未言明。这是一种心灵的努力,在文字中重新打量一次生活,以及我们与生活的关系。以少数说出多数,以片断留住亘久。

   
沉潜 的文学信念,以及对人世透彻而不失温度的体察,让陈蔚文的文字仿若秋日雨水:低回,温婉,却又绵密,坚韧,具有无坚不摧的穿透力,以及持久不息的回声。

      ——江子(江西省作协副主席)

mmexport1614582828116.jpg


2006年,在沪看展。

mmexport1614582831237.jpg

2006,在沪工作时参加年会表演(后排左一)。

mmexport1614582836502.jpg

2014夏,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mmexport1614582839659.jpg

2020年夏,家中。

mmexport1614582842865.jpg

作家影像——刘云芳

  
mmexport1614582851057.jpg

  刘云芳一本书的出版,就像一个新生命的出生一样,总是让人喜悦的。尤其在经历了去年那样坎坷的一年之后,在这个春天,看到这本书入选“悄吟文丛”第二辑,并与其他九位优秀女作家的散文集一同出版,让我倍感鼓舞。《给树把脉的人》这里的“树”讲的不只是树本身,也是生活之树、生命之树。它记录了我这些年生活和生命感受的“脉搏”。我把这“脉象”落在纸上,让每位读到本书的人都成为“给树把脉的人”。真诚感谢每一位为这本书付出的人。

   刘云芳慢慢具有了中国眼光——她在复杂生活的现场,深情还在延续,故她不孤高,而眼界的日益宽阔,让她又不困滞于深情,她已经具备了让故乡与亲人故事获得隐喻中国生活的能力。
       ——汪惠仁(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mmexport1614582853570.jpg

5岁。与母亲、弟弟在一起。

mmexport1614582856066.jpg

2004年,去河北赵县看梨花。那时我刚在异乡站稳脚跟。

mmexport1614582859414.jpg

2020年,父亲因脑出血住院了,我回老家照顾脑出血十年的母亲。闲下来就去山里采朵花,找点乐子。

mmexport1614582862354.jpg

离开大山,半路下站拍了照。我站在一条新修的通往山外的公路上,身后是巍峨的石头山体。

mmexport1614582865466.jpg

作家影像——葛芳


mmexport1614582871870.jpg

  葛芳为什么漫游?为什么晃荡?这似乎成了我生活中一个必须。

     独自背上行囊漫游世界,让自己充分学会与自己相处,与陌生的世界相处。流浪在天涯的尽头,是结束也是开始。沿途欣赏着异域风光,我喜欢纷至沓来的一切,领略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让孤独的内心逐渐变得强大与丰盈。

     我也喜欢在真实与虚幻之间腾挪游移,梦境与现实,回忆与经验,幻觉和实感,都在文本中来回穿梭与交织,我有意模糊其中的边界,营造出亦真亦假、似假还真的独特氛围。

     在异国他乡记录、观望、书写,然后听到整个城市醒来的声响。这些城市真实存在,抑或成了纯粹的精神虚构之地。一个个人在游走,一个个人在晃荡——融合与撕扯,追问与放逐。这些矛盾构成了一个个缠绕的灵魂。我与无数人相遇,随即分开。

      葛芳散文在大小世界中发现生命的大小。在绵延与铿锵的文字中,外部景象与内心世界交融,自我与他者对话。这是一部精神与情感漫游之书。
      ——王尧(长江学者、鲁迅文学奖得主)

mmexport1614582874395.jpg
在南极。


mmexport1614582877613.jpg

匈牙利自拍。

mmexport1614582880958.jpg

2013年。告别体制,来到北京,来到鲁迅文学院,开始新的人生。

mmexport1614582884289.jpg


2020年。与作家胡竹峰、荆歌。

mmexport1614582887329.jpg

作家影像——简心

mmexport1614582897998.jpg

     简心一名作家如果不能发现自己和人民、社会、时代与地域的切身关系,建立自己的创作领土、体系和“武装”,没有自己的创作立场、风俗和文学语系,就不能创作出属于本土DNA的文学作品。生养我的赣南,是块流淌着中国真正古典中原文化血液的客家祖地,更是承载过中国当代历史风云命运走向的红色圣地。当有学者惊呼南宋灭亡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古典中原文化几近消失时,悄然发现,以赣南为摇篮的数千万客家人,恰恰是中国古典中原文化的忠实衣钵传承者。千百年来,这些携带古典文化火种南迁而隐居赣南的中原贵族后裔,封闭的山区盆地人文地理,不仅为乡土中国提供了客家民系完整独特的农耕生活样本,更为古典中国保留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活态标本。某种程度上,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大迁徙和大革命的客路赣南,其实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核心枢纽。如何从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以及人与自然、生存哲学的角度考察这片土地以及客家族群与村落的生成史与文化生态状况?特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本世纪,置身于人类史无前例的大变革,这片土地上的客家人经历着怎样的艰苦曲折心路历程?生养他们数千年的饱含古典中原文化基因与火种的客家乡土文化在经历怎样的革命?在经历怎样的删除、解构、**、嫁接与迭代转型重建?为赣南乡土立传,为客家人民写照,为中国古典中原文化寻源,为时代行进中的乡土中国思考,这是我作为一名赣南客家籍作家,以及客家乡土生活的经历者、参与者,不断书写和思考的创作领土。

     简心不仅具备一般女作家少见的比较丰厚的文化储备与文学修养,而且在创作实践中自觉注入了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文、生活与命运的独特观察和别样思考,从而使笔下作品呈现出难能可贵的精神深度与艺术美感,她的散文涉及赣南大地的前世今生,自然万物,方方面面,其中占据主要篇幅和构成中心内容的,则是作家对这一方土地上乡村生活的持久凝视与倾力书写,或者说是她透过家乡风物展开的与剧变中的乡土中国的一次深情对话。
            
      ——古耜(著名文学评论家)

mmexport1614582901079.jpg

2009,赣县樱花公园。

mmexport1614582904943.jpg

2011,鲁迅文学院。

mmexport1614582908413.jpg

2018,客家山区采访烤笋过程。

mmexport1614582911873.jpg

2018年,在赣南上堡人家。

mmexport1614582915216.jpg

作家影像——林渊液

  
mmexport1614582930407.jpg

     林渊液我发现,散文人格是由时间支撑起来的。一个人的人格精神,在一个瞬间一个事件也许可以展现,可是,人格的形成是需要时间慢慢养育的。散文人格的写作者,经常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等待、邀请时间来参与自己的站立、成长,也参与写作,他们会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文本里的时间,那个时间是与真实时间等长的。时间的严苛本来就是一种规定性,只有它才能建造人的精神性骨架。而小说人格的写作者,对时间的使用是十分轻率和随意的,他们更侧重于演出效果,即便是把时间伸缩折叠、涂抹改写也在所不惜。

    林渊液的散文拥有惊人的经验取景框,杂取旁收却始终不离精神的红线。她的写作在经验的及物性和精神的冥思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当下散文可贵的收获。
     ——陈培浩(文学博士、评论家)

mmexport1614582933610.jpg

读大一的医学生,解剖学与泥巴一起喜欢。

mmexport1614582938062.jpg


很年轻时候的一桩隐情。最后一个有落款年份是乙亥年,迄今也已26年。

mmexport1614582941594.jpg

我们的阅读社日。让奔跑的精神生活附丽于时间。

mmexport1614582944969.jpg

半生孤蓬野岸,无处抱团无处站队,只好写成自己。

mmexport1614582948296.jpg

作家影像——王雪茜


mmexport1614582954371.jpg

    王雪茜 我心目中好散文的面貌是这样的:它不是简单粗暴的生活琐记或杂感,更非众声喧哗式的隔靴抒情或趋之若鹜式的跟风描写,它也不仅仅体现你对现实具有的超敏感表达,或勾连你人生经验之东鳞西爪,甚至也不仅仅阐述你对真理的不尽思索,说出你所发现所洞见的有价值的东西,在世俗与自我之间寻求包容与平衡,它更应体现你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忧虑与关切,对复杂多变的真实而残酷的人性的审视与接纳。

     王雪茜的散文,犹如来自东北大地的一束晨曦,在变幻的云翳中,泛出凝定的亮色。她的散文总是能在人岁月生活三者之间找到奇妙的纵贯线与平衡点,并提供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再发现。而她的随笔,在国内当下众多样态的随笔中独出机杼,充满了文化意蕴的探索和人性细节的思辨,既发轫于阅读现实,又超越于生存本相,敲冰戛玉,江入荒流,为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扩展出一种美妙的间离版图。

      ——老藤(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mmexport1614582959290.jpg

在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朝鲜村,做了一次朝鲜族姑娘。

mmexport1614582962544.jpg

太用力,就闻不到花香。

mmexport1614582965812.jpg

离开工作二十多年的教师岗位,调任《满族文学》主编。

mmexport1614582968831.jpg

在福建嵛山岛,炫耀捡到的两块石头。


mmexport1614582972259.jpg

作家影像——辛茜

mmexport1614582978139.jpg


    辛茜写好散文是一件困难的事,而且会越来越难。如何敞开散文的空间,进而面对自己、面对真实,与读者共享体验感知,做到震撼人心尤为艰难,但努力是幸福的。

    《海心山》收集了以青海群山、草原、戈壁、湖泊、野花、群鸟为主题的散文短篇。其中,山水的主人、草原的母亲、荒野的守护者、种植青稞的人、孤独的牧羊人,无非是美与丑、善与恶,大自然中与人类息息相关、亲密无间的人和事。一切尽入心腑,一切让人动情,即使参悟死亡,也不会使体内的生命之火变得微弱。之所以起名《海心山》,是因为海心山是青海湖之心;是因为《海心山》一文是我在《散文》月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散文,两位主编汪惠仁和张森先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以此纪念。
辛茜的散文笔触,将阳刚的苍凉沉郁,与女性质地的细腻婉曲交错编织,在卧冰茹素获得的“在场”体验中,不着痕迹地保持着观察者的观照距离,在阳性的雄浑与阴性的幽微之间,在共情的投入与省察的克制之间,以她独特的文字之舞,营造出了巨大的文本张力,隐藏于表象世界背后的荒野,因她的叙述而重获发现,而在辛茜的荒野,个体生命也因与深邃丰盈的天地重遇交融,复归完整。
            ——张森(《散文》执行主编)

mmexport1614582981727.jpg

夏日在青海。

mmexport1614582984971.jpg

在天路途中。

mmexport1614582988566.jpg

在念卿夏格力神山

mmexport1614582992372.jpg

2020年在祁连深入生活。

mmexport1614582995826.jpg

作家影像——许冬林

mmexport1614585746654.jpg

     许冬林几年前,我住长江边。觉得世界离我很远,没我什么事,于是埋首安心读唐诗。

     小镇生活安谧,几步之外,便是小河、石桥、田野、村落……那时,我像是渴望远方,又似乎立定心意安居于那里。

     彼时彼地,许多唐诗里的句子,完全契应着我的内心——人世间许多欢欣和惆怅是不分年代的。于是开始写,写了一组由唐诗生发出来的小文。写的时候是不急的,觉得自己此生与小镇终老,有漫长的光阴可容我慢慢读诗,慢慢沉吟,慢慢从诗句的罅隙间浸出我要发出的声音。

     读诗时,也顺带着读些戏曲,读些绘画……现在想来,那真是我生命中一段葱茏又饶有古意的时光。

      许冬林自谓是一件出土的宋瓷,她的文字也有瓷器的质地,细腻,温润,空灵。她善于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处,月朗风清,低徊着岁月的况味和生命的底色。
      ——江少宾(青年作家)
mmexport1614585749868.jpg

2017年秋,在太平湖畔,参加无为县作协采风活动。

mmexport1614585753303.jpg

2009年,在合肥天鹅湖边,参加省作代会

mmexport1614585757691.jpg

2018年,在黄山,采茶。

mmexport1614585760987.jpg

2019年,《养一缸荷,养一缸菱》签售现场

mmexport1614585765757.jpg

作家影像——指尖

mmexport1614587269728.jpg

     指尖文学像一个迷宫,令人在迂回、兜转、不断突破和不断碰壁中享受着一种既痛又甜的别样乐趣。而创作,其实就是一个找寻自己的过程,但自己到底在哪里?终归是一个谜。有人说作家是在镜子长廊中迷路的人,哪里没有自己那里就是出口,也就是全部的世界。在我的写作经验里,文字无疑根本不能成为向导,带领你之前的预设,顺利抵达某个出口。相反,在叙述过程中,思维和情绪会随着文字本身的流向,不断纠缠、碰撞、否定和推翻,并在不知不觉中,遁入另一种或另一个层面。你得承认这是一种变化,更好或者更坏都有可能,但它的确已不是初时那个空间,而是一个与之重叠并行的,既携裹着纠结和顿悟,又蜕除了原“我”的新“我”,并使“我”化为迷宫的一部分的这样一种全新模式。《在我和我们之间》,便是这样一次自我推翻和重塑的尝试,既混沌繁复,又透彻澄明。

     指尖从苍茫的生活中找到个体的位置和价值,在富有寓意和独特角度中,将我们从生活单调、重复甚至枯燥的一面,引入深邃、曲折、隐秘、细腻、充满诗意和丰富性的另一面。她讲述的不仅是一连串的个人故事,也不仅是遗失的散乱碎片,而是蕴含在叙事中的深度体验和深埋其中的意义结构。
      ——张锐锋(著名作家)

mmexport1614586886173.jpg

工作第二年。

mmexport1614586890302.jpg

碧桃有昼。

mmexport1614586894243.jpg

山中行走。

mmexport1614586898194.jpg

冬日踏雪。


mmexport161458690211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3 16: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旅游文化网欢迎各位作家!1165568832@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0 06:13 , Processed in 0.04930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