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27926|回复: 0

书评|灵魂故乡之扉——评鄞珊《尘间·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4 15:46: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mexport1628927658278.jpg


鄞珊,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二级作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社编辑,广州画院特聘画家。出版作品《日光底下》《画·岭南》《草根纸上的流年》《刀耕墨旅》《雁飞时》《天籁跫音》《闲茶逸致》等7部。

从事非虚构散文创作,作品发表于《散文》《大地文学》等,被《散文选刊》《读者》等转载。散文获得第三届三毛散文奖大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第五届“九江龙”散文奖等;散文集《草根纸上的流年》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一/ 精神分析

      翻目录的时候,见到按章排列,误以为是学术著作或者章回体小说。细读才发现还是散文,各章并无前后联系,方知她用的是“章”字的本义:一曲终了。

      21章的内容按事件的发生地大抵可分为三部分,对应作者生活过的三个地方:广州、汕头、庵埠。广州这块,写了一些市井人物,汕头主要写了一些故旧。庵埠是作者的出生地,主要写祖母,附带有爷爷、父母、四叔、邻里、同学、逃壮丁的堂叔公等人物,还有被海盗绑架并挖去一只眼睛的古医生。

       我们也可以用生、熟来对本书内容进行分类。广州部分是生的,作者似乎没有完全融入这里的生活。潮汕部分是熟的,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一切已渗透到骨子里了。跟白酒的年份一样,广州的生活像新酒,还没有充分的沉淀、发酵;潮汕的生活像老酒,已经过长时间的窖藏,愈久愈醇。广州的生活急促、繁乱,并已经给作者造成了时空的错乱,《我,171208》里面写道:“我开始迷失在体育西路这个地铁站里面。此时的体育西路地铁站是一个会旋转的机器,罩住我,然后不停地旋转,我很晕。我必须在天旋地转中立下脚跟,保持镇静,让大脑停顿。”

      而对于潮汕那段生活,却是充满念想,一切历历在目,不会遗漏每个细节。在《台风》中,她能复述出四十多年前父亲工厂广播的话语。为什么新近的经历记不清,往昔的人和事却历久弥新?她在《失忆症》中解释道:“选择性失忆是心因性失忆症四种类型中的一种:个人对某段时期发生的事情,选择性地记得一些,遗忘某些。”

       正因如此,她在广州的这座大都市中不断寻觅“胶己人”,“把所有人、物略去,我想在广州这方闹市里找到潮汕族群的印记”(《香芹和葱》);“我对我们的族群有着深深的情感,直到我几年后在不远处的‘潮阳簇肉’店找到另一个落脚点,延续了此种潮汕人的情结”(《鱼蛋粉和牛肉粿》)。所以,阅遍全书,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无不是浓浓的乡愁:“我的乡愁,不仅仅来源于故乡,更来源于经历过的人和事,所有善良和善意的过往皆成了乡愁般的记忆。”(《人声和物质的交汇》)有过一定生活经历的人,不难体会这里所说的“乡愁般的记忆”,奥斯卡金曲《Yesterday Once More》被反复吟唱就是很好的说明。
mmexport1628927654859.jpg
       二/文学和史学

       我觉得鄞珊的散文,可以当作历史来读,它们记录这一代人走过的路。她很重视细节,甚至有点琐碎,但一百年后的读者会感谢她的不厌其烦。《流水对账》中记载了1977年退休的祖母的退休工资或曰养老金的递增情况,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从经济史角度看,本书涉及了公私合营、票证制度、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工资物价、住房分配等内容,十分丰富。

       最详细的记载,可能是这个时代的食物,当然以潮汕出品为主。本书提到的海产品有:剥皮鱼、海蛇、斑猪、巴浪鱼、枪鱼、黄花鱼、带鱼、鲥鱼、墨鱼、海虹、海瓜子(薄壳)、生蚝、螃蟹、虾……主食有:粥(潮州话叫糜)、粿条、面、饺子……

      有些记述很有社会学意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修鞋女,她的微信头像却是一个富婆的形象:“一个戴着墨镜、拎着挎包,穿着时髦的妇人,斜倚着一铮亮的豪车,浑身珠光宝气。”(《修鞋匠的几个镜头》)这个时代的人都爱装,各种直播平台和美颜软件则让不少人过足了美女的瘾,装和晒成为每个人生活的核心。细细研究,各个时代的人无不如此,衣服鞋帽、首饰化妆品,都是为了装扮人,只是现代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更好的装和晒的工具而已。法国社会学家马塞尔·毛斯在其《社会学与人类学》中曾讲到,英语中“人”(person)的拉丁文词源是“面具”的意思,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

      三/文体和语言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的范式就不断被改写,从鄞珊的写作也可以看到这种演变。以前散文几千字就算长篇,现在动辄万把字,《尘间·扉》21章,相当于21篇散文,平均每篇约1万字。其次,题材方面也不断突破,如所谓大散文、历史散文、文化散文、鸡汤式散文等,这方面作者倒没怎么掺和,始终只写自己经历过的人和事,这点正如她自己在《后记》中说的“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大部分的作品都可以放进‘非虚构’的篮子里”。

      此外就是去中心化,原来的“形散神不散”基本原则也被放弃了。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我的写作随着文字的深入,已经与之前的主题设置渐行渐远,超越初设主题的写作让外延更广。”我想,这或许才是散文本来应该的模样,散文不是学术论文,不需要推演、举证,像鄞珊的散文,记录、抒写,自有其结构和逻辑,更不需要对这些记忆进行削足适履般的剪裁。《我,171809》《失忆症》等篇章,有点卡夫卡的味道,是作者进行心理探索的尝试,《寻找麦子》也可以归入意识流写作的范畴。

      在使用方言方面,鄞珊在写广州生活这块方言用的比较少,可能考虑读者的语言习惯吧,如潮州话“薄壳”在这里自觉写成“海瓜子”,在写家乡生活时才恢复为“咸薄壳”“生薄壳”。写家乡生活使用方言会多一些,如“朥粕”“腰龟”。“罗滴”应该是指塔糖饼干,20世纪70年代潮汕儿童的奢侈品,我支持作者多用那些精准、鲜活的潮州方言写作。那些难以翻译的土话可能更具有文化人类学价值。

      感谢鄞珊,让我又读了一次文学著作。都市里虽有广厦千万间,书桌恒河沙数,那都是肉体寄居的地方。灵魂的故乡在远方,在那扇“扉”的后面。

      (王少辉,1971年生,广东汕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随笔集《风雨尘泥》《皈依理性》《忧郁的芦苇》《渐行渐远》,学术论著《圣经密码——一部宗教经典的文化人类学诠释》,与人合著《中国名画家全集——李照东卷》,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广东卷·概览篇》。现任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9 16:33 , Processed in 0.0507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