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40407|回复: 0

怡霖:需要消化的文学情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5 09:57: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需要消化的文学情感
——丁一评论随笔集《晓来花片》跋
怡 霖
mmexportb37fa5734d1bc0fe3fb064ccf932b108_1628992361441.jpeg

将恩师丁一近两年来为他人撰写的序跋与评论,整理出20篇辑成《晓来花片》一书,是了却我多年的一桩心愿。“晓来花片”是取北宋著名书法家、茶学家蔡襄《落花》一诗:“何事苍苔数点红,晓来花片落春风。可怜春色兼花尽,今古此情无处穷。”读来觉得意趣横生,故摘句为书名。南京女作家方华敏曾在“中原作家群”以《晓来花片落秋风》作标题,发表了近4000字读后,之后又被“江苏作家网”及一些报刊、书籍转发。古人懂得花开花落自有情,以花入诗是对花最好的念想。把“晓来花片”作为书名,便是这个意思。读文思人,触景生情,温文儒雅回首往事,是一件很暖人的事。


我曾多次作客丁府,吾儿去澳洲深造,行前还为她饯行,并在他家小住。丁一出生在无锡一户殷实之家,枕稳衾温。礼义之家,屈尊就卑。书香学识之家,五车腹笥。妻子温柔淑贤,轻言细语,金声玉韵,蕙心兰质。知我嗜辣,专门给我做虎皮青椒解馋。他的父亲曾开过“西新大戏院”,自民国至“公私合营”。为此,恩师从小耳濡目染,看过许多古戏,又受到慈母影响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潜意识里种下了文化的慧根,朴实厚道的家风更是显露无遗。江南在中国历史上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物产丰饶,人文渊薮。魏末期“正始之音”的代表、“竹林七贤”阮籍在《奏记诣蒋公》有:“群英翘首,俊贤抗足”之说,江南地区是“天下翘首,以望太平”之福地,而无锡则是江南的翘首,多年来GDP总量过万亿元,人均GDP更是全国第一,近3万美元,达到或超出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水平。丁一老师浸染着这块风水宝地的灵气。他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法学和文艺学专业。曾长期在党报任职,一级文学创作员职称,退休后被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暨泰国清迈大学聘为教授、学报主编。长期在教学和文学领域从事散文诗、散文、文学评论写作与文史及美学研究,1974年至今在全国10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大陆、香港、美国、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出版社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丁一散文诗合集》《丁一散文随笔选》《静寂的实验》《丁一美文选》《生命之恋》(中、英文本)《维也纳之恋》《读鸟》《自由之鸟》《不锈的阳光》《超越死亡》《大爱的绝唱》《相知录》等数十部作品集,《丁一散文诗选》(中、韩文版)还作为汉江大学的汉语辅导教材,主编了100多部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文学奖,参加过各种国际文学研讨会。文坛和名利场不同,有时候就像一个怪圈,兜兜转转,有人归隐,有人出山,有人杀出重围后又粉墨登场,同时,也不断会有人驾鹤西去。从这一点上来讲,一个作家如果停止写作,是一件很残酷、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我与恩师相熟十余年,是文坛从量到质重新洗牌的时间段,亲眼目见很多写了不少文学作品的人,却收笔不写了,很多搁笔多年的人,又重新操笔出山。80后现象级作家又相继诞生,90后作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连00后的作家也当仁不让了。这个时间段不停地人来人往、进去出来,文学的梦想,就好像是一些破碎的声音,回荡在芸芸众生。特别是50后那一代,大多作家已被边缘化,甚至已经作古,如史铁生、路遥、顾城等,或者很多作品早已化为尘烟。当然也有不少坚持下来的,如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王朔、叶兆言等,华人女作家如残雪、王安忆、龙应台、严歌苓等,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文坛领军人物、“伤痕文学”创史人卢新华老师。大部分在这一时期被称为“伤痕”的知青作家,都已烟消云散。他们腾挪了、放下了,拂衣袖不留一点痕迹。幸运的是丁一老师除了在高校讲课外,还在不停地笔耕,这二年中,他又先后出版了《青灯札记》(散文随笔集)《丹心》(人物传记)《序跋续集(上、下)》(评论、随笔集)《花落红花落红》(散文诗集),今年又在美国新大陆出版社出版《晓来花片(上、下)》(评论、随笔集),丁一老师的每一部作品集都写得文采汩汩如泉涌,美学理论功底深厚,非常严谨而学术,情感的渲染无不跃然纸上,那些洋洋洒洒的文字力透纸背。生命的美与善,还有骨子里的自信与傲气,在这些文字里一览无余。


我的恩师文化部原部长,“人民艺术家”获得者王蒙说:“你选择了高雅,你必须轻蔑那一切的低俗。你选择了善良,你必须以德报怨,化仇为友。你选择了凭作品吃饭,你就不要再盯着任何头衔与权力。”丁一就是那样的一类作家,我与他很多气息相通。曾与他同为嘉宾参加全国的一些文学颁奖会,也曾应厦门大学出版社邀请,参加我的散文新著《追梦霞满天》新闻发布会,他在致辞中勉励我多读经典文学书籍,丰厚学养,不断积累知识储备,做一个有信仰的学者型文学人,并给我开列了一些必读的中外文学、哲学与美学等难啃的书目,诸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创作的《美学原理》、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还给我寄来一些样书。挚友彭世团读了我的《人约黄昏后》写道:“我无法追寻这样一个生活里跟文学没有一点关系的女性,为什么会跟文学结缘。要说武义是一个有文学历史意义的地方是对的,那里有过孟浩然的吟咏,有朱熹、吕祖谦在那里办过学,近代有湖畔诗人潘漠华。但这些对她究竟产生过影响吗?我有点怀疑。是什么促成她开始写作,或许只有作者本人知道。但我想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她自己丰富的经历,为她储备了丰富的文学素材。”细读文学前辈们的这些话,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读书为文做人。我沿着这样的教导走到今天,得到了人生最大的收获。4年前我们应邀去新疆考察了10天,并请丁一在一所学校作讲课,讲到激动时,台下五六百名师都被他声情并茂的演讲感动,全场竟哭声一片。


近人假托北宋大臣吕蒙正的《破窑赋》:“……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我曾用文字深情描写过我的家乡和我那苦命的母亲:记忆中尚未春耕的日子,母亲叮嘱我多睡一会,代替我的往常工作,牵牛到田埂喝水。而我习惯了早醒,但还是假装酣睡,那时我唯一的梦想只是盼望长大,长大……16岁那年,我怀揣母亲编织的平安袋离开家乡。以茶,米,土三样,母亲特地选了带有红色的碎布包好,一针一线精心缝制。还有一床7斤重的棉被用她自己织就的麻线带子像粽子一样捆好让我背上,挤上人满为患、杂臭熏天的公共汽车,趴在窗口向路旁的母亲道别,待尘土飞扬而去,母亲仍然站在那儿遥望,用衣袖不停地擦拭双眼,而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曾经让我万分厌恶的村庄,让我发誓再也不愿回来的村庄,多少年后,终是成了心头魂牵梦绕的向往。在这个浩劫跌宕的庚子之末,我又走回生我养我的这一方土地。幸好,长辈见到我还会说回来啦。他们是说回来,而不是来了,意味着终究承认我还是这儿的其中村民。尽管我的户口迁往了千里之遥的大城市,但我还是流着这个村庄的血液,受着这方水、这方土、这方气息供养。如今我日行千里,在这条路来来回回,然而再也不见为我朝夕祈佑扬手拭袖的娘……如今我纵然栖居一隅,陋舍一榻,案几一张,羊毫一管,便可双袖生香,流水汤汤。3年前,丁一曾与妻、女儿、外孙女一家,驱车到我老家浙江武义农村,在我姐姐家小住了3 天。循着我所写的那些曾经的苦难,寻找并拣拾着那些早已失落在乡间的过往。他嘱我把这些历史忠实地记录下来,这是人的良知,更是一生挖掘不完的丰富文学素材,把这些苦难全部写出来,留给后人留给文史,一辈子也写不完,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丁一老师也多次在书评中转摘我在散文《温暖的隐痛》中记录下的那个片断:“豆腐渣喂猪长得快,娘在亲戚家赊了两头猪苗。娘对猪的照顾不亚于人,夏天用驱蚊草焚烧,冬日将猪圈稻草铺得厚软,猪便睡得安安稳稳、踏踏实实。果然长势特别,正好半年时间,猪就可以出栏了。娘咬咬牙,卖了两头猪的钱,正好一半清还了之前猪苗的赊本,又再向亲戚要两头猪苗,买一头欠一头,剩下的1/4用来还债。母亲更加早出晚归,农人习惯了大清晨买好豆腐就外出干活,母亲三更起床,磨豆,制作,挑着担子叫卖。娘的双脚一步步重复地踏在石土路上,布鞋的声音沙哑而沉重,娘的双脚没有歇停……”他说我排除了种种复杂而消极的情绪,只是用文字宣泄心中的不平和人性的矛盾,揭示着那些社会现象背后的人文本质。并没有怨天尤人的埋怨,没有让人性倒退,凡斯种种,仅是用淡淡的调子,把那些心酸的往事,定格在异常美丽、生动的江南水乡,感荡在原本的心灵深处。


为此,他先后为我写过7篇序跋、评论,文辞阳光,皆一气呵成,连贯引用众多古人教诲,大有“黄山回来不看山”的感觉。辞藻华丽,风流蕴藉,字字珠玑,韵盈生香,文章随处都散发着汉文字的魅力。他说:没有精神追求的文学是伪文学,表面的经验的文学同样是浅层次的。他认为散文文本是最令人敬畏的一种文体,属于“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文体,很少具有附庸性和观赏性。如何表现本质的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寻找“典型”的美学能力是作家必需具备的散文审美经验,绝非是浅显的文字说教那样简单。散文与哲学一样,为每个写作的人准备。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编撰的《文心雕龙》也有这样类似的观点:“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唯千曲而后工,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留得下去。“唐宋散文八大家”便是最好的见证。如今,无论在专业还是业余的散文作家群中,参于散文文字的管理都已捉襟见肘,显出成色不足。什么时候散文能回归正常的语境和书写系统,如何让文字这个舞动的灵魂活起来,这是作家们必须要进行深度思考的。文学的终极目标直指人心,这是文学的核心,既是作家的资质也是门槛。“四书”之首《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才能清楚明白。我很赞赏丁一睿智的思想,大慧才能揭示问题的原由。古罗马著名哲学家、作家西塞罗有一句名言:“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我们的文化元素里,没有这样的脊梁就会生软骨病,就站不稳。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丁一满腹经纶,总能引经据典,用前人的教诲之言,孔子《论语·学而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当勤奋敏捷,说话却需谨慎。他对父亲社会学或者说哲学的理性认知,感叹“善读书可以医愚”之道,才渐渐清晰、明了起来。让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羲之杯’大运河畔的赞歌全国散文大赛征文”特邀评委,今年6月赴无锡参加名家采风活动,丁一老师拜托我选编《晓来花片》,这是他对我的无限信任与厚爱。在我的文学之路幸有许多邂逅与交集,有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白描,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参赞彭世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北京文学》社长杨晓升,作家资深媒体人余义林,厦门大学出版社原总编陈福郞……恩师丁一无疑在我的生命中不可或缺。文学写作就像一杯酒,让他得到休憩、得到安抚,得到片刻的醉意。这种醉意在他作品中的每一个文字上呈现出来、弥散开来,彪炳着后人。正如丁一所说:“文学重要的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写什么总是比怎么写更重要。文学史对经典的认识,首先是看它对人类贡献了何种经验。特别是许多自带主题、自带题材、自带故事、自带人物的写法,不知浪费了多少写作资源,挤兑了多少文学空间,毁坏了多少人的写作才华。情怀的本质是什么?是价值。价值是什么?是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社会,是人与自然所应该具有的理想关系状态。在理想的关系状态中,人能够实现自己,能够自由地安排自己,能够与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在不断地制造价值、发现价值,传播价值。”为《晓来花片》一书作选编,可遇而不可求,乃我之幸。


诚愿丁一老师每一个日子生机勃勃安泰如意!


2021年8月12日

mmexport185b0b05097145e43d927b6e83a2a161_1628992376885.jpeg
怡霖,原名陈婷筠。祖籍浙江,定居厦门。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家协会副秘书长,鲁院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协书画院艺委会委员,福建省书协会员、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理事、福建省青联委员、无党派人士。著有散文集《岁月追风人》《月上柳梢头》《追梦霞满天》《人约黄昏后》《怡霖作品选集》《梦回花间有呢喃》,诗集《眉眼盈盈处》,书法集《婷筠嬉墨》。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老舍散文奖、福建省文学奖、福建省百花奖、福建省首届、第二届启明儿童文学奖、漳州市百花奖等文学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0 07:19 , Processed in 0.05467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