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74962|回复: 1

赵文俊:深情的王小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8 23: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情的王小丫
赵文俊
mmexport1637248292884.jpg
王小丫生活照

结识王小丫是因为一次采访,她在准备撰写回民支队长篇纪实文学过程中,为青县烈士戴信找到了家人,作为电视记者,我们进行了跟踪采访。每次采访前我都要做被采访人的功课,这次也不例外。在一些资料中我了解到王小丫是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得主,她还曾在香港举办的“我与金庸”全球华文散文征文大赛中,在37个国家一万多名参赛选手中杀出重围。取得前三名的优异成绩。她的文风飞扬灵动,幽默诙谐,自成一格。贾平凹评价王小丫:“人很歪,文章很野。”王小丫号称自己是吃货,去西安拜访贾平凹先生,却钟情于羊肉泡馍、裤带面,寻遍大街小巷的葫芦鸡。她还曾《乘一片桂花糯米藕抵达江南》,与丈夫签订《烤乳猪条约》、《清蒸黄花鱼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王小丫不仅爱吃还爱美,出门不忘涂口红,声称“总要给人家点儿颜色看看。”见到王小丫之前,我想王小丫应该像她代表作《此生,我只愿如花似你》中的黄蓉一样古灵精怪,娇俏可爱。只是这样的王小丫要怎样去把握回民支队这样严肃而厚重的历史题材呢?

那是深秋的一天,天气晴好,在河北阜城马本斋纪念园门口我见到了王小丫,她长发及腰,一袭黑色风衣庄严而肃穆,一抹红唇是身上唯一的亮色。

王小丫怀抱一束鲜花走在人群的前面。他后面跟着青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和青县戴信烈士的十余名亲属及戴庄子村委会的成员。这一行人一起走向回民支队烈士墓园。在烈士墓前,戴信烈士的侄子戴明万长跪不起,泣不成声,他说:“几十年了,我终于找到你了……” 周围的人无不动容。

王小丫说,戴信是青县新兴镇戴庄子村人,回族。如果戴信活着,今年虚岁应该是99了。戴信1939年春季参加了冀中回民支队,1942年6月2日在衡水市阜城县高纪庄突围战中壮烈牺牲,年仅19岁。

戴信参军后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戴信的父亲思念儿子,常常沿着儿子当年参军离家时的那条小路徘徊,张望,盼着能有机会接到有可能回家的儿子。后来老人也意识到儿子戴信可能是牺牲了,他思儿心切,就常常做了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美食,赠与街上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人,按回族人的礼节,通过这样的分享和施舍,就会让自己远在天国的亲人们吃到这份美食。老人去世后,戴信的兄弟和侄子又开始了漫长的寻亲之路,只可惜几十年过去了,戴信依然杳无音信。

在寻访回民支队老队员的过程中,王小丫得到了一本由冀中回民支队六位老兵集体创作的回忆录《八路军回民支队抗日寇》。这本书没有正式出版,印数很少,很难买到。书中记录的的历史事件都是回民支队队员亲历的,作为资料弥足珍贵。这部书字体很小又排版密实,读起来非常费眼,王小丫把它逐页扩印,变成沉甸甸的三大本厚书。在这本书的编者中,王小丫发现了戴树濂的名字,戴树濂正是与戴信出生于同一个村子的战友。戴树濂在书中详细描述了戴信从参军到牺牲的过程,至此戴信的下落终于水落石出。从献县到青县王小丫不远百里,她抱着厚厚的一摞资料找到戴信的家人,向他们说明情况。得知戴信的下落,一家人不禁悲喜交集。

那天,在烈士纪念碑前,青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戴庄子村委会分别将两面锦旗送到王小丫手中,其中一面锦旗上写着“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王小丫说:“能为先烈做点儿事,自己心里感到很欣慰。”

戴信烈士就埋在阜城回民支队纪念园里,这88座坟茔没有名字。王小丫说每一座墓里都可能埋着戴信烈士。

阜城回民支队烈士陵园守墓人王志杰曾向王小丫讲述了戴信和他的战友们牺牲的经过。1942年5月,日军调集重兵先后对冀中、冀南抗日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妄图消灭抗日力量。为粉碎日寇阴谋,掩护冀中军区首长和其它主力部队转移,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率领下,成功牵制日寇主力,却置身于日军包围中。    1942年6月2日凌晨,回民支队进驻纪庄和高庄进行突围,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敌我双方损失惨重,村里血流成河。日军死了300余人,他们清洗尸体淘干了村里的三口井,之后用9辆卡车将这些尸体运走。当时王志杰老人的父亲,当年的老村长王梦北牢记马本斋司令的嘱托,带领乡村们亲手掩埋了战士们的遗体,当时情况紧急,条件艰苦,没有棺木,没有草席,什么都没有,这些年青的生命就永远地与阜城这片热土融为了一体。阜城回民支队纪念园是2018年底王小丫为深挖回支历史作田野调查时来的第一个地方。

秋日的烈士墓园,阳光灿烂,青松翠柏间,券顶的烈士墓粉刷得洁白如雪,纯净的白色一如烈士们纯洁高贵的灵魂。王小丫行走在烈士墓间,大步流星,她语气坚定地向烈士们承诺, “你们放心吧,我一定要把你们的故事写好。”

烈士们在陵园里静默,仿佛他们只是这清幽环境中的一部分,人们只知道他们在这里牺牲了,却不知道他们经历过怎样鲜活的人生。一次次查阅资料,一次次走访亲历者、当事人,王小丫知道他们的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她感动。她向我们细细讲述了烈士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埋葬在这里的烈士最大的才30岁,最小的只有15岁。刘子风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女学生,美丽聪慧,她是回民支队抗战剧社成员。她本来不叫这个名字,因为脱离衣食无忧的家庭去闹革命,别人叫她疯子,她索性颠倒过来,给自己起名叫刘子风。

王小丫从手机上搜出一张黑白正面人像照给我看,那是一张十几岁男孩儿的脸,天真烂漫,稚气未脱。这名烈士的名字叫丁天真。丁天真是家里的长子,1938年11岁的丁天真参加了冀中回民支队抗战剧社,担任舞蹈队演员,牺牲时年仅15岁。许多年以后,丁天真的妹妹丁忠琦已经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了。她来到回民支队烈士墓园祭奠哥哥,在墓前放声痛哭,“大哥,我来看你了…….”88座坟,她不知道哪一座坟里埋着自己的哥哥,就在每一座坟上哭一阵,重复着同样的话。88座坟哭下来,天已经黑透。

马庆功是马本斋的族侄,曾经奋战在冀中回民支队。1993年马庆功去世了,他的骨灰被分成了88份,和回民支队的烈士们合葬在一起……

秋日的原野有着些许梦幻色彩,白杨树的叶子蝴蝶般轻舞飞扬,纷纷飘落。宋代风格的小镇在车窗外渐行渐远。返程的路王小丫无心看风景,她的思维意识都被回民支队占据着,言谈话语间尽是回民支队:“有一名回民支队的战士小名叫银儿,他的母亲日夜思念他,不知道他牺牲了。有一次她正在做饭,听到外面泥房的人说泥儿,她以为银儿回来了,立刻冲出去……”

   王小丫真情的讲述让我对回民支队有了全新的认识。相信每一个听过她讲述的人都会被深深感动,对回民支队充满由衷的敬意。只是我的心中有着些许疑惑,这是那个王小丫吗?比如,她在描写贾平凹时这样写“那年14岁的他穿着家编的草鞋,戴着一顶飞了边边儿的烂草帽,留着漆黑的盖盖头……他看到商场里吊着的香肠,认定那是加工过的胡萝卜……” 在另一篇文章里,她写公公烙的饼,说“算上嘴唇有三层。”如今,她的幽默风趣哪里去了?只是在一次提到马本斋时王小丫的幽默天性才灵光一闪,显得有点儿兴奋。她说马司令头发少,平时总戴着帽子,剧团的小鬼们调皮,就总是千方百计趁马司令不注意把他帽子给摘下来,大家开心大笑,马司令也不生气。这样的马本斋不再是以往故事中描写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一个普通人。王小丫说她就是要在书中描写一个真实的马本斋,还原历史的真实。只是随着战争年代的远去,了解马本斋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一次她提到马本斋,有一个孩子竟然问“马本斋是一个饭店的名字吗?”这让她哭笑不得。作为一名作家,一名马本斋的同乡,王小丫觉得自己有责任让马本斋这个英雄的名字永远流传下去,而她要记录的并不仅仅是马本斋个人,回民支队的每一名战士都是英雄,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她要记录的是这个英雄的群体。

结束一天的采访,暮色中王小丫的丈夫老魏接她回家,接过她手中的行李,老魏只是冲我们淡淡地笑笑。王小丫赶忙解围:“我老公常年在野外工作,总是接触固定那几个人,见到生人有点儿害羞呢。”

回民支队健在的战士遍布祖国各地,为了寻访到这些老战士,王小丫常年奔波在外,他和家人总是聚少离多。

每次出门,王小丫年迈多病的母亲总是数着女儿回来的日子,盼着她回家。如今母亲与她阴阳两隔,她说母亲再也不会等她回家了。

重阳节102岁的冀中回民战士马和璧老人走了,王小丫说“老人光荣归队了!”去年的这个时候他们还有过祖孙般的温暖拥抱。健在的回民支队老兵年龄都在九十岁以上,风烛残年,在世的人会越来越少了。王小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自己要和时间赛跑,要寻访尽可能多的回民支队队员,留下他们的故事。

每次寻访到老兵,她都要和这些老战士进行深入地交流,用手机进行录音、录像。她还为健在的老英雄们采了右手手印。右手,挥舞大刀、扣动扳机的杀敌的手。王小丫让老人们五根手指叉开,印出来的手印很有气势。每找到一个老人,她总是亲昵地依偎在老人的身旁合影留念,好像找到了失散许久的亲人。

结束那次采访几天之后,王小丫又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开往江西。接下来她还要赶往湖北。此时正是疫情高发期,她不顾家人的阻拦,毅然决然。

王小丫说:“太容易的事不值得去做。” 生活中的王小丫只是个普通人,她曾遭遇过父亲早逝、单位倒闭的困境。日复一日地外出寻访,各种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些都靠她四处化缘来解决。终日奔波在外,王小丫所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她常常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赶到入住的地方,脸顾不得洗,灯都来不及关,累得倒头便睡。不仅如此,寻访过程中她有时还要面对个别人的不解甚至攻击,可是无论什么都无法阻拦她前行的脚步。

言谈中王小丫爱说“我们”,我问,还有谁呢? 她笑笑,“我就是我们,一个人就是一支部队,一个人的长征。”在一次远行前,王小丫让陌生的旅人帮她拍下了孤独的背影。她一个人拖着两只大箱子,肩上是双肩背包,包里还插着两桶瓶装水。她的长裙下是一双平底运动鞋,这双鞋能保证她旅途中脚步轻快,健步如飞。她一个人走遍大半个中国去见老兵,找资料。一个人坐在异乡的小店里喝粥。一个人拉着箱子行走在一条又一条陌生的街道上。她的足迹追寻着回民支队老兵的生活轨迹,曾到过延安、兰州、开封、山东,黑龙江等地,至今已寻访到了二十几位回民支队老兵。

2021 年4月份王小丫从献县出发来到石家庄,从石家庄坐飞机又到了新疆石河子,从石河子离开后又先后到了博尔塔拉、乌鲁木齐,西安,烟台。这一趟行程历时近一个月,行程两万里。

在西安,王小丫见到了回民支队女战士马岚。马岚已经是97岁高龄的老人了,依然精神矍铄。王小丫亲切地叫她“马岚奶奶”。马岚当年是回民支队抗战剧社的成员,突击战之后马岚跟随回民支队奉命来到延安,她与幸存的三十几名剧社成员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在这里她和著名歌唱家王昆、郭兰英等人成为校友。

在延安,王小丫走进当时鲁艺所在的桥儿沟旧址。在延安南面的甘泉县,她走进回民支队战士们当年开荒时亲手打下的窑洞。触景生情,王小丫说,她感觉当年革命志士的学习生活场景似乎就在眼前。这次寻访中王小丫意外发现蒙古史诗《嘎达梅林》的挖掘和整理者陈清章曾在延安鲁艺学习,而陈清章也是回民支队成员。

2021年10月末,王小丫来到了江西乐平,见到了92岁的回民支队东北分支(沈北支队)老兵张文涛。当年在回民支队,张文涛的团长就是原籍献县本斋村的马庆功,张文涛曾给马庆功当过通讯员。张文涛老人非常重视与王小丫的这次会面,他穿上了军装,胸前悬挂了几十枚金光闪闪的勋章。王小丫说,张文涛老人在江西可是名人,他曾在2009年国庆节代表江西受邀北京天安门观礼,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还享受了国宴的荣光。

在王小丫寻访的回民支队老兵中,既有共和国的将军,又有在家务农的普通老战士。她还千方百计联系上了一些去世的回民支队老兵的亲属。寻访中王小丫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带给她的惊喜。王小丫说,许多人总是认为回民支队这支英雄的队伍是由回族战士组成的,其实他们中大多数人是汉族战士,后来还有了日籍战士。这些日籍战士是回民支队中一批特殊的群体,人们叫他们“日本八路”。他们是俘虏过来的日本兵,经过回民支队的教育而觉醒,也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他们中有些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日籍战士和回民支队的战士们并肩战斗,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着。

回民支队是一支被毛泽东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的英雄队伍,王小丫要讲述的不仅是他们的英雄故事,她所要展现的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她要记录的是中华民族一段不屈不挠的战斗历史。她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着。

2021年深秋,王小丫登上南下的列车时,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她说:“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加持,感觉自己长了一亿条大长腿。”武汉是王小丫此行的最后一站,在那里她采访了96岁回民支队老兵同时也是共和国中将的张书坤,回到家乡后,已是初冬季节。长途奔波,每次出远门寻访回到家,王小丫总要病一场,这次也不例外。刚回到家,王小丫就累倒了,她声音嘶哑,头昏脑胀,两腿发软,她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还有下地行走的能力。可是等身体渐渐恢复,她又在计划下一段行程。

王小丫是一个人在战斗,却又不是,还有那么多人在默默关心、支持着她所做的一切。2019年11月王小丫在互联网发出了一封寻找回民支队老兵的公开信。她的情真意切很快引起了一位曾在献县本斋回族乡工作过的老领导的注意,他和王小丫一样对回民支队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位老人是公开信发出后第一个拨通王小丫电话的人,他说“我愿意为你提供尽可能做到的帮助。”

2021年6月,王小丫从新疆寻访老兵后辗转来到西安,在西安她要去拜访贾平凹先生。那天,她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迈着病中轻飘飘、软绵绵的步子推开了贾平凹工作室的门。早知道她在准备写回民支队,贾平凹说她“耐得住颇烦”。“颇烦”就是耐得住寂寞。当贾平凹问到王小丫写作回民支队的情况时说,这工作是很辛苦。寻访回民支队老兵的途中,王小丫几次累病,看到她疲惫虚弱的样子,贾平凹先生颇为感动。当王小丫带着家乡人的嘱托,请求贾平凹为家乡的善人桥题字时,贾平凹欣然应允。

抗战结束后,回民支队中的日籍战士都回到了日本,他们回国时对中国依然依依不舍。王小丫说这些人如果活着,差不多也有九十多岁了,她很想见到他们。著名军史专家、日本问题专家同时也是作家的萨苏在得知王小丫的想法后决定帮助她寻找这些特殊的回民支队战士。

王小丫,世人只津津乐道于她的诙谐风趣,却往往忽视她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见到王小丫之前一直以为她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妙语连珠,机灵可爱。了解了王小丫之后感觉她更像三毛,快人快语,洒脱不羁,一直行走在追梦的路上。为了梦想王小丫义无反顾,一往情深。她说,《回民支队》是一部大书,哪怕付出五年、十年的时间,甚至毕生的精力自己都要把它写好。王小丫说这话时一脸严肃,那一刻,我觉得她是一名战士。

作者:赵文俊 ,沧州市作协理事, 沧州电视台《美丽沧州》栏目主编,二级导演。

发表于 2022-3-26 20: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老乡小丫。愿王姐多出大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6:40 , Processed in 0.05243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