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84142|回复: 0

张士旺:勤劳的母亲菩萨的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5 10: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母亲92岁高龄去世,在农村乡俗算“喜丧”,但我们做子女的却“喜”不起来,尤其是从殡仪馆捧回母亲骨灰那一刻,想到再也见不到可敬可爱的亲娘了,我这已是古稀之年的长子,仍止不住泪如雨下。

母亲是勤劳的,为养育子女,真是吃尽了苦头。母亲有颗菩萨的心,在自家生活拮据的情况下,仍接济过无数的人,甚至无亲无故的人。所以,她老人家去世时,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自发为她送葬的人绵延一里多远。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小时候我们生活在农村,靠大人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养家糊口。那时候,父亲在公社企业任职,名义上好听,是个干部,可农民性质决定了每月工资是铁打的24元,刨去自己吃用就所剩无几了。为了供我们兄妹五六个吃饭上学,不识字的母亲只有拼命苦工分。新社会的农村虽不歧视妇女,但生产队农活有重有轻,有体力活有技术活,重活技术活工分自然就高些,但重活技术活一般妇女做不下来,大多是男子去做。因此,妇女干一天活记六分工,男子干一天活记八分工。为了多挣些工分,母亲经常向生产队长要求做男子的事情。时常长了,队里习惯了,后来每天分工,不用母亲讲,队长就按男子事情给母亲分工。所以,那时候苦活重活如罱河泥、挑河工、交公粮、挑把打秧,母亲样样干得来。至于技术活如耕田、耙田、打场、扬场什么的,母亲也件件能做。

那时候,生产队干活都是集体行动。如插秧、锄田、割麦、挖萝卜什么的,都一溜排人集体做,具体到哪个人做多做少不太容易看得出来。因此,常有人“磨洋工”,出工不出力。可母亲在生产队干活从不护力,脏活苦活争着做。她常说:“牛扣在桩上不用也是老。”就如薅秧(给水稻松土、去除杂草),正常情况下一人6排秧向前薅,母亲不但薅了自己面前六排秧,还常帮两边的人代薅一二排。一个队里的人,都知道母亲勤劳能干且不计较出力,因此,都愿和她靠一起做事,尤其一些体力弱、技术差的人常有意靠在母亲身边干活,以沾沾光。母亲的做事为人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和尊重,多次被评为生产小队、生产大队积极分子,甚至还有一回被评为人民公社积极分子。

我们家是人多劳少,加之父亲在公社农机站上班,家中仅靠母亲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分口粮,所以年年出工分钱。母亲常对我们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她要求子女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努力长本事,长大做个有用的人。为了养家糊口,她自己更是千方百计学“手艺”。我们家是临河而居,河边每年出产千把斤芦苇,以前都是当柴禾,烧锅煮饭了。为使这些芦苇增值,母亲在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之余,学会了编织芦苇用品的手艺,编织芦席、斗篷、箩筐及囤粮食用的摺子什么的,拿到公社集镇上卖。家中的芦苇用完了,编织也就结束了。于是,母亲又学起了做豆腐。俗话说,“世上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母亲做豆腐吃的苦,真是难以想像。一般是吃过晚饭后,母亲便用陶罐盛五六斤黄豆放满水后放进灶膛,利用灰烬余热泡豆子。凌晨2点多钟便叫醒我帮她一起磨黄豆。个把小时豆浆磨好后,我继续上床睡觉,然后,母亲一个人吊浆、煮浆、点卤、压浆,天露鱼肚白时,20来斤豆腐就做好了。天大亮了,母亲便将切成方块的光滑鲜嫩、状如凝脂的豆腐放进盛有清水的两只小木桶里,让我挑出去卖。母亲便参加生产队做早工去了,两个小时左右,豆腐卖完了,我回到家吃了早饭便往学校跑,赶去上课,母亲则吃过早饭再上生产队的上午工。

由于母亲善于持家,勤于手艺,我们家日子比左邻右舍的要好过些,不但能吃饱肚子,而且小姊妹都能上学读书,过年了,我们兄妹几个还能穿上一身新衣裳,引得村里小伙伴很是羡慕。

在那挣工分年代,我们家由于人多劳力少,生活不宽裕。但母亲天性善良,仍不忘接济他人。家住洪泽县乡下的二姨娘家,不但人口多,而且我的二姨夫身体不太好,不能做重活,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了。每年青黄不接时,母亲就十天半月的让我借个自行车,背上些玉米、大米,甚至萝卜、山芋什么的送去。

对待不相干的人,母亲也乐于帮助。我们生产队有一户中农,因成分不太好,加之老婆常年病歪歪的,家庭经济十分拮据。一年春天,不到50岁的中农老婆因胃癌终于去世,留下了丈夫和一个独生女儿。母亲说“救急不救穷”,特地拿4块钱让我送到这中农家,让他能有钱买供销粮度春荒。

有一年春二月头的一个晚上,母亲睡觉前照例到猪圈去看看猪食吃没吃完。走到猪圈旁,忽然听到一阵阵扯柴禾的斯斯声。她循声搜去,原来是邻队一位年近八旬的陈老爹正在我家玉米秸秆堆上扯秸秆呢。母亲上前拍了拍陈老爹躬着的背说:“陈大爹呀,家里没柴禾啦?”陈老爹看到我母亲站在他身旁,尴尬万分,哆哆嗦嗦说道:“实在对不起,明个早饭没得柴禾烧了,这才不顾老脸的。”然后摸起地上的绳子就准备走。母亲说:“你老两口日子过得紧巴,不容易呀。年纪大了背不动,晚上天黑也望不清,这样吧,我叫伢子给你背些过去。”母亲便叫我背了几十斤玉米秸秆为陈老爹送去。临走时,陈老爹千鞠躬万作揖,连声念叨:“好人好人,你是活菩萨啊!”那年春天,母亲先后三次叫我送柴禾给陈老爹家。

她说,“宁救穷人一口不救富人一斗。”人家有困难就帮一把,这是帮人过坎,是积德。
mmexport1638697115356.jpg
       张士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淮安区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业余创作,目前已有1200余篇散文、随笔、小说等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级各地报刊,先后出版散文集二本、游记一本。曾获得“淮安市好文章”、《当代游记散文大典》等各类主题征文一二等奖30余次。2016年、2018年,二次获得淮安区“十大魅力老人”(有为老人)提名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6 05:35 , Processed in 0.0712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