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63222|回复: 1

骆洪宾:故乡的文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5 23:10: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mexport1646493208680.jpg
        骆洪宾,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新华日报》《中国散文家》《文学百花苑》《青年文学家》《西部散文选刊》等报刊及网络平台。获得淮安区第二届袁鹰文学奖、第四届华夏散文三等奖,首届“羡林杯·生态文化杂志社征文”三等奖,作品入选第三届中国散文精选300篇、“遵义杯”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



文渠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老城内,蜿蜒曲折,源远流长。站在城中心的镇淮楼上极目远眺,一条亮晶晶的水路,宛若银龙盘旋。侧耳聆听,水声潺潺,似乎在娓娓诉说近两千年来那动听的淮上往事。

文渠的形成,与淮安建城的历史有关。淮安古称山阳,山阳作为地名,始见于《三国志》,时为黄初六年(225年)。此名之产生当比这更早。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出于春秋争霸的目标,统兵伐齐。为解决运兵屯饷的问题,开挖中国大运河最早河段——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因沟水高,淮水低,舟船至末口无法入淮。于是,夫差命士卒“筑堰于北辰”(明天启《淮安府志》)车坝入淮,使当地的人口、市容、经济得到逐步发展。到了秦汉之际,此地已成为一个大邑。

大诗人白居易在《赠楚州郭使君》一诗中描绘了当时淮安城的状况:

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黄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当家美事堆身上,何啻林宗与细侯。

每个城市都有城市河,城市河都是与城市同时产生的,甚至出现在建城之前。也就是说,一般先有河,后有城。文渠,大概也是如此吧?文渠之名,最早出现在天启《淮安府志》上。文渠一名不是淮安独有,清河县、阜宁县等也都有文渠。但是,将多条城市河统称为文渠并有专门志书的只有淮安。

文渠有一部独立的渠志,可惜我没有细读,因此对它的历史知之不详,约略可说一点的只是——淮安有旧城、联城、新城,水源则由旧西水关矶心闸引运河水入城,水流分别出旧城北水关,由联城入新城,出新城而后东入涧河;出巽关经龙光阁入涧河。水关引水入城,流贯城里四方,使淮安三城可以“内外通舟、泄三城水”。它被称为“一郡风气,血脉所关”。自清光绪戊申年(1908年),淮安三城的河渠因为纵横交错,便统一称为文渠。新校对的《淮郡文渠志》前言云:“文渠总长3168.4丈,约合10561米,21华里。”



文渠,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

儿时,曾经在文渠边上住过一段短暂的时光,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每天清晨,在漫天的霞光中,文渠上的阵阵清风和淡淡雾气飘过千家万户,把这座古城从睡梦中唤醒。此时,渠边人家纷纷推开临水的窗棂,小巷古宅门前有默默扫地的老人,早起的买卖人穿行于渠的两岸,水中运送货物的小木船来来往往,石码头上响起汲水浣衣的水声,这就是文渠边旧时生活里最鲜活的小景。

春夏秋冬四季,文渠是古城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晨曦在渠上妩媚,柳枝轻展腰姿曼舞婆娑,几座石桥静卧,周边古亭争相出镜。渠边看落日,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晚霞在西天流淌,醉若胭脂,粉墙黛瓦的民居笼罩上一层淡淡的红晕,流动的水面上闪烁起耀眼的光芒。文渠落日圆,曾经的辉煌都是历史,感悟的是灿烂后的平静;春和景明,几位好友相约,坐在渠边的石凳上谈古论今。看云卷云舒,桥影倒映水中,一切皆成画卷。听流水淙淙、巷中传来的小吃叫卖声,好似天籁之音萦绕,岁月是如此静好;雪花飘舞之际,独自一人在渠边漫步,或吟诵古人描写雪景的诗句,或回想与渠有关的神奇传说,或思考人生的过失和成就,浪漫的情愫伴随雪花一起飞扬……

我的母校新安小学,背倚文渠,西北角上就是文渠入水口矶心闸,人们俗称“小闸子”,始建于明嘉靖年中。少年时,处于一个特殊的年代,上课时间少,学工学农时间多,每个班级在校园里都有一块蔬菜地。每年的夏天,我们男同学经常利用课余和劳动后的时间去闸塘里游泳。运河水自水关入城,流进文渠时有訇訇的水声,几十米处都能听到。由于入水口的流量大,速度快,闸塘的宽度又大于渠的宽度,就形成了一个个回流漩涡。人漂在水面上,不用着力而自然旋转,给人一种很奇妙的感受。闸塘里的水急速向东方流去,过红桥后,水势就渐渐地平缓了。

旧时,文渠水经久不息地流淌着,荡涤污秽,供汲饮,备火灾,舟楫通达城内外。20世纪70年代前,还没有自来水。那时,城里的百姓人家不论富贵贫穷,都备有大水缸和挑水的木桶。一年四季,去文渠挑水回家来吃用,是流传千年的习惯。文渠是自然活性水体,流水而不腐。但是,吃的水很讲究,水倒入水缸后,要放入明矾搅动,过滤净化水的质量。水缸里沉淀下来的污垢,过几日就要清除干净,俗称“刷水缸”。日常用的水,就省去了这个过程。挑水,是每一户人家的大事。于是,有了专职挑水人这个职业,也叫“挑水工”。他们专门为大户人家挑水,每担水的价钱按路程远近而定。平常百姓人家都是自己挑,花不起那个钱。当年,我挑水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每年的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的水缸都要满,这是传统的习俗,取一年到头幸福美满之意。

傍晚时分,文渠的石码头上就会排起长队,挑水人的号子声响彻街头巷尾……



在这座古城里行走,一条渠或许不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如果加上悠久的历史起源、浓厚的文化积淀、人人皆知的神奇传说、景致独特的自然风光、风格迥异的桥梁文化,是不是就牵动了你的脚步?

由于方便交通的原因,文渠上桥梁众多,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有桥梁55座。它们大小不一,或平形,或拱状,古意悠然。有砖砌的拱形桥,如软腿桥、大圣桥;有砖做桥基木板做桥面的砖木结构桥,如草桥、红板桥、小吊桥。而且,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名字,都含有各自不同的寓意,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在流淌的岁月里,这些桥或许在讲述一个神话故事,或许在祈求人的平安富贵,或许在彰显当地的文风,或许在歌颂四季中的风花雪月……

文渠从八字桥掉头南去至兴文桥,兴文街与胯下街在此交叉。此处,有以“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故事为背景的一处景观——胯下桥。韩信年轻时曾受过“胯下之辱”,这个故事早已为国人所熟知,他忍辱负重、能伸能屈的精神,为后人所称颂。若干年前,胯下桥古迹横跨于文渠水之上。后来渠水几经变迁,该处已无桥可寻了。如今,仅留存木质牌楼一座,匾额上书“胯下桥”三个绿色大字。外地游客来淮,都会到此一游。现代作家、诗人、书法家陈运和云:

这座桥短得令人吃惊,却使我一直从童年读到现在,也没读完,余味无穷。坎坷与平坦都是人生,不必问历史,不必问韩信,长靴踩出的一段文字永不磨灭,终将留给淮安,留给子孙。

“称娘桥”,位于东长街上,桥栏上有多幅石刻孝母图。据说古时候有一户人家,父亲死后,两兄弟分家,各居于桥的两端。兄弟两人商定共同赡养老母,半年一轮换。为了检验母亲在谁家吃得好、喝得好、住得好而体格健壮,约定每次在桥上称母亲的重量,变重则为孝,变轻则为不孝。后人为了纪念两个兄弟的孝心,称此桥为“称娘桥”。此桥引无数行人驻足观看,一段孝义动天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淮安河下古镇人,他在写作时将家乡许多神话传说和名胜典故融入小说《西游记》中,淮河“水猿大圣”无支祈成为孙悟空原型,大圣桥和桥侧大圣庙是孙悟空封为“齐天大圣”的由来。大圣桥——即为“水猿大圣”纪念遗址。

珠联璧合桥原在桂花门之西文渠上,玉器巷南端,为水陆要津。光绪八年(1882年),清理好大八字桥南渠道后,小舟可直至桂花门。后来,重建珠联璧合桥,小舟即可直至西水关。男女婚姻,珠联璧合。桥用此名,寓意深远。



文渠经过41条街巷,百姓人家临水而居,择水而憩,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儿女,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渠两巷”文化。

大圣桥向南至八字桥,是古城的核心区域,也是最繁华热闹、展现文渠风采的绝佳之地。龙窝巷和驸马巷,两巷夹一渠,一渠连两巷,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浪漫的江南水乡景象。许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撒落在岸边。一些大户人家的古宅大院,深藏在这大片的明清建筑群中。西岸,有李氏宅、高氏宅、驸马祠旧址、吴志良宅、周恩来故居;东岸,有济既院旧址、丁澄旧址、王遂良宅、龙窝楼、谭氏宅等。在这种物质和精神相融的古宅里,能感悟到一条文渠的文化向度和人文内涵。渠边的这些小巷中,一直流传着许多神奇故事,有孙卖鱼得道成仙、水母娘娘私生子独眼龙跳井逃跑、宋太祖赵匡胤率领禁军攻克楚州(今淮安)后曾经下榻此地……

周恩来总理故居,位于驸马巷中段,文渠从东门前缓缓流过。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这座院落东侧的一间屋子里。1910年春,12岁时随伯父一起离家去东北求学,此后便再没有回过故乡。但是,文渠他还记得。1960年他接见淮安县委领导刘秉衡同志,回忆童年生活情景时说:“文渠还有水吗?小时候我常坐小船到北水关,到河下玩,河下那时候可热闹呢!”由此可见,文渠给这位伟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文渠相伴随的是一批百年老店,以酒楼、浴室为多,淮安人把这些地方当作主要的社交场所。清同治十年(1871年)创建的“震丰园”饺面店,在八字桥东,经营馄饨、锅贴、糖粥及大众菜点。店里的馄饨,选料、配料讲究,皮薄、馅嫩、味道鲜美,不少外地商旅慕名而来品尝。后来,分店遍布江南各地。老淮城饭店,古名广盛园,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坐落在古代淮安文脉中心淮安府、府学之间。1762年春,传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在随行官员的陪同下私访该店,品尝到根根清清爽爽、面汤清澈见底、香味扑鼻的面条,欣喜异常,遂赐名“天下第一面——阳春面”。于是,阳春面之名传遍大江南北。沂泉俗称“八字桥浴室”,位于八字桥南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传统洗浴场所。其精美的青砖黛瓦八字门楼,彰显出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镶嵌门楼之间的“沂泉”二字由乾隆朝内阁中书、宫廷画师徐扬所题。

文渠边,小桥流水千载;店堂中,淮语乡音依旧。



如今,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文渠的一些功能已经失去了,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近几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造文渠,渠水更清了,渠道更流畅了,渠边的树木更绿了,渠上的石桥更美了,旧貌已换新颜,成为外地游客观赏渠景和寻访古迹的打卡地,成为当地市民沿渠散步、健身、休闲的最佳地点。

故乡的文渠,笑看世间人和事,静观沧海变桑田!

发表于 2022-3-6 21:51: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些文渠图片上来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6 06:47 , Processed in 0.06125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