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19772|回复: 1

贾兴安:黄巾军的崩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4 16:11: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mexport1654331206051.jpg
     贾兴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发表文学作品650余万字,出版文学专著16部,作品多次获奖、转载或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欲草》《黄土青天》《红妹蓝妹》《县长门》《庄园秘史》《啊,父老乡亲》《风中的旗帜》,散文随笔集和长篇报告文学《村庄里的事物》《乡村,颠覆的记忆》《万物的表情》《周恩来与邢台大地震》等。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这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的章目。
  在这里,作者罗贯中以文学的表现方法,简约描述了“黄巾”造反的起因,其影响巨大,传播力甚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初看这一章目,就很想知道“斩黄巾”的英雄是谁?他们都立了什么功?读完该章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个英雄初次会面,在桃园中结拜成为“生死”弟兄,后奔赴镇压黄巾起义的战场,且首战告捷,崭露头角,由此拉开了他们南征北讨,致使东汉瓦解“三国鼎立”的序幕。
  似乎是,有了黄巾军的“天下大乱”,才促成了“桃园三结义”。
  这也难怪,生于明末清初的罗贯中,以当时的价值尺度和道德判断,把黄巾军视为“贼寇”,将“斩黄巾”者视为英雄,也无可厚非。但是,他为塑造刘、关、张的高大英雄形象,开篇就拉拽出他们是“斩黄巾”的“英雄”而“首立功”,则与实事谬之千里,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读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事实是,黄巾起义时,刘备才二十三岁,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组织了一支地方武装抗击黄巾军,关羽和张飞在他手下当兵,实在是各路地方豪强组建的“义勇军”中微不足道的一支。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刘备靠皇室宗亲的关系,才当了个县令,可见并无多少战功,关张二人就更别说了,“跑龙套”而已。当然了,罗贯中是小说家,所写《三国演义》是“演义”,已经说清楚了,不必当真,当文学作品来读即可,尽管它被列居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可见,发生在东汉末年,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黄巾军大起义”,被著名的历史小说家罗贯中当作创作这部巨著开篇的“药引子”,是多么值得记载和怀念,而且具有深刻影响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啊!可谓惊天动地,震古烁今。
  说到黄巾起义,必须先让张角“闪亮登场”。
  张角和黄巾军以及黄巾军起义是并列在一起的,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除历史教科书上说他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黄巾军领袖”之外,罗贯中还在《三国演义》里对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罗先生的这种说法,可能比史料记载更详细,更通俗,因此“读者群”庞大,影响极广。流行于广大青少年间的网络游戏《三国杀》、《三国群英传》、《三国战记》等等,几乎都把张角的“角色”设计成面目狰狞的武将,技能是“闪电”、“雷击”、“鬼道”,一副妖巫的形象。这或许都是软件设计者从这部名著里得到的启发吧。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被“妖魔化”的张角,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家庭出身和成长背景如何?
  正史记载和罗先生说得都不错,张角是巨鹿郡人。
  但问题是,当时巨鹿郡的区域面积很大,从秦代就有这个行政区划了,是大秦帝国“一统天下”后在全国开始实行“郡县制”所设置的三十六个郡之一,管理范围极广。辖区面积大致在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地区,包括今石家庄市东部大部分县、保定市东南部分县、邢台市大部分县、沧州市大部分县、山东省德州大部分县和邯郸市东北部分县,累计三十余县。郡府的治所在巨鹿城,也就是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西南的平乡镇。导致秦朝灭亡的那场著名的“巨鹿大战”,就发生在这里,使得项羽创作出“破釜沉舟”的传世佳作全歼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到了西汉时期,巨鹿仍为郡,但管辖范围缩小了,下有二十个县,至东汉末年,也就是《三国演义》开篇以张角“黄巾大起义”的时代背景之时,巨鹿郡属冀州,领县十五个,辖廮陶、巨鹿、杨氏、任县、南和、广宗、平乡、南?、鄡、下曲阳、广平、斥章、曲周、列人、广年,治所在廮陶。
  所以,说张角是“巨鹿郡人”,等于按现在的行政区划,说他是“河北省人”是一样的,等于你对人说你是“北京人”、“广东人”似的,没错,但不具体,等于白说。
  那么,张角到底是哪里人呢?就是说,他的出生地或者说家乡所在位置,是在现今的什么地方?最起码,要具体到县以下吧。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钜鹿县,秦置,汉因之,即今直隶平乡县治”,又“钜鹿郡,秦置,治钜鹿县,即今直隶平乡县治”(治,即治所,县城所在地)。以上二说,均说明秦汉时期的钜鹿郡、钜鹿县的治所都在今天的河北省平乡县。据1999年版《辞海》第1311页记载:“张角钜鹿(今河北平乡)人。”所以说秦汉时期的钜鹿并非是今天的巨鹿县。又据《资治通鉴》记载:“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初,钜鹿张角奉事黄、老,以妖术教授,号‘太平道’。”叶桂刚、王贵元所译白话《资治通鉴精华》注解中说:“钜鹿,今河北省平乡县南。”由此可见,东汉时期的张角就是今天的平乡县人。南京高级陆军学校1984年使用的由翦伯赞编著的历史教科书上记述:“张角是钜鹿(今平乡镇)西北11.2公里人。”据此说法测量地理位置,再参考历代传说,应为今平乡县油召乡第二疃村一带。
  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的大地和田野上,物也不是人也非了,昔日辉煌的城郭连同古人的经历,早已如尘埃落入泥土不见了踪影。再探寻和追究张角的出生地已不再重要也没有意义。我们只是试图在张角生活过的这个可能存在的地理坐标上,重现他“出世入世”,创建黄巾军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
  这是一座小城,现在当然是埋在河北省平乡县油召乡第二疃村一带的地下深处了,那时,这里是巨鹿郡的政府所在地,名为廮陶县。就如同现在的河北省会驻石家庄市,巨鹿郡的治所,在廮陶县。
  张角肯定不是个农民,应该是在城里出生的。罗先生说他是个“不弟秀才”,证明他从小就上学读书了。当时的启蒙教育,只有私塾,一般人家,尤其是在贫瘠的乡村,没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是没有钱上私塾的,所以张角家一定不算穷,绝不是靠种地为生的。史书上说他是“郎中”,罗先生又说他“入山采药”,可见张角是个医生。那时候医生可不是想当就能当的,一般都是祖传的“门里出身”,不然谁能相信一个年轻人会治病?因此,从小读书,而且“学问不小”,能读懂艰涩深奥的《太平经》,还能发挥性创造出“太平道”的张角,一定出生在一个开有诊所的中医世家里,家境还算殷实。
  张角的父亲叫张俊,母亲贾氏,在巨鹿郡治所廮陶城的南街,开了个诊所,兼有药铺,店号“济世堂”,靠采药行医为生,吃喝不成问题。除大儿子张角外,还有老二和小三,分别叫张宝和张梁。张角懂事以后,张俊送他去私塾读书。张角很聪明,是那一帮弟子中的佼佼者,经常被先生赞赏。
  踌躇满志的少年张角发愤读书,满怀憧憬,想以后考取“太学”获得功名,但残酷的现实却事与愿违。
  东汉末年,还没有实行“科举制度”,当时的教育状况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就是太学,私学就是私塾。进入政府开办的太学,有三个途径:一是官宦弟子可以直接进入;二是由州、郡、县里推荐;三是由私塾学成后报考;名曰“察举制”。也就是说,一般的平民子弟,要想“入仕”当国家公务员,必须报考太学被录取才有可能成为政府官员,跟隋唐以后的“科举”和现在的“考大学”近似。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汉灵帝荒淫奢侈、卖官鬻爵的腐败行为达到了极点,明码标价公开卖官。四百石官四百万,两千石官两千万,公卿等官千万、五百万不等。县令按县土丰瘠各有定价,富者先交钱,贫者到官后加倍缴纳。太学里的“太学生”多至三万人,都在等着“交钱”才有可能被安排到政府机关工作。在社会上无论办什么事,都要靠权势和金钱说话。一个平民子弟的张角,要考入“太学”何等容易?那不是一个凭学识和才华,能“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的时代。当时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见“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的腐败和荒唐程度。
  因而,《三国演义》说“那张角本是个不弟的秀才”,一点都不奇怪。但是,汉代还没有实行“科举”,“秀才”(刘秀登基建立东汉以后,为避讳“秀”,把对读书人的“秀才”的说法改作了“茂才”)一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十分准确,还有学者说他“写错”了。其实,罗贯中只是用一个通俗的文学说法,让大家知道张角曾经是个“文化人”。按现在说法是,曾考过大学但落榜了。
  在这个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贿赂公行的年头,不给当官的送礼或者没有钱送礼,张角当然会屡考“不弟”。
  “读书无用论”让年少的张角的理想破灭了。
  张角很坦然地对父亲张俊说:“算了,地上的路不止一条,老天爷还饿不死瞎家雀呢,何况我一个身高体壮的大男人。我还是跟你学医吧,包括两个弟弟,都不要让他们读书了,不要再白花冤枉钱了。学得文武艺,咱不卖帝王家了,咱留着自个儿闯天下吧!”
  父亲唉声叹气一番,皱着眉头对张角说:“只是,其父不愿意让你像咱们张家祖祖辈辈那样,当一个没出息的穷郎中……”
  不等父亲说完,张角就庄重地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以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解民倒悬,是天下功德无量的事情,怎么能说没出息呢?相反,从上到下那些不学无术,鱼肉百姓的官吏,才是祸国殃民的败类。”
  从此,张角开始跟随父亲学医,并进山采药。
  这座山,就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支脉:灵霄山
  因此,回望张角的时候,请一定记住灵霄山。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灵霄山,距张角的家乡正西约六十公里。
  第一次被父亲带到这里采药,张角就被巍峨雄壮、层连叠嶂、壁立千仞、葱郁苍翠的气势所震撼。
  遥望着在山峰半腰,穿行于蓝天下白云里展翅翱翔的飞鹰,张角不由豪情万丈。他觉得,在这混乱而荒谬的时代,我难道不能像雄鹰那样,在大地上、山河间、天空中自由盘旋吗?然而,他并不知道,冥冥之中,雄浑沉寂的灵宵山,已经在这里静静地等待他几万年了,翘首以盼东部邻乡巨鹿郡一个有志青年,从这里出发,举起一面旗帜,积蓄力量,向大汉王朝宣战,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年,张角十六岁。他除了在家跟父亲学习望问闻切和针灸推拿等医道、出诊行医外,有时跟着父亲,有时则是独自一人到灵霄山上采药。
  灵霄山又名凌霄山、中岩山,位于现今邢台市的信都区北部山区与内丘县西部山区的相邻之地,是太行山的一个支脉,总面积大概有二十多平方公里。这里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陡崖、峭壁比比皆是,溪泉瀑潭十余处。山上的原始次生林茂盛,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野生核桃、板栗、柿子、酸枣、葡萄等林果丰盛。盛长着花、木、乔、灌、草等高级植被,其中药用植物知母、柴胡、车前子、卷柏、丹参、仓珠、金银花、何首乌、连翘、沙棘、厚朴、山茱萸、天麻等五百余种。
  几年来,张角有时独自,有时还领着弟弟张宝和张梁从巨鹿郡廮陶城,骑着马一路向西,越过三十公里的平原,穿过内丘县城,再走二十公里的丘陵,就进入太行深山区灵霄山的北坡了。
  在这个北坡的山坳里,有一个名叫黄岔村的小村子,隐翳在群山环抱的密林之中。
  张角每次采药,都是在这里把那匹大青马栓到一棵大柿子树上,然后挎上布褡裢,将绳索、小镢头和一把弯刀放进去,背着药蒌,翻山越岭,登山攀岩,附葛拉藤进入莽莽苍苍的灵霄山深处采药。一般情况下,他会于黄昏时分回到黄岔村稍息一下,当天返回家中,但有时也在该村的农户家里住一晚上。
  黄岔村,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成为张角进山采药的“拴马歇脚处”,致使十年以后,他在该村山上建立了“黄巾军寨”的大本营而天下闻名。
  至今,隶属内丘县獐么乡黄岔村的山上,还遗有当年黄巾军的点将台、练兵场、石梯、寨子门、寨墙、水牢、营址、地道、民进洞、八角亭、古栈道等圯废残存的历史遗迹和刻有“大贤良师”字迹的滚龙柱两个和座中岩的石椅。尤其是“水牢”保存完好,是当时张角和黄巾军惩治贪官污吏、豪强劣绅的地方。当年,黄巾军依山势构筑起了近百里的石头寨墙,寨墙宛若长城,高达丈余,并在东、西、南开有三个寨门。现在,寨门虽然早已坍塌,但保留下来的根基依然整齐方正,台阶上斑驳的磨痕,依旧留有黄巾军出入时踏磨的印记。据村民们介绍,黄岔村原名黄卡村,是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军在此三岔口的路上设关立卡,当时称为“黄巾军关卡”,因而取名“黄卡”,后来才演变为“黄岔”的村名。
  现在的黄岔村由李氏、刘氏、张氏、韩氏等姓氏,分三大片聚居,基本上保存着原始建筑的村落形制。村庄四面环山,处在河岔交汇地带,各片房屋均背山临河而建,山上有号称“张角寨”的寨墙遗址绵延数千米,由黄岔村进入山寨的古道有数十条,尤其东、西门及北口主道三条最为险要和狭窄。2016年8月,黄岔村被评选为“河北十大最美古村镇”,2019年6月,国家住建部、文化和旅游部、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将黄岔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里,是张角和他的黄巾军横空出世的“摇篮”。
  村南那条隐翳在荒草杂树间的碎石小道,宛若羊肠般细小而弯曲,沿着大山像青蛇一样蜿蜒,如今依然显得诡秘而富于幻想,仿佛残存着张角的影姿和一个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这年深秋的一个午后,张角正在灵霄山西南的山坡上采药,忽然听见有人呼唤,叫的什么听不清楚。他循声前往,只见有一位身着褴褛的老者,手里握着一根藜杖,躺在一棵大楝树下呻吟。
  张角连忙把老者扶起:“老人家,你怎么在这里,是不是病了?”
  老者眯着眼睛,伸出枯枝似的手指,朝旁边一个悬崖上指指,有气无力地说:“壮士,请你行……行行好,把我背到那个山洞里去……”
  “山洞?”张角经常在这一带采药,没有发现过山洞,所以连看也没看便说,“这里没有山洞啊!”
  老者说:“你再看看,顺着我的手指看……”
  张角抬起头,望望老者手指的方向,看见东方高耸入云的一处绝壁,在金色阳光的照射下,果然有一个不规则的大致呈矩形的黑洞口。
  “奇怪!”张角暗自惊讶,“怎么原来没发现呢?”
  “快,救救我……把我背进洞……”老者在催促他。
  张角眨眨眼睛,有点为难道:“老人家,那洞在悬崖绝壁上,没有路能上得去啊!”
  “只管把我背起来就是。”
  张角深感诧异,但还是依老者所说,俯身抓住老者的双臂往肩膀上背。但没想到骨瘦如柴的老者却是那么沉重,强壮高大的张角没能板动他。张角皱皱眉头,勒紧裤腰带,闭住气息攒攒劲儿,这才把他扛在了肩膀上。张角感觉到肩头重如磐石,压得他喘不上气来。他咬咬牙,抖动一下肩膀,试图把老者往上颠颠,不料肩头太重,“扑通”一声将他压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待醒来,张角发现自己已经在山洞里了,老者手持藜杖,正手捋雪白的胡须冲他微笑。
  张角如梦方醒,坐起来打量老者,发现他鹤发童颜,而且长着一双青绿色的眼睛,双目如闪电一般明亮,于是迷茫地问他:“老人家,咱们是怎样来到洞里的?”
  老者笑着说:“你看,洞口外面,不是有一条路吗?”
  张角站起来向外看看,果然有一条布满荒草的小石径通向山下。
  “你没病啊?”张角恍恍惚惚,一时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梦境。
  老者手捻须髯道:“我是饿昏了,壮士,谢谢你救我!可救人救到底,你还得帮帮我。”
  “噢!老人家,你说吧,只要我能做到。”
  “我下山要吃顿饭,但身上没有一文钱。”
  张角未加迟疑,迅速从褡裢里掏出所有的五珠钱(汉末货币名称),递给了老者:“我来时,就带了二十个五珠,给你路上花吧。”
  “都给了我,你可没钱了。”
  “我不用花钱,即使有事用钱了,这一带的村子我都熟悉,可以赊账。”
  老者接过钱,看看张角说:“你倾囊相助,老夫该怎么感谢你呢?”
  张角淡淡道:“晚辈是个郎中,救死扶伤,济贫解难,是我的本分。”
  老者点点头,微笑着从破衫里掏出一个黄绸缎裹着的小方包,递给张角说:“感谢壮士的至诚,老夫无别物作为报答,就赠送你三卷书吧。”
  张角愣愣,诚惶诚恐地接过老者手中的黄绸包,问:“这是什么书?”
  “此书乃《太平要术》,共有三卷,希望你认真研读,得到真谛,由你代替上天传播它的教义,去拯救天下的黎民百姓。如果你对其字义产生偏颇,甚至萌动恶念,是会遭受天谴得到报应的!切记切记!”
  张角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太平要术》,又称《太平经》的这套奇书神书。据说,该书是山东琅琊人于吉道士,在吴郡、会稽一带为百姓治病的间隙所著。其内容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之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
  “啊,这可是一部神书!”张角欣喜若狂,连忙问,“请问老人家尊姓大名?”
  老者哈哈大笑:“我乃南华老仙是也!”
  “啊,原来仙人是于吉道士的学生啊!”张角双膝下跪准备作拜,但一抬头,南华老仙已经化作一缕青烟从洞中飘走了……
  这便是巨鹿人张角在山中采药时,在洞中被神人授予《太平经》,并根据其教义创建“太平教”自称“太平道人”成立“黄巾军”的传说。
  显然,罗贯中的“演义”和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都把张角偶得“天书”按此“修炼法术”,散施符水,念咒治病,并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当成神话了。
  那么,究竟有没有《太平要术》这部书呢?
  据《后汉书·襄楷传》称: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诣阙,献其师于吉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此神书即《太平经》,系东汉黄老道的重要经典。原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共一百七十卷。而史籍中,从未见过《太平要术》的记载。因此,《三国演义》所说三卷本的《太平要术》,极有可能是罗贯中虚构的,那显然是于吉得到的《太平清道领》一书。
  《太平要术》一书在张角这里出现,意义或许并不在于书的本身,而在于指导张角创造了“太平道”,进而掀起了黄巾大起义。
  东汉政权在镇压黄巾起义之后,极力打压“太平道”,甚至也牵连到了同样信奉道教的“五斗米道”。朝廷四处逮捕太平道人,把《太平经》列为禁书,下令有此书者必须焚毁,否则惩以重罪。
  因此,张角在灵霄山得到的这本“神书”,不是《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太平要术》,应该是《太平经》更为可信一些。
  关于《太平经》的内容,可以借用《襄楷传》最简单的说法:“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又说:“而多巫觋杂语。”
  我们相信,张角得到这本道家经典之作后如获至宝,不敢说倒背如流,肯定是读了无数遍,至少花了三四年的时间不断阅读,反复揣摸,完全掌握了其中的要义、精髓和真谛,甚至可以说,他血液里都充斥着“道家”的因子。可见,张角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不然他连那古书上的字都认不全,更别说汲取精华举一反三,别出心裁后另辟蹊径开创出“太平道”了。
  这本书,最终成为张角推翻大汉王朝促成“三国鼎立”的实用教材。
  
  
  有句俗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用这话来形容张角,并不是说张角是个流氓,而是想说一个处于社会底层,对社会现状极其不满而又有抱负的青年,如果目不识丁,只有粗鲁和野蛮,是成不了事的,所以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样的人倘若有知识,有文化,有力量再加智慧,就有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所谓“文韬武略”、“文武双全”,似乎就是“流氓有文化”的别解。
  “文化人”张角得到了《太平经》,也不可怕,可怕是张角这个医生的职业受到了“道教”的蛊惑。医生怎么了?没什么了不起。但问题在于,在张角这个医生正值二十岁左右的青春绽放的时间段里,一场接一场的“天灾”接踵而至。先不说政事,只说自然灾害就频频发生:山崩、地裂、海啸、干旱、洪患、蝗灾、大疫。史料上说是“灾异屡见”。
  尤其是,持续的传染性极强的大瘟疫,连续多年全国性暴发和流行。
  据《后汉书·孝灵帝纪》中记载:“建宁四年三月,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熹平二年二年春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光和二年,二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光和五年二月,大疫。中平二年,二年春正月,大疫。”
  可见,汉灵帝在位的二十一年里,关于瘟疫记载的次数就有五次,现换算成公元,分别是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而且每次记载的都是“大疫”,死了多少人没有说,但以东汉末年的医疗条件来看,病人除了以自身的免疫能力来抵抗大疫外,绝大多数人对瘟疫是束手无策的,只有等死。
  所以,“有文化”,能融会贯通《太平经》的医生,在瘟疫流行期间大显身手,就让人可怕了。张角是184年发动起义的。他从得到神书,精读细研,再到瘟疫流行期间创建“太平道”行医治病时“布道”,最后将教徒们变成“黄巾军”,经历了十余年,真可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晚”。
  后人在审视和评述张角的“太平道”和他的“黄巾大起义”时,往往会忽视和漏掉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东汉末年持续暴发的大瘟疫。
  对此,《三国演义》曾有过提示,说:“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
  罗贯中对“疫情”虽语焉不详,只是一笔带过,但从只言片语中,我们还是可以判断出,一个醉心于苦读研习《太平经》,已经被道家学说“控制”,且有“解民倒悬”充满责任感,有良心的医生,在瘟疫大暴发时的作用和威信。就如同2020年初突然暴发的传染性极强的“新冠肺炎”境况相似。令人恐怖之余,大家都把医生当作了“天使”和能够活下来的“救命稻草”,顿时,医务工作者的地位和声望空前高涨。
  没有那么多人患传染病,就没有那么多人崇拜医生,相信医生的“说教”。
  从医者张角,无疑就是那个时期瘟疫流行中的“白衣天使”,被万人敬仰和爱戴。
  况且,那时候广大的乡村缺医少药,地方上没有国家正规的医疗机构。在瘟疫暴发和流行期间,政府和个人都无能为力,不像现在“封城”、“封村”采取隔离措施。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甚至绝户绝村的也不在少数。
  当时,在曾经繁华的中原地区,“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古代的瘟疫,成分和种类非常复杂。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斑疹、伤寒、肺病、麻疯、疟疾、吸血虫病等都曾暴发过。另一方面,由于古人对疾病的认识有限,因此,他们往往对瘟疫的具体类型分辨不清。根据古人的解释,所谓疫,就是指“民皆疾也”,意即凡能传染的病都通称为“疫”。至于“瘟”,则是指烈性传染病,可以在禽畜动物与人之间相互感染。基于此,古人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有史记载,延熹五年(162),皇甫规被提升做中朗将的官,率领大队人马,在甘肃陇坻一带作战。适逢着军队里疫病流行,死亡率高达30—40%。皇甫规便租赁大批民房,设置医站,把病员都集中起来一起治疗。他还每天去看士兵们的病,得到全军的热爱。当时军队中的这种医疗组织叫做“庵庐”,也就好比现在的野战医院。这一年,距张角正式起义的184年,只有22年。史书的另一条记载: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至219年(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区流行瘟疫凶猛。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中说:“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因此,张角置身极其严重和凶险的瘟疫暴发期间,凭借医生的身份,以治疗疾病作掩护,再以“传经”、“布道”为契机秘密组织武装力量“造反”,则是顺理成章的。
  当然,患瘟疫的人太多了,家家都有,张角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那么多药物让众多患者起死回生,所以他以“符水”、“咒语”欺骗大家也是无奈之举。问题是,大家尽管知道这是“巫术”,但几乎都相信他,反正没别的办法,愿意让他“死马当成活马医”地去“摆治”,这是最重要的。再说,古人都迷信,相信神灵的存在。
  时至今日,不是仍然有“邪教”吗?不但中国有,全世界都有。张角在当朝腐败,民怨沸腾的时代大背景下,借助于瘟疫暴发组织发动起来的具有“邪教”倾向的社会势力,振臂高呼,万民响应,试图一举推翻历经四百年的大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
  充满智慧的“借医传教”、“借教建道”、“借教建军”,在一个特除历史背景下顺利完成蜕变,是张角名冠中外的首创,是后来多起以宗教为掩护发动起义的祖师爷。
  然而,我们还应该相信,张角在最初应对瘟疫肆虐行医时,还是真诚和科学的。
  张角是在父母去世后,才正式开始行医的。不然,有“老人”管着,是不会让他背弃“祖训”行“大逆不道”之事,去“书符念咒”当什么“太平道人”的。
  这是一个令人悲催的黄昏,张角的父亲张俊和母亲贾氏,在这场席卷中原的瘟疫中未能幸免,患病十多天之后,只相差一个多时辰,二老就一前一后断气了。之前,他们一直发高烧、肚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吃什么药也无济于事,死时瘦得皮包骨头。
  不单单是张角的父母,还有邻居,以及全城一半以上的人,都被传染患上了这种疾病。当时不知道叫什么病,后来才知道是伤寒。因为,这一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为称“医圣”的张仲景,正是二十来岁的好年纪。他从小嗜好医学,十岁开始研习医术,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见《何颙别传》)在这几场瘟疫的大流行中,他家族中的二百多口人,死亡了近三分之二。悲痛的张仲景辞官不做,潜心研究上万个患者的病例,三十年后,终于撰写出传世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于是,这才知道当时的瘟疫,主要是伤寒,传染性极强,百分之七十的人死于该病。
  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在瘟疫的袭击中死亡,有的县镇成为空城,流民四起。
  埋葬过父母,张角领着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正式开始为广大民众治病。
  起初,张角买了几口大锅,制熬药汤,免费施舍给民众喝,配方是金银花、菊花、贯众三味中药,人称“三草汤”,既可治疗也可预防伤寒。由于需要的人太多了,张角就在城东北一片大柏树林的旁边,把一个大池塘扩展修整了一下,布洒进去药汤,供周边人饮用。现在,这个“施药”的大池塘依然存在,有一亩地大小,位于邢台市广宗县县城西北的大柏社村。当地村民们把池塘称作“圣水坑”,把池塘旁边的一座庙叫做“灵仙庙”。据说,这就是当年张角为人们求神治病的地方,所求的神是“灵仙”。“灵仙”张角在大池塘的水里施放了药物,患者喝了这种水就能治好病,所以此水被百姓们称为“圣水”。
  除此之外,张角还利用四种方法“治病救人”:一、熏法,用苍术、艾叶加上醋,用水烧开在屋里蒸熏;二、吸法,制成避温散,用雄黄、苍术、细辛、白芷,防风,荆芥、贯众、柴胡、藿香等二十多种草药研制成粉末,由鼻子吸入;四、针灸法,用银针刺扎足三里、大椎、风穴等穴位。
  瘟疫流行的几年里,身怀医技的张角如鱼得水,名声大振,不想“深得民心”都难,瘟疫成为催生“太平道”流行的温床。
  因为,这时候的张角,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医生了,《太平经》已经深入他的骨髓,融入他的血脉。一波儿接一波儿的“大疫”流行,让他心有旁骛,萌动出“借医布道”、“借道造反”这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以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但有两个弟弟的“相助”,还相识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壮士马元义。
  马元义,这位湖北荆州汉子,是当年山洪暴发卷走了他的父亲和妻儿,冲毁了他的家园,他从家乡领着年迈的母亲和十几岁的妹妹,随大批“流民”一路乞讨北上,路过冀州的巨鹿郡时,不料他和母亲以及妹妹都感染了瘟疫,恰与张角相遇的。当时,他从“济世堂”门前过时,母亲病情加重倒下,于是就在这里停了下来。如果,马元义只是“偶遇”张角,也就罢了,问题是,喝了张角的“三草汤”,他和母亲还有妹妹的病都好了,不知道是真的药物有作用,还是有别的因素,总之是一家三口都恢复了健康。马元义对张角感恩戴德,将张角视为“圣仙”,成为张角最忠诚的追随者和“死士”,到处宣扬他的功德,是“太平道”最主要的传道弟子之一。几年后,马元义带着母亲和妹妹返回家乡,积极贯彻落实张角的“旨意”,在荆州和扬州一带秘密发展“太平道”信徒,组织起万余人的黄巾军队伍,成为三十六个方阵“教区”中的“八大方”最为强大的“渠帅”(首领)。
  
  
  《太平经》是父亲,其精液注入张角“母体”后经过孕育,分娩出“太平道”,长大成“黄巾军”。
  “太平道”一名的由来,就是张角直接取自《太平经》的。所谓太平道,即“行太平之前之义”,“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
  张角还自称“大贤良师”,亦来源于《太平经》卷九十:“今行逢千斤之金,万双之璧,不若得明师乎。学而不得明师,知何从得发乎。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卷九十八:“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上虽然有很多星星,却比不上一个太阳的光亮;天地间虽然有无数生命的活动,却比不上一位贤良的作为。所以张角自诩为“大贤良师”,是把自己当作太平道的先知先贤,目的就是要行大顺之道,以教救世赈民,实现天下太平。
  张角传道的主要法术,是以“符水”、“咒语”治病。这也可以在《太平经》里找到依据:“请问重复之字何所主,主导正,导正开神为思之也。……精者吞之,谓之神也。……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己饮,随思其字,终古以为事身。……或见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所谓重复之字,即复文,亦为道教的神符原型。吞精,即吞符。以丹为字,即以朱笔书写的神符,画出一种弯弯曲曲、似字非字的图形。符水有两种:一种指符或箓文烧成灰后,用清水冲合,待澄淀后饮用;一种是把符箓纸放在白水或加中药的水中煮沸饮用。服符水法中,因不同需要,符画箓文都不相同。同时,服符水前所用的咒语也不尽相同。所谓符水疗病,就是把神符焚烧成灰,用酒或水和合饮下,即为吞符。吞符就是使符存于心中,心有所思,符的神力就随之发出,神力发出,百病被驱散,人就会恢复健康状态,精神饱满。张角的咒语疗病,就是对病人念咒。咒文的本子叫祝谶书,它是神言要语,具有无上的法力,念一念神咒,百病就可以消除。所以《太平经》曰:“今日吞吾字,后皆能以他文教,教十十百百而相应,其为道,须臾之间,乃周流八方六合之间,精神随而行治病。”当然,以“符水”、“咒语”之术治病,也不是《太平经》的首创,历史上关于用符水治病的记载也有很多,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至今也没有绝迹。影响比较大的,是在明太祖时期,为了驱散瘟疫,张正常天师书出巨符,焚之入井,引得百姓争相汲水,病情得以控制,朱元璋为褒奖张天师,特在井上建亭,号曰:“太乙泉。”
  九节杖,是张角传道时手执的“道具”。为什么不是五节、六节或者八节杖呢?原来,这是他受《太平经》启发而获得灵感才发明出来的。《太平经》卷四十二说:“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气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所谓九人,即其无形委气之神人,职在理元气;大神人职在理天;真人职在理地;仙人职在理四时;大道人职在理五行;圣人职在理阴阳;贤人职在理文书,皆授语;凡民职在理草木五谷;奴婢职在理财货。”《太平经》卷七十一说:“道有九度。……一名为元气无为,二为凝靖虚无,三为数度分别可见,四为神游出去而还反,五为大道神与四时五行相类,六为刺喜,七为社谋,八为洋神,九为家先。”其意为:“九气合和,九人共心,道有九度,才能致上皇太平。”因此,九节杖类似于权杖,既能招神又能驱鬼,还可理九人九气之事,统摄天地万物,度人得道。
  如果,张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即使受《太平经》启迪创建了“太平教”,估计折腾得再厉害,也不会弄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你没事不好好种地,天天四处乱跑跟人家喋喋不休、夸夸其谈说什么“黄老道”,没人愿意听,还会骂你二百五,说不定还怀疑你非是“善类”。但关键的是,张角这个医生,会治病,这就为他传教提供了方便,把病人的治疗办法夹杂在“道义”里,捎带着为你“洗脑”了,让你心服口服。并且,掩盖了他后来企图“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狼子野心。
  因此,正是数年来举国上下连续不断流行的“大疫”,让张角这个民间医生“零距离”接触到了成千上万的病人,换句话说,是拥有了庞大的“市场”和“资源”。
  张角手执九节杖,身穿灰色道袍,头扎黄巾,穿行于街衢、村头、田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治病。有真药,也有符水,有安慰人的真言,也有不知所云的咒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没有文化的、善良而又迷信的人们,不懂得那么多道理,只相信他们亲眼所见的事实。而事实是,面对孤苦无助的求生者,张角确实治好了许多人的病,而且完全免费。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将他奉为“神明”和“救世主”。张角是病人和病人亲朋好友心目中的偶像,没有办法不让“粉丝”们“爆棚”。
  当“大贤良师”威名远扬,深受广大民众拥戴和崇拜,几乎要山呼他“万岁”的时候,张角正式开始了“太平道”的建立。随之,他又培养了八大弟子,其中有他的弟弟张宝和张梁,还有马元义等,代他奔赴各地传教。
  张角的“道”理,贴民心,接地气,洋溢着“大爱”。
  他说:“不是我治好了你们的病,是苍天所为,是替天行道,行的是太平道。此道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世界,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吃得饱穿得暖,不会生病,即使生病,也能治愈;不会死亡,即使死亡,也会转世,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又说:“我是为天下太平做好事,做善事。我和大家一样,无论做什么事,有什么行为,上天和神灵都在监视着,即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常怀敬畏一生平。无处不在的鬼神还会根据我们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来判断是增加你的寿命还是减少你的寿命。所以,我们要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和言谈举止,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样天下就会永久太平,人人平安健康。”
  还说:“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世上本无贫贱富贵之分,财富和安逸不可强求,仁义道德才是做人的根本。千金宜得,仁义难求,要有爱心:爱天地、爱江山、爱日月、爱太平、爱家人、爱朋友、爱他人。但愿这个世界上太平,没有苦难,没有纷争,没有战乱,百姓们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这就是张角“太平道”里念出的“太平经”。
  在那个时代,张角以简单化、通俗化、平民化的视角,来阐释“道家”的要义,无疑是一位非常有建树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演说家。他以“太平道”教主的身份和地位,主张太平道的平等互爱的学说和观点,不但得到穷苦大众们的拥护,也没能引起当朝的警觉。汉灵帝和大臣们甚至认为,太平道教人向善,让人学好,叫人互爱,倡导“安定团结”,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定,便放任张角传教和默许“太平道”的发展。信奉和加入“太平道”的不只是平民百姓,连一些富人、各地州府的公职和官人也成为信徒。尤其是在都城洛阳,也发展了不少的教徒,比如朝中的宦官封谞、徐奉等人。
  “太平道”蓬勃兴起,迅速壮大。截止公元183年,全国十二个州当中就有八个州的百姓参加太平道,道徒达几十万人之多。为了便于组织和管理,张角把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道徒编为以方为单位的教区组织,全国共设三十六方,大方有万余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各方均设渠帅总领其事,由张角统一指挥。
  这样,张角经过十余年的创教传教活动,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五十余万教徒,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庞大的“太平道”组织。完成了推翻汉灵帝的统治,建立以张角为国君的新天下的所有准备工作。
  为此,《三国演义》开篇中这样说:“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角遣其党马元义,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谞,以为内应。角与二弟商议曰:‘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遂一面私造黄旗,约期举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驰书报封谞。唐周乃径赴省中告变。帝召大将军何进调兵擒马元义,斩之;次收封谞等一干人下狱。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何进奏帝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俊,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推翻腐败透顶的朝廷,打倒这个无道的昏君,终结大汉的统治,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互爱,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时代,是张角自童年时代就淤积在骨子里的誓愿。现在,一切准备就绪,终于可以如愿一尝了。之前所在一切努力,都是基础性的铺垫工作。
  张角一声令下,“太平道”的教徒,转眼之间变成了“黄巾军”。
  教徒与战士的唯一区别,是头上裹一条黄色的布巾,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为起义的口号。
  其寓意是:“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据五德始终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作为标记,象征要以“黄”取代为“火”的东汉政权,同时也以此来证明这是一支戴有标志的有组织的“革命”队伍。而“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别解,就是将起义的日子定在甲子夺取天下,具体是什么时候呢?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
  起义的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进行。
  张角又根据《太平经》中“有天治,有地治,有人冶,三气极,然后岐行万物治也”的理论,自称“天公将军”,大弟张宝为“地公将军”,二弟张梁为“人公将军”。
  公元183年底,张角将冀州地区最庞大的黄巾军团,拉入太行山深处灵霄山黄岔村的山里,筑造黄巾军寨,作为指挥中心,训练精锐部队,由快马接力向各地传递信息和情报。
  过完年,各方的首领和教徒,按照张角的指令,秘密串联和活动,散发传单,传递起义口号、暗语甚至谶语。在都城洛阳的大街小巷、店铺门市的墙壁,悄悄写下“甲子”的标记,以区分敌我。
  二月初,张角通知南方最大的渠帅,也是他最忠实的信徒马元义,率领数万人的教徒从荆州、扬州一带出发,一路向北移动,然后抵达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他则带领冀州的教徒南下与其会合。接着,由马元义秘密进入洛阳,联络朝廷身为十常侍的宦官封谞、徐奉、张让等“内应”,发动洛阳城内大批信徒起事,并策应城内部分禁军兵变,打开城门,里应外合,一举攻下首都,废掉皇帝。
  有些宦官,为什么也成为太平道的信徒了?原因很简单,宦官也分三六九等,既有把持朝政,作威作福的宦官,也有许多处于底层,整日受欺压的宦官。更何况,宦官阶层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处在皇宫中,整日受气,看不到未来,精神世界空虚,很容易受到宗教思想蛊惑。再加张角以重金贿赂,许诺“夺权”成功后给他们高官厚禄,自然而然想“赌一把”当一回张角的“卧底”。
  通过这么一个“途径”,马元义可顺利进入京师,之后,张角会率众在城外进行包围,里外行成夹击之势。这样,在朝廷毫无防范,部队也难以及时调动的情况下,再加各地的黄巾军在各州府县攻城掠地,起义一定会取得全面的胜利。
  这个既有战略又有战术的计划,几乎是周密,完美的。而且,在通讯设备落后的古代,能够制定如此大规模,计划详尽、令行禁止的起义行动,实属罕见。
  总之,按照这个计划,马元义率兵闯入皇宫,发起斩首行动,干掉皇帝,切断汉帝国的中枢神经,使得朝廷中央陷入瘫痪,截断官军联络。然后,各地黄巾军会遍地开花,攻占各大城市要塞,东汉王朝就会土崩瓦解。
  军事行动的具体时间,定在三月五日。
  如果计划成功,目标实现,就没有后世的“三国”及其那些闻名遐迩的群雄了。
  但没有如果,只有然而,结果和后果。
  百密有一疏,起义前夕,突然发生了意外,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叛徒。
  这个“告密者”的叛徒名叫唐周,本是“太平道”的忠实信徒,跟随张角三年了。
  三年前的一个春天,张角带着几名弟子在东乡清河一带传教,夜晚在客栈住宿时,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张角让弟子打开房门,一个浑身血污的汉子一脚迈进门槛,扑通就倒在了地上。张角令弟子们将他救起,发现他身上有好几处刀伤。这时,外面院子里有几个人呼叫着,还拍开房门,问张角看见有人逃进来没有。张角和弟子们都说没有。这帮人也没有进来就走了。张角察看了这汉子的伤情,发现都是皮外伤,就取出药为他止血,包扎。事后,得知这汉子名叫唐周,济南人氏,家境富足,一年前花钱买了个“差事”,被分配到清河县衙当了一名刀笔小隶。半年后,他发现县令是个贪官,大肆敛财,就悄悄记账,县令受贿的钱财,只要是他知道的,都一笔笔记到一个小本子上。不久,有同事把他偷偷“记账”的事告诉了县令,县令大怒,派手下忠实的衙役于晚上到宿舍捉拿唐周,但唐周这时正好去厕所了。他在厕所听见有人咋咋呼呼说到了自己,认为不好,刚跑出厕所,几个人就冲过来用刀砍他。唐周身上中了几刀,纵身翻过厕所的墙逃到了大街上,那几个人随后就追了过来……当然,这都是唐周自己讲述的,身上的三处刀伤是最好的证明。唐周肯定不能回衙门了,也不能回老家了,跪下痛哭流涕请求张角收留他。唐周长得高大,英俊,而且识文断字,聪明伶俐,写一手好字,深得张角喜欢,就把他留在身边“随从”、“听差”,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私人的贴身秘书。一段时间以后,有人反映,说唐周心眼太多,明一套暗一套,提醒张角注意,尤其是张角的大弟张宝,说他总背后说人的坏话,摆弄是非,是个小人,让张角把他从身边赶走。但张角不以为然,他认为,唐周向他汇报有人暗地里说自己“不好”或者“做得不对”,是对自己忠心的表现。不然,张角不会把这么重大的机密 “任务”交给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交给一个他完全信赖的人去办。
  然而,历史就这么无情地悄然改写了。
  正是张角身边最值得相信的人,出卖了他,并断送了黄巾军有可能的大好前程。
  难道,这都归咎于唐周的“告密”吗?咒骂他的变节吗?当然是,但,张角不能明察秋毫的用人不当,疏忽大意,应承担主要的责任。
  这就叫“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难道,张角就不能怀疑唐周是朝廷以“苦肉计”安排在你身边的“奸细”吗?就不能想到他万一被官府抓住,受不住严刑拷打“变节投敌”吗?就不能提防他经不住重金收买或高官厚禄的引诱吗?
  唐周怀揣张角写给朝中宦官中的黄巾军“内应”封谞、徐奉的“密札”上路了。这封信,是让他们做好“接应”马元义的准备,并且说,马元义率领大军,已经在路上了,预计在三月五日这天抵达洛阳。但唐周把这封信,却转交给了朝廷,“举报”马元义的行动路线和如今可能集结藏匿的地点。
  汉灵帝得知大为震怒,下令缉捕马元义。
  这时,马元义率领义军,已经到达了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一带),距首都洛阳只有百余公里了。汉灵帝任命何进为大将军,派他带兵去剿杀马元义。马元义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束手被擒,手下的教徒近千人被杀,万余人逃散。何进将马元义绑至洛阳进行审讯,马元义至死不肯背叛张角,于二月中旬遭受“车裂”的酷刑致死。接着,朝廷紧急部署,调兵遣将大规模搜捕太平道信徒,张角也被通缉。
  叛徒唐周的“告密”,致使马元义被杀,里应外合攻占首都的“斩首行动”意外“流产”,起义的时间也暴露了。
  消息传来,张角大惊,如果依然按“既定方针”办,他和各地的信徒都会被剿灭殆尽。因此,整个计划打乱了,再不“动手”,会前功尽弃。起义迫在眉睫,必须立即行动,这样时间就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月。
  张角明明知道这样做太仓促了,但却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从二月上旬开始,张角正式公开打出起义的口号,号召全国各地教徒头绑黄巾,揭竿而起。
  黄巾军在各方“渠帅”的率领下,袭击公署,捣毁官府、打杀吏士、四处抢劫……
  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了战事。
  “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黄巾军轰轰烈烈,势如破竹,各地州郡大多失守、官吏纷纷逃亡,天下大乱,史称“黄巾之乱”。
  一个“乱”字,道出了张角和黄巾军“由主动变为被动”,失去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战略先机,变为仓促、涣散、盲目和莽撞。因此,黄巾起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只能“乱”一阵子的最终偃旗息鼓。
  为尽快镇压黄巾军发动的举国暴乱,汉灵帝急忙于三月初,进封因围剿捕杀马元义及信徒有功的大将军何进为慎侯。让他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整点武器,镇守京师”。又在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出入京都的关口,设置都尉驻防,确保京都安全。同时,下诏解除党锢,将原本属于朝廷的军权、财政权等下放到地方,令各地的地方官自行招募军队,命各州郡县积极训练士兵、整点武器、严防死守、备战应战,尽快夺回失地。
  至此,大汉帝国与黄巾军,都完成了战略部署和对抗的态势,从而展开了一场自当朝以来最大的一场生死对决。
  
  
  以今天的目光来打量和审视黄巾军的崩溃、失败和灭亡,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但亦是必然的、没有悬念的结果。
   因叛徒唐周的“告密”,张角情急之下,星夜派出“探骑”飞赴全国各地,通知三十六大方的“渠帅”提前起义。这样,各地接到“指令”后,才陆续在当地开展疯狂的“颠覆”之仗,时间并不统一,行动也不一致。因为那时候没有通讯设备,接到的通知和授权有早有晚,所以基本上自作主张,随机而动,各自为战,各方难以互相支援和接应。好在“渠帅”们都是太平教的忠实信徒,都听从张角的命令,战争由此正式爆发。这样,战争没有按原计划开始,犯了“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兵家大忌。
   尽管黄巾军有这么多方队的“军团”,但最集中或者说人数比较多的主力部队,是在三个地区,即:冀州、颍川和南阳。我们索性称之为“北方片区”、“中原片区”、“南方片区”。冀州的“北方片区”黄巾军由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率领;颍川、汝南、陈国一线的“中原片区”黄巾军由波才、彭脱等人率领;南阳地区的“南方片区”黄巾军先有张曼成,后有赵弘等率领;别处,从东郡到江淮还有卜己、张伯、梁仲宁、戴风等人领导的黄巾队伍,分别活动于一方。
   刚开始,各地黄巾军都取得了胜利,占据了不少的城池和要地。
   这些情况,地方各州郡及时反馈,朝廷掌握的情报准确。而曾经指挥镇压过马元义和教徒的何进,又果断采取了“两攻一防”的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致使黄巾军陷入了危机。
   两攻:一攻颍川的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因为这里距京都洛阳最近,黄巾军人数最多,对朝廷的威胁最大;二攻冀州张角所在的大本营,开展“斩首行动”,捣毁黄巾军的指挥中心。
   一防:在南阳方向则加强防务,暂取守势,以节省优势兵力集中精力进行“两攻”。
   更重要的是,何进的英明之处,在于选对了卢植(北中郎将)、皇甫嵩(左中郎将)、朱儁(右中郎将)这三个带兵的将领。
   尤其是皇甫嵩,这位其父皇甫节是雁门太守,叔叔是度辽将军皇甫规,出身将门世家的汉末著名将领,以气吞山河、雷霆万钧之势,以“三大战役”的胜利,敲响了黄巾军团全面崩溃并最终走向灭亡的丧钟。
  因此,从战争一开始,黄巾军和政府军,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前者仓促上阵,仅限于表面的烧杀抢夺,攻城掠地。而政府的官军方面,在充分的准备下,以正确的战略方案,选对了作战总指挥,而总指挥,又用对了带兵的将领,一切都按预案有条不紊进行。
  第一战役的“长社之战”,时间是四月至六月。在黄巾军与前来讨伐他们的官军经过两个多月的“拉锯”战之后,深谙兵法之道的皇甫嵩,利用黄巾军“依草结营”的愚蠢之举,“一把火”大破黄巾兵营盘,使其全军溃逃,剿灭波才领导的主力黄巾军数万,使黄巾军遭受严重挫折,从此解除了他们对京都洛阳的威胁。
  第二战役的“广宗之战”,时间是八月至十月。又是皇甫嵩。在官军先后以卢植、董卓为大将,对据守在巨鹿郡广宗城(今河北省广宗县)的张角二弟张梁“人公将军”进攻时,先后受挫。这里是张氏三兄弟的故乡,黄巾军的“摇篮”,城墙坚固,全民皆兵,约有十万之众,因此久攻不下。朝廷再次让皇甫嵩披挂上阵,但围攻一月有余,仍不能胜。作战持续到十月,黄巾军因接连击败卢植、董卓,而皇甫嵩也未能攻下而戒备松懈。皇甫嵩乘机夜里备战,鸡鸣出兵,出其不意突袭黄巾军阵地。猝不及防、仓促应战的张梁和三万余黄巾军被杀,五万余人投入漳河而亡,使河北的黄巾军主力受到重创。
  第三战役的“下曲阳之战”,时间是十月至十一月。还是皇甫嵩。“广宗之战”惨败后,张角大弟张宝“地公将军”,率领黄巾军退至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盘踞,皇甫嵩与巨鹿郡太守郭典合兵乘胜追击黄巾军至下曲阳。双方激战多日,黄巾军连连失利,被斩杀、俘虏十万余人,张宝战死。此战,皇甫嵩将河北黄巾军主力全歼,黄巾起义全面“崩盘”,无声地宣告了失败。
  两个亲兄弟张宝和张梁都战死在沙场,为黄巾起义英勇献身了,那么张角呢?
  张角是病死的,生的什么病?病死在哪里?死时多大岁数?埋葬在了哪里?史书不见任何记载。
  不过,通过梳理史书上记载的官军与黄巾军的作战情况,我们发现,自“广宗之战”卢植因“剿匪”不利被撤职之后,张角再没有出现过。也就是说,等换了皇甫嵩来到广宗的战场上时,“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见《后汉书·皇甫嵩传》),因此,张角是在这个期间“失联”的,是在卢植走了以后。据此推断,张角是在“下曲阳之战”之前病逝的,时间大概在九月前后。在此之前,张角和兄弟张宝、张梁率领黄巾军,从二月中旬开始,主要在冀州一带作战,初战先擒皇族安平(今河北安平县)王刘续、甘陵(今河北省清河县南部)王刘忠;接着攻杀幽州(今天津蓟县一带)刺史郭勋、广阳(今北京市宣武区一带)太守刘卫。连连告捷,由此形成了强大的黄巾军“北方片区”兵团。但不幸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张角死时,经推算年龄应该不超过五十岁。也许,这是上天对他最“恩赐”的眷顾,不忍心让他像两个亲兄弟那样乱刃于血泊之中,落一个囫囵的尸首安葬于黄土之下。
  但是,东汉最忠勇的战将皇甫嵩像杀戮他两个兄弟那样,并没有放过他.。“广宗之战”胜利后,“皇甫嵩入广宗,悉虏义军家属。”焚烧大批辎重,将张角“乃剖棺戳尸,传首京师”。收集义军将士尸首,筑“京观(将尸体堆积成山,封土成丘)”于城南,以彰显其卓著的战功。
  真可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东汉末年的汉灵帝是幸运的,因为皇甫嵩的高超军事才能和高昂的忠诚精神,使本来摇摇欲坠的大汉江山,又苟延残喘了三十六年。
  黄巾起义被平息后,皇甫嵩因功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官职达到了他人生的顶峰。更值得提及的是,他还直接培养和带出了“三国”时代一个最大的枭雄,那就是曹操。
  叛徒唐周告密,起义被迫提前;朝廷战略部署正确,皇甫嵩忠勇;张角过早病逝,黄巾军失去支柱等。的确是造成黄巾军崩溃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两支队伍整体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也就是说,无论“软件”和“硬件”,根本就不在一个“起跑钱”上。
  请看黄巾军:号称五十万,遍及八州二十六郡,但几乎都是贫苦的农民,或许是连老弱病残的也都算上了。不能往头上绑一块黄布条,甚至还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就算是“当兵”了,联合在一起就成“军队”了,称自己是黄巾军,那不是自欺欺人吗?说白了,这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大多由普通农民组成的乌合之众,属于攒鸡毛凑掸子,根本没有经过训练,更不会打仗,毫无组织纪律性,估计好多人都是聚在一起“凑热闹”混口饭吃而已。好多人可能都是流民,跟着队伍走到哪儿抢到哪儿,将当地祸害完之后开始转向下一个地方,随后被祸害地方的良民也开始变成流民跟着队伍走。他们没有大本营,不建立根据地,熊瞎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就算有人真想造反打仗,手里也没有制式的武器啊!自制的土造的器械估计也来不及弄出那么多,可能也有一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但大多是随手抄起“家伙儿”就上了战场,也有铁棍木棒,铁锨锄头,斧头镰刀。冷兵器时代,也不是绝对靠人多势众,你拿根打狗棍和一把杀猪刀,怎么抵得上人家骑着高头大马手持长矛拉开弓箭。武器也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美国的一颗原子弹,就能吓得猖獗的日本鬼子投降。再说,黄巾军里根本没有真正的军事指挥官,那些所谓“大方”的“渠帅”,包括“总司令”张角本人,传教行,施药、念咒、画符行,没打过仗也不会打仗,真到了战场上,才知道这些“渠帅”们平时的能说会道,还扬言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原来都是“吹牛”的。
  再说东汉军:当时政府的军队,大概分三部分:中央军、边军、各地驻军。大概有二十余万,这从黄巾起义爆发后,史载朝廷分别派出的三支部队各两万余人,而还有一部分则警戒首都洛阳安全而推算出来的。这些军队十分精锐,我们拿出一支军队的结构体系来解剖,就可以看出其实力的雄厚和精锐。讨伐黄巾军的“北方战线”,全部由“北军五校”组成,所谓“五校”,是指该军下设的“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个营,是京师的禁军,每营大约近千人,拿“长水营”和“射声营”举例来说,前者是由胡人组成的骑兵,后者是弓箭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可以一当百。而更重要的一支武装的力量,是汉灵帝命令各地太守独自招兵买马,就地镇压各地黄巾军。很快,各地组成了许多支“义军”,地方豪强武装迅速壮大,成为镇压黄巾军的重要力量。因此,虽然朝廷昏庸,宦官专权,但官军的防御、布阵、临阵指挥和作战能力等军事素养,依然是非常强悍的.。
  这样两支队伍对垒,如果让指挥官互换一下位置,会是什么结果呢?
  筹备了十多年的暴力“夺权”行动,从三月开始起义到十一月全面溃败,只用了九个多月,就稀里哗啦结束了,还血流成河,死了将近一百万人。其余部虽然又陆续打了十余年的“游击”,但无非是继续死人,继续给大小“军阀”们当“靶子”壮大势力“练手”而已。
  也许,张角是被气死的,他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缔造的这支黄巾军与官军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失败得这么快?正如一款网络游戏《真三国无双4》里,设计张角在死之前说的那句话:“乱世依旧,新的时代还是那么遥远吗?”
  
  
  是的,很遥远,世道继续在乱,乱成了“三国”。
  在镇压黄巾军过程中,各地的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崛起。之后,他们再也不受朝廷的节制,军阀割据和混战时代开始了,这叫摁倒葫芦起来瓢。因此,是张角的黄巾军,“动乱”了东汉王朝的根基,让各路地方武装当作“靶子”百炼成钢,以此为契机做大做强,风起云涌出董卓,卢植、曹操、刘备、公孙瓒、袁绍、孙坚等这样的英豪。这是张角对这个时代的最大贡献,也可说成是最大的遗憾,没有之一。
  黄巾起义失败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董卓,他进京辅政,掌握了朝中的实际权力,废帝另立,着实过了一把控制天子自己说了算的“皇帝”瘾;其次是曹操,他乘机“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光了几十年;第三个受益的是孙权,他在江东开辟基业,做大帮强,建立了吴国;第四个受益的是刘备,他占据四川,建立了蜀国。
  从此,三国鼎立。
  而张角自己,不但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搭进去两个弟弟和数万追随他拥护他爱戴他的忠实信徒,甚至,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埋在了哪里?享年多少岁都没人知道,连具体的出生地也众说纷纭。他像一阵风,一缕烟,一声雷,轰轰烈烈,铺天盖地而来,却是悄无声息地走了,再没了踪迹,“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似乎才算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是不问出处的。
  有个“张角墓”,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子位镇七级村南端。据当地村民说,本有张氏三兄弟墓,现只剩下张角墓一座了。真的是张角墓吗?史书上有记载,不是让皇甫嵩“扒墓”把头割下来带到洛阳去请功领赏了吗?而张宝和张梁,是分别在两个相距百余公里地方战死的,怎么能在这里埋到一块呢?据说,这里是张角的故居,黄巾起义军失败后,张角兄弟被害,其尸体被当地农民偷回故里安葬,并用传统的丧葬习俗,祭祀七七四十九天,故称七祭。为避官方查究,隐“祭”为“汲”,后演变为七级,名叫七级村。此说基本上不可信,但那块荒芜的大土丘,的确是千余年来一直就叫“张角墓”,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另一处“张角墓”,在距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城西南二十公里处的角邱镇。除镇上这个角邱村,旁边还有一村名叫忠角。据《安平县志》载:两千年前,角邱的村名叫“谷丘”,汉刘邦统一天下后,设“谷丘”县,数年后撤县归属安平。安平,是黄巾起义的主战场之一,张角率兵来过这里“打仗”,俘获了安平王刘续,这个史书上有记载。当地人介绍,相传黄巾起义灭亡前夕,张角被乱军所杀,埋葬在了谷丘村,村名自此改为了角丘。角代表张角,丘代表张角的坟墓。到了明朝,村民认为丘字不吉利,在丘字旁添了个“耳”,成为邱字,村名沿袭至1950年,分成角南、角北两村。说得有鼻子有眼儿,还说是战死的,让人困惑不解。
  在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城东南十五公里处的商店镇,有个叫黄巾寨的村子。据《阳信县志》载:“黄巾冢在城东南二十里,在黄巾寨附近。”该村西边,有一座硕大的坟茔,高出地面有三米左右,上面荒草萋萋,荆棘丛生,常有小动物出没。据说,这就是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英雄们的聚葬墓,俗称黄巾冢。相传,黄巾军在强大官军的打击下连连失利,溃退到这一带扎下营盘,随之各地失散的黄巾军都来这里聚集,最后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黄巾军队伍。张角亲自对起义军进行整编,分设成十八支队伍,分别在周边十八个营寨驻守。同时,筑起点将台,开辟校练场,对起义军进行严格训练。其中的张寨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领袖张角的营寨,村南有张角的点将台遗址,黄巾寨一带为黄巾起义军屯兵之所。不久,官军得知消息赶来围剿,民间传说,这支官军,就是由刘备率领的,其中有关羽和张飞。他们将黄巾军团团包围,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拼杀,黄巾军终因势单力薄而全军覆没。战斗结束后,幸存的黄巾军为了掩埋被杀将士的尸体和兵器,就地挖了一个将近三亩地的大坑。但因死者太多,尸体还是高出了地面,掩埋完后形成了一个高高的土丘,人们就称之为“肉丘坟”,也叫黄巾冢。后来,那些幸存者按照姓氏在当时大军安营扎寨的地方定居。这样,以黄巾冢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个月牙形排列的村庄繁衍生息。再后来,人们把张角曾经点将的地方叫黄巾寨,张姓的叫张寨,孙姓的叫孙寨,还有马寨、魏寨等等,号称“一溜十三寨”。如今,这些村庄仍然存在,姓氏都比较单一,其中,以黄巾寨人口最多。地名起缘加之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既让人可信又让人怀疑,特别是“传说”张角战斗在这里,也死在了这里。还有,这一带的村民,从古至今不演不看有关“三国”的戏剧,逢年过节,只敬黄巾不供奉关公更不修关公庙。这和民间几乎到处修关帝庙、供关帝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们眼里,关羽是杀死黄巾起义军的罪人,当地百姓对他非常愤恨,所以他们历来不挂关公像。
  现在,我们无需考证有多少“张角墓”、“黄巾冢”,也不要以为山东省阳信县境内的黄巾起义是否就是被刘关张镇压,而黄巾寨村的后代却真的把这笔账记到了关羽头上是一件“荒唐事”。这些或许纯属张冠李戴的遗存和神话故事,无非是寄托着人们对一种信仰的美好憧憬和无限向往。
  信仰是有力量的,是辉煌的光,能闪亮大地,也能照耀人心。这便是后世凭借信仰才“虚构”出的关于张角和黄巾军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传说故事,并经久不息凝结成了他们的世代而袭的精神图腾:张角所领导的黄巾军,是他们心目的神。
  这年的一个秋天,在现今河北省广宗县、平乡县、巨鹿县、任县、南和县、内丘县等地区,我先后观看了三场民间艺术表演,分别是“黄巾鼓”、“太平道乐”和“抬黄杠”。
  在广宗县,民俗学者告诉我,黄巾军作战时,打醮聚众,以击鼓助威,黄巾鼓作为战场的“助威鼓”便应时而生了。这是“广宗之战”黄巾军编排的鼓阵,被当地后人记载改造编成鼓谱保存了下来,正谱共八节三十二番,完整演奏需十八分钟。据了解,鼓阵的队形是按照天、地、人三才编制,每组一面大鼓,四人同敲,代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八面小鼓代表四面八方,天下大同。演奏时撼天动地,铙镲清脆悦耳,节奏急时犹如雷阵,惊心动魄,缓时似潺潺流水,轻如飘云。演奏者身着黄色服装,头扎黄巾,如同回到了当年的古战场。该县桃园乡东董里村,是黄巾鼓典型的传承村落之一,清末至今,东董里村具有师承关系的二十二代黄巾鼓传承人。2009年,黄巾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平乡县,一场身着红色道服,操着多种器乐的表演者,正在演奏着一种听起来显得十分古老、幽雅、质朴的乐曲。感觉既有道教音乐清净超然的神韵,又有粗犷、雄浑、质朴的风格,时而明亮、高亢,时而舒缓、轻柔,有的深沉、悲切,有的欢快、急切,旋律起伏跌宕,幽雅婉转。演奏者以管、笙、笛、箫为主,以坛鼓、云锣、铛子、铙、镲等为辅,或坐或立,时而又边吹奏边走动,动静结合,似是一种舞乐或道舞。原来,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太平道乐”表演。据介绍,此道乐是张角在传授“太平道”时,为了让广大民众更容易更喜欢地接受教理和教义,就把自己的思想主张和对神的祈祷一起编成乐谱,让弟子和信徒们诵读。之后,又在起义的舆论发动和起义过程中由众多道徒反复咏诵,最终才形成了一种吟咏韵律并加入了打击乐器——经乐。太平道乐曲谱流传下来的都是文字谱,即工尺谱。工尺谱只记写了旋律中的音高关系,没有时值的强弱拍的划分标记,所以只能靠师傅口传心授,故而太平道乐没有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庆幸的是,师祖的曲谱在后人的心目中具有神圣性,不得妄自更改,因此经过无数次口传抄袭,辗转流传,至今仍保留着古老道曲主旋律的遗风流韵。现今可见的曲谱主要有《太平十八番》及“三仙曲”《朝天子》《经堂乐》《玉芙蓉》等。1958年10月,邢台地区的太平道乐演奏,在邯郸受到周恩来总理和郭沫若的称赞,并和演奏人员合影留念;1998年邢台太平道乐演奏团参加了新加坡举行的亚洲道教节表演,新加坡首脑及各界人士观后大加赞扬。太平道乐在东南亚地区影响颇大,被誉为世界道教音乐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南和、内丘还有巨鹿等县,有幸看了他们样式稍有不同但形式和风格近似的大型民间舞蹈表演“抬黄杠”。抬皇杠又称抬杠,抬花杠,原意是象征给皇宫送贡品,一杠配一马,是流传于河北邢台广大农村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娱乐活动。这种乡村娱乐形式,在南和县规模最大也最隆重,相传是当时为纪念黄巾起义改编而创作流传下来的。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在南和张路、郄村一带和官军展开激战,河郭一带的村民,用皇杠带着食品给黄巾军送粮,在贾宋村和那里的村民汇合一起支援黄巾军,后来就形成习俗:年年正月十三至二十在河郭村抬杠,二十一至二十二在贾宋村抬杠。现在,已形成三十二杠,三十二匹马,参加者上千人,涉及十几个村镇,围观者数万人。据说,这是黄巾军与官军打仗时留下的规程:正月十一齐杠十三齐马,十五、十六抬杠,二十一、二十二送杠接杠。自东汉末年以来,他们基本上是每十年举行一次,延续千年至今,现已成为河北规模最大的以纪念张角和黄巾军起义而演变成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
  “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俄·契诃夫)
  是的,应该感谢罗贯中和那些种种虚构出来的有关张角和黄巾军的民间故事,还有以艺术形式萦绕着他们精神和气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在山川大地面貌焕然一新,甚至连一些细节都变了模样的新时代里,给我们插上了想象和翱翔的翅膀,带领我们“穿越”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纵观张角这样一个平民子弟的横空出世,是怎样站立在时代潮头沸腾起黄巾军的波涛汹涌。这些纯属来自民间最底层的风物、民俗、传说、乡艺,是弥足珍贵的时光追忆,不在于真与假,也无关功与过,成与败。最重要的是,张角和他的黄巾军,是影响、颠覆和改变一个时代的英雄,不,是英雄里的英雄,虽败犹荣……

发表于 2022-11-11 20: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作品给读者有好多的想法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3:53 , Processed in 0.07459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