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46061|回复: 0

赵腊平:家乡邵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1 09: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乡邵阳
赵腊平
     
     记不清是那一年的清明节了,专门回了一趟家乡为父母亲扫墓。之后应朋友之邀,一同游览了邵阳市内的几处名胜古迹。让我感到羞愧的是,作为一个家乡人,虽然也曾在这座城市几度停留,但大多是来去匆匆,熟视无睹,对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韵更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
     而令我感到兴奋是,作为一个身居异乡的游子,一旦真切地凝望家乡的这座城市,竟然有了一种“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紧张与欣喜。特别是如愿以偿地近距离观赏双清公园内亭外亭上那幅闻名遐尔的楹联,即“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之后,我的耳畔仿佛听到了母亲那熟悉而温暖的呼唤。
     邵阳市史称“宝庆”,位于湘中而偏西南,是湖南省12个地级市之一。实施市管县体制后,现辖 “三区6县二市”,即邵阳城区的大祥、双清、北塔三个市辖区,6县包括新邵、隆回、洞口、绥宁、新宁、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二市是代管的县级武冈市、邵东市。邵阳市有38个民族,800万人口,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左右。
     邵阳市系湘中丘陵向云贵高原延伸过渡地带。从地形上看,南岭山脉绵亘南境,雪峰山脉耸峙西、北,衡邵丘陵盆地展布中、东。整个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顺势向中、东部倾斜,呈东北向敞口的筲箕形。邵阳市境内水系发达,溪河密布,全市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95条,分属资江、沅江、湘江与与澧水四大水系。但主要属资江、沅江水系。资江水系主要包括资江、邵水两条河流(邵水发源于邵东县双凤乡回龙峰西北麓南冲,经周官桥、两市塘、牛马司、云水铺乡,于邵阳市区沿江桥右岸汇入资江),自西南向东北呈“Y”字型流贯全境,流域面积遍及市辖9县3区;沅江水系源出城步巫水,横贯绥宁、洞口、隆回县,西入沅江,是境内西南部的主要水道。
     说起来,“邵阳”“宝庆”这个地名曾与历史上两个皇帝有关:邵阳最初之名为“昭陵”,西晋太康元年,儿皇帝即武帝司马炎因避其那个路人皆知的父亲司马昭之讳,下令将“昭陵郡”改为“邵陵郡”,改“昭陵县”、“昭阳县”为“邵陵县”、“邵阳县”,自此有了“邵阳”之名。南宋理宗赵殉当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在邵阳呆了好几年时间,做了皇帝后,他念念不忘自己曾在这里任过职,邵州人对他不薄,就把自己的的年号“宝庆”赐给了这里,并把邵州升格为宝庆府,用以纪念自己的潜龙之地。自此,宝庆府扬名天下,并一气延用了七百余年,直至民国才改为现名。现在资江边的沿江观光带一连立着昭陵、邵陵、邵州、宝庆、邵阳这五座反映当地曾用名的牌坊,尽管制作稍欠细致,但游客仍然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这个过程。另有一说,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河之北为阳,河之南为阴。宝庆古城在邵水之北,故称“邵阳”。
     邵阳钟灵毓秀、山川奇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是一方充盈着阳刚血性的传奇热土,在近现代史上,涌现过胡曾、杨再兴、蓝玉、魏源、刘长佑、刘坤一、魏光焘、蔡锷、匡互生、吕振羽、贺绿汀与袁国平等民族精华和英雄豪杰;这是一方点缀着奇山异水的灵秀之地和遍布着铿锵之音的大美山河。邵阳境内有被称为“丹霞之魂、世之瑰宝”的世界自然遗产峎山,集奇峰、幽谷、碧水、丹崖于一体;有被称为中国南方“呼伦贝尔”的城步南山,在这里,你可真正领略一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幽与淡定;这里有“道教第六十九福地”武冈云山的胜景,“山以云名云即山,云生山头山埋云”,人生奥妙,尽藏其中;有位于八十里大南山北坡与雪峰山南麓交接处的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绥宁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卫星发现的“世界惟一一块没有被污染的净土”“世界上最神奇的绿洲”的洞口那溪国家森林公园……除了秀美的自然景观,邵阳还有黄埔军校第二校(武冈分校)的旧址、隆回虎形山花瑶聚居区、绥宁上堡古国金銮殿遗址等人文景观。
     从城市的角度看,邵阳市是指包括大祥、双清、北塔三个市辖区在内的城区,面积为411平方公里,是邵阳市委、市政府的驻地。邵阳市是一座历史古城,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名胜古迹众多。在邵阳市宝庆府古城墙北门口左侧,矗立着一个半圆形石块,上面镌刻着刘宝田和李争光先生撰写的《宝庆府古城墙赋》-----
     北连娄底,南靠零陵,衡阳东毗,怀化西邻,为湖湘之重镇,乃历史之古城。置昭陵于汉代,治县署于河滨。土墙垣以邑外,环雉堞以盛民。隋唐拓建,增长墉以固壅;南宋经营,垒巨石而盘龙。洪武缮修,壮观耸峙;形容绵亘,气象峥嵘。临资江以北锁,扼邵水而东横;环呙家以西护,依六岭而南屏。基础坚牢突出,放坡有致;水流排放畅通,暗道潜形。壮矣,拱卫五门,幽深其洞;七楼瞭远,其势飞腾。伟哉,十二炮台威踞,六墩马面延伸。严严矣有铁壁铜墙之固,浩浩乎显河山带砺之雄。是故翼王带甲,围城三月,望洋而遁;日寇鏖兵,犯境一年,绕道而奔。岁月湮沉,犹见当年烽火,飞扬意气;沧桑变幻,依然昔日风标,激荡豪情。
      登临壮丽,指点嘉华:爱莲池逸韵,高风致雅;曹婆井传奇,讽世戒奢。卸甲抖征程,风云变色;松坡留典籍,翰墨生花。云带钟声穿树去,亭外亭;月影塔影过江来,画中画。双江秋色,碧水长天远;水府戏楼,余音入云赊。桃洞留香,嫣红三四里;佘湖晴雪,明艳万千家。二塔窗含千古月,七桥虹卧两江霞。楼台栉比,街衢网布;市井纵横,风物繁华。
     荡荡矣城墙兮,文明之载体;巍巍乎阁阙矣,宝庆之丰容。妙构神工,融前贤之精魄;鸿才壮举,砺后进以英风。怀远志而空今古,起宏图以壮西东。登城阁而大气昂扬,览浩茫而壮思激涌。逸兴遄飞,吟诗以颂:四顾蒸腾起浩歌,高城杰阁壮山河。剪裁万古风云色,护卫烟霞五彩波。
     《古城墙赋》,比较全面地描绘出了这座古城留存的感人肺腑的人文情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游览了几处名胜:
“双清秋月”
      双清公园座落于资、邵两水汇流处下游约1.3公里处,是邵阳市区弛名远近的名胜古迹之一。
     双清公园前身名为“双清秋月”,占地区1.42万平方米,历经整修,规模无变。园中亭阁相映,曲径通幽,具有江南古典园林的风采,是一座以自然山水见长的小型园林。园内的主要景观有双环门、双济亭、双清亭、飞来石、关圣殿、高庙、观音殿、砥柱矶、亭外亭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另,园内存有古代修建碑记十余种,排列成林,最早为明成化和万历年间石刻。
     双清亭为双清公园的核心景点,自古被列“宝庆十二景”之首。据明《一统志》载,亭建于宋,资、邵二水汇于其下,故名。全亭为纯木结构,六角重檐,脊饰龙凤,雕刻极精,雀替斗拱,绕以明廊。游入可凭栏远眺,俯瞰轻舟。双清胜景曾吸引历代墨客骚人揽胜抒情,留下许多墨迹和诗文。
      双清亭上有元贞元年(1295)郡守三不都书“天开图画”,明湖广巡抚赵贤书“双清揽胜”。亭侧有高庙,原名康济庙,宋徽宗赵佑曾题额“康济”。清代皇室敬重关羽,康熙年间更名关帝庙。庙门有石刻楹联:“翊汉明忠,山犹西向;吞吴饮恨,水自东流。”镌刻精细,笔势疏宕而有神韵。
     高庙右侧,资水南岸,有一座伸入资江中流略呈半岛形高竣而陡峭的山峰,危石嶙峋,峭壁高耸,这就是文人墨客无不推崇的砥柱矶。有道石,经过资江几千年的冲刷,下面的石头明显比上面少了许多。站在砥柱矶下往上看,天也不见了。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月,湖广巡抚顾嶙见其“当水之冲,甚奇特”,遂题名“砥柱矶”,并赋五律:“昆仑一卷石,飞落碧江氵唇,静日浮佳气,中流立此身,楼台悬峭景,桃李点芳春,阅尽狂澜色,何须问水神?”宝庆知府邓继曾刻石于砥柱矶头,今佚。
    砥柱矶上有朱亭,又名“亭外亭”。清代邵阳籍著名学者魏源曾为其亲笔手书一联:“屿扼双流合,江涵一廊烟。”因亭外亭与资江对岸的北塔遥相对望,故亭柱上悬有清末邵阳东山寺书院山长徐小松一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 徐小松生平不详。另有一说,此联为清末诗人吴德襄(1828—1909)所作。吴德襄是什么人?是何绍基的学生,生于湖南醴陵,既是当时湖南乃至全国著名的书院---渌江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也是清末的大收藏家。吴平生淡泊名利,志趣高洁,是学富五车、受人尊重的名士,在宝庆当教授的时候因学行兼优被清廷赏赐五品行。
     据说,在吴联问世之前,宝庆北路一个姓赵的绅士本来为亭外亭题过一联,联云:“恰于此处起危亭,亭外亭,宜风宜雨,由郭外双清而至;最是吾乡开阔景,景中景,好山好水,比城中六岭如何?”此联叙议得法,对仗工稳,单纯从楹联的角度衡量,水平还是不错的。然赵某虽才气有余,却品行不端,在民众中形象很坏。故而此联一经挂出,就被人改为:“恰于此处逞微才,才不才,书匾书联,由北路一都而至;常在吾乡充阔老,老非老,好嫖好赌,比南轩二爷如何?”联语改得妙趣横生,满城人拍手称快。于是,公推吴德襄题写联语,赢得吴联换赵联,千古流传佳话。
     楹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享誉极高,中外驰名。中国楹联最高奖梁章炬奖得主邹宗德曾这样评析:一个“移”字,把月光将河对岸北塔的塔影慢慢移过江来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精练传神地显示出了月下亭外亭的空灵之景,这是艺术创造型的炼字。
     那么上述的北塔又有什么说法呢?北塔屹立于资水之北,是全国重点文物;明隆庆四年(1570)筹建,明万历元年(1573)动工,万历十年(1582)由知府胡梗主持竣工。塔高26米,七级八方,砖石结构。塔内宽敞,有砖砌旋梯、可登塔顶。石基插地,底层可容百人。一至三层塔檐斗拱皆镶以精磨片石,工艺精美。北塔逐层每角原佩铜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北塔与双清亭隔江相峙,每当月夜,塔影映入资水,有姗姗过江与亭相会之态。
     明万历年间南京礼部尚书邵阳人车大任所撰《北塔》载,修建北塔的原因,是因“宝庆府城之东北二里许,资江邵水二水汇流其间,一折而北,地势低矮空旷,以形家言,宜建塔镇之,以培风水而振人文”。
    除此之外,亭外亭旁尚有登云阁,右有揽翠亭。今尚存明清石碑各一通。亭外亭脚下的高庙潭,素端碧波,倒景回清。
    据了解,“双清公园”原名“双清秋月”,1956年辟为封闭式公园,并改名现名,将关圣殿及周边诸景置入其中。1978年重修,增建双环门、双清亭、入胜门、又一村、犀牛池等。1985年,修葺关圣殿,塑关公诸神像及壁画,改偏殿为观音殿。2007年,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双清公园扩改为开放式公园,新增廻澜书屋、观景廊、游船码头、亲水平台和雾江揽胜等景点。

“爱莲池”
      “爱莲池”,邵阳城里的名胜古迹可不止双清公园。沿着邵阳城北路一直往邵水河边走,在市政府墙角树荫浓密处傲然耸立着一座石碑,上面豁然刻着“爱莲池”三个字,底下碑文记载着爱莲池兴建的历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众所周知,《爱莲说》是北宋散文家、理学鼻祖周敦颐的代表作。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也成就了中国文人的一方精神高地。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周敦颐的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散文问世已近九百余年时光,许多文人墨客都将“出淤泥而不染”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座右铭,也以莲之高洁来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在我的办公室,也挂在一副书有《爱莲说》的书法作品。书者是贵州省地勘局106队离退休干部处处长的曾煊名先生。曾先生是一位由钻工出身的书法家,后来担任过106队宣传处的副处长,也是我的老朋友。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一直以为,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他在江西庐山西北麓濂溪书院讲学时创作的。据有关记载,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已值暮年(55岁)的周敦颐到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到来星子后,他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由于年迈体弱,公元1072年,周敦颐辞官来到江西庐山西北麓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请朋友们评论他的手笔《爱莲说》。
《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可不曾想到,《爱莲说》原本是周敦颐老先生在邵州为官时创作的-----
     据记载,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期间,见当时的州学“左狱右庾,卑陋弗称”,于是在城东南择地重建,并亲自为新落成的州学举行祭告先圣和先师的典礼。在州学前手植丹桂树,意寓“蟾宫折桂,造士育人”,并在州学旁辟池种莲。史料记载,爱莲池始建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当时的爱莲池“池方形,广十余亩,与江水通盈涸。池周砌石为墙,环植垂杨。池内莲花叠瓣重楼,香幽而不实,亦不藕。”莲池建成后,周敦颐亲自写了一篇《爱莲说》,以此表达自己的不与世浑浊的高洁品质。
     宋嘉定三年(1210年),知州傅伯菘修濂溪堂,疏浚爱莲池,在池上建多拱小石桥,成一直线相接为长堤 ,堤上建木结构爱莲亭,以便凭栏观莲赏花。又因濂溪先生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于是题“君子”二字于亭上,故又名“君子亭”。清人钱南园仰慕周子高洁人品,在君子亭题有“人同心,心同理,数语莲成说;美斯爱,爱斯传,千秋犹见高风”之楹联。
     时至今天,爱莲池只留遗址。为了纪念周敦颐,今人在邵水西路建有“爱莲亭”,亭后有一池,水清见底,里面种满荷花,依稀可见当年周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爱莲风骨。

“铁打的宝庆”
     在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民谚,叫作“纸糊的长沙,铁打的宝庆。”说的意思是,抗日战争时,一场大火,把偌大的省府长沙烧得干干净净;而清朝时,石达开率部围困宝庆三月有余却无计可施,最后只好溃逃。
     邵阳市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战略位置了得。早在史前期,邵阳一带便有土著人聚居。后有“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时,楚王族白公善首先在此垒土筑城。汉代时,始修土筑城垣。后来,在城区周边就地取材,用稍微坚硬的红砂石砌筑。宋代时改砖石城墙,为青石和红砂石垒筑,门洞为砖石券顶结构。
     明朝时期,宝庆古城墙经多次修葺与扩建。据有关资料,明代时宝庆城墙全长达4370米,东西长度1400米,南北宽度800米,城墙高8.3米,宽约5米,东、西、南、北及西北分别设有朝天、定远、大安、庆丰、临津五道城门,西、南二门又各筑瓮城,驻兵把守;城墙上设城楼7座、炮台12座,以御外患;城门内侧有通往城外的地下暗道,以利紧急时刻对外通讯联络;城墙的东、南、西、北险要部位,共筑城墙马面六处,以利巡守防御。至清代,宝庆同知黄文琛重新修缮。整个古城墙东濒邵水,北临资江,西、南凿地,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史载,清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主要将领石达开率部出走,欲效武侯隆中决策,由湖南借道趋湖北,置办水师,然后入蜀,以蜀为基地,争霸天下。行至宝庆,石达开围城攻城,部队号称数十万。石达开严密部署,为久困之计,数十万部众环城展开,三面包围宝庆府。石达开与宰辅张遂谋驻城南,赖裕新驻城西神渡滩,傅忠信驻城东泥湾,各据险要地形,构建营垒,挖掘壕沟,布置木栅、陷阱,将宝庆围得铁桶一般。湘军在宝庆府仅数万人,据城自保有余,出城破敌则力有不逮。左宗棠将新兵置于城中,以城墙阻石达开锋芒,避开与石达开主力正面厮杀。待守城日久,新兵逐次刀头见血,新人熬成老卒,再开城迎战石达开久疲之师。在严密控制军队的同时,湘军又积极修筑工事,左宗棠派人实地考察后,挖通宝庆地下水道,使其相连,并筑蓄水池,随时准备引水淹石达开攻城地道,又派壮丁在城外挖掘深壕数道,藏精兵其中,各战壕间遍修工事、望塔,号兵往来其间,互通消息,将城防向外推进数里。
     五月刚至,石达开主力冲出营垒,全面进攻。石达开率主力三万人,进攻湘军营地,并修筑营垒十余座,建设炮台,修筑工事,将赵焕联等人及援军田兴恕围于阵中。宝庆城内外全部清军,均陷入包围,内外消息断绝,但依然遭到守城湘军依靠城墙和有利地势负隅顽抗。石达开久攻不下,仿效湘军围困九江战术,围而不打,欲令守城湘军自溃。战事旷日持久,湘军援军纷纷赶到。石达开围宝庆已两月,连营百余里,日食米数千石,毫无进展,粮草将尽。最后,面对坚固的城墙,石达开一筹莫展,最后只好仰天长叹:“真是铁打的宝庆啊!”遂率残部往郴州、永安方向溃退。这一去,这一去就再没回来,最后被清兵消灭于金沙江。自此,“铁打的宝庆”闻名天下。
     专家分析,就地理位置而言,邵阳地处湖南西南,距离长沙230公里。陆路扼湘西与西南之要道,水路既是资江入湘后的首个重镇,又有巫水相随。同时,邵阳古有“五溪蛮地”之称,在当时属于边地。这里长期汉夷杂居,民风强悍,尤其当时的苗族同胞不忍统治者残酷压榨,时不时揭竿而起。于是统治者把这里当作要塞之地,下本钱在这里布堡阵、驻重兵,由此,邵阳发展成为有名的军事重镇。这从宝庆府的五座城门和长达数十里的古城墙可见一斑。
     事实上,邵阳过去的重要位置还不仅仅局限于军事作用,其商业作用不能小觑。由于历史上通往西南的水陆人货都要经过这个要地,邵阳自然就成为当时重要的客运码头和货物中转集散地。从清代中期到民国时期,邵阳一直是楚湘的主要商埠之一,也是连接湘桂贵的重要枢杻。繁忙的货运给古城带来了繁华,各地商家纷纷来此设店开铺,各种手工业和加工作坊相继面世,一时客商如云,游人如织。站在江岸的古城墙头,望着江边的长堤古塔,看着滚滚东去的资水,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盛况。
但令人遗憾的是,经过长期战乱、文革期间的破坏和近年来的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现在宝庆古城墙保存下来的仅有庆丰、临津两道城门和犀牛塘、西外湾各一段全长约700米不到的古城垣。这其中,临津门附近的明城墙也已经腐蚀得十分严重,显得残缺不全,坑坑洼洼。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宝庆的古城墙曾对宝庆府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起过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研究价值,是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2002年,为了抢救这些遗存不多名胜古迹,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将宝庆古城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邵阳市人民政府经过调查规划,决定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残留的一部分古城墙进行局部维护和修缮。2012年4月底,宝庆府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年8月,市区资江南路步行街北门口地段举行了宝庆府古城墙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牌仪式。现在,一段由青石玄武岩砌成,依斜坡而建,大约三层楼高的古城墙已经修缮完成。据说,邵阳市政府谋划把古城墙前面建成临江风光带,让古城墙变成了邵阳市的文化休闲中心,成为邵阳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著名诗人艾青曾在邵阳这片土地上留下过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见这方水土感人肺腑的情感力量。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周敦颐、陈与义、文天祥等一批宋代文人相继踏上这片土地,在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人生的喟叹。魏源、蔡锷等从这里走出去,继承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不仅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的壮丽史篇中,也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让人欣喜的是,历史没有忘记他们,邵阳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心里镌刻着一个个闪亮的邵阳人的名字。在邵阳市资江南路临津门附近,在修缮完成的古城门与古城墙下,立着一块省级文物保护石碑,石碑上记载着历史上近现代史上为民族振兴、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过功勋的邵阳名人的事迹。同时,还竖立着12位“邵阳历代名人塑像”,他们是:胡曾、杨再兴、蓝玉、魏源、刘长佑、刘坤一、魏光焘、蔡锷、匡互生、吕振羽、贺绿汀与袁国平等。他们在历史上书写了他们人生最光彩的一笔,是邵阳人民的永远的骄傲。

mmexport1654912048565.jpg

     赵腊平,笔名小屋清风,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业文化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著有《聚焦中国矿业》《历史在这里含情注目》《整合之路》《中央党校楹联浅释》《漫话珠宝首饰》等。作品《代表委员眼中的矿业热点》获国家级新闻奖——全国人大新闻奖,《巍巍青山作证——浙江地质七队典型经验》获国土资源新闻一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18 16:02 , Processed in 0.05791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