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30212|回复: 4

李春雷:谈《新安旅行团》创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8 23:05: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现代快报 |
mmexport1659971335212.png

纪实的生命是真实,文学的特性是艺术。

看上去,两者似乎相悖,但只要处理好相互关系,便是足精彩、可传世的纪实文学。

当下纪实文学最大的问题有两点:要么缺乏艺术性,多是资料汇编,且散乱无章;要么虽有文采,却又随意虚构,缺乏严谨。

近日,借新书《新安旅行团》出版之机,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谈谈自家观点。于己,是一次总结;于人,是一份探讨。

mmexport1659971342169.png


寻找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2021年深冬,作家李春雷来到淮安。

一股热流在他的心底奔涌,因为这里是一场“十七年之久、五万里之远”伟大征程的启程地。

1935年秋天,一群爱国奋进的少年,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毅然踏上“旅行全国”的行程,走遍大半个中国宣传爱国抗日,从最初的十余人,发展到六百余人,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们的名字叫“新安旅行团”。

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因2021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旅行团的母校——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回信而进入大众视野。仅一年之后,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所著的《新安旅行团》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新世纪首部全景式展现新安旅行团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热烈关注。

“从动笔创作的第一行文字开始,我就成了新旅的一员。” 李春雷追随着历史的时光,追随着这群勇毅少年的脚步,和他们一起从莲花古镇出发,一起在大运河畔登上小火轮,踏上崎岖坎坷而又动人心魄的征程,解读他们万里征程的意义,弘扬他们永不磨灭的精神。

为这本书所倾注的所有心血,映射的是李春雷身为一个纪实文学作家内心持久的坚守:“我想做真正的纪实文学,就像司马迁那样。”

1

接到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创作邀约之前,李春雷对新安旅行团的了解并不多。他知道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重任,但源于对陶行知先生的敬佩,源于对那一段历史的敬仰,更源于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思考,他欣然接了下来。

李春雷坦言,他的创作初衷是通过回归历史现场,讲述那一段真实而又离奇的烽火故事,致敬那些非凡勇毅的抗日少年。与此同时,多年来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也让他非常希望通过这个课题让当今的教育领导者、教育从业者,以及家长们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思索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实践对于今天教育的现实意义。

所以李春雷出发了,和当年那群中国好小汉同行。

1935 年 10 月,在陶行知先生的鼓励下,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新安小学的学生组成了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从淮安出发,走向上海、南京,走向华北、华中、西北、西南,在1935年至1952年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在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新旅启程时第一批小团员在新安小学礼堂前的一张老照片,让李春雷若有所思。他们中间大的不足二十岁,小的只有十二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要徒步跋涉几万里,并且要自己想方设法赚取生活费用,同时还要完成课业学习、发动群众抗日、教授百姓识字、慰问前线战士,甚至直面生死,但是他们的眼里没有惶惑不安,只有坚毅果敢……何以能如此?

“答案就隐藏在漫漫征途上坚实的足迹里。通过查阅大量的史料,八十多年前那群少年们顿时鲜活地站在了我的面前。”李春雷一共购买了三十多本新安旅行团的研究书籍,在史料的爬梳中,他惊叹于一群只有十几岁并且衣食无着的孩子们,在那个积贫积弱而又国难当头的岁月,竟然做出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壮举,完成了一场举世无双的修学旅行。直到今天,很多人、很多事他都难以忘却。

比如,“七个小光棍”第一次去上海修学旅行,年仅11岁的左义华去了一所大学做报告。因为他个子最矮,站在讲台上,坐在后边的师生就看不清了。这时,一位老师走上讲台,把小义华抱到了讲桌上。当时已是冬天,可小义华的脚上还穿着八面透风的草鞋。这所大学有史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讲课老师。小义华还没开口,全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左义华开讲了,他举起手高喊:“我们要抗日救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当时政府规定,不允许在公开场合呼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但眼前这个新安儿童旅行团的孩子,却勇敢地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台下的师生们被惊呆了,几百人鸦雀无声。青年学生紧攥拳头,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早已泪流满面……

“如果没有这次采访和创作,我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竟有这样勇毅的孩子和这样感人泪下的故事,类似这样的故事在书中有很多很多。”李春雷说。

为了真实而又艺术地表现这些故事,李春雷在创作中非常注重细节的描绘。这些从史料中获知的真实历史细节,打动了他,他想把这份感动用文字传递给更多的人。

2

十七年,五万里,新安旅行团的征程漫长而又辉煌,可谓震古烁今。其中,涉及的事件和人物非常繁多,怎么谋篇布局决定着作品的走向。

经过反复斟酌和思考,李春雷决定采用经纬交织的结构,以时间顺序为经,把事件和人物编织上去。“这种重大而漫长的历史事件,本身的时间顺序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进程是融为一体的,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大的结构上,如果用插叙、倒叙、变奏等结构方式,就会有损事件与历史进程的融通。有了时间这根经线,在谋篇布局上的重点,就是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精心剪裁,尤其是在章节的划分上下功夫,使得整部书详略得当,圆融一体。”

当然,悠长的时间跨度,亦是《新安旅行团》的创作难度所在。李春雷的“行走”不止于使他更精准把握历史事实的史料研究,多次踏访实地,是李春雷“在场”的方式之一。“纵然‘物是人非’或者‘人是物非’,但那种直接的目光、声音、表情乃至时过境迁、物变景换的‘现场’,它们带给我的心灵感受是仅仅通过翻捡史料无法获得的。”

比如,当李春雷走在八十多年后的武汉街头,他透过历史的烟云仿佛看到了昔日的景象——1938年6月,新旅到达武汉,为保卫大武汉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振奋的英雄活剧。李春雷知道,纪实文学最重要的是通过刻画鲜活的人物和事件来呈现主题,但那一刻,他还是选择了直抒胸臆——他们铿锵的脚步声依然回响在大街小巷里,他们昂扬的身影依旧映照在江面上,他们高擎的火炬始终熊熊燃烧在武汉上空,他们度过的那些激情澎湃的日夜依然历历在目……

为了写好这本书,李春雷还有另一种执着,他希望尽可能多地采访到在世的新安旅行团老团员及团员后人。譬如,李春雷千方百计找到了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的家人。他在北京和汪达之的孙子见了面,并进行了深谈,又通过越洋电话联系上了汪达之的儿媳妇。他们提供的鲜活资料,譬如汪达之的情趣爱好等等,是史料中无法触及的,这部分内容的填充,让李春雷更鲜活和原汁原昧地还原了汪达之这个新安旅行团的核心人物,让人物立了起来。

在第十二届江苏书展上参加《新安旅行团》新书发布会的时候,李春雷特别注意到一个小男孩从在台下玩耍到安静下来耐心聆听他讲新安旅行团故事的变化。这更让他意识到深情地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纪实文学作家的使命和责任,只有在每一次创作中,把这份炽热的情怀和良知倾注笔端,才能自觉自动地为祖国、为民族、为苍生、为大地写出有价值的作品。

3

“纪实文学是历史的证词,我要对我写的每一个字负责。”李春雷这样说《新安旅行团》的创作历程,而这同样也是从事纪实文学创作多年的他始终不变的创作观。

李春雷由此谈到了纪实和文学的关联。“纪实是真实的,文学是虚构的,看上去似乎是相悖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纪实的底线,不能逾越真实的底线。”他说,过去很多作家就因为轻易地逾越了真实的底线,让别人云里雾里不知道报告文学是真是假,才让人由此对报告文学产生了误解。

“纪实文学的真实甚至是绝对的真实、苛刻的真实,因为它是纪实的,就是要留给历史的。”在李春雷看来,真实和文学应该是不悖的,真实性是生命,文学性是技巧。他打了一个比方,真实是无限的面料,文学的手法就仿佛剪裁,由此可以做出精美的衣服来。所以说,不能虚构照样可以写出精彩来,甚至更能写出精彩来。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表现历史,是纪实文学作家的使命所在。

“究竟怎么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首先是真实的,而后是真情的、震撼的,这三者统一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李春雷说,而这三者也是纪实文学的生命力所在。

李春雷进一步剖析,一个真正的作家,最终要进入知识分子写作的范畴,才能写出好的纪实文学作品。“你是知识分子,有真正的大格局,这才有可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看得更长远,在宣传思维之上,更客观、更冷静,这样才是真正的纪实文学。”

从《尚书》《春秋》到《左传》《史记》,李春雷印证了纪实文学记录了整个文明史,是中国文明的根,是最长远、最根本的文学样式。他说,纪实文学就自古以来都是知识分子写作,在反映苍生疾苦,是天地良心,站在苍生大地的立场上呼告。司马迁是纪实文学的鼻祖,最典型。“真正的纪实文学其实是写给历史,写给文明的。我现在一直提倡为历史负责,为真理负责,为时间负责。我想做真正的纪实文学,就像司马迁那样。”


【对话】真正的纪实文学是有筋有骨、能站起来的

读品:《新安旅行团》的创作中能感觉到您创作的客观与克制,但是在一些篇章中,您还是把“我”放了进去,这是一种情不自禁吗?

李春雷:我和这群勇毅少年,一起走过风霜雨雪、走过春夏秋冬,一起修学旅行,一起共赴国难,一起欢笑落泪,一起燃烧激情……这一走就是十七年,这一走就是五万里。我时时刻刻都被这群勇毅少年感动着,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写出自己对他们的深情,对他们的崇敬。当然,我尽可能地克制。我追求的是,把那些情不自禁的感受,融化在作品的每一个章节里、每一个段落里、每一行文字里。但愿读者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能感受到我的这种追求。让我们一起向那群勇毅少年,向那场举世无双的修学旅,致敬!

读品:《新安旅行团》的创作有什么遗憾之处吗?

李春雷:确有遗憾。一是去年下半年疫情紧张,想去的很多地方都不能去,再一个是时间的影响,毕竟90年过去了,早期参加新安旅行团的老团员全部去世了,健在的是后期参加的,我只能见到老团员的儿孙辈。另外,因为要赶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回信一周年之际推出版此书,我总共只有六七个月时间写书,所以这本书还有大量的提升空间。虽然我可以说现在这本书是在所有新安旅行团的书里是最权威的,最全面的,也是最严肃的,但是和我理想的那种状态还有差距。我也和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谢山青交流过这个想法,她说李老师你将来再改,等第二版的时候我倒是想细改一遍,这样脱胎换骨地提升一下就好了。

读品:您觉得当下的报告文学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李春雷:当下报告文学最大的问题有两点,要么写的就不是文学,没有艺术性,都是资料汇编;要么是有了文采,但又胡乱虚构。人们对报告文学的非议也在于此。事实上报告文学写作难度比其他文体难的多,是需要硬功夫的。真正的报告文学是有筋有骨的,能站起来的。想要写出真正的纪实文学,就要注重文字和结构。我希望大家能关注真正的纪实文学。现在一些大学教授、评论家们对文学的真正的意义,包括对文学文本本身,他们都缺少这方面的研究。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性,一些评论家并不懂,只从表面上说一说文字漂亮与否,是不是真正干净的文字、典雅的文字他们不懂。文字结构上他们也不懂,事实上有些作品你读起来这么有气场,是因为它的内部有一种看不见的旋涡似的力量,一种你看不见的结构在背后起作用。

另外,真正的纪实文学还要处理好 “两性”关系,即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来说,种种原因造成报告文学缺少力量,没有脊梁,不给力,不过瘾,缺少真正的思想性。再有就是缺乏报告文学所应具有的文学性,大家读来感到味同嚼蜡,不感动。文字也不漂亮。吃力读,也读不进去。

(发表于2022年8月7日《现代快报》)
发表于 2023-2-27 21: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旅,永恒的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5 12: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李春雷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美妙感觉。这种感觉首先来源于思想上的正能量,能够直接带来明亮阳光和勃勃力量,但最关键的载体,还是最精彩的文本表现,即艺术呈现。其作品,无论从文字上、结构上、语法上、标点符号上,都达到了高度统一,可以说千锤百炼、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独步天下,形成了一个精妙无言、珠圆玉润、气韵丰沛的小宇宙,既有时代元气,又有书卷香气,更有历史底气。这种文本,堪称中国当今最优雅、最精妙、最规范、最纯净、最经典的白话文,值得全国读书人学习。尤其当下,文风浮躁,物欲横流,急需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崇尚中华文化,昂扬中国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12:17: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美的文章不仅仅是大餐,而是精神灵魂的涤荡沐浴!读春雷的文章,会让你天天在提升,时时在净化![抱拳][抱拳][抱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16 20:08: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春雷老师是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第三届和第七届),作品被选入大学语文课本,被誉为中国短篇报告文学之王。热爱报告文学和散文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他的公众号,学习大有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0 12:12 , Processed in 0.059395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