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29708|回复: 0

运河秧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2 10: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运河秧歌
韩晓健
mmexport1658586806737.jpg


     每天往返于平桥与淮城之间,转眼已经数十年之久。一个是千里运河旁的千年古镇,有传奇般地平桥豆腐的故事和乾隆南巡的美谈;一个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两端历史的厚重让我两点式工作增添了几份色彩,还荣幸地获得了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的荣誉,我也习惯了这种简单的工作与生活的方式。运河两岸景随人心变,心随景物移。这几年,运河两岸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和淮安市运河画廊的兴建,绿色运河、生态运河的思想深植人心,经过各级政府不断地打造,运河两岸的风景逐渐显山露水,映入眼帘。柳树、松树的冠如巨伞,绿意盎然,河风拂过,轻轻摇曳。水杉、银杏树干笔直,直冲去霄。香樟树散发出的气息诱人心肺,沁人心脾,那一种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妙着实让人痴迷。还有不少叫不上名字的各种植物都在运河边竞相生长,用她们顽强地生命力绽放着运河最美的风姿。 mmexport1658733714917.jpg


    6月份的某一天,沿着运河古道前行,路过平桥镇运河村,一大片水田映入眼帘,还有不少人立在水田中间进行劳作,这种场景多年未曾所见。现在,水稻的种植都改成直播了,就是将稻种直接撒入田间,等其发芽成长,大片水田,大量人工插秧的场景已经多年不见了,现代农业技术颠覆了传统的耕作形式,相比于过去的耕作,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好奇心驱使我前去打听原委。原来,运河村进行了先改先试,将流转的1000多亩土地改茬生长芡实。据说,这样根据市场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农场化生产,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对农民、对集体、对农村都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真切地希望运河村这次改革能够取得圆满地成功,成为家乡平桥镇乡村振兴的一个典范。

    看到这种场景,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曾经耳熟能详的那些秧歌,想到了父亲唱秧歌时的活灵活现的精神状态,一个充满自信和快乐的人对未来的憧憬。那个时代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即使很劳累,他们也是心怀感恩,开开心心的过着每一天。能够在激情燃烧地岁月中度过那段艰苦而快乐的时光,那种快乐正是我们现代人享受了各种物质生活后所追求的精神状态。

    秧歌,栽秧时唱的歌。栽秧即插秧,人们立在水田里插秧时唱的歌,从秧歌一词字面来看,充分体现了文学源自生活的理论。那种“来……了……”带着劳动号子地吆喝声中传递着农民的质朴和善良;那种“情儿、郎儿”的绵绵声中不仅仅是打情骂俏的原生态的表述,更是情感夸张地喧泄与火热地劳动场景的天然合成。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正所谓“百里不同天,千里不同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每块土地上生存和繁衍,也造就了一地方特有的文化和文明,地区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产生着地方的特色文化,具有属地性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那种感觉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又充满魅力和诱惑力的,往往在这种充满地方特色文化的氛围中完成了自身文化繁衍生息和新陈代谢。繁重的插秧生活是人们生存下去需要,也是丰富秧歌文化和繁荣秧歌文化的基础,不少民歌创作者都是从这个火热地劳动场景中获取了的灵感,创造了经典和流传。王鸿翔《研诒斋诗集·拟陆放翁丰年行》:“高田下田春雨足,十里五里秧歌续。”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丰沛的雨水,滋润着运河边的这块土地,也带来了勃勃生机和万物的生长。自育秧开始就会有一首接着一首的秧歌让原本苦涩无味的育秧劳动增加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直至麦收以后,把那些秧苗移栽到大田中,一望无际,水天一色,偶尔也会有几只水鸟凑着热闹赶到田间觅食,所有的功力都集中到田间地头,把农村整个劳动场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mmexport1653220853690.jpg


    人多了,话自然也就多了。能到水田劳动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人生的最巅峰状态,也是情感最鼎盛时期,带着水韵的原始的挑逗性的直白语言能让那些少妇、少女们敞开心门,产生共鸣,憧憬着美好的生活,产生诗和远方的遐想。这样的劳动场景成了秧歌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这些秧歌一般意义上即可以称之为民歌,民歌起源很大程度上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我们这片土地受运河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不少的苏北民歌,这些民歌或多或少的带着运河的天然基因,从产生开始就是那种多情和柔美。

    苏北的民歌很多,小是的时候,经常听父亲吟唱“拔根芦柴花”“四季歌”之类的秧歌,秧田里又累又苦,千低头万低腰的劳作,在秧歌的氛围中,感觉到很有诗意和情趣,这是勤劳的农民在劳作中的一种乐观主义生活态度。

    我们这个地区比较有名气是当数南闸民歌了。金矿先生耕耘民歌数十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南闸民歌成为原南闸镇一张文化名片,南闸民歌还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还记得当初申请省级非遗项目的时候,金矿先生申请了南闸民歌,我则申请了平桥豆腐制作技艺,这两个项目都列入了省级非遗项目,而今南闸民歌走到了国家级台面,平桥豆腐制作技艺停留在省级层面。

    至今,我都是一个不善乐理的人,对音乐方面的悟性太差,始终找不到那种共鸣,因此,我唱起歌来总是在不同的音阶上来回跑动,往往唱到没有观众了,我才知道我偏离跑道已经很远很远了,悻悻然,只好自我安慰一下,重在参与,好坏是另一回事情。 IMG_20220724_101440.jpg


    其实,唱得不好不影响我对秧歌的那份热爱和感情。小时候,经常听父亲唱各式各样的苏北民歌,唱到动情之处,他常常会用一些肢体语言来表达,手舞足蹈、喜形于色。那时的生活条件相当差,与现代的生活水准相比简直天壤之别,父亲乐观地生活态度,让我从中受益匪浅,甚至有些思想已经植入灵魂深处,对我终生产生影响。他经常会耐着性子教我唱一些民歌,一字一句的,一腔一式的教。按照他本来的愿望,我现在去猜测父亲的心思是想让我做一个淮剧演员,照理讲,从小受此环境的影响,也算是耳濡目染了,本应该是一个音乐小才子,但终未成大器,难以用自己的歌喉抒发人生的乐趣,倒是,我对那些民歌中的歌词产生了共鸣,常常在“小小的郎儿来,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的歌词中感受到那份美丽。


    现代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于插秧这类的重体力劳作几乎没有什么感觉了。农田里,一片白水茫茫,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在一大块水田中,穿着连泥带水的裤子,弯着腰一步一步的向后艰难地挪动着疲惫地身躯,远远望去,俨然一道苦涩地风景,年轻的媳妇们赶着头趟秧,看看还远远落后的年长的妇女们,直起腰,一阵“姐儿、秧儿”的,小调打发着时光,那些为了生活而辛苦劳动的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插秧,这只是“粒粒皆辛苦”中的一道程序而已。


     大规模的插秧场景现在基本看不到了,大多数都采取了水稻直播的形式,尽管产量少一点,但是,人很舒服,即使插秧也是机械插秧,秧盘是工厂化生产的,秧歌的场景基本不见了,看到运河村的这样一个千亩水田长芡实的美景,我思绪万千,想到了久别的秧歌,想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到了那个时代。现在, 我们加快步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秧歌这个带着乡村灵魂的文化字符,能否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再次呈现她的勃勃生机,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一个亮点,这也是我们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9 06:37 , Processed in 0.05092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