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72541|回复: 8

“中国作家运河行”图片作品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6 00:34: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作家运河行”活动图片

mmexport1664342408712.jpg

     2022年8月6日下午6点,“中国作家运河行”活动首站在苏州正式启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运河行”总顾问白庚胜,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主席、“中国作家运河行”组委会主任陈国栋,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代表、“中国作家运河行”组委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周伟苠,江苏省作协名誉主席、著名作家、“中国作家运河行”组委会成员范小青,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中国矿业报社总编辑、“中国作家运河行”组委会成员赵腊平等出席本次启动仪式。



mmexport1664342392969.jpg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运河行”总顾问白庚胜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mmexport1664342384651.jpg

mmexport1664372932286.jpg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运河行”组委会主任陈国栋,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任德永、北京日报记者韩梅等人全程参与了采风活动。

mmexport1664343137649.jpg

     组委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代表、《中国大运河文化》主编周伟苠,自然资源部咨询中心特邀咨询委员、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巡视员、中国大地出版传媒集团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代表吴震强,“中国作家运河行”组委会成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施建石和组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行在活动协办方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管委会负责人陪同下考察了著名的万福闸,乘船参观古运河新城段,观赏了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前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进行了考察交流。

mmexport1664342578654.jpg

mmexport1665041174843.jpg

mmexport1665041144481.jpg

     王海滨,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央视制片、导演,著有长篇小说《朝花夕拾1990》(改编成院线电影《小情书》)散文集《清水无香》《北京人》等。

mmexport1664114467247.jpg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汪政应邀为“中国作家运河行”活动题词。

mmexport1664341636588.jpg

    《人民文学》副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奖者、鲁迅文学奖获奖者徐则臣在淮安盱眙运河畔采风,应邀为中国大运河采风活动题词。

mmexport1664343327045.jpg

mmexport1664340246636.jpg

mmexport1664343058315.jpg



     视频: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丽伟在天津市内南运河、北运河汇合入海河的三岔河口。

mmexport1664342583688.jpg

mmexport1664342554439.jpg

mmexport1665054122114.jpg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赵克红来到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进行了一次沉浸式参观,为中国作家运河行积累素材,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隋唐时期大运河相关文物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同时承担着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含嘉仓遗址和回洛仓遗址的保护监测工作。

mmexport1664343074451.jpg


mmexport1665234461794.jpg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运河行”组委会成员陆春祥在杭州大运河畔采访。

mmexport1664343198015.jpg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平谷文史专家柴福善先生,8月13日至14日带领平谷历史文化文学工作室学员,进行“中国作家运河行”北京段采风活动。13日,一行从北运河起点开始踏查,考察了五河交汇处、闸桥等,拜谒了明代思想家李卓吾墓,踏访通州文庙及燃灯塔,登临大光楼,眺望通州老城,领略漕运文化。参观明代“大运中仓”仓墙遗址、通州八里桥及通州区博物馆,领略通州南街十八个半截胡同文化,在通州清真寺里了解回族文化,并在南街书屋举行“大运河文化”主题座谈会。14日,前往张家湾古城,考察南城墙、南门遗址、古石桥、十字街等遗存;前往立庵村寻访琉球人墓地;在皇家新村考察皇木遗址、花板石、古槐等景物,感受“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最后,冒雨前往儒林村拜谒了当代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墓地。

mmexport1664343214049.jpg



    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大运河在淮安孕育了三大名著。河下古镇坐落在大运河畔,《西游记》汲取了大运河“漕运之都”淮安的“营养”,黄河夺淮的凶险成就了通天河取经的故事;淮河铁链锁着的水怪吴支祁,成为孙悟空的原型。淮安湖荡、沼泽遍布,因淮水泛滥,为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提供了素材,施耐庵童年读书处屹立在里运河勺湖边上。施耐庵参加元末农民军起义,隐居在淮安期间,把运河沿线流传的水浒故事加以整理、串联、演绎,最终写出了一部伟大的小说《水浒传》。罗贯中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门生,也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作者。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均写于淮安大香渠巷6号。中国散文家协会副秘书长赵日超在吴吴承恩故居采访。

mmexport1664373046443.jpg


     张琳是中国自然资源作家诗歌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525”文学队伍重点培养作家、鲁迅文学院国土资源文学创作班学员。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是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在隋唐大运河中位居中枢地位。它沟通黄河和淮河,自河南省流经安徽省淮北、宿州两市三县一区,全长180公里。张琳查阅安徽宿州隋唐大运河资料。走进安徽省淮北市、宿州市,对大运河安徽宿州140公里河段进行调研和走访。

mmexport1665048924041.jpg

     孙继泉在大运河枣庄段台儿庄古城采风。孙继泉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首届十佳青年散文家,山东省第二批齐鲁文化之星,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济宁文化名家,济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散文学会会长,邹城市作家协会主席。散文《生命的秘密》入选高一语文阅读教材。曾获孙犁文学奖、浩然文学奖、齐鲁散文奖、乔羽文艺奖、中国散文学会“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特等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中国作家》“金秋笔会”奖、《时代文学》优秀作品奖。散文《鲁南的月光》《带着朝露进城》《孟庙的树》《孟庙的苍鹭》《暮色孟子林》《太阳的馈赠》等多次入选高中语文试卷。出版散文集十八部。

mmexport1664379199673.jpg

   《人民文学》副主编、第十届茅盾文学者获奖者徐则臣(右二),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胡学文(右一)、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奖者赵日超相聚淮安里运河畔。

mmexport1665042719632.jpg

mmexport1665026137979.jpg

     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张艳8月22日至23日,行走大运河之沧县至青县段,走访流河红木小镇、马厂炮台和九宣闸等,对大运河沧州市区段即将建设完工的朗吟楼和南川楼踏访、记录、查阅资料;8月27日至28日,从吴桥北六屯村至泊头段,重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东光连镇——吴桥第六屯段、东光谢家坝。在泊头,走访王武镇张东庵村陈氏工艺铸造厂,再次观摩失蜡熔模铸工艺。此次行程近五百里,得到了沧州大运河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以及研究学者郑志利、李建沧等无私的帮助。日前已初步创作出《从六屯到李又屯》《运河吃食》《跟着古诗走运河》三篇文稿。

mmexport1664343050450.jpg

mmexport1664343077799.jpg



mmexport1664373024490.jpg

      袁素红在宁波市委宣传部领导和高桥镇社区领导陪同下,对宁波市高桥镇大西坝古运河遗址等运河遗迹进行了采访。活动还得到了宁波河姆渡博物馆、宁波余姚市博物馆、宁波市遗产院的大力支持。袁素红,浙江宁波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内部刊物协会副会长,《世界侨报》《中外通讯社》特约记者,东方旅游文化网驻站作家,散文曾获“浙江省文化局散文大赛”一等奖,“柔石文学奖”一等奖。

mmexport1664342925660.jpg

     山东省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常务秘书长吴文峰,8月18日到临清开展“中国作家运河行”临清段采风创作活动,聊城市文联二级调研员张戈、临清市作协机关主席刘北、临清市新华书店总经理陈爱峰等陪同活动。吴文峰一行首先来到了临清运河钞关,临清运河钞关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一座钞关,他们通过观看明清钞关的面貌、明代设立钞关一览表、临清钞关复原图、民国时期钞关仪门、古代钞关胜景等深切感受到了临清运河钞关曾经的辉煌。随后,他们走访了鳌头矶、京杭大运河元运河河段、竹竿巷、考棚街等地,感受临清几百年运河文化的历史沉淀。



mmexport1664372899112.jpg

mmexport1664343003192.jpg

mmexport1665034605039.jpg

    著名军旅诗人、国家一级专业作家康桥在山东济宁汶上一一京杭大运河的“心脏”: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康桥著有诗集《寸草心》《血缘之源》《飞翔,向着太阳》《生命的呼吸》《征途》《像天鹅一样歌唱》等;散文集《天问:我是谁》《冰层下绽放的花朵》。诗集获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三次、首届齐鲁文学奖、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

mmexport1664372881335.jpg

mmexport1664372834553.jpg

      赵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有小说集《梦为远别》,散文集《远野》,散文随笔集《尘缘》,报告文学集《风景独话》等15部出版,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300多万字发表,出版。多部(篇)获奖。

mmexport1664359221398.jpg

mmexport1664342625540.jpg

    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丽伟在天津市北运河边世界遗产界桩处。

mmexport1664372878784.jpg

     刘月新,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德州市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青年文学》《长江文艺》《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海燕》《长城》《草原》《芳草》《散文百家》《青岛文学》等文学报刊,有作品多次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转载。获第二届“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二等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运河散文金帆奖,首届齐鲁散文奖,《山东文学》年度散文奖,第八届、第十一届河北省散文名作奖一等奖,全国红色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mmexport1664359224033.jpg

mmexport1665040224474.jpg
   
      军旅诗人康桥 8月6日抵达山东济宁,在当地运河志愿者范学法指引下,采访当地运河专家杨义堂,图为杨义堂向康桥赠送他的长篇小说《大运河》。军旅诗人康桥在山东济宁汶上一一京杭大运河的“心脏”: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

mmexport1664372886727.jpg

mmexport1664372875973.jpg

mmexport1664342774083.jpg

     柴福善,1982年起发表文学作品,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诗歌百余首、散文400余篇,多篇作品被转载,并收入多种文集。出版散文集《核桃树下的王蒙》《泃河的波光》等,诗集《石林峡梨树沟》。散文集《江山有待》荣获全国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撰写了《平谷寺庙志》《志书补遗》《平谷史话(修订本)》《丫髻山历史文化课》等多部。2022年8月,踏察了北京段通州运河,撰写了5000字散文《通州运河行》。

mmexport1664342228615.jpg

    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奖者赵日超在吴承恩故居、沈坤状元府、施耐庵童年读书处、水上立交等景点采访。听取吴承恩故居负责人韩善威等人介绍《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三大名著创作过程。赵日超的散文集《窗外风景》2014年被《人民日报》《文学报》评论。
     
mmexport1664342621920.jpg

mmexport1664343012410.jpg

mmexport1664383760018.jpg

mmexport1664372950395.jpg

mmexport1665058077720.jpg

mmexport1665058058802.jpg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旭升,8月19日—21日,冒雨驱车近千里,从潍坊赶到东平,进行为时3天的实地探访大运河东平段的遗址古迹,考察沿河两岸的生态风貌,风土人情。抵达东平后,东平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组织县文旅局、县党史研究中心、县文旅集团等部门负责同志和东平知名文化人士吴绪刚、毕长代等同志召开座谈会,向黄旭升详细介绍了运河东平段在京杭大运河通航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近年来开展的申遗,保护工作。并全程陪同黄旭升赴戴村坝、水浒影视城、运河古道、安山闸、戴庙闸、清河门出湖闸等大运河古迹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已创作《东平湖畔运河魂》。

mmexport1665023526003.jpg

mmexport1664342753710.jpg
   
mmexport1664383763397.jpg

     王世英,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鹤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17年鲁迅文学院河南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回头也不是岸》《为爱修行》,诗集《向来痴从此醉》《明月清风我》,地方文化读本《读诗经爱淇河》等,诗歌、散文、小小说在《散文百家》《青年文学》《齐鲁文学》《诗潮》《奔流》《时代报告》等十多家刊物发表百余篇,其中《回头也不是岸》入选2012年鹤壁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mmexport1665032014045.jpg

     潘新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8月8日至8月10日,驱车200余公里前往安阳滑县和内黄县采访。在滑县,县委宣传部副长徐惠根十分重视此次“中国作家运河行”行动、专门指派该县大运河文化学者、作家马双喜利、作家刘凤霞陪同实地采访,参观考察了道口古街、古寨墙、古码头、大王庙、老铁路等大运河遗存,还专门采访了老船工和道口古街全图画家及古街道上老人们。在内黄县,县政协秘书长、大运河文化学者、诗人焦国建、安阳市作协副主席、内黄县原水利局局长、作家王朝军、内黄县作协副主席、秘书长、作家赵良杰的陪同下参观了运河边的清朝民居、岳王庙、冉闵墓、明福寺塔、云阳寺、云阳古渡遗址。经过三天时间大运河安阳段80多公里的实地探访,共考察沿河两岸各种历史文化遗存20多处,采访大运河相关人员30余人,对大运河两岸的生态风貌、风土人情有了深入的了解。

mmexport1665234488977.jpg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五届副主席陆德琮冒着酷暑步行数十里,在嘉兴古运河畔采访。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0: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欣赏(一)

    “中国作家运河行”组委会已陆续收到了来自入选作家的近三十篇美文,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中国作家运河行”系列运河作品,本期推出来自作家杨亚丽的《寻找通济渠》。作者把目光聚焦到隋朝的洛阳,从一个人(隋炀帝)一条渠(通济渠)入手,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条“寻找通济渠”的道路。这是一篇很不错的文化散文,值得一读。

寻找通济渠
杨亚丽

     作为洛阳人,我的骨子里是骄傲的。
     从小,听惯了田间地头“民间小说家”们演绎的野史;长大后,又读到了史学家们呕心沥血的正史。前者说,洛阳是个风水宝地,不会大旱也不会大涝,百姓好过活,才引得皇帝们你争我夺。后者说,洛阳“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关山拱卫,易守难攻,因此成为十三朝帝都——前者灵动,后者严肃,就像两条殊途同归的河流,一起构建起洛阳的历史,还勾勒出家乡洛阳在我心目中丰满的形象。
     可不可以说,历史是一条河,城市也是一条河呢。只不过,一条属于时间,一条属于空间。我认为可以,洛阳就是证据,它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重要的一个节点,有着太多的时间、空间的顺延和转变。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隋朝的洛阳,聚焦到一个人和一条渠上,人是隋炀帝,渠叫通济渠。

      一

      一代帝王隋炀帝,在民间小说家口中,简直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他荒淫无道,为了乘船下江南看美女、赏琼花,不顾百姓死活,奴役老百姓从洛阳一直挖到江南,硬生生开出一道大水渠……讲到这里,蹲在田埂上的李伯停下来,在一块土坷垃上一下下磕着烟袋锅,黄色的尘雾慢慢升腾,而大地空阔得像一潭深水,什么都容纳得下。
     急于知道后事的人急了:别卖关子,赶紧接着说啊。说啥说,完了。什么完了?隋朝完了,为了挖这条大渠,隋炀帝愣是把家底折腾空了。呀,这个败家子,挖啥大渠坐啥船,坐马车去不一样吗。
      大人们议论纷纷,而我为杨家能出这样的坏人而懊恼,但我主要在想,那该是多大的一条渠呀,挖出来的土怎么办?好在没多久,小学历史课本就给了我答案。“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几个字,不但告诉我了“大渠”的长度,还让我明白,它不是一条大渠,它是一条人工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大工程——我骨子里骄傲的基础,也许是在那一刻奠定的。
     《二十四史·炀帝本纪》上说,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此间,赫然出现了通济渠、西苑、谷水、洛水的字眼,除了通济渠比较陌生,其他我再熟悉不过了,它们距离我家不过几公里而已。
     但我不知道的是,通济渠的源头就在西苑。
     589年,久经战乱的中国结束了南北分割的政治局面,重新完成了“大一统”。605年,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为巩固国家政权,化解内外分忧,加强京畿与北方军事前线、东南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下令在漕渠的基础上,开凿大运河。于是,借助阳渠、鸿沟等旧有河道和自然河道,仅用半年时间,连通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就完工了。
     随后,隋炀帝又疏通邗沟,连通了淮河与长江。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开凿永济渠,连通了黄河与海河。大业六年(610年),他又开凿江南河,连通了长江与钱塘江。至此,南达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的隋唐大运河正式形成。
    一直被民间诟病的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与迁都几乎同步,他的雄才伟略可见一斑。可是,我所关心的通济渠具体在洛阳哪个地方呢?谷水、洛水、西苑,这些古老的水名、地名,虽然饱经沧桑,但在现实世界中,还能触摸得到。通济渠呢,遥远又亲密,熟悉又陌生,激发了我寻找它的愿望。

      二

     洛阳“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形胜”这个观念历史悠久,古今一脉,我国历史上都城的选址、兴建,都离不开这个观念的支撑,也因此,洛阳拥有1500年的建都史,先后有一百多位帝王建都于此。洛阳形胜,一定程度上指的是伊、洛、瀍、涧,四水穿城的地理优势。就说洛河沿岸,就分布着中国夏、商、东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号称“五都荟洛”。
     当下,洛阳管辖7区,主城区分别是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民区、洛龙区,而我家在涧西区,工作单位原在洛龙区。从家到达单位,要经过涧河,跨越洛河。个人感觉,在洛阳众多区里,涧西区和洛龙区街道的命名最有特色。
    古代的洛阳是著名的帝都,近代被誉为重工业城市,是缘于“一五”“二五”期间“十大厂矿”的落户,而在涧西区境内就占7家之多。一时间,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人才,齐聚洛阳。因而,在洛阳看见武汉路、长安路、天津路、湖北路、银川路,千万不要惊讶——地名,也是一部历史,也是那个火热年代赐予洛阳的烙印。
     洛龙区,隋唐时期的里坊区就位于洛龙区。定鼎门、厚载门、长夏门等诸多街道的命名,古色古香,历史感浓郁。记得2015年,第一次路过宜人路的路口,“通济街”的街牌让我眼前一亮,仿佛在茫茫人海觅见了那个陌生却又熟悉的身影。我刻意把脚步放慢,左顾右盼,发现洛阳市水务局就坐落在这条街上。虽说时代更迭是历史规律,但我的思维却非常狭隘,我想从这条现代化的道路里,打捞出历史的印记。可无论我的目光多么诚恳,心情多么迫切,车水马龙的喧嚣始终让我不能入戏。
     于是,我重新审视着大运河示意图,这条横亘在中国版图上的“人”字形的大运河,通济渠是那一撇,永济渠是那一捺,彰显着人类伟大智慧和勇气。但在我眼里,它们幻化为一对振翅高飞的翅膀,在神州大地之上翱翔。
     我把目光聚焦在开凿最早的通济渠上。它分东西两段,西段就是上文说的“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与我近在咫尺。而东段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一头挑起沧桑而厚重的隋唐洛阳城,一头连着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通济渠的兴修、通航使洛阳的漕运事业大为振兴,更使得洛阳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促进洛阳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淮安、扬州、杭州等一大批运河名城的发展,诚如郑肇经所著《中国水利史》所言“历代运道之利,莫著于通漕”。
     古代交通不便,水路也就是漕运,关乎国家命运和民生问题。民以食为天,隋朝初建时期,关中粮食紧缺,隋炀帝营造洛阳和开通大运河,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粮荒”。因而,自大业二年(606年),隋王朝沿着运河沿线的关键点,相继修建了洛口仓、回洛仓、黎阳仓、广通仓、河阳仓、常平仓——隋代著名的六大粮仓。此外,还有著名的含嘉仓等。
      洛口仓即兴洛仓,就位于通济渠从西苑“达于河”的地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洛口仓“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漕粮八千石以上,守仓官兵就有上千人之多。作为隋朝全国最大的转运粮仓,洛口仓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然而,执着于征讨外邦的隋炀帝万万也没想到,短短几年工夫,他为隋朝帝国精心打造的粮食基地——洛口仓就被义军李密抢夺放粮,成为加速自己灭亡的一件利器。然而,几多王侯将相早已化作尘土,但1971年发掘含嘉仓时,考古人员发现,仓内留存的谷粒居然尚可萌芽……

      三

      千秋伟业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所付出的心血,任谁也不能磨灭,但功劳不能记在他一个人身上,因为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时,除了利用鸿沟故道,还利用了古邗沟。古邗沟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从长江北岸向淮河南岸开挖的一段运河,后称山阳渎。作为一代霸主,夫差的目的是为了北上,好与齐国争霸。
     以为这是大运河在我国史书上最早的记载了,可按照郑肇经《中国水利史》所说,大运河的历史要追溯到大禹时期。“大禹平治洪水,不仅在于除害,兼以兴利。时帝都在冀州,冀州濒河,河为运道之中枢。为贡各州均有运河之路,达于河即达于帝都也……都徙而贡道不改,转漕通运,悉循禹迹。”“夏、商、周三代运道仍禹之旧。”然后,吴王夫差才出现在运河的历史上。随之,运河就像与历史并行的一根绳子或者一条河流,次第串联起中国的历代王朝,运河历史同时也构建出一部跌宕起伏的中国历史。但开通运河的始祖当属大禹无疑。
     到了北宋,位于汴河与黄河交汇处的东京开封城,也进入了极盛时期,这与通济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济渠东段又称汴河,宋太祖赵匡胤曾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曾任参知政事的张洎也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天下一半的财赋,皆由运河而入。通济渠的没落,大约是在元朝以后。元代灭金、取代南宋之后,建都在北京,将隋唐大运河南北取直,是为京杭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然而,洛阳无论何时,都是大运河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颗明珠。
     我数次去过开封,通济渠故道早已深埋地下,下游的各段也不例外。
      目光仍回到洛阳。就在翻阅资料的一天,我突然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我几经寻觅的通济渠就在身边。其实,它就在我朝夕可见的地方。我为我的愚昧无知而自惭,答案还在‘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这段文字里。通济渠的源头在西苑啊,距离我咫尺之遥的、穿洛阳城而过的洛河,就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啊。正因为谷水、洛水交汇于西苑,形成了巨大的内陆湖泊,才成为通济渠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多么迟钝的领悟!
      一场秋雨过后,高空澄净,我驻足在王城大桥上,俯看洛河——隋唐时期的御河,它波光闪烁,应该和千年以前的一般无二。两岸绿柳婆娑,乐道并行,游人如织。大片的湿地上,水草丰茂,不时有白鹭翩然起飞,一派人与自然两下相安的景象。于是我沿河徐步而行,遇两三老者,正在感悟岁月、互忆人生。一老者说,他们家在偃师的夹河滩,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是多么年轻啊,经常撑船在洛河上穿行,你追我赶的快乐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而我的思绪,则被带到《元代河南志》记载隋唐大运河开通时期洛阳“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车马填塞。”的繁华景象。
      2022年白露这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所以当我看到隋唐大运河镇馆之宝——运河一号古沉船的时候,完全被震撼了。眼前的它,长20米,宽3米多,就像一条搁浅在沙滩上的大鲸鱼!它由13个船舱组成,首尾设置有生活仓,中部是货仓,全木制结构。虽然深埋地下很多年,木料的纹理清晰可见,构造依然完好。2013年9月,被发现于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山镇义井村西南、洛河北岸的滩地上,而它所在的位置,经考古发现,就是隋唐大运河的漕渠故道。可以想象得到,千年以前的隋唐大运河的作用有多么巨大,是多么的繁忙。我完全沉浸在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河流中,思绪从古到今、从今到古地反复穿越,恐怕古人们也不曾想到,斗转星移的时空下,大运河在千年以后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这是源于我们国家对于大运河的重视。“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习总书记的指示,将掀起大运河在新时代里崭新的一页。
        而我,也有了一个新的愿望,等待时日,我会从家乡洛阳出发,沿着通济渠,一路往东,再往南,看一看通济渠的全貌和大运河的时代风采。

        杨亚丽,笔名杨枥,河南洛阳人,《牡丹》文学杂志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獐子路过瓜田》,曾获第三十届东丽文学奖、第五届大地文学奖等。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9 00:55: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7个地级市,32名作家在一线采风。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9 00: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运河把中国南北的生活经济文化联通,深刻影响了南北文化,也锻造了南北方不同的品格!
mmexport1665116217067.jpg

mmexport1665114040059.jpg
9年前作家康桥在扬州运河畔留影。这里曾是杜石娘怒沉百宝箱的地方。
mmexport1665114451488.jpg
38年前,常州作家陈平抱着才6亇月的女儿,在京杭大运河常州段古老石拱西仓挢附近西圈门8号住地码头。目前古桥与码头都已不在,成为记忆中的乡愁。

mmexport1665113805084.jpg
陈    平(常州)  

陈平,常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州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清凉书院》书画名家专委会会长,常州老年大学文史系教师,书法家。著有长篇《遁甲地书》《网络世界》《运河两岸》,纪实文学《地平线上的背影》,《勇者无惧》《命运》,散文集《逸事风闻》《劲草丛语》和《陈平中短篇小说集》等600多万字。

mmexport1665116243333.jpg

mmexport1665116236791.jpg
孙继泉   书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10 20:40: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大运河真正成为承载民族文化创造力的一条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10 20: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展示运河城市风采,感受运河两岸的生态风貌、风土人情、美食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0: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欣赏(二)

       “中国作家运河行”活动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期公众号推出“中国作家运河行”系列作品之二——浙江作家李郁葱的《万里写入襟怀间》。品读这篇散文,犹如翻开了大运河杭州段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对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开辟意义的思考,让我们在更加立体地了解这条流淌千年的大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之余,也对运河杭州段二通道开辟的现实意义有了新的理解和期盼:运河杭州段第二通道的实现,“让运河有了另一种流向和可能。”

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郁葱

      波光粼粼的水道之上,有白鹭临风翩跹,宛如精灵,而从九乔路大桥上往南望,八堡船闸的两座闸室,也仿佛飞鸟,波浪形的穹顶展翅欲飞,东西两道引航道也已经碧水荡漾。
      八堡船闸是内河联通钱塘江的控制性节点工程,将承载起千吨货轮从内河往来钱塘江的使命。和八堡船闸相连的航道,名为京杭运河二通道杭州段新开挖航道。
      所谓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就是在原有的京杭运河之外,再辟一条航道。这条新辟运河航道,起自临平博陆,穿320国道、沪昆铁路、沪杭高铁、沪杭高速、杭浦高速、杭州绕城,终于八堡船闸,全长23.4公里。如果从地图上去看,二通道的线路走位,从航运的角度来看,距离老运河不远,所起作用也和老运河类似。
     为什么要开挖杭州运河二通道,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如果站在中国大运河的开挖和数次改道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时间的重量,运河的开挖,以及此后杭州段的变迁,事实上都改变了杭州,并让它成长为现在的模样。
      逐水而居。这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或者说,这是人类生存中一直遵循的基本规则:水是生命之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山水的态度上似乎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看起来如出一辙,但背后的逻辑却不一样。水不就人,而人去就水,人类的文明发展到能够影响自然之时,我们开始了改变河流的举止。
      这是一种非常有开拓精神的创举,它对于我们直接的镜像就是我们眼前的运河。我的童年是在浙东大运河的余姚段,之后迁居杭州后又住在卖鱼桥附近的贾家弄,几度搬家后,现在住宅书房的窗口依然可以俯瞰余杭塘河(运河的支流)。隔窗,时常见到鹭鸟在水面上飞掠而过。我一直以为,河能够让人产生远行的念头:因为水是流动的,而只有流动的东西才能保持住它固有的活力。
      曾经,这运河便是通达之路的尝试,运河有多条,但如果不加前缀,我们通常说的就是和隋炀帝杨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正处于这条大动脉的南端,今天去看当年杨广对运河的开掘和贯通,其思路是非常明确的:有效控制江南地区,特别是掌控调配江南富庶物资。
      按照当年的思路,这条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它的开通,把沿线重要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对加强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
      杭州,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真正进入世人的视野,而在这之前,它更像是一道进入江南的门,一把钥匙,这可以从隋唐之前后的关于杭州的诗文中得到佐证。如果去细细探究,在中唐之前,尽管后世称为唐诗之路的,是从长安至浙江东南剡溪和天台山周边的诗人游历之路,杭州当然是不可或缺之地。但在白居易之前,杭州确乎只是一个中转站:一条钱塘江,把浙江分为浙东和浙西,浙东有绍兴,浙西有严州(今建德一带),而杭州居于其间,往往会被忽略。
      相比于烟波浩渺、潮汐汹涌的钱塘江,运河是温婉而亲和的,它能够让人心生欢喜。
      在中唐之后,杭州之美盛绽于世人眼前,到宋时,苏轼、柳永、林和靖等的加持,更是助推了杭州的声名。南宋定都,杭州更是确定了它东南名邑的地位。
      但这一切,要是没有京杭大运河,是很难想象的,就像《梦粱录》里有这样的记载:杭州的茶肆仿汴京,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季奇茶异汤。换句话说,素有“茶叶之都”美誉的杭州,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但这茶文化,如果没有蜿蜒河水的便利,它能够流淌到远处吗?
     这,或许有很大一部分功绩得归于运河。从运河的谱系去看,杨广只是继承了人们改造自然的传统,只是他过于激进了。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的中国大运河,起码有几个时间点值得注意:
     公元前5世纪,开始开凿。
     7世纪,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
     13世纪,完成第二次大沟通。
      而且,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漕运”)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
      以个人的记忆而言。上个世纪末,仅在杭州卖鱼桥到拱宸桥这绵延数里的运河之畔,当年就散落着多个粮仓等仓贮之库(我和小伙伴时常逾墙去里面抓蟋蟀和打鸟),运河对于民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曾听老一辈的人讲古,拱宸桥曾经是杭州那些做苦力的搬运工和渔民的集散地,也是私娼流莺出没的下只角。
      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运河千古以来的繁华和河道上穿梭着的忙碌。我现在经过运河的时候,有时会隐隐约约想到这一些,流水人家,正如大多数人的生活,更多的是平常中能给予我们的触动,是那种源远流长的朴素的力量。
     当年的大粮仓富义仓的保护和开发,在若干年后的今天看来是值得赞许的,房屋要有人的加入,才能维持着它的灵性和温度。对文物的合理开发利用,应该是一个大课题,有些破坏式的开发让人唏嘘莫名,甚至有着见面不如闻名的慨叹。
     相比来说,运河两侧对这些老宅旧院的利用,基本上实现了相互间的协调。
      隋炀帝杨广贯通大运河南北,对民力的滥用,成为隋朝二世而亡的导火索,如果能够看到这一点,杨广还会不会一意孤行?而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现状,则得益于另一个乱世:元末。
     元末群雄并起,当时以贩盐起家,割据一方志在逐鹿的张士诚,为了运粮之便,决心改造运河河道,而正是他对运河南端的改造,才使得杭州运河有了今天的模样。
      在张士诚占据杭州的八年中,为加强防卫,从至正十九年 (1359年)春开始,征发浙西之民大规模修筑杭城,在改筑杭州城的同时,张士诚政权又组织民夫20万,拓展从塘栖武林头至江涨桥段运河航道,长45公里,宽20丈,历多年完成,称“新开运河”。
      这大概符合今天杭州运河的基本面貌了,从此时起,原经长安、临平至杭州的故道,即今天的上塘河路线退出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功能,降为运河支流。
      在张士诚的手下,有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大神级人物,他就是罗贯中,罗贯中后来因为失望离开了张士诚,但终究放不下杭州,在五十多岁时又回到杭州,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便在这以后,有许多章节便是写于杭州。宏图霸业转眼成空,惆怅漫步于运河之畔,遥想当年的热火朝天,罗贯中会不会有着不堪回首的迷惘?
      而这些,犹如看着风平浪静的运河之水,在它平静的水面之下,鱼虾竞逐,淤泥深沉,岸上,集市繁华,只是没有了当年的春风和秋水。
      运河杭州段的这种改变,哪怕仅仅是对于文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明清时杭州著名的“湖墅八景”正是由于运河杭州段的最终形成而奠定。明开国之后,湖墅地区的繁华和兴盛前所未有,明代有心的文人雅士排出了“夹城八景”(清称“湖墅八景”),都集聚在运河之畔, “白荡烟村”为其中之一,另有夹城夜月、陡门春涨、西山晚翠、花圃啼莺、皋亭积雪、江桥暮雨、半道春红共八景。
     如果从京杭运河杭州段的改变而言,当下第二通道的拓展是运河杭州段自诞生以来第三次的大动作,也是时代的镜像。这一次的改变,实际上已经延续了近40年。
     在上个世纪中期,公铁运输兴起等原因,让航道的航运能力逐步萎缩,昔日的水运繁华不再。当时,钱塘江与京杭运河虽近在咫尺,但江河因堤坝而阻断,密密麻麻的船只只能在运河范围内航行。
     1983年11月12日,京杭运河钱塘江沟通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的三堡船闸开工建设。闸室长160米,宽12米,设计年通过量300万吨。船闸上、下游均设有远方锚泊区。
      1989年2月1日后,三堡船闸正式通航运行,也结束了在杭州江河相望、咫尺不通的历史,拓展航程400公里。三堡船闸将钱塘江、京杭运河、海衔接起来,构成了以杭州为中心、以京杭运河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通的水运网。
      从这个时间线去看,加上水运成本的优势,杭州和周边之地此后经济上的发展它也是助推之力。这可从过闸量的数据看出:据杭州交通港航部门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三堡船闸完成年过闸量6000.08万吨,全年过闸量创下历史新高。
      但三堡船闸最大仅可通行500吨级船舶,而现在的八堡船闸双线船闸可满足千吨级船舶同时通航,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可达4200万吨,相比三堡船闸大大提升。运河的运载能力将再次提高,同时杭州内河通航的压力将得到明显缓解。
      京杭运河杭州段第二通道便是在此时应运而生,因为京杭大运河已经成为世界遗产,航道无法再加深拓宽,但老航道受市区桥梁高度、航道等级较低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大宗货物的运能和运力。
      说到水运,即使航运能力如前文所说有所萎缩,但“运”依然是大运河的灵魂。它是我国北煤南运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水上运输大通道,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华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水运环境污染小,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在长三角水网密集地区,土地资源稀缺,水运的优势尤其明显。 
      但2003年以来,京杭运河堵航现象一度非常严重,平均每年发生8小时以上堵航事件达46次,受堵船舶逾10万艘次。
      一切都在指向着改变,或期待着在原有基础上新的拓展。
       更何况,运河杭州段中,诸如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富义仓、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运河景点早已融入杭州城区,成为了著名的游览地,过于喧嚣的航道与这一功能又有所相悖。
      如何让运河发挥航运功能,又不影响作为世遗的品质?
      新辟一条航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杭州市区内的运河,会成为游船、游客的专有航线,运送砂石的货船,或许只是其中的点缀,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飞鸟。
      一切都在变,但一切都有其内在的缘由。唐诗人李白来过杭州,应该是从京杭运河一路逶迤而来,在他写的《赠裴十四》中,有这样两句诗:“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这种气象正是这条人工河所带给我们的。
      在京杭大运河拓通之前,大规模大跨度的“漕运”很少有记载,但自隋代至清代的多个朝代,漕运成为重大的国家事务,是古代中国这一庞大的农业帝国保持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之一,而它在一千多年的运用过程中,就像这人工河,在后世看来已经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地的一种恩赐。
     其实运河中讨生活,对于人们而言并不容易,在杭州建国北路桥西南侧、东河与运河交叉处,我们可以从“漕运翻坝”雕塑窥见一些细节,雕像高16米,占地约600平方米,雕塑由三部分组成,两座为“牛队”,一座为正过坝的“运河货船”,其中人物就达到13位,根据19世纪美国传教士的照片而创作。
      运河沟通不同水系,不同水系之间的水位高差往往依靠水坝予以维系,像三堡船闸和八堡船闸都设有机械化的船闸以便于船只通行,但在没有电机的时代,古人是怎样来穿越不同水系的呢?翻(船)坝就是古代的船闸,在没有电机的时代,货船穿越不同水系的很重要一条途径就是依靠人力、畜力,或是再借助一些简单的机械,通过拉、拖、拽等多种形式将船抬起翻过水坝。
     据记载,清代运河较大体形的货船长逾12米、宽达2米、吃水超过60厘米,满载后总重量达12吨。如此大体量的货船通过船闸对于人力和畜力,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货船过坝是运河漕运中的大场面,需要参与者齐心协力。
     也许是运河维系着能够时候生活中一些基础的元素,人们对它有一种发至内心的依赖。在杭州和其他一些地方,自然而然形成了“走运”一说,慢慢演变为一种风俗。毫不夸张地说,它对今日中国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今天的一些文化传统和民间习俗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果说隋唐时运河南北贯通后,为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繁荣,那么眼下运河杭州段第二通道的实现,至少和元末张士诚的“新开运河”一样,让运河有了另一种流向和可能。
      让我们在时间中得以有期待。
mmexport1669422350177.jpg
      
      李郁葱,1971年6月出生于余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岁月之光》《醒来在秋天的早上》《此一时 彼一时》《浮世绘》《沙与树》《山水相对论》,散文集《盛夏的低语》《不须开口说迷楼》,历史小说《江南忆,最忆白乐天》《溪山无尽》等多种。曾获《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诗歌奖、《山花》文学奖、《安徽文学》奖、李杜诗歌奖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0: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6日,“中国作家运河行”首站在苏州正式启动,军旅诗人康桥同时抵达山东济宁,在当地运河志愿者范学法指引下,采访当地运河专家杨义堂,图为杨义堂向康桥赠送他的长篇小说《大运河》。军旅诗人康桥在山东济宁汶上一一京杭大运河的“心脏”: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欣赏(三)

王海滨 | 九达天衢翻新波

      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公众号推出“中国作家运河行”系列作品之三——作家王海滨的《九达天衢翻新波》。作者文笔从容老辣,不仅让我们了解运河的前世今生,也展示了德州这个运河城市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的时代命题正在书写的精彩答卷,古老的运河在九达天衢的德州正在掀起新的波澜。

九达天衢翻新波
王海滨
mmexport1665041144481.jpg
     2022年处暑。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运河枢纽闸。

     风从粼粼的水面上吹来,分外凉爽和惬意。
     舒同先生题写的“船”“闸”两个字还清晰地拓印在船闸两侧的建筑物上,浑厚有力气势不凡。这座建于1957年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坝闸结合的特点,是在原元代四女寺滚水坝基址上建成,由南进洪闸、北进洪闸、节制闸、船闸四项工程组成,至今保存完好,是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曾见证了大运河德州段甚至是南运河最后的辉煌。
     从北向南,隋朝大运河共分为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德州段的南运河就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全长45公里,自德城区第三店村至武城四女寺,然后,进入卫运河,全长96公里,至夏津县白庄。南运河和卫运河共同组成运河德州段,全长141公里,流经德州德城区、武城县、夏津县三县区。
     德州段运河虽位居北方平原。但以往的却风景却秀丽异常,颇有江南水乡之致,这一点,在历代文人墨客们的诗作中,我们可以领略一二:
     明代“嘉靖广五子”之一的吴维岳在《德州晓发,风日清丽,北道值此良少,喜而赋之》一诗中,就描写了曦日初升、阴云初散时德城运河的春景:
      “……九陌烟霏行处敛,五云宫阙望中深。鱼迎轻溜跳新藻,莺慕乔枝度远岑。独幸天衢逢泰泽……”
      文天祥笔下的德城运河之秋夜虽有些寂寥,但境界阔大:
     “中原似沧海,万顷与云连。大明朝东出,皎月正在天……”
     康熙第一次南巡时也曾写下《德州》,其中有:
     “长河绝流澌,晓坐寒乃肃。”
     明清时期,德州和淮安、徐州、临清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漕仓”,而这在诗中也有呈现,明代文人程敏政的《德州舟中》就记录了当时作为漕运仓储码头的德州漕粮船挤、游人如织,非常繁华:
    “……联樯密于指,我舟无着处……忍后莫争先,宁缓勿求遽。”
     时至今日,大运河已不复古日的繁华。眼前的水面平静无波,安静祥和;时光在悠悠流水中流淌,岁月在粼粼水波上滑行。站在枢纽闸坝上,听着相关人员的介绍,却仍可见德州古人在治理疏浚运河过程中的智慧:
      南运河德州段是经人工开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河道纵横断面、提防型式结构,基本保留着原有河道形态,即人工弯道的特点:从四女寺到第三店,海拔高程从22米降为18米,为了减缓河水流速,将河道开挖成迂回弯曲状,呈现出多个“U”字形大圈。其中,二屯段有大弯1处、小弯3处,长庄段河道从哨马营往南,经闸子村、北厂村,仅3公里就有大弯3处小弯6处。北厂以南到东风西路,原河道也同样弯曲,大大小小形成了九曲十八弯的龙行走势,这在大运河全流域是非常显著的,这样的作用是降低河水流速不建一闸而实现航道水力特性的调整,同时满足干流行洪的需要,有效地提高了通航质量,这种综合工程效益被归纳为“三弯抵一闸”。
     德州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和大禹治水的主战场。德州地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因黄河而生而名,因运河而兴而盛。自秦汉以来,德州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历了两汉时期以平原县为中心、隋唐时期以陵城区为中心和明清以后以德城区为中心的三次变迁。
     望着远近的水面,由衷地感慨运河在德州区域中心变迁和德州城市兴旺发达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隋唐时期,永济渠开通致使德州运河文化滥觞;宋元时期,御河疏浚使得德州运河名城初显;到明清大运河南北畅通,带来德州运河文化的大繁荣,再到近代,漕运衰落,也让德州的运河文化进入了沉。
      当然,这种沉积也正在成为历史,大运河包容开放的天然属性,以及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正在德州重新得到呈现和延展。
      从大运河四女寺枢纽乘车十多分钟就到了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草一村,这是一个由附近两个村合并而成的新社区。社区花坛内的萱草正值花开,朵朵娇艳,绚丽异常。社区中的休闲场地就被命名为有萱草水乡家风广场。广场一侧的宣传栏里,是一位岸然的古人画像,配诗句是:
     “萱草生堂阶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门,不见萱草花。”
      正是古代德州籍诗人孟郊和他所做的《游子吟》诗。
     早在康乃馨在全世界范围内象征母亲花之前,在中国古代就有人称萱草为母亲花。草一村用萱草命名广场的寓意不言而喻。
     广场另一侧的宣传墙上有四个用篆体和甲骨文体镌刻的大字,见我们辨识得有些吃力,一位穿着随便的老大爷笑吟吟地一一指认给我们:“孝”“诚”“仁”“爱”。
    其时,广场上正在举办一场以“孝道”为主题的宣讲,主题是“知孝、倡孝、督孝、评孝、传孝”五个方面。崔洪卫说,四女寺的孝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孝忠国家,二是孝敬父母。村里定期组织宣讲的目的就是大力倡述敬老美德,让大运河的传统孝文化为主体的现代孝德体系中在构建社会精神文明种发挥重要影响作用,这是四女寺镇近几年来主抓的一项乡村文化建设。
     四女寺在我国西汉年间曾名安乐镇,后因“四女孝亲”的故事而更名为四女寺。四女孝亲说的是西汉景帝时期,当地有一傅姓人家,一向乐善好施,年届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冰雪聪明,姿色出众。本都到了出嫁的年龄,但四姐妹都想留在家里侍奉双亲。争执不下,大姐便提议四姐妹各在门口种一棵槐树,对天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也就是说谁的树死了,谁就结婚。在树种下之后,大姐偷偷地给另外三个妹妹所种树木的根部泼开水,没想到的是三个妹妹也学着大姐的样子,各暗中用热水浇她人之槐,以期烫死,免得贻误其他姊妹青春。没想到她们四个种的槐树却都活了下来,枝繁叶茂,于是四女同室事亲。后来,人去迹存,四棵槐树依然亭亭玉立,后人为纪念四女,使其德世代相传,便为其建祠塑像、树碑立传,后又将四女树更名为四女寺,一直沿传至今。
    在草一村居委会,我们看到了村里历届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最美母亲”“好儿子”的详细介绍。崔洪卫说,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社区群众崇德尚善,孝老敬亲,转变了村风,改变了村貌,推动了村级自治。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四女寺的孝文化,我们又来到了位于镇中心的孝德文化展览馆。这座展览馆建于2014年,总展示面积3553平米。展览馆共分为礼孝文化厅、弘德厅、官德厅、孝德大讲堂四个主展厅和礼孝、道德、廉政三个主题宣传走廊,形象集中地展示孝德文化的古今渊源。集教育性、鉴赏性、娱乐性于一体,以寓教于乐、老少皆宜的展览手段,是镇上全面打造的孝文化传播基地。
     据了解,四女寺镇已相继被文化部中华文化促进会命名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基地”。
     德州大运河武城段是南北物质交流的纽带,运河沿线分布着四女寺枢纽、达观营清真寺等重要物质遗产,以及抬花杠、运河船工号子、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姑嫂坟的传说、四女寺的传说、武城柳子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遗产类型涉及河道遗存、水工航运设施、历史、民俗、文学、工业等多个方面,这些都体现了大运河武城段的文化遗产特点及文化价值,其中的四女寺孝道文化,积淀最为深厚,诸如草一村这样的孝道文化培植和建设仅仅是德州挖掘大运河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流淌了数千年的大运河,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迤逦前行,宛若流动着的民族血脉,而德州运河文化在运河山东段起步最早、历时最长、文化积淀也最为深厚,其原真性、原生态的运河河道风貌特点在大运河全流域也是非常显著,在运河文化中独特的漕运仓储以及军事、交通与商贸文化在运河流域也独树一帜,特别是成就了全国唯一的苏禄王墓及其守陵文化,以及四女寺孝道文化。
      回到德州,乘兴又去瞻仰了位于城区北部北营村的苏禄王墓。这座中国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墓的外国国王的陵墓,始建于大明永乐年间,当时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率领家眷、官员共三百四十多人组成的友好代表团来我国访问,受到了永乐帝的隆重接待。归程时沿大运河南下至德州,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突患急症,不幸病逝。明朝以“王礼”对他进行厚葬,并在德州城北择址建陵,整个陵墓和明代礼制所规定的亲王陵墓的规格大致相同。事后,东王长子回国继承王位,东王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则留在德州守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即重现了这段历史。眼下, 墓区本体保护和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刚刚完工,免费对公众开放。这座墓是中菲友好历史的见证,也是我国历史上利用京杭大运河对外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留下的重要遗迹之一。也是德州见证、书写大运河文化的最好载体。
     晚霞的余晖映照着德州城区的绿树成荫,车水马龙的市井喧嚣增添着小城现代的繁华。
     近几年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德州市把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依托大运河,打造“大德之州,好运之河”的城市品牌:2021年7月,作出了“东靠新区引领、西靠运河引爆,打造有吸引力、年轻人喜欢的城市”的战略安排,8月就组建起了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全面启动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工作,立足项目做“实”、文化做“深”、非遗做“精”、产业做“大”,基于南运河(德州段)遗产整体价值特征,以南北向蜿蜒的运河主干、沿河分布的系列漕运集聚组团、运河东岸蔓延生长的服务型城乡聚落为原型,以“千年运河古貌原真城市、国际文化融合典范城市、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优秀城市” 的发展定位,规划了“主干、集聚、蔓延”式发展布局,整体形成“一廊(运河遗产生态景观廊道)、六片(漕仓文化园、东盟文化园、小锅市运河聚落、滨水商业区、九龙湾文旅融合园、四女寺风景旅游区)”的总体布局, 目标是打造‘有德之州,好运之河’的名片,统筹德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强力推动德州大运河重现辉煌。
    与此同时,德州没有局限在狭隘的地域观念和局部意识,放眼大运河全流域,以河为媒、以水为姻,面向未来、交流互鉴,和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合力共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共谋高质量发展。7月29日,中国—东盟市长论坛暨协同创新发展大会召开期间,德州就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相聚州城,共同参加“大运河—东盟城市发展论坛”,一同研究探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发展之路;9月份,一场以“原真古貌创新传承”为主题的论坛还将在德州举办,原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保护学会会长单霁翔将亲自到场,为德州大运河文化发展献计献策。
    千年水韵,滋养现代文明。德州深厚的历史文脉和繁华的现代文明,为打造“大德之州·好运之河”城市品牌奠定了雄厚基础;面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的时代命题,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的德州正在书写精彩的答卷。
     古老的运河在九达天衢的德州正在掀起新的波澜。
QQ图片20221127112733.jpg

      王海滨,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央视制片、导演,著有长篇小说《朝花夕拾1990》(改编成院线电影《小情书》)散文集《清水无香》《北京人》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16 20:10 , Processed in 0.101292 second(s), 5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