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40768|回复: 1

喜庆二十大 |张 艳| 从六屯到李又屯(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5 22:39: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东方旅游文化网选发由大
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推送的“中国作家运河行”系列作品——作家张艳的《从六屯到李又屯》。京杭运河翻腾千年,记录着一个个朝代一段段历史,跟随作者的脚步,运河两岸的文化记忆被重新发掘在我们面前。新时代的运河仍以新的姿态在神州大地上流淌,继续记录这“繁华地盛世景”。

从六屯到李又屯
张艳


mmexport1667662761435.jpg
运河虽长,刚好容进中国的版图。运河很细,从空中看像一条飘带,飘带这头是我家,那头是你家。

运河千年,记录着一个个朝代一段段历史,它们还在继续记录,记录这繁华地盛世景。京杭大运河流经沧州,跨8个县市区,注定了沧州的基调,其承载了更多的船歌,更多的欵乃桨声。

从吴桥县第六屯村南开始,止于青县李又屯村北,绵延近五百里行程,这个超长长度,蜿蜒古道般原始,历史遗迹众多,景观痕迹原始朴风。大运河进入吴桥境,连着拐了七八个弯,弧线优美,让人们记住了六屯村——这个位于吴桥县南端的小村名,从这里开始,京杭大运河属于了沧州,名字成了南运河。青县李又屯村,如果没有划定它是大运河北去天津的界线,可能都没有人注意,村子以红木家具制作和绿色蔬菜销售享誉省内外。



我把电子地图放大到不能再放,才能找到第六屯村的名字。到达小村的时候,已近黄昏。风从运河吹来,熟悉的感觉。翌日,我们循着古船的航向,弯弯曲曲前行。其弯曲程度,开车时感觉更明显,先是向西弯了三弯,又向东和东南弯了三弯才出来,这便是有名的“三弯抵一闸”之巧用。京杭大运河从山东临清段到天津三岔口这段,海拔落差达到20多米。元明清历代整修南运河时,着意设计了众多弯道工程,通过延长运河里程,来降低比降(落差与水平距离之比),从而保障通航顺畅,即“三弯抵一闸”。这比其他地段靠众多的梯级船闸让船只通过大落差水位的设计,巧妙得多。2014年6月22日,东光连镇——吴桥第六屯段南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个原因便是以弯道众多的美学样态而吸引世界的目光。

mmexport1667662746812.jpg
紧着拐弯的感觉是什么样?开车行进在弯道中,车要随着弯道顺势而行,人、车、路这时是一体的,甚至紧打方向盘时的专注会让人达到忘我的状态,美也就显现出来了。在叠叠拐弯的运河里,行船的感觉也是如此。

一次次行走运河,有一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河为运而凿,运为粮而通,在大运河这株生机勃勃的藤蔓上,一个个古粮仓如饱满的生命之果,给枝干输出营养。提到古粮仓,要提到一个人:李钧,祖籍沧州,清官员,时任清河道总督,理粮盐道署漕运事务,著有《转漕日记》。

遥遥地,一队承载着故事的船影漂来,旌旗帆影,飘扬船头。跟随李钧和漕粮船队前往通州交仓的船只,载我们到达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广阔世界。“(道光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丑刻行,六十里,抵桑园。与薇堂诸君登岸游览,入大士尼庵,有吴桥范文正公所书碑……饭后,又二十五里,过安陵。”
mmexport1667662769852.jpg
吴桥码头当年作为运河上重要的驿站,风光无两。漫步于运河东岸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我有点庆幸她还没那么商业化,大世界附近居住的大多是原住民,习武杂耍之气脉依旧醇正。只听得铜锣声一响,杂技艺人便打开了场子。这场子撂着撂着就顺着运河撂到了天津卫,北京城,到了大江南北,出了国门。“上至九十九,下自刚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吴桥杂技经过2300多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世界瞩目的民族文化精粹和世界艺术瑰宝。两年一度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中国杂技艺术繁荣发展的结晶。

那年艺术节,我有幸亲临剧场观看杂技武术剧《一船明月过沧州》。舞台上,杂技、武术、舞蹈及全息投影技术相结合的效果极具震撼。由历史名人纪晓岚串联起的《日落河空舟自流》《倦客归来沐清风》《身近海天依日月》《又闻长笛起苍穹》四个篇章,突破传统杂技的表现形式,用诗化的表现手法,将沧州杂技、武术及舞蹈相结合,把沧州杂技振兴战略成果通过大运河这一载体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运河文化呈现在艺术剧目中,视觉上更震撼。



进入东光县境内,大运河弯度缓起来,尤其到了连镇地界。“三月初一日,卯刻行,七八里抵连镇,少泊。饭后又行,三十里,过东光县,发家书。”这里我曾多次来过,是因为一段堤坝,一个感人的故事。

“糯米浆拌灰土”是中国建筑中一项古老而智慧的工艺。有一段流传很广的故事:谢家坝建于清末民初,因为运河这段多弯道,致使洪水在连镇段多次决口,此处成为险工险段。清末,当地一位谢姓乡绅捐资,由南方购进万余斤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粥,滤出的糯米浆与白灰、黄土按相应比例混合筑堤,才杜绝了水灾的祸患。而至今,这位古道热肠的乡绅并没有在史料里被确切找到,他触手可及,却仿佛又隐于尘埃。

我们停了车,下到坝底,虽是新秋,草仍然旺盛,河里水浅浅的,轻触坝堤,湿湿地与手接触的一瞬间,透过竹楔、贝壳、沙砾,岁月的包浆涌来。几只小蜗牛安神趴于堤上。轻轻捻起一粒,它们在沉睡,似乎已沉睡了百年,这是当初新堤筑成时的那只蜗牛吧。

mmexport1667662772605.jpg
作者在大运河东光谢家坝前

沿着运河继续北上,行程半小时到达泊头地界。李钧述:“初二日,卯刻行,十余里,遇雨,少泊,烟水迷离,好景如画,沾洒约两时许,变而为雪……申刻雨止,又行二十里,抵泊头镇,泊。”

旧时泊头,巨镇也。如今的泊头,仍然是大运河岸边的手工业名镇。上次在泊头市王武镇张东庵村陈氏工艺铸造厂,得一铁铸小壶,一直当珍品收藏着。铸造厂传承失蜡熔模铸工艺,也叫熔模法,有着2500年的与运河一样长的历史,此铸造术多是靠人工精确的手动完成。从取样制模,灌蜡修理,24小时的涂挂,蒸蜡,燃烧烘干,铁水灌注,到最后打磨成形,要经过20多道工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才能出炉。憨态可掬的兔子,卷发的小男孩,丑丑的小猪,一件件艺术品成行成排摆在院子里,像西安的兵马俑,阵式可观。铸造厂负责人陈春雷介绍,虽疫情影响到大部分的出口订单,但国内市场的消化量一直不减。

向着东北方向,走进泊头市中心的“运河之链”。作为泊头市的文化窗口,以运河为轴,多桥为景观点,十八个广场的景观结构,绵延数里,我们如行在画中。慢慢行,离家近了,是的,过了南皮县,便进入了沧县境,一草一木熟悉起来。



浙江省博物馆,存有清代《京杭道里图》,从北京到杭州,将大运河沿途的地形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现千里江山。地图绢质,朴黄为底,彩绘,青绿设色,图美物丰。大运河若用皴法来画,肯定在元气、意胜的表达上极为顺畅,笔的速度想要有变化,一定是在线条上有几个断处或是几处墨点才好,这断处加上码头或驿站,这几处墨点,我觉得是泊在河之上的轻舟再合适不过了。

李钧“初五日,卯刻行,三十里,过砖河驿。又三十里,泊沧州南关。”

这几天,霸着新闻头条的是,时隔46年,大运河沧州城区段实现游船通航。从新建的百狮园码头,向北向南两条线路,游船汽笛一响,碧波中,李钧乘船随漕粮船队浩浩荡荡前往通州交仓的情境幻想于眼前。

坐船上看绿廊中的百狮园、运河公园、南川楼文化街区、园博园感觉是不一样的,云白天蓝水绿船轻,两只三只野雁飞过,旧时味道便浓了。重要的是,复建的南川楼、朗吟楼展翼邀云,与清风楼遥相呼应,终于实现了三座楼齐聚运河畔。

mmexport1667662767263.jpg
大运河畔百狮园

曾经,三座楼互相牵手,美得不可方物,有诗为证:《登南川楼》:“风雅今何似,南川复此楼。凭栏吟夕照,沧水自悠悠。”(田同之《砚思集》卷五);《登朗吟楼》:“仙踪何事驻沧州,岂为仙居自好楼。独鹤未归云雾冷,片帆遥忆洞庭秋。名心侠骨销难尽,白石黄金愿几酬。南北登临无限客,可将清啸破浮沤。”(吴宗达《吴文端公涣亭存稿》卷四);《元统乙亥余录囚至沧州坐清风楼》:“晋代繁华地,如今有此楼。暮云连海溆,明月满沧州。归鸟如云过,飞星拂瓦流。城南秋水尽,寂寞采莲舟。”(萨都剌《萨天锡诗集》)曾几何时,三楼鼎立之景成为了符号,遁入了历史尘烟。

风清楼雅。今天它们飒然成为了沧州城线装书的封面,成为了能掂出时间的分量的标志。清风楼紧傍运河西岸,复建较早,南川楼傍运河东岸。据载,南川楼为长芦盐运司公产,建造之初原为盐运司官员来往酬酢,登楼赏景,沧州历史上有名的沧酒,就出于此地。纪晓岚云:“南川楼水所酿者,虽极醉,膈不作恶,次日亦不病酒,不过四肢畅适,恬然高卧而已。其但以卫河水酿者则否。”(《滦阳续录》卷五)朗吟楼在南川楼北面,相隔不过二百米,复建的朗吟楼为仿明清制式楼阁,形如城楼,攒尖三重檐风格,灰瓦覆顶,红墙红柱,旁有岳阳阁配伍,高矮相映。

我家距离清风楼二百米,居五楼,观景赏水惬意自然。不知什么时候起,楼下的小路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堤顶路。堤顶路多柳,柳的风姿得到延伸要归功于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有植柳护堤、赏柳玩景、编柳成器之习俗。运河岸边柳多景多自不必提,其衍生出古老的柳器编制技艺,在历史上可谓名气很大,唐代《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沧州贡赋:开元贡柳箱、苇簟、糖蟹、鳢鮬、赋绵绢。”宋代《元丰九域志》卷二:沧州贡柳箱一十枚。清代《直隶工艺志初稿·志表类卷下》:“沧州习艺所制染色线带、编筐、编草帽辫。”民国文献记载也多柳编的身影。


mmexport1667662749424.jpg
翠绿枝条,密浓如发,绽出恬静的微笑。南头刚拆建好的一小段路,补栽了新柳,柔枝嫩叶,带着野气。记得小时候,岸边的每一棵柳都被我取了名字,每一个枝丫都让我亲近过,我用柳条编草帽,编背篓,堤岸的灌木丛、杂花,长出的各种浆果,我都无休止地亲近过。

清风楼北边的彩虹桥位于新华桥和解放桥的中间,恰到好处。它的功用没有南北两桥的历史使命,所以修得就格外具备现代气息。一道彩虹架于河上,一到晚上,运河就成了多彩的。我常拿着相机,站于运河岸边,等灯光变换,每变一个颜色就拍下一张,这样,直拍到月隐柳梢后,照片都不重复。


mmexport1667662752540.jpg
运河穿沧州城向北缓流,我想把笔墨的重点留给那个叫作古流河驿的地方,即红木的故乡,大运河北段天津右卫的重要驿站。

“三十五里,过兴济,故县治也,今废。午后风甚,又不能进。将晡,复行三十五里,泊青县。”“初七日,卯刻行,三十余里,过流河,遇风,少泊。又三十余里,过唐官屯,已黄昏矣。新月高揭,轻风满帆。”自此李钧《转漕日记》中记录沧州一段的史志结束,其记录详细,一路上走过故土的每一寸土地,亦如新月高揭,轻风满帆。

沧州是运来的城市,自古就有此说法。明朝隆庆年间,红木的流入量很大,开始大量被制作成家具。这些来自南方的精美硬木做成的家具,随着运河贸易的发展,漂流到了京城等北方地区,很快受到了皇族显贵的追捧,他们不惜重金购买红木家具。然而,问题很快暴露出来,由于南北两地气候差异大,南方的家具不适应北方干燥的气候,不可避免地出现开裂变形的情况,能工巧匠们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先将木材在北方进行干燥处理。流河驿就是当时距离京城最近的一个中转站,从国外进口的珍贵红木在江苏太仓刘家港转船,沿大运河一路运至青县流河驿。这样的中转在当时还能起到检验检疫的作用,因为人们不确定这些从海外运来的木材是否带来了一些虫害和病毒细菌。

成堆成垛的木材在流河驿卸船烘干,此起彼伏的水声、船工的号子声、卸船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运河漕运喧闹的场景。木材在驿站放置一段时间,经过自然风化,起到了消毒杀菌的作用。待这些木材干透,工匠们就地进行粗加工,再转船漕运至京城宫廷御用监进行精工细作。天长日久,青县渐渐成为红木的集散地。

走进一处徽派高大宅第,遇见已花甲之年的蔡广明先生,蔡先生是小镇上一家红木艺术馆的主人,从17岁起,握着祖先留下的工具便开始了木工生涯。他制作的红木家具以京作明清家具款式为主,“榫卯”被称作红木家具的“灵魂”,一件家具不用一滴胶,不用一颗钉子,仅靠家具构件之间的互相咬合就可以严密结合,不松不散,充分体现了工匠独具的智慧和匠心。蔡先生从事红木家具一干就是几十年,从单枪匹马的手工作坊到现在发展成为拥有两百多人的集团公司,成为青县红木业的翘楚。他们设计制作的作品屡屡获奖,在蔡先生的红木艺术馆里,我看到了一件家具——黄花梨四平顶箱柜,这是蔡先生的镇馆之宝,也是明式家具的典范,凝聚了蔡先生的许多心血,蔡先生为其取名“龙凤呈祥”。很美的名字,一榫一卯之间,转折咬合,凝结着传统家具的精粹。

如今青县被评为“中国红木家具之乡”,有着“中国运河古家具文化之都”的美誉。大运河的灵韵早已融进了这些珍贵木器里。



mmexport1667662764083.jpg
大运河沧州市区段旅游通行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着力打造沧州大运河文化名片的沧州当代民间工艺美术家精品展”上,我看到一组运河系列的老照片:运河繁忙,船队列阵,帆樯如林,那真的是运河里有过的生活么?照片斑驳泛黄,像老人的梦呓。

运河有声,故乡有影。大运河也有故乡,它是游子的故乡,会让远行更加从容和坚定。我们和大运河一样,脸上都有故乡的样子,我愿我的书写是拍击堤岸的浪花,脉脉扩散层层涟漪。时光拉长了运河的流水声,潺潺淙淙,深隐着谜一样的过往。谜,也是美的一部分啊!
     
mmexport1667663173742.jpg
     张艳,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驻校作家,东方旅游文化网驻站作家。


发表于 2022-11-19 08: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界的风景会说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4:09 , Processed in 0.07268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