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21860|回复: 1

【名家进苏州 】周伟苠 | 运走姑苏(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5 23:17: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

    编者按:以岁月之名,有山河为证。2022年8月6日,“中国作家运河行”活动首站在苏州正式启动后,全国各地作家、学者纷纷执笔抒写大运河之千年故事,东方旅游文化网选发了由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微信公众号推出作家、学者们采写的文学作品。今天推出中国大地出版传媒集团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代表周伟苠的作品。

运走姑苏
周伟苠


mmexport479330583c8ed94a2b3c2705f440b1b0_1667671782477.jpeg

我的家乡苏州,别称姑苏。她西抱太湖,北临长江,京杭大运河近百公里似一条彩色的绸带从西北向东南穿越。

苏州是一座极为特殊的城市。她既非一省之省会,也非直辖市和经济特区,连计划单列市的名录中也找不到她的名字,却在全国经济版图上常年与一众声名显赫的城市比肩而立,至今远超省会南京,领先同为“天堂”的杭州和一众省城。

这里既是繁华地,更是温柔乡。人们常说,江南若有十分美,九分便在姑苏城。她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吴侬软语,温婉灵动;她是烟雨朦胧中撑着油纸伞走在小巷里的邻家姑娘,清秀美艳。“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水是姑苏的灵魂,倘若将城中的街巷和园林比作是姑苏的骨骼,那么绕城而过,进而融入城中的运河,就是姑苏的血脉。

京杭大运河源于吴地,开掘在春秋,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在元代,疏通于明清。千里长河穿越2500余年的时空,从北向南流进姑苏时,不仅将运河水贯穿全城,也打通了大苏州的“任督二脉”,将它贯通南北的经济和运河文化融入了这座古城,既成就了这方热土的通江达海,更成就了姑苏的千年繁华。

(一)

最早的运河曾是强权和征服的一部分。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挖河道,这条人工河道不仅比邗沟还早了9年,它的第一锹土就是为了迎送吴国水师北上的征帆,它流淌着战争的血雨腥风和王侯将相的权利争逐。

秦始皇时,江南运河已经初具规模。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西汉武帝时,在吴江南北沼泽地带开河,南接杭嘉运河,基本上接通了苏州至嘉兴的运道。

我们通常了解的运河是古诗里写的“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的那条隋炀帝下令开凿的运河。杨广在他的登基元年振臂一呼,征集数百万民工在洛阳到江都的千里旷野上开凿由洛阳东下淮安的通济运河,疏浚由淮安南下江都的邗沟这两条运河。至此,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大运河才算完成。

mmexport1667661475080.jpg

元朝时,迁都北京,国家政治中心北移,忽必烈下令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运河由江苏淮安经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从此,京杭大运河成为-条直通南北的“黄金水道”。

运河边的苏州,历来是这条通道上的超级枢纽。它既是京杭大运河流经江苏的最后一站,也是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千百年来,苏州这座古老的水城,与大运河水**融,相互依存,构建了一幅生生不息的姑苏繁华图。

凭借这条黄金水道,苏州的稻米钱粮、丝绸器物运往全国,南北货物在此集散,苏州成为水陆交通要冲,政治地位也因此上升,多元经济得以繁荣发展。从隋炀帝开凿运河到康熙、乾隆历次下江南,都是奔着疏浚运河、监督钱粮、观瞻这里的繁华而来。

大运河的开通给苏州带来了上百世的荣耀,运河两岸鳞次栉比的商铺馆肆,喧嚣鼎沸的人情往来,巧夺天工的苏派技艺,食不厌精的苏帮佳肴,就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所说的苏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民国之前,苏州一直是整个江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近现代铁路和海运、航空的兴起,运河和苏州的作用才逐渐减弱,但时至今日,大运河苏州段仍是一条繁忙的“黄金水道”,而苏州也在新-轮的经济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华大地上的“最强地级市”。

大运河就这样神奇地沟通了古与今、中与外,通过讲述时间与河流的秘密,展现了“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这条河流随着时代发展在不停变化,但不变的是运河水跟苏州人水**融的关系。运河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苏州人深厚的情感,穿越历史的风烟,诉说着岸上纤夫留下的旧诗篇和河里各式航船谱写的新篇章,在大运河这个灵秀的摇篮里流传着苏州生生不息的秘密。

(二)

在中国漫长的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年代里,运河就是贯穿中国南北的黄金水道和经济命脉,处在江南繁华地的苏州段近百公里承接住了“运河时代”带来的繁荣。绵延不绝的运河水脉,也给古往今来的江南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力和动能,南来北往途经此处的船只络绎不绝,运河两岸也不断地发展和繁荣。承载着历史的古运河,在它所经之处都沉淀下了厚重的历史印记。

运河由北向南从无锡流入苏州的第一站是望亭。

望亭,古名御亭,曾名鹤溪,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群在此繁衍生息。望亭运河边有一古驿站望亭驿,原名御亭驿。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就曾在此设御亭。“御亭一回望,风尘千里昏。青袍异春草,白马即吴门......”南朝梁代文学家庾肩吾的这首《乱后行经吴御亭》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望亭驿酬别周判官》里“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写到的就是这个古驿站。

《太平寰宇记》云:“御亭在吴县西六十里,隋开皇九年置为驿,十八年改为御亭驿,唐李袭誉改为望亭驿。”明《洪武苏州府志》载:“元平江路境图二十,有望亭驿于运河西岸南面。”驿站历经战火焚毁,几次迁移。现在六角形的碑亭内立有一块高达2米的纪恩亭碑,亦称皇亭碑、皇令碑,为乾隆十五年刻记江南水灾免粮事告而立。

望亭向南,运河流经“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浒墅关。

mmexport1667661477752.jpg

和许多江南古镇一样,浒墅关沿河而建,因河而兴。大运河将古镇分成了河西上塘街、河东下塘街两个部分。元代开凿京杭大运河后,浒墅关更是一跃成为南北往来要冲,史书记载“上接瓜埠,中通大江,下汇吴会巨浸,以入于海”,号称“十四省通衢之地”。运河中船来货往,风帆似墙,河岸上市井相连,店肆如云。于是政府部门就在这里设置了交税的关卡就是钞关。到了明朝浒墅关更是成为全国运河沿岸七大钞关之一,是朝廷最重要的钱袋子。在随后400多年里,这里曾长期位列第一钞关,是整条大运河里最有钱的地方。

浒墅关曾经有两张最有名的名片,一个是浒关草席,早在宋代就成了贡品,明清时期“家家种草,户户织席”,故宫里皇帝御用的“富川席”就是浒墅关制造。遥想当年,每到夏季,这一段大运河里到处是装草与运席的船只,河岸边则遍布着草席摊,田地里、村路上、甚至屋顶上都晒满了席草。这一幕情景永远留在了许多老浒墅关人的童年记忆里。另一张名片就是蚕桑文化。浒墅关曾是全国蚕种业重镇,民国时期江苏省立女子蚕桑学校、大有蚕种场不仅在当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吴地培育了大批蚕桑专业人才。今天的浒墅关古镇保留的几栋民国老洋房,留下了珍贵的江南蚕桑文化记忆。

沿着大运河董公堤南行二十余里,就到了枫桥。

唐代诗人张继写下的那首《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枫桥和寒山寺名满天下。枫桥是一座横跨古运河上的单孔石拱桥,距寒山寺坐东朝西的正山门仅百步之遥。嘉靖三十六年为了防御倭寇,在桥旁建了枫桥敌楼,又称铁铃关。运河水流到枫桥铁岭关旁分为两路,一路向东,抵达阊门沿古城护城河向觅渡桥流去,另一路继续南下流向横塘。这南下的一路水流在寒山寺西侧又分为两股,其中一股流经寒山寺正门西侧。

枫桥原名封桥,因这里是漕运官道所在,南北往来的船舶与车辆都聚集在这里,每到夜晚的时候,这里的航道就要封锁起来,因此得名“封桥”。集镇因桥而得名。明朝的枫桥,已是全国经济重镇。“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高启的《枫桥诗》耳熟能详,姑苏才子唐寅、沈周、文徵明等也在枫桥一带留下了《姑苏寒山寺化钟疏》《过枫桥留别城西诸友》《枫桥歌送吴秀才之金陵》《和嘉本初夜泊枫桥》《枫桥与送者别》等诗文。

过寒山寺江枫洲沿运河南下,就到了横塘。

三国时东吴在大运河和胥江要冲建横塘古渡,这个吴越争霸的古战场,逐渐形成商贸和文化重镇,“横塘”两字在文人笔下也开始富有诗意。沈周《泛横塘》“船到横塘酒再沽,庖人烹出四鳃鲈。好山尽在西南上,一路推蓬看画图。”清代诗人厉鹗的《自石湖至横塘二首》“为爱横塘名字好,梦肠他日绕吴门”都直接写到横塘。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和贺铸的《青玉案》词使横塘更富诗情画意。

北宋词人贺铸退隐横塘写下《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将横塘暮春景色描写得最生动形象,贺铸也因此有了“贺梅子”雅号,他的诗词也为后人广为传诵。

运河流到横塘,最不能忽略的就是横塘驿亭。

驿亭在古代是传递官府文书以及往来官吏中途歇宿之所,又是各种货船来往穿梭、停靠补给的场地。所以,驿站门前,常年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横塘驿亭背城面河,三面环水,坐北朝南,千年运河与胥江在它身边汇聚。它既是苏州城西的水路要津,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为数不多的水陆两用驿站,还是大运河苏州段仅存的邮驿遗迹。

运河过横塘后折向而流,往东而去,与环古城的运河交汇后再折向往南,一路浩浩荡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重要遗产点之一的宝带桥,就在这段向南而去的宽阔水道上。

宝带桥别名长桥,傍京杭运河西侧,上跨玳玳河水道,终至澹台湖,桥梁全长316.8米,宽4.1米,共53孔,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1200年前唐代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这座南北向,与运河平行的大桥,为筹措建设资金,带头将自己身上的玉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乾隆曾在《过宝带桥有咏》中写道:“金阊清晓放舟行,宝带春风波漾轻。”现在的宝带桥虽然已不再是运河故道上的交通要道,但也已修葺恢复旧观,成为江南名胜。长长的大桥壮丽多姿,似宝带飘浮于运河西侧,诉说着京杭大运河流淌千年的故事。

说到王仲舒就不能不说唐元和五年由他组织当地民众修建的一条堤坝,名松江堤,从此苏州与吴江县城之间有了陆路通道,史称“吴江塘路”,堤东是运河,堤西是太湖。但是这条泥垒的河堤经受不住湖水长期的冲刷,时有坍毁。因此五代和宋朝时期也多次修整加固,并开始加入石材。元至正六年再修吴江石塘,全部用统一尺寸的青石修筑,并用杉木梢打入土中作路基,路体内外再筑两道石墙,中间填入泥石。同时在石塘下“开水窦百三十只,以疏横流”,建桥九座,三孔、五孔、七孔不等。这段石塘全长约九里,又称“九里石塘”,至此形成了江南运河有史以来最坚固、最完整的一条临水路道,被喻为江南的“水上长城”。其构筑技艺,后来成了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在当时,这条九里石塘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不仅是政府传递政务、军事公文的驿道,也为南来北往舟船的纤夫们提供了一条平坦宽广的纤道。

mmexport1667661480381.jpg

宝带桥往南不久,运河就进入吴江松陵境内。松陵建镇于汉高祖刘邦元年,当时这里地处太湖与吴淞江的衔接处,周边是一片茫茫泽国,只有镇驻地周围及吴淞江对岸高出水面,宛若丘陵,上有松柏森森,所以称为松陵。当时的松陵只是一个军镇,守卫着吴县县城的南大门。汉唐之前,关于吴江松陵的历史记载非常少,据传吴越征战时,曾经在此打过大仗,因此留有一个“吴越战”的古村名。一直到隋代开通京杭大运河,贯通了南北交流的大动脉,在大运河的滋润和浇灌下,经过隋唐两代近300年的孕育、滋养,松陵镇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吴江的县城。大运河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其中,运河古纤道已经在201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望镇是大运河在苏州的最后一站,也是江苏最南端的古镇。平望历史悠久,记载始于西汉,发源于5000年前龙南原始村落,明朝洪武元年正式建镇,自古农桑繁盛、街巷鼎沸。史书记载古时此地自南向北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湖光水色,一望皆平,因此得名平望。

大运河吴江段总长58公里,占苏州大运河的一半以上,而平望段更是长达17公里,占吴江段的三分之一。平望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京杭大运河自此向南到钱塘一分为三,与太浦河纵轴交汇,形成了大运河、老运河、太浦河、頔塘河,四河汇集的独特景观。穿镇而过的运河,让平望成为苏州南端的交通要塞,也造就了这座水运时代可与通都大邑等量齐观的经济文化大镇。曾经的平望汇集了东西南北的特色物产、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形成兼容并蓄、八街九陌的运河市集文化,也演绎着一方“通运江南”的繁华。

(三)

京杭大运河,是丰腴吴地的一道文化密码。拨开历史的云烟,她的光芒始终熠熠生辉,从来未曾因时光流转而斑驳半分,始终镌刻在江南文化的根脉之上。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苏州城区共有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等4条运河故道和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与盘门、宝带桥等7个点段列入申遗名录,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成功的城市。这里古韵与现代相得益彰,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环秀山庄等9座古典园林与大运河苏州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宋锦、缂丝等6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苏州的性格是水,苏州的魂魄也是水,运河水塑造了这座城市千百年来未变的整体格局,孕育了冠绝江南的独特文化,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经久不衰的富庶和繁华。

mmexport1667661483041.jpg

苏州筑城之初,巧妙利用了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自然地形地貌,引运河水入城,形成从西北入,东南出的自然流线,城市与运河血脉相连,相依相生。宋代《平江图》完美地刻画了苏州古城(宋称平江府)的格局。运河、护城河、内河、湖、荡、江、塘、湾等十几种水体浑然天成,水道纵横、河网交错、桥梁密布,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成为城市格局之典范。“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唐代苏州的灵动画面,这里家家户户临水,人们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既有烟火气,也有文艺范。尤为可贵的是,历经2500余年,现在整个苏州古城的格局仍与平江图所绘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水样流淌的城市也塑造了如水般温润的人民。苏州自古就崇尚文化,从东晋衣冠南渡到宋室南迁,江南文风鼎盛,而苏州的文人更是冠绝江南:士如过江之鲫,出过60位状元,为全国之最;苏州籍的科技精英、两院院士近120位,占全国十分之一;曾经的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吴门四家”,诗、书、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艺术上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一代新风;苏州人才济济,翰林渊薮,成就了真正的水墨之韵,书香之城。

千百年来,这里文人辈出,自北宋范仲淹兴建苏州府学开始,这里文风兴盛,苏州城的气质开始形成。在一众文人的生花妙笔下,“姑苏”不再是一方地名,而是一个特殊文化空间的雅称。而构成这个空间的,正是不计其数的文人士族、园林宅院,古街小巷、道院山寺,小桥流水、饭馆茶肆……它生于江南,却秀于江南。苏州,恰似一个古典文化的后花园,它用千百年来的沉淀,诉说着一半是诗情画意,一半是人间烟火的生活方式。

可以自豪地说,苏州是大运河沿线中一座具有最辉煌历史的城市,她的辉煌不仅表现在2500年的历史遗迹中,更表现在它的精神和文化中。

“百戏之祖”昆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与历史上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但希腊和印度的戏剧都早已绝迹,只有昆剧至今仍活跃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昆曲的唱腔清柔婉转,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高雅精湛,在中国文学、戏剧、音乐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评弹这种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说唱表演的传统曲艺形式,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也已经是家喻户晓。走进平江路和山塘街,不经意间,依然能欣赏到悦耳动听,缠绵悱恻的昆曲吟唱和评弹委婉悠长和琴弦声声。

傍晚时分,古城的粉白墙壁下,一弯静谧的运河水潺潺而去,河岸边悠长的评弹,吴侬软语从临河的窗口飘逸而出,那一声清唱调子拖得长长的,沿着运河水流得很远很远。恍若时空交错,这千百年来并无丝毫变化,苏州依然是唐诗宋词和明清文人笔下那个曼妙多情的姑苏。

粉墙、黧瓦,小桥、水巷,垂柳、夕阳,游船上划动木橹的船娘唱着吴侬软语的民谣在悠悠的水面上传播开去,在水面的涟漪上慢慢模糊,化成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和悠远古老的传说。弥漫的夜色将古城笼住,古运河两岸已经华灯初上,时空又已走进浆声灯影中的姑苏天堂……

(四)

沧海桑田造就了包孕吴越的太湖,太湖之畔,运河浇灌,孕育了明珠般的苏州。运河的精神,让这方福地主动借势,不断创新,让“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苏州,迅速成为长三角面向全球的新中心。

过去“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曾经是中国粮仓的代言人,现在从“苏州制造”到“苏州智造”,苏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走向世界的研发创新中心之一。今天的苏州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中国第三大出口城市,经济规模第六的中心城市。

苏州创造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进而资本化,再到创新化的梯次发展道路。当时农村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充分抓住了短缺经济下的市场机遇,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上海的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率先实现了工业化。

20世纪90年代,苏州又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瞄准国际一流技术,积极引进外资,利用低成本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建立了一大批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特征已经形成。经过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苏州已经累计吸引外资1400余亿美元,强大的国际资本吸引力,推动了苏州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苏州工业园区不完全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工厂林立的工业区,而是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的一座新城。1994年2月26日,李岚清副总理和李光耀总理分别代表中新两国政府,签署文件启动园区建设,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而位于古城西部以运河为界的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1992年开发建设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成为苏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而且正成为苏州现代化都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最繁华的金融商贸区之一。

苏州制造业的强大,表面上是苏州骨子里“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地方文化基因和实用主义使然,但实质上,流动了千年的运河和它丰富的文化,让苏州人对经济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物质产品的创新、生产和制造是人类财富和价值的最终来源,掌握了物质产品的创新、技术升级和服务赋能,才能抓住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枢纽,才能掌握全球产业和经济分工的主导权和选择权。于是,世界500强企业有近百家来了,中科院的纳米所、医工所,一批高等学府、企业总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相关机构也相继落户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

mmexport1667661485635.jpg

苏州的前掌舵人,江苏省长许昆林先生提出,要把运河苏州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和世界运河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作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我们期待并为之共同努力着。

千年大运河,生生不息,穿越在苏州这片深厚肥沃的土地上,以它的恢宏博大,宽厚慈祥,默默地孕育濡养着这方土地,为历史文化名城绘就了一幅又一幅的姑苏繁华图。在大运河这条古老的航道上,它驶过了多少的神话和传奇,又拍击出多少史诗和华章,而在今后漫长的岁里,相信大运河还将给姑苏,给苏州人民带来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mmexport1667661489369.jpg

     周伟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散文委主任,中国大地出版传媒集团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代表、《中国大运河文化》总编辑,《中国自然资源散文双年选》主编,苏州职业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著有散文集《雪泥鸿爪》《天涯屐痕》《书香与禅意》《周末闲话》等,主编丛书、文集多部,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各类文集和高考题库。

策划:张世奇
总策划:周习
编辑:张艳
审阅:赵腊平
审签:陈国栋

来源:自然资源文学



发表于 2022-11-10 06: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苏州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中国第三大出口城市,经济规模第六的中心城市。

为苏州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10:16 , Processed in 0.05386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