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6636|回复: 0

喜庆二十大 |杨亚丽 | 寻找通济渠(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9 18: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欣赏

      编者按:以岁月之名,有山河为证。2022年8月6日,“中国作家运河行”活动首站在苏州正式启动后,全国各地作家、学者纷纷执笔抒写大运河之千年故事。 今天东方旅游文化网推出由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选送的来自作家杨亚丽的《寻找通济渠》。作者把目光聚焦到隋朝的洛阳,从一个人(隋炀帝)一条渠(通济渠)入手,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条“寻找通济渠”的道路。这是一篇很不错的文化散文,值得一读。

QQ图片20221109185804.jpg

     
寻找通济渠
杨亚丽

作为洛阳人,我的骨子里是骄傲的。

从小,听惯了田间地头“民间小说家”们演绎的野史;长大后,又读到了史学家们呕心沥血的正史。前者说,洛阳是个风水宝地,不会大旱也不会大涝,百姓好过活,才引得皇帝们你争我夺。后者说,洛阳“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关山拱卫,易守难攻,因此成为十三朝帝都——前者灵动,后者严肃,就像两条殊途同归的河流,一起构建起洛阳的历史,还勾勒出家乡洛阳在我心目中丰满的形象。

可不可以说,历史是一条河,城市也是一条河呢。只不过,一条属于时间,一条属于空间。我认为可以,洛阳就是证据,它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重要的一个节点,有着太多的时间、空间的顺延和转变。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隋朝的洛阳,聚焦到一个人和一条渠上,人是隋炀帝,渠叫通济渠。



一代帝王隋炀帝,在民间小说家口中,简直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他荒淫无道,为了乘船下江南看美女、赏琼花,不顾百姓死活,奴役老百姓从洛阳一直挖到江南,硬生生开出一道大水渠……讲到这里,蹲在田埂上的李伯停下来,在一块土坷垃上一下下磕着烟袋锅,黄色的尘雾慢慢升腾,而大地空阔得像一潭深水,什么都容纳得下。

急于知道后事的人急了:别卖关子,赶紧接着说啊。说啥说,完了。什么完了?隋朝完了,为了挖这条大渠,隋炀帝愣是把家底折腾空了。呀,这个败家子,挖啥大渠坐啥船,坐马车去不一样吗。

大人们议论纷纷,而我为杨家能出这样的坏人而懊恼,但我主要在想,那该是多大的一条渠呀,挖出来的土怎么办?好在没多久,小学历史课本就给了我答案。“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几个字,不但告诉我了“大渠”的长度,还让我明白,它不是一条大渠,它是一条人工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大工程——我骨子里骄傲的基础,也许是在那一刻奠定的。

《二十四史·炀帝本纪》上说,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此间,赫然出现了通济渠、西苑、谷水、洛水的字眼,除了通济渠比较陌生,其他我再熟悉不过了,它们距离我家不过几公里而已。

但我不知道的是,通济渠的源头就在西苑。

589年,久经战乱的中国结束了南北分割的政治局面,重新完成了“大一统”。605年,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为巩固国家政权,化解内外分忧,加强京畿与北方军事前线、东南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下令在漕渠的基础上,开凿大运河。于是,借助阳渠、鸿沟等旧有河道和自然河道,仅用半年时间,连通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就完工了。

随后,隋炀帝又疏通邗沟,连通了淮河与长江。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开凿永济渠,连通了黄河与海河。大业六年(610年),他又开凿江南河,连通了长江与钱塘江。至此,南达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的隋唐大运河正式形成。

一直被民间诟病的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与迁都几乎同步,他的雄才伟略可见一斑。可是,我所关心的通济渠具体在洛阳哪个地方呢?谷水、洛水、西苑,这些古老的水名、地名,虽然饱经沧桑,但在现实世界中,还能触摸得到。通济渠呢,遥远又亲密,熟悉又陌生,激发了我寻找它的愿望。

mmexport1667991192201.jpg



洛阳“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形胜”这个观念历史悠久,古今一脉,我国历史上都城的选址、兴建,都离不开这个观念的支撑,也因此,洛阳拥有1500年的建都史,先后有一百多位帝王建都于此。洛阳形胜,一定程度上指的是伊、洛、瀍、涧,四水穿城的地理优势。就说洛河沿岸,就分布着中国夏、商、东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号称“五都荟洛”。

当下,洛阳管辖7区,主城区分别是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民区、洛龙区,而我家在涧西区,工作单位原在洛龙区。从家到达单位,要经过涧河,跨越洛河。个人感觉,在洛阳众多区里,涧西区和洛龙区街道的命名最有特色。

古代的洛阳是著名的帝都,近代被誉为重工业城市,是缘于“一五”“二五”期间“十大厂矿”的落户,而在涧西区境内就占7家之多。一时间,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人才,齐聚洛阳。因而,在洛阳看见武汉路、长安路、天津路、湖北路、银川路,千万不要惊讶——地名,也是一部历史,也是那个火热年代赐予洛阳的烙印。

洛龙区,隋唐时期的里坊区就位于洛龙区。定鼎门、厚载门、长夏门等诸多街道的命名,古色古香,历史感浓郁。记得2015年,第一次路过宜人路的路口,“通济街”的街牌让我眼前一亮,仿佛在茫茫人海觅见了那个陌生却又熟悉的身影。我刻意把脚步放慢,左顾右盼,发现洛阳市水务局就坐落在这条街上。虽说时代更迭是历史规律,但我的思维却非常狭隘,我想从这条现代化的道路里,打捞出历史的印记。可无论我的目光多么诚恳,心情多么迫切,车水马龙的喧嚣始终让我不能入戏。

于是,我重新审视着大运河示意图,这条横亘在中国版图上的“人”字形的大运河,通济渠是那一撇,永济渠是那一捺,彰显着人类伟大智慧和勇气。但在我眼里,它们幻化为一对振翅高飞的翅膀,在神州大地之上翱翔。

我把目光聚焦在开凿最早的通济渠上。它分东西两段,西段就是上文说的“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与我近在咫尺。而东段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一头挑起沧桑而厚重的隋唐洛阳城,一头连着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通济渠的兴修、通航使洛阳的漕运事业大为振兴,更使得洛阳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促进洛阳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淮安、扬州、杭州等一大批运河名城的发展,诚如郑肇经所著《中国水利史》所言“历代运道之利,莫著于通漕”。

古代交通不便,水路也就是漕运,关乎国家命运和民生问题。民以食为天,隋朝初建时期,关中粮食紧缺,隋炀帝营造洛阳和开通大运河,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粮荒”。因而,自大业二年(606年),隋王朝沿着运河沿线的关键点,相继修建了洛口仓、回洛仓、黎阳仓、广通仓、河阳仓、常平仓——隋代著名的六大粮仓。此外,还有著名的含嘉仓等。

洛口仓即兴洛仓,就位于通济渠从西苑“达于河”的地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洛口仓“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漕粮八千石以上,守仓官兵就有上千人之多。作为隋朝全国最大的转运粮仓,洛口仓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然而,执着于征讨外邦的隋炀帝万万也没想到,短短几年工夫,他为隋朝帝国精心打造的粮食基地——洛口仓就被义军李密抢夺放粮,成为加速自己灭亡的一件利器。然而,几多王侯将相早已化作尘土,但1971年发掘含嘉仓时,考古人员发现,仓内留存的谷粒居然尚可萌芽……

mmexport1667991208412.jpg



千秋伟业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所付出的心血,任谁也不能磨灭,但功劳不能记在他一个人身上,因为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时,除了利用鸿沟故道,还利用了古邗沟。古邗沟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从长江北岸向淮河南岸开挖的一段运河,后称山阳渎。作为一代霸主,夫差的目的是为了北上,好与齐国争霸。

以为这是大运河在我国史书上最早的记载了,可按照郑肇经《中国水利史》所说,大运河的历史要追溯到大禹时期。“大禹平治洪水,不仅在于除害,兼以兴利。时帝都在冀州,冀州濒河,河为运道之中枢。为贡各州均有运河之路,达于河即达于帝都也……都徙而贡道不改,转漕通运,悉循禹迹。”“夏、商、周三代运道仍禹之旧。”然后,吴王夫差才出现在运河的历史上。随之,运河就像与历史并行的一根绳子或者一条河流,次第串联起中国的历代王朝,运河历史同时也构建出一部跌宕起伏的中国历史。但开通运河的始祖当属大禹无疑。

到了北宋,位于汴河与黄河交汇处的东京开封城,也进入了极盛时期,这与通济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济渠东段又称汴河,宋太祖赵匡胤曾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曾任参知政事的张洎也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天下一半的财赋,皆由运河而入。通济渠的没落,大约是在元朝以后。元代灭金、取代南宋之后,建都在北京,将隋唐大运河南北取直,是为京杭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然而,洛阳无论何时,都是大运河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颗明珠。

我数次去过开封,通济渠故道早已深埋地下,下游的各段也不例外。

目光仍回到洛阳。就在翻阅资料的一天,我突然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我几经寻觅的通济渠就在身边。其实,它就在我朝夕可见的地方。我为我的愚昧无知而自惭,答案还在‘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这段文字里。通济渠的源头在西苑啊,距离我咫尺之遥的、穿洛阳城而过的洛河,就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啊。正因为谷水、洛水交汇于西苑,形成了巨大的内陆湖泊,才成为通济渠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多么迟钝的领悟!

一场秋雨过后,高空澄净,我驻足在王城大桥上,俯看洛河——隋唐时期的御河,它波光闪烁,应该和千年以前的一般无二。两岸绿柳婆娑,乐道并行,游人如织。大片的湿地上,水草丰茂,不时有白鹭翩然起飞,一派人与自然两下相安的景象。于是我沿河徐步而行,遇两三老者,正在感悟岁月、互忆人生。一老者说,他们家在偃师的夹河滩,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是多么年轻啊,经常撑船在洛河上穿行,你追我赶的快乐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而我的思绪,则被带到《元代河南志》记载隋唐大运河开通时期洛阳“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车马填塞。”的繁华景象。

2022年白露这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所以当我看到隋唐大运河镇馆之宝——运河一号古沉船的时候,完全被震撼了。眼前的它,长20米,宽3米多,就像一条搁浅在沙滩上的大鲸鱼!它由13个船舱组成,首尾设置有生活仓,中部是货仓,全木制结构。虽然深埋地下很多年,木料的纹理清晰可见,构造依然完好。2013年9月,被发现于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山镇义井村西南、洛河北岸的滩地上,而它所在的位置,经考古发现,就是隋唐大运河的漕渠故道。可以想象得到,千年以前的隋唐大运河的作用有多么巨大,是多么的繁忙。我完全沉浸在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河流中,思绪从古到今、从今到古地反复穿越,恐怕古人们也不曾想到,斗转星移的时空下,大运河在千年以后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这是源于我们国家对于大运河的重视。“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习总书记的指示,将掀起大运河在新时代里崭新的一页。

而我,也有了一个新的愿望,等待时日,我会从家乡洛阳出发,沿着通济渠,一路往东,再往南,看一看通济渠的全貌和大运河的时代风采。

mmexport1667991215779.jpg
     杨亚丽,笔名杨枥,河南洛阳人,《牡丹》文学杂志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东方旅游文化网驻站作家。出版散文集《獐子路过瓜田》,曾获第三十届东丽文学奖、第五届大地文学奖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19 19:13 , Processed in 0.0474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