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3950|回复: 0

赵克红 | 悠悠运河情 千年隋唐韵(“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2 13:11: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mexport1668229657423.jpg


洛阳文峰塔与新谭


     今天继续推出“中国作家运河行”系列作品之七——作家赵克红的《悠悠运河情 千年隋唐韵》。作者将大运河洛阳段的历史娓娓道来,在他笔下重现了昔日千帆竞渡、流淌在云帆波光里的壮阔景象。“一撇一捺”之间的隋唐大运河,曾经赋予洛阳不凡的气魄和风华,也见证了古都洛阳的沧桑变迁。


悠悠运河情 千年隋唐韵
——洛阳与隋唐大运河
赵克红


(一)

壬寅年夏天,我接到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作家运河行”的写作任务。我所在的城市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隋唐大运河因洛阳而开凿,故有“运河之心”的说法。隋唐洛阳城的兴盛又与大运河的修建密不可分,千年运河更是见证了古都洛阳的沧桑变迁。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诏开凿通济渠,隋唐大运河拉开了序幕,五年后,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正式形成。纵横交错的河道、繁华热闹的南市、南来北往的胡商,以及天津桥、回洛仓、含嘉仓…它们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文化,同时也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为深入了解大运河,我搜集了许多有关大运河的资料,并一次次深入洛阳大运河段遗址采风,隋唐大运河的景象,在我的脑海渐渐明晰。我领略了当年贯通南北、流淌千年的隋唐大运河曾赋予洛阳的气魄和风华,感受到它带给沿河两岸的繁华,以及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枢纽与中心,在中国大运河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隋唐大运河“一撇一捺”之间,究竟藏着多少历史烟云?带着许多未解之谜,冒着近40度的高温酷暑,我实地走访了千年运河在洛阳留下了的几处遗迹,那一处处遗产和昔日千帆竞渡、流淌在云帆波光里的壮阔景象,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

mmexport1668229665364.png

隋唐大运河流经路线(图片来源网络)

可以说,隋唐大运河对洛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隋唐大运河,就没有东都洛阳的繁华,隋唐大运河不仅为洛阳增光添彩,也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大动脉;反之,若没有东都洛阳的桥梁和枢纽地位,隋唐大运河也将黯然失色。几天前,我随意翻阅一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双申遗纪实》,看到 “世界遗产委员会” 有一段对中国大运河的评价:“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拨开历史的云烟,我的思绪穿越到公元604年,那是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在洛阳的一次巡游,他认为洛阳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当时,隋朝刚刚结束了历史上300多年的混乱,统一了原本支离破碎的中国,形成了短时的大治,重现了中国四方来朝的繁荣局面。巡游期间他意识到,位于关中的首都虽然占有地理优势,物产丰裕,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帝国发展之需。于是,在次年3月,他下令征用200万民夫开始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新址就选在“东去故城一十八里”,即汉魏洛阳城西18里处。

明代陈建在《建都论》中,评论古今天下大都会,认为古人建都最看重三点:一是形势险固,二是漕运便利,三是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他最推崇的建都之地便是洛阳。

隋朝的宇文恺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大师。据《隋书炀帝纪》记载,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建东都洛阳。负责规划的宇文恺根据洛阳山川、河流的自然条件,集政治、经济、对外交通和观赏于一体,把东都洛阳城规划设计得十分宏大。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是与隋唐洛阳城的营建同时开始的。在营建新都的同时,隋炀帝下令将开凿通济渠,自都城西面的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构成通济渠的西段。由于通济渠不仅供隋炀帝出巡各地,更要把东南与其他地区的租粮漕运到东都含嘉仓,然后再转输西京大兴城(长安),因此宇文恺巧妙地利用黄道渠让谷、洛水与通济渠连通,把通济渠的停靠码头延伸到皇城,在东太阳门外与承福门外形成了一个宽阔的广场。

从605年三月到次年正月,宇文恺只用了短短10个月的时间,就将新都建成了。新都规模宏大,由宫城、皇城、外郭城、西苑等组成,在营建东都的同时,隋炀帝正式下令“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拉开了兴修南北大运河的序幕。当时,洛水在西苑内的上阳之南弥漫东流,宇文恺就“筑斜堤束令东北流。当水冲,捺堰九折,形如偃月,谓之月陂”。然后,他又引洛水从城中流过,将洛阳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唐代时期的政治家、地理学家李吉甫称其为“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

文中多处提及的西苑,曾是隋唐时期的皇家禁苑,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因地处洛阳城西而得名。谷水、洛水在这里交汇,成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源头。如今洛阳的西苑公园位于洛阳的南昌路、九都西路交汇处,是建在隋唐遗址上的公园,它当然不能与隋唐的西苑同日而语,其规模和面积比隋唐时要小得多。这里也是我常来的地方,与我居住的地方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西苑公园里地势起伏、外围有丘陵屏障,涧水、谷水、洛水从这里潺潺流过。隋时的西苑建有不少离宫,其中显仁宫“南接皂涧,北跨洛滨”,是建造最早的一个。通济渠完工后,隋炀帝乘龙舟巡幸江都(今扬州), 浩浩荡荡的队伍就是从显仁宫出发的。

mmexport1668229660240.jpg

洛阳西苑公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唐代,唐高宗以洛阳为东都,和武则天长期在洛阳执政,对西苑也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并在苑中建了上阳宫等。武则天退位后就住在这里,直到去世。

唐玄宗开元年间,因西苑中谷水、洛水时常泛滥,河南尹李适之曾奉命修筑三大堤防,即上阳陂、积翠陂和月陂。从此,苑中的谷水、洛水再“无劳役之患”,直到十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洛阳城破,西苑从此也盛景不再。

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阴地区供应。隋炀帝即位后,为巩固国家统一,有效控制江南地区,掌控调配江南富庶地区的物资,下令开凿大运河。而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运费大,无法满足两京及军务的需求。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从政治上看,隋政府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

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在令“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黄河)”的同时,又令“引河(黄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是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县(《通典》卷十)”,拉开了兴修南北大运河的序幕。根据洛阳有关部门的文物调查显示:原本的洛水小而浅,根本无法通航,利用老阳渠,开凿扩宽加深河道,把谷水、瀍河、伊水诸多河流引入洛河,才使得洛河从此有了通航漕运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沿岸工、农、商等业的迅速发展。 

在隋唐大运河中,通济渠开凿最早,地位也尤为重要。它的渠首段就是洛水,即洛河横穿洛阳城的这一段。也就是说,今天穿城而过的洛河,仍流淌在隋唐大运河起始段的河道上,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

迁都洛阳后,隋炀帝又“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于东都,使洛阳成了一座富庶繁华的大都市。后来,唐及武周继续以此为都,遂称隋唐洛阳城。那么为何叫隋唐大运河呢?因为大运河是在隋炀帝时期开修的,但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有37年,政权便旁落唐代李渊家里,李渊是隋炀帝的亲戚,改名唐朝。唐既接管了江山,也接了大运河的继续修缮,故成其名。

洛阳水运自古发达。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即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通济渠西段就借用了汉魏洛阳城的阳渠故道。漕粮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来,也给都城里的君臣百姓吃了定心丸。“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杜甫诗中描绘的开元盛世,而这样的富足景象,也是隋唐大运河历史功绩的一种印证。国家粮仓设在洛阳,江南等地的漕粮大量运来,运河上终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到武周时期,洛阳城中的北市一带已是“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河道拥堵十分严重。公元701年,武则天下令引漕渠,开新潭, “安置诸州租船”。新潭与北市相接,距国家粮仓含嘉仓不远,各地租船停靠在这里,无论是运粮还是贸易,都十分便利。

平时的新潭景色宜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张环在《新潭赋》中写道:“惟国之左,当河之南;分逶迤之旧洛,涨浩漾之新潭。”同为进士的王泠(líng)然也作有《新潭赋》,称“由其地势多美,所以潭名永新”,这也许就是新潭名字的由来。

当时的新潭面积很大,在今天的洛阳老城区洛邑古城文峰塔边,而如今的新潭面积不大,是新潭遗址的一部分。岸边垂柳依依,潭中的绿水如一面镜子。而到了晚间,一个个穿着各色汉服的女子,衣袂飘飘,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据史书记载,大运河开通后,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江南的粮棉,海外的珍玩、以及来自国内外的使者,商贾、游人无不以洛阳为首要目的地。正如苏伊士运河的开辟,大大改善东西方世界的联系,并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结构一样,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使原来只有东西水路联系的中国,有了南北联系的水路交通保证。与陆路相比,水路是最难设障因而也是最难改变的交通航线。这也大大地改善了中国地缘政治结构及其运动规律。

隋朝之后,中国国势陡然上升,致使隋前各朝,除汉朝外,其繁荣程度均难以与唐、宋、元、明、清中任何一朝相并列。自唐以后,由于大运河开通并为后代持续完善,中国北方政治有了来自富饶的南方提供的滚滚财源,全国出现了“以东南之粮,养西北之兵” 的物流格局,全国物资人力通过大运河得以及时南北调动,这大大降低了因江河阻隔而导致中国区域分裂的机率。

(三)

回首过往,通济渠曾有过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而在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从容淡泊的隐者,它连着地气,张望着天空,带领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我一次次穿越在现实与历史之间,面对着清澈美丽的河水,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就像一部百读不厌的书。

千年运河也见证了古都洛阳的沧桑变迁。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对洛阳成为曾经的政治中心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推动交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洛阳城经济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造就了独特的洛阳文化。隋唐大运河曾经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设工程。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隋炀帝以前许多王朝都开凿了运河,隋南北大运河许多河段都是循已有故旧水道加以修整,但是,完成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把全国水网合成完整的水系,隋炀帝是第一人。别人想干不敢干,甚至连想也不敢想的事,隋炀帝下决心将它付诸实施,也表现出了隋炀帝的远见卓识。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大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历代王朝对运河不断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然,开凿隋唐大运河,既是隋炀帝非凡的政绩,也是隋炀帝的暴政。它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千百万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无数民夫死于大运河工地,劳动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一河越古今,一脉传千年。”站在昔日的通济渠畔,清澄的河水穿城而过,有种恍然如梦的感觉,这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几句富含哲理的诗句来。洛水泱泱,奔向远方。千百年来,洛河岸边曾经伫立过多少身影,又有多少人发思古之幽情。伫立岸边,风儿轻轻吹拂着我的脸颊,我的思绪也张开了翅膀。隋炀帝倾其国力开挖大运河,后人一直颇有争议,有“贪恋广陵美景”之说,有“搜刮江南财富”之说,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之说,也有“攻打高丽”之说等等,通过阅读史料和实地采访可以看出,隋炀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实干家:他平定陈朝,统一天下;修建东都,迁都洛阳;修建大运河,利在千秋;开疆扩土,平定吐谷浑,通丝绸之路,迫使突厥分裂;开创科举,重视教育等等,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铭》中曾说过“在隋之民不胜其害,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在《汴河怀古》诗中,他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了隋炀帝的功过,既批评了开凿运河繁重的赋役,又肯定了开凿工程的牺牲与贡献。诗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mmexport1668229654021.png
      赵克红,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洛阳市作协主席,著有诗集《燃烧的情愫》《岁月列车没有终点》、散文集《心韵如歌》《炊烟,是盛开的花朵》、中短篇小说集《多梦时节》、长篇小说《青春无悔》(合著)、评论集《岁月留声》等十三部。获第八届全国铁路文学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第三届奔流文学奖、中国诗歌春晚2020年度十佳诗人、2021 《大河诗歌》双年度奖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8 20:57 , Processed in 0.04882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