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46733|回复: 0

王福林:浅谈清口与末口的历史地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8 21: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清口与末口的历史地位
王福林

清口,古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泗河的入淮口。泗河,古称泗水,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陪尾山下的四道名泉(即趵突泉、红石泉、洗钵泉、响水泉),四源并发,汇流成河。形声造字,定“泗”为水名,故称泗水。因水流清澈见底,历史上又有清泗、清水、清河之称。因此,清河的入淮口便称为清口。

清口位于古淮河左岸,它的背后是泗河,曾是一个闭合的流域。它归属于淮阴县和后来的清河县。

末口,古淮河下游最早由人工开凿的运河——邗沟的入淮口。邗沟南起长江北岸的邗城,北至古淮河南岸山阳地界的末口,因为它是邗沟的最末端,故称末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图强争霸,吴王夫差欲北上伐齐,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6年至前484年,在长江北岸,筑邗城,开邗沟,通江淮。

末口位于古淮河右岸,它的背后是邗沟,是连结长江与淮河的运河。它归属于山阳县、淮安府、楚州。

清口和末口,都是古淮河的入水口,论其历史,清口比末口要早诞生若干年,论其寿命,末口仅存世一千九百年。我是一个水利工作者,试图从水利的角度,分析一下清口和末口的历史地位。

打开历史的长卷,让我们看看这两个入淮口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过什么作为,做过什么贡献。

一、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末期

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战国末期秦始皇赢政统一中国,在这265年中,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苏中平原是吴国、楚国、齐国和秦国等诸侯争斗的战场。在旷日持久的争霸战斗中,清口和末口一样,是诸侯们互相争斗的工具,被用来运兵运粮,为战争服务。

末口和清口成就了吴王夫差北上伐齐,称霸中原的图谋。吴王从邗城出发,由邗沟到末口入淮,经清口北上入泗河,在艾陵与齐军交战,大获全胜。接着在黄池与中原诸侯相会,歃血为盟。夫差在与晋国的争霸中也获得成功,夺得了霸主地位。

末口和清口也帮助秦始皇赢政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宏愿。战国末期,齐、楚、燕、秦、韩、赵、魏七雄(国)已经形成,且各霸一方,其中秦的势力较强大。秦王赢政于前230年先灭了韩国,前225年又灭了魏国。到前223年,末口和邗沟成就他灭了楚国。前222年他又先后灭了赵国和燕国,最后于前221年,清口和泗河成就他灭了齐国,统一全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割据混战局面。

二、从秦帝国、大汉帝国到两晋南北朝

秦帝国(前221—前207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其中一条水路就是由济水南岸的定陶入泗水,由清口入淮河,再经末口入邗沟达大江。此时的清口和末口一样,受到朝廷重视,为秦朝的水上交通做出贡献。

大汉帝国(前206—220年),统治中国426年,充分利用邗沟的水上优势,发展大汉经济。东汉末期,广陵太守陈登对邗沟进行了整治,从樊良湖(今高邮湖)向北穿渠至宝应津湖,再向北达马濑(今白马湖),北经中渎入山阳池至淮安末口入淮河,史称“邗沟西道”,或“陈登穿沟”。后来邗沟东道的入淮口依然是末口。末口为大汉帝国做出了贡献,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三国时期(220—265年),被整治后的邗沟西道,为魏国攻打吴国做出了贡献。魏国大本营在河南许昌,要攻打东南方的吴国,必须由淮河向东运兵运粮,经古泗州城(盱眙北)入淮河,由末口入邗沟,向南达长江。此时末口为魏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西晋到南北朝的300多年中,战争不断,政局混乱,没有很好地利用邗沟,当然也就不重视对邗沟的治理。

三、隋唐盛世

隋朝(581—618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就着手疏浚南北水道,以利漕运。他把邗沟东道向南拉直,从扬州向东达江都,经樊川达高邮,再向北入宝应,最后仍然由山阳县末口入淮。隋炀帝杨广登基后,首先开挖通济渠,从洛阳经洛口入黄河,由汴河,经开封、商丘、灵璧,在古泗州城入淮河,经末口入邗沟。接着,对邗沟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建,自山阳末口至扬州达长江,进一步拉直了邗沟西道,史称“大业邗沟”。隋朝两任皇帝都对邗沟进行整治,可见统治者对漕运的重视,末口的地位可想而知。

隋朝的都城在长安和洛阳,南方的漕船,都是经邗沟由末口入淮河,由古泗州城经通济渠入黄河达洛阳。就是说末口对隋朝的漕运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担负漕运任务的船只,不曾经清口北上。

唐期(618—907年),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朝廷非常重视水上运输,邗沟成了当时南北经济流通的大动脉。朝廷还发展国际贸易,大食、波斯、朝鲜、日本等国的商人来唐经商,络绎不绝。各国的商船和官船均是通过黄海入淮河,到末口,或西去京畿,或经邗沟南下长江,末口是必经之地,所以朝廷对邗沟的治理非常重视。为了确保大船在邗沟中的顺利通航,朝廷在末口建设了北辰堰,用来抬高上游水位,以利通航。还建设了淮安新城,设置了北辰坊,甚至,朝廷还允许新罗国(今韩国)侨民在淮安定居,又设置了新罗坊。据记载:新罗坊的侨民拥有可供航海的船只,除了驾船护送日本高僧圆仁法师三次入唐去扬州求法,还参与了日本、朝鲜商人对唐贸易。末口所在地的北辰镇作为一个水上交通的枢纽,俨然发展成一个开展国际贸易的港口城市。淮安新城就是在这繁华的灯火中诞生的。

由于唐朝的都城在长安,所以漕船和各种商船都是由末口西行,到古泗州城,经通济渠入黄河西去。位于淮河北岸的清口仍然没有派上用场。

四、五代十国和北宋王朝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十国是指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还存在的十个割据政权。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的时期,连年兵祸,纷纷割据。

泗河及其清口,邗沟及其末口,均在后唐、后周割据的势力范围里,没有史料记载清口、末口为后唐、后周割据政权做出了什么贡献。

北宋时期(960—1127年),因黄河经常泛滥,受其影响,灾害较多,朝廷对水利工程建设比较重视。加之漕粮多靠江南缴纳,因此对邗沟的工程建设和管理特别操心。疏浚河道,调整航线。北宋时改称邗沟为运河,沿河筑堤,堤上植树。在河道上用巨石修筑了多处滚水堰,调控水位,以利漕运船舶往来。在堤上建斗门、水闸、涵洞等建筑物,控制蓄泄,引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特别对邗沟末口北辰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增扩改建。并成立管理机构,加强航运制度管理。末口后面的邗沟,工程修筑和运输管理等进入了自开凿以来最鼎盛的时期。由于邗沟运行管理得好,从江南一带运往宋都汴京的漕粮,运输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

北宋的都城在河南汴京,南来的漕船,出末口后,径直向西,由古泗州城入汴河,逆流而上达汴京,末口为北宋的漕运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时的清口,因没有漕船北上泗河,仍然无所作为。

五、南宋和元朝

南宋年间(1127—1279年),古淮河的水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清口遭到灭顶之灾。建炎二年,南宋政权为阻止金兵南进,东京(今开封)守将杜充,扒开黄河大堤,使黄水由汴河东行徐州,侵泗水向南达淮阴清口,入淮河夺道入海。绍熙五年,黄河又大决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境),主流循道南下,由封丘至徐州入泗水,自淮阴以下全面侵占淮河入海水道,黄河主流夺淮。使黄河在河南、山东、江苏境内形成了“Z”字型的大弯。由于黄河水量大,水势汹涌,入淮时冲开了一个大口门,形成了一个大清口。没有能阻止金兵南进,反而给古淮河下游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建炎三年,金军从黄河东侧南下,直达山阳大湾新城末口,与宋军在楚州(今淮安区)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打败守军后,沿邗沟南下,过长江攻破建康(今南京),接着直逼临安。次年,金军被迫北撤,自临安沿运河(江南河)北上,企图由镇江渡江沿运河(邗沟)北归。南宋将领韩世忠,率八千勇士镇守镇江,阻击金军北归,与金军在长江黄天荡大战,严密封锁沿江渡口,切断金军退路,以八千人困十万人长达月余。嗣后,南宋将领们在韩世忠偕夫人梁红玉带领下,从镇江乘胜追击金兵,又在苏中平原邗沟两岸与金兵激战,南宋将领英勇反击,直把金兵逼退到淮河以北。皇统元年,南宋与金议和,签订了屈辱协议,以淮河——秦岭一线为界。此时,末口及其后面的运河(邗沟)回归南宋管辖。清口及其后面的黄(泗)河沦为金人管辖。

从建炎二年黄河夺淮入海,到祥兴二年的150年中,南宋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建炎元年到皇统元年,抵抗金军入侵,打了14年。第二次是咸淳七年到祥兴二年,与元军作战,又打了5年。两次大战主战场都在苏中平原,特别是激烈的战斗都在淮河南岸的楚州地界。

有人说“马头镇的战略地位与楚州相同”,笔者认为:过分地抬举了马头镇。马头镇在淮河南岸,位于清口上游,在黄河(泗河)的右侧,“Z”型河道左下角拐点的西南,金军过不去黄河,再说,如果打过黄河(泗河),打下马头镇,往南如何走,南面是江淮丘陵。金军南下只能走徐州以东,黄河(泗河)的左侧,直对着的正是末口,打过末口便是一马平川,一直往南可达长江。所以,马头镇地理位置的价值,与末口(楚州)的战略地位是无法相比的。南宋与金军、元军的战斗主要就发生在末口以南的楚州地界。

元代(1271—1368年),元朝廷不重视内河漕运,开辟海运航线运粮。对末口后面的邗沟没有什么作为,河道基本上与宋代的河道相同。

至元年间,淮北盐场兴起,河下曾设有数十处盐堆栈,淮城与河下成为北盐南销的“中转站”,盛极一时。此时朝廷对邗沟的水上运输非常重视,末口为淮盐中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元代初期,对清口及其以上的泗河,也是不闻不问的。直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他感到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绕道河南,行程甚远,浪费太大,决定改道,提出了“弃弓取弦”的方案。据《江苏省志·水利志》载:于至元二十年、二十六年、三十年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这样一来,大运河改由淮阴北上徐州、济宁、聊城、德州、沧州达天津转大都(北京),不再绕道河南,省去了1700多里的航程。此时运河长3500余里,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成了元代的经济命脉,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奠定了基础。这是元朝廷对水利事业的一大贡献。

六、明朝和清朝

明朝(1368-1644年),朱棣登基后,对兴修水利,发展漕运非常重视,罢海运,恢复内河运输。永乐元年任命陈瑄为总兵官,总理漕运,坐镇淮安。陈瑄到任后,见山阳湾黄淮合流,水量很大,水势湍急,风涛尤甚,不宜漕舟行驶,溯流而上,损失较大。为确保漕粮运输安全,认真总结姚斌建造仁字坝的经验后,又建造了义、礼、智、信四坝,实行货物转运,车盘过淮。这样一来,由邗沟而来的漕船及官民商船,经末口入淮河后,根据规定由不同的坝址,启货物上岸,由陆上人车运至清口,入黄(泗)河装船北行。这样免除了漕船在山阳大湾顶风涛、逆流而上可能造成的损失。此时陈瑄充分利用了末口和清口的优势。

盘坝过淮(安)几年后,陈瑄发现,不仅效率不高,而且费事、费时、费力,劳费甚巨。经过调查研究后,决定由淮安城西管家湖,向西北至淮河鸭陈口,凿河二十里,导湖水入鸭陈口入淮河,与北岸的清口相对,新河称之为清江浦。随后,他西移邗沟末段,并入里运河,使得从扬州经邵伯、高邮、宝应、淮安到清口的里运河全线贯通。从此南北行驶的漕船和官民商船,由湖直达清口,不再经末口入淮河,末口随同邗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于永乐十三年停止运行,逐渐湮灭了。

里运河贯通后,陈瑄在大运河沿线的淮安、徐州、济宁、临清、德州、通州等转运要地,先后建立五十余处粮仓。其中淮安、徐州、临清、通州是四大常盈仓,且淮安的常盈仓最大。陈瑄在淮安城南建设了规模宏大的漕粮仓库和漕运码头。朝廷规定:苏、松、常、镇、杭、嘉、湖等府秋粮,除留存并起运南京及供内府等项外,其余尽拨运淮安仓。扬州、凤阳、淮安三府秋粮,内每岁定拨六十万石。此时的淮安府,是统管内河漕运的总兵驻地,运河千舟尽逐、码头上装卸忙碌的繁华盛况可想而知,这是永乐年间的老淮安,不是现在的大淮安,更不是清河县。

清口自明永乐年间开始漕运,到明朝末年,在这230年中,为明朝的漕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为朱棣建都北京,及时运输各种建材和物资立了大功。

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大,自南宋建炎二年,黄河夺淮入海,到明永乐年间启用清口漕运,近300年中,黄河泥沙成年累月地由清口注入淮河,致使清口以下的淮河河床不断抬升,甚至淤垫成了“地上河”,清口在为漕运做贡献的同时,也给淮河和运河带来了灾害。

对淮河的影响,清口附近的淮河河床淤积成“地上河”后,致使淮河上中游来水不能顺畅下泄,在中下游交界处滞留,进一步扩大湖沼湿地,扩大了淹没范围,涝灾频发。使得朝廷不得不兴修水利工程,永乐年间,陈瑄大筑高家堰,以图蓄水攻沙。万历年间,潘季驯又筑洪泽湖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淮水以敌黄水,用以冲刷黄河泥沙,以期“全河毕趋清口,会大河入海”。然而,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淮河水量小,黄强淮弱,力不从心,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使洪泽湖底日益淤高,两淮水患日益严重。

对运河的影响,清江浦开通后,自管家湖到鸭陈口通淮,且鸭陈口“与清口相直”,自西而东的淮河和由北而南的黄河,在清口形成了近“十”字交叉。由北而南含沙量大的汹涌波涛是泛滥运河的巨大隐患。为了防止黄淮向南流入里运河,陈瑄在新开的清江浦河上,由北向南依次修建了新庄、福兴、清口、移风、板闸五闸,递相启闭,联合运用。由于管理得好,自陈瑄开凿清江浦贯通里运河,到宣德八年陈瑄病逝,18年中,没有发生黄淮泛运事件。

嘉靖十一年夏,黄淮大水,含沙量很大的黄河洪水,自北而南直冲清口,大量流沙经清河口漫入运河,直抵淮安府城西浮桥一带。陈瑄建造的漕运码头等俱被沙淤。

隆庆三年,黄、淮、沭并涨,决溢颇多,黄淮交溃,洪泽湖大堤、里运河堤被冲决。自清河至淮安城西,淤三十余里。

常年不断的水上运输,南来北往的船舶都要经过五闸,五闸不断启闭,含沙量大的黄淮河水,不断通过五闸泄入里运河,致使山阳县境内里运河河床不断抬升。

清朝(1644——1911年), 朝廷不仅对漕运重视,而且对盐务运输也很重视。清口作为京杭大运河中段的重要节点,必然承担着繁忙的运输任务。为漕粮北运,为康乾盛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尽管明万历年间,黄河已经从草湾新河改道入海,然而,清口仍免不了受黄河侵扰,康熙九年五月,黄水灌清口;康熙三十五年,黄淮大涨,清口倒灌。运口垫成陆地。乾隆三十六年,清口黄水倒灌,计逾两月。直到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省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北徙,归大清河入渤海。结束了黄河夺泗夺淮的局面。从此,清口才彻底结束黄河洪水和泥沙的危害。

从顺治初年到咸丰五年,211年中,黄河泥沙一直是影响清口航运效益的一大障碍。朝廷不得不下大力气进行治理,在治河措施上,基本采用明代“借水攻沙”、“借黄济运”、“蓄清刷黄”等办法。

光绪十一年,黄河在山东长青等县河决,改由会通河出海,运河堤被冲毁,济水被迫东流,运道梗阻,漕运停止。清口为清朝廷服务了240余年。

综 述

邗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凿的人工运河,它沟通了淮河和长江,推动了长江和古淮河下游的经济兴旺。自公元前484年邗沟凿成,到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漕运总兵陈瑄开凿清江浦,贯通里运河,邗沟末口段西移并入里运河,在这1900年中,邗沟为我国古代战争,为农耕社会水上交通、经济往来,为10多个封建王朝的漕粮运输、农田水利事业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华文明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末口作为邗沟的入淮口,位于苏中平原与苏北平原的交汇处,是水陆交通的要冲,身后的北辰镇又是一个港口型的城镇,它在战略上、经济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和邗沟一道载入了中华漕运史册,世代传唱。

泗河,原本是一条清静美丽的河,清水荡漾,畅行无阻。清口,是古泗河的入淮口,是一个输送儒家文化的河口,它也曾为我国古代战争,为农耕社会经济繁荣,做了它应尽的贡献。但自南宋建炎二年黄河侵泗夺淮,到清咸丰五年黄河回归故道,由大清河入海,在这727年的岁月中,桀骜不驯的黄河,把大量的泥沙通过清口,涌进了淮河,淤淀了淮河下游,迫使淮河断流,涌进了苏中平原,填平了许多大小湖沼,冲毁了城池和无数村庄,涌进了运河,使河床抬升,河水倒流,溃决堤防,给苏中平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但必须承认,元代对隋大运河裁弯取直后,清口成了京杭大运河中段的一个重要节点,自明永乐年间开始漕运,到漕运停止的470年中,为明清两朝的漕运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我国南北物资交流和水上贸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我们不能因为清口是大运河上重要节点,就说清口取代了末口的历史地位。论其功绩,论其漕运历史,清口是没法与末口相比的。

同样,我们对清口的属县淮阴县和后来的清河县,与末口的属县山阳县、淮安县,也应该客观地评价。

末口的属县是山阳县、淮安县、楚州。隋朝统一中国后,淮安被置为楚州,辖淮阴、山阳等郡,州治在山阳。唐朝的时候,淮安被置为东楚州,州治在山阳。后来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在山阳。直到宋朝,淮安依旧称楚州,治在山阳,仍辖淮阴县。元朝对淮安也很重视,先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后改为淮东总管府,府治山阳。在淮安设立漕运分司、盐运分司。仍辖淮阴县。明代朱元璋对淮安的战略地位很重视,至延二十六年,就置淮安府,府治山阳,领海、泗、安东3州及山阳、清河、盱眙等8县。洪武元年,又设淮安卫和大河卫。淮安卫驻旧城,大河卫驻末口所在的新城。景泰二年,又于淮安设漕运总督。嘉靖三十九年,又修建了联结新旧二城的联城。万历五年又于淮安设铸钱局。万历四十年又设立东、西河船政厅。东河厅佐淮安府。

不言而喻,山阳、淮安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水陆交通的要冲,南船北马的转换之地,受到历代帝王的高度重视,不断地提升其地位,由县到府,由府到州。

清口的属县是淮阴县,县治码头镇,隋朝统一中国后,先是废淮阴郡改为淮阴县,不久又将淮阴县并入山阳县,随后又划出。唐朝的时候,先恢复淮阴县,后又第二次并入山阳县,随后又恢复县建置。直到北宋时期,淮阴依旧称淮阴县。

据《淮阴历史沿革和治所变迁考略》所载:南宋建炎元年,划出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三年后又复归淮阴县。绍兴五年,废县为镇,一年后又复为县。金皇统元年,宋奉表割地与金,和约以淮水中流为界,淮阴县淮河以北的地方(吴城镇、金城镇)都割让给了金人。南宋咸淳九年析淮阴县为清河县。而咸淳十年为了抗元,将县城从淮阴故城(今码头镇)迁到大清口。迁城仅二年,大清口县城就被元军占领。元至元二十年并淮阴入山阳(是淮阴第四次并入山阳),而清河县因为后成立而独自存在。元朝泰定元年,又因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又将清河县城迁到甘罗城。淮水南来,黄流北至,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渐少。县治在此仅四年,于天历元年,清河县城又迁小清口西北(今码头镇旧县)。

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垫成陆,黄河全经小清口入淮,而小清口西北的县治屡受水患。到崇祯元年,终因水患和战乱又迁县治回甘罗城。清顺治三年再次迁县治于小清口西北。又经过一百多年,由于黄河泥沙愈淤愈高,河堤也越筑越高,小清口西北的县城却越来越低,因县城屡圮于水,受灾深重。据《淮阴历史沿革和治所变迁考略》记载,乾隆二十七年,清河县才搬迁到山阳县的清江浦,清江浦才成为清河县治。

这样并来并去、迁来迁去的县城,能有什么作为吗?能书写什么样的历史篇章呢?

有人说:“在行政关系上,清江浦虽然一直隶属于淮安府城,但明嘉靖之后,由于黄淮改道,运河河道截弯取直,因古末口而兴盛的淮安府城从此远离运口,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为清江浦所取代。”

清江浦,原是明代永乐年间陈瑄开凿的清江浦河名,在入淮处诞生了一个小运口,久而久之,“清江浦”就成了这个小运口的地名了。从明永乐十三年,到清乾隆二十七年,347年中,这个小运口才发展成为一个水陆码头,据《淮阴历史沿革和治所变迁考略》记载,境内“有几条东西、南北街道,东面有花街,河北有十里长街,均为商业经营地”。定为清河县治后才逐渐繁荣。相隔三个朝代(102年),到同治三年才建筑砖城墙。此时的清江浦,向南没有通道,还得绕到淮安南达扬州,直到新中国成立,由淮阴经淮安到扬州的“淮扬公路”仍然是连接苏北平原和苏中平原的唯一大道。说清江浦“拥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显赫交通要冲地位”,是言过其实了。把一个连城墙都没有的水陆码头,说成是运河沿线的大都会,实在太牵强了。

清江浦怎能和老城、新城、夹城三城巍峨又有河下、下关两大重镇相拱卫的淮安府相比呢?明清两朝设置的淮安府,直到民国政府成立才废除。漕运总督衙门一直威严屹立在淮安城内,直到光绪三十年,淮安漕运总督府才撤销。运河沿线最大的常盈仓设在淮安,装卸发送运往各地的漕粮,发放漕船通行证,这些都是清江浦无法取代的。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是杭州、苏州、扬州和淮安。是老淮安,不是现在的大淮安。更不是清江浦。

我们应该客观地、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不能歪曲,不能粉饰。历史是不容篡改的,篡改历史是要贻误后人的。我们不能因旅游事业的需要,或者是权势地位的需要,而扭曲历史的真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3:44 , Processed in 0.0963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