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5598|回复: 0

赵敏 | 通济渠,血脉传承的枢纽渠(“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3 22: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mexport1669213965359.jpg
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航拍图(郑州惠济区人民政府)

      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公众号推出“中国作家运河行”系列作品——河南作家赵敏的《通济渠,血脉传承的枢纽渠》。郑州段在隋唐运河的东首,也是整个隋唐运河的枢纽所在。经过河道的修复,今天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仍然有着排洪泻涝的功能,同时也是郑州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日月如梭,山河无恙,古老的运河仍以这种方式造福于一千二百万两岸百姓。

通济渠,血脉传承的枢纽渠
赵敏

     郑州,曾经无数次踏上这块灼热的土地。今天再来,是来追寻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古遗址踪跡,一千五百年前隋炀帝在这块热土上留下的苍然遗痕。历史象一把锋刃的橶剑,刺破迷漫的岁月,遗落在今日明媚的尘世。

      来到隋唐运河古荥遗址的第一天,通济渠郑州段的惠济桥村,村民委员会就为我召开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六人全是农民,可他们的发言令我震惊,他们说,隋唐运河近十五个世纪的风雨,也没有洗涤去对祖先深深的怀念。历史的暗殇,他们生生世世都记得,这条河是无数劳动人民用双手、双肩,抬、挑、搬,用双腿走、爬、滚,用生命开凿出来的。据传说,开河的那一天,天阴打雷,黑雨如注,河水呈暗红色,流动了很久很久才变成青蓝色……

      是的,隋炀帝第一次征挖河的苦役就是百余万,而每年都征,年年如此。多少修渠民工的血汗融入渠中的泥土,深埋在渠底滚滚的河流中,河中的血泪伴着商运、漕运船舶的繁盛,走过了历史岁月无尽的沧桑,时间抹去了近十五个世纪留下的伤痛,封存了遍野的尸骨哀鸣。隋炀帝运河的开凿,丰功伟业昭然卓著,可他穷奢极欲,滥用民力,618年4月,引发了农民起义,天下大乱,隋朝崩溃灭亡。十五个世纪的沉疴里,风云变幻,浓云天低,飘落的烟尘中满是清水流淌的声音,隋唐运河就在这古老的人间天地降临了。605年,隋炀帝一声令下开凿大运河,有《荥泽县志》:“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今洛阳)引谷水(今渑池),洛水达于黄河……”

      隋到唐是三百多年,三个多世纪,在历史的长河里浮沉飘落,日月更替。可这条运河却一代一代繁荣昌盛,在商运,南北沟通的漕运中,郑州段是中转枢纽,是运河的转折水陆驿站。三百多年,它起着运河中枢神经的作用。此后的近十个世纪,隋唐大运河日益繁荣,南北漕运、人、事紧密,但通济渠郑州段其实在历史上只不过留下了这三百多年的盛况。

      随着黄河南侵,不停的改道,到了南宋,12世纪,13世纪以后,通济渠逐渐淤废。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使通济渠荒废。元代以后,大运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统治中心北移至北京,长安、洛阳、开封等作为帝都的统治中心地位不复存在,北京成为运河漕运中心,隋唐运河的线路拉长了江南至北京的距离。因此,元朝将隋唐大运河栽弯取直,不再经过河南。直接由安微北上山东河北,达北京。直至元末,贾鲁河疏浚北宋漕运故道,引京、索、须、郑四水东流,经朱仙镇后折向南流,经周口入颍水,通于淮,此新河道更名贾鲁河,原通济渠郑州段成为贾鲁河的一部分。

      其实,隋唐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到了明清还有一个多世纪的盛景,河道在元疏浚更名后的贾鲁河,明清时期仍对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至明中叶,贾鲁河上帆樯相继,商船往来如梭,水运繁忙,促进了中原沿岸经济的蓬勃发展,郑州一带水运繁盛的景象又再现了百余年之久。明政府也曾对原汴河故道进行多次疏浚,后逐渐淤废。仅安微以下尚有河道遗迹,至清中后期,黄河频繁决口改道,贾鲁河淤成平地,郑州舟船往来,商旅不绝的繁忙景象成为了历史。

      在郑州古荥汉代冶铁博物馆的采访中,主管隋唐运河资料和讲解的王俊告诉我,虽然通济渠郑州段的繁华已成旧迹,但其在运河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它除了是隋唐商运的中心和枢纽,还是南北客船流通的驿站,人流客流物流终日骆驿不绝。

       郑州段在隋唐运河的东首,就像一个斜躺的“人”字,通济渠是一撇,永济渠是一捺,洛阳处于“人”字一撇的顶端,是通济渠西段渠首,郑州就处在这一撇一捺的交汇处,是通济渠东段渠首,也是整个隋唐运河的枢纽所在。

       古荥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河南郡郑州铁官管辖的第一冶铸工场,那时候往中原运送铁矿石是通过“鸿沟”,这段渠在当时叫“浪荡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到了隋代,隋炀帝开凿了隋唐运河,冶铁矿石随着运河的运力强盛而来到中原,据悉,当时由于铁矿石原料的充足,质量上乘,古荥河南冶铸工场的钢铁产值,这时已达每天生产一吨多。这座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汉代冶铁遗址。也是隋之后直接与运河有关联的遗址博物馆。

mmexport1669213968327.jpg

      作者与郑州冶铁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在馆前采访合影

       来郑州古运河采访之前,我是经人指点,又查阅大量的资料后才到的郑州,第一天,我就收集到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在开凿的605年至610年的五年间,血泪斑斑的民间资料。在深埋于地下四公里处的通济渠郑州段惠济桥遗址上,采访到郑州在申遗期间,故道中发掘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堆积层及大量的文化遗物,从而证明此段河道至迟在隋朝就已经形成,汴河故道至今仍存千年古桥惠济桥,为运河故道上郑州段重要的附属遗存。

       顺治《荥泽县志》记载:“汴河,在旧县南二百五十步,即裴侍中耀卿立其汴渠。惠济桥,在县南五里,大王庙,在渡口。……隋堤,凿汴河故道,隋炀帝所筑。”由此可知,惠济桥所跨河道应为通济渠引黄河水故道,其向南连接的河道应为通济渠。2011年对惠济桥的发掘,对确定汴河故道的位置,走向,年代等提供了考古学的依据。通济渠郑州段反映了通济渠河道的线路、走向,其考古遗存解释了早期运河的形态,规模以及通济渠与作为水源河道黄河的关系,为通济渠郑州段的申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隋唐运河承载着一代代百姓的血脉流动,日月可鉴,天地可知,饱受了人世间风雨暗故园的情殇,诉说着近十五个世纪悲苦的故事。

       站在青石斑驳的惠济桥上,一千多年前的画卷随着古桥栏杆上四十八幅画作一幕幕来到眼前。早在2006年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开始,郑州市政府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惠济桥的发掘就是在这其间考古勘探的结果,发现了通济渠郑州段全长约二十公里,包括汴河故道四公里和今索须河部分河道十六公里,索须河运河故道西起丰硕桥,东至索须河贾鲁河交汇处的祥云寺。申遗工作延续八年之久,工程巨大,但郑州市政府为国家申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沿十六公里索须河河堤往东走,每一公里或者两公里不等的距离,都修有“中国大运河”竖、或横不同的立碑,修有世界遗产标示碑,大型展示壁,不同式样的亭、台、榭……


     碑上有明确显示,凸显着精美的一张运河全图,通济渠郑州段被红色标线标示的极为清楚,壁上有古代祖先修渠的全貌图。那个红色的斜躺下的“人”字,就是隋唐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它向今人召示着通济渠郑州段的渊源及过往的痕迹,告诉人们不要忘记祖先的勤奋和刻苦,有了历史的沉淀,弃其糟粕,传承精华,才能有今天不断的创新及攀登!

mmexport1669218048120.jpg

       清乾隆《荥泽县志》记载:“惠济桥,在县八里许,昔贾鲁河经流其下,今河徙而南,止于石桥,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贸迁多会于此。”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隋唐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在惠济桥附近经济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富足,发达的运河商业贸易往来。

      惠济桥被完整的挖出,遗留在桥面上的两道深达5公分的车辙,印证了隋朝铸造工艺的高超及结实稳固。隋唐运河开凿时车辙留下的纹络的精美,都清晰地留在惠济桥上,也有载青石的车辙辗压过的痕迹。桥东西走向,三孔拱券,整桥全部由精心雕刻的青石打造铺设而成,长40余米,宽5米,全桥有18根石栏杆。

      2011年桥挖出后,遂修复了桥栏杆上四十八幅精美画作,修复的桥栏杆画作是根据《荥泽县志》13年记载描述的文字修复的。有雕刻形态各异的狮子,或威严、或嬉戏、或滚着绣球……惟妙惟肖,从此画作,突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平安的期望。顺遂稳固,不被战乱纷扰,深刻的心理暗示。桥两端建有桥楼,名曰“风雨楼”,“风雨楼”建造美观细致,明代重修过,一尺二寸厚的长方形青砖,棱角分明,沙土泥浆勾列的细纹工整平直,煞是好看。搭眼一看就是古老而年轻,注入了新生命厚重的建筑。“风雨楼”主要是供百姓,游人旅行时躲避风雨使用的。

       惠济桥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上一座著名的石桥,始建于隋605年到610年之间。一直沿用到宋元时期,明嘉靖年间,官员张书基督工重新修复该桥,并取名为“惠济桥”。寓意在于惠济行人和乡民,在当时不仅是重要的运河水陆码头,还是“荥泽八景”之一的风景区域。

      “荥泽八景”有:纪庙丰碑;岳山耸翠;隋堤烟柳;黄河古渡;鸿沟暮云;广武晴岚;惠济长桥和古城牧唱八个景观。这八个景观,分布在隋唐时期,都在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二十公里的沿岸。

      沿革而来的历史在茫茫宇宙的时间刻度上,消亡了它建造的美好景观,八景已湮没在风雨尘沙的过往岁月里。现今依稀能看到的只有“惠济长桥”和“黄河古渡”。而这二景也是后人修缮多次才得以保留下来的。

      历史进入现当代,郑州市政府已经规划出了更好更先进的城市图纸,2020年城市蓝图中,祖先开凿的隋唐大运河被规划在这片蓝图最为显著的位置上。“十四五”期间,又有新的设想及整体的思考。修建两园,三区,三核的主导设想把遗址公园建设的美丽如画。

      目前,惠济桥村人已被政府迁出了原来的位置,政府征收了全部的拆迁土地和房屋,惠济桥村的村民委员会民事协调主任任成林告诉我,他们是村里最后一批离开村子的人员,将按照政府的要求完成拆迁任务及搬迁任务。

      在公路,铁路,航海,航空等运输方式飞速发展形势下,我国的大运河漕运事业也随着交通文明的进步而不再主导交通。通济渠郑州段的运河交通枢纽地位已由郑州的铁路,公路,航空所取代,虽然在新形势下它已没有能力继续承载运输的重荷,但是,作为我国航运事业一段辉煌的历史,它所反映的惨痛历史教训,所呈现,所积累的丰富的水运经验以及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劳动人民勤奋拼搏的精神,使古老的运河焕发着新时代的青春。它的精神力量与物质财富是不容低估的,是供今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从惠济桥汴河遗址公园走出来,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夏日的八点钟还在暮色里,遗址公园悠暗的小路上,青草葳蕤,暑热难耐,蚊虫把我的一双小腿咬成了水红色,斑斑点点,钻心的痛痒。

      转过了弯,暮色照在立于小径旁边的一块浅红色的石头上,石头呈不规则形,被暮色的光线照得通亮,石上刻着清代崔淇的诗:

      彩红天半落何年,惠济佳名到处传。

      已赖慈航能普渡,共遵王洛足周旋。

       一川烂漫花成锦,两岸霏微柳拂烟。

       车骑往来临碧涧,桥首仿佛是升仙。

       惠济桥两岸的繁华从清知县崔淇咏桥的诗里又见端详,当年的通济渠郑州段惠济桥四方商贸发达,“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公家运漕,私行商旅,”盐业、烟草、药材、丝绸、粮食、布匹……

       各种杂货俱全,吃的、用的,春秋冬夏,应有尽有……

       落日穿透夕阳中五彩斑烂的迷障,我的身影沐浴在余晖里,暮色的远景让我迷起了眼睛,仿佛来到古隋唐繁华的灯影里,在人走马动的街景闹市中穿行!好一派无限风光。隋唐大运河的丰功伟业,光照千秋,滋养前人,也沐浴后人!

      今天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虽然只留存河道二十公里,其中的四公里汴河故道也已深埋于地下,但十六公里的河道修复后仍然有排洪泻涝的功能。还有,它是郑州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郑州市民节假日逗留徜徉的好去处。是的,日月如梭,山河无恙,隋唐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仍以这种方式造福于一千二百万两岸百姓!

     郑州,一城明亮的灯火!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郑州改称管州。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又复称郑州。隋文帝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从此,郑州名开始沿用于至今。郑州沿革而来近一千五百年,历经风霜的洗涤,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在她的怀抱里,从没有停止对这一方热土的浇灌润泽、滋养、眷顾。于是,郑州的美好是前人付出的巨大心血,后人也一定不会落后,继续在这方热土上努力的耕耘!

mmexport1669730090252.jpg
       赵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已出版小说集《梦为远别》;散文集《远野》;散文、随笔集《尘缘》;报告文学集《风景独话》等15部,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300多万字发表,出版。多部(篇)作品获奖,收入全国中学生作文周刊,中国年度最佳散文卷和各类文学图书。系《奔流》、《河南文学》签约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19 08:50 , Processed in 0.0477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