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0360|回复: 0

陈丽伟 | 运河津门两相滋(“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3 22: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公众号推出“中国作家运河行”系列作品——天津作家陈丽伟的《运河津门两相滋》。天津,号称“运河运来的天津”,大运河与天津就如骨肉与血脉,一直相依相护,相生相滋。这座因京杭大运河而生、崛起矗立在运河之畔的城市,恰如项链上的明珠一般,在光华夺目,璀璨自身的同时,又滋养辉映运河,使其更加靓丽、光大、久远。


运河津门两相滋
陈丽伟

    汤汤运河水,荡荡千古情。绵延1797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诞生时起,就像一道深沉鼓荡奔流不息的血脉,纵贯华夏,在勾连神州南北政治版图、军事防御、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极大促进着中国南北文化的水乳交融,心心向一。从古至今,因京杭大运河而生、崛起矗立在运河之畔的大小村镇城市,恰如项链上连缀的明珠。这些大大小小的明珠光华夺目,在璀璨自身的同时,又滋养辉映运河,使其更加靓丽、光大、久远。这两相滋润,施喂反哺,共生共荣,成为人类历史上因一条河流的挖掘而呈现的最为独特、且意义无限深远的文明景观。

     我工作生活近30年的天津,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号称“运河运来的天津”。我个人觉得,这运河之“运”,一是运输之运,二是幸运之运。试想,若无大运河,何来天津市?若无天津市,天津境内的运河,也不是今日风貌。600多年间,大运河与天津就如骨肉与血脉,一直相依相护,相生相滋。

mmexport1669214308879.jpg
天津段运河三岔河口(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1400年,燕王朱棣在天津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从此,四方兵民八面商贾纷至沓来,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

     你看,这天津的运河,首先还是一条攸关政治的河流,一条攸关军事的河流。

     民间总乐于揣测皇家的心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有人说是为了美女,有人说是为了牡丹。我觉得再傻的皇帝应该也明白,没有了江山社稷,哪里会有美女和牡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应该有着高度的政治动机。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的黄金时代,他们的势力大到不把皇室放在眼里。隋统一后,他们仍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尤为突出,士族干政,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挥师南北,宰割天下,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

      内忧之余,还有外患。打开隋朝地图,可见北部边境突厥、昊、契丹等少数民族虎视眈眈,对隋亦是大患。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仅靠屯田难以自足,必须依靠江南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鞭长莫及,开凿一条运河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有了大运河,就有了维系中央集权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因运河而生的天津,从最初的天子津渡、京师拱卫,随着历史长河的地板荡前行,其政治地位也日渐凸显。而在清末民初,天津已被称为北京政治的后花园。当其时也,黎元洪,曹锟、张勋、段祺瑞、溥仪、阎锡山等都曾盘踞蛰伏天津,各方势力龙象争雄,明争暗斗,波云诡谲,书写出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篇章,同时,也丰富了一条大运河从开凿伊始就波澜起伏的政治景观。

     霏霏细雨中,我漫步在位于天津红桥区南运河北岸的天子津渡遗址公园。古木参天,绿草铺地,两岸高楼大厦无声矗立,拥抱着一河碧水汤汤奔流。细雨中,有擎伞漫步的男女老幼,有沐雨驶过的各色汽车,蒙蒙雨雾里,哪里有当年天子仪仗煌煌登船上水的一点踪迹?两阙《蝶恋花》油然生于心底:

     天子舟离津渡久,钓叟莲娃,次第兵民守。户列珠玑楼散豆,直沽豹变千城首。

     林立帆樯舟万有,浩淼长河,总爱京杭走。浩荡春风今又偶,笙歌遍地通沽口。

     运来运来的天津,首先运来了天津漕运经济南北商贸的繁荣。

      极目沧溟浸碧天,蓬莱楼阁远相连。

     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

      这是明代王懋德描绘天津大直沽漕运盛景的诗。运河,运来了天津城,运来了日渐繁荣的经济。天津逐渐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到了明末清初,民间商品经济突飞猛进,运河上商贾船只络绎不绝,征收过往船只、商品的关税遂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之一。随着天津经济地位的提高,清康熙四年钞关由河西务移驻天津三岔河口南运河北岸,俗称北大关。钞关的存在,促进了天津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

      其实天津漕运贸易最初的中心,在大直沽地区,明朝禁止海运后才转移到三岔口小直沽地区。运河运来的天津,也在对运河不断进行改造,使之更加顺畅通达。

      1918年海河工程局就进行一项截弯取直的工程,将北运河、南运河都裁掉了一个弯,让两河直接合并后汇入海河。三河交汇之处,舟船商贩往来剧增,遂逐渐繁华起来,先是形成鸟市,又与附近的估衣街、锅店街、针市街等连在一起,成为巨贾商贩、三教九流聚集之地,这就是著名的三岔口地区。有关大运河的58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天津三岔口赫然在列。

      清中叶以前,南北运河运送铁器的船只,一般都在三岔口附近的三条石大街交换。等到这一代商贸繁盛起来,这里云集了众多的铁匠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又成为华北地区机器和铸铁工业的发祥地。

       乾隆御笔写下《西沽二首》来说明三岔河口地理位置重要:

       西沽三水汇流处,南北运河清贯中。徒时堤防宁有是,要当善道备宜通。

      郡城清晓返巡銮,逶迤西沽策马观。行过烟村大堤接,御舟早已候河干。

      不仅是天津城里,南运河流经的静海区、西青区,北运河流经的武清区、北辰区等地,除了享受运河带来的航运、灌溉、给水、改善生态环境等便利,也同样享受着运河运来的漕运经济的滋润,沿岸村镇街衢社会发展都踏上了“运河高速路”。各种作坊、商铺等雨后春笋般林立起来,一批官私工商业及各种手工业蓬勃兴起,商业人口大增,呈现出从业而聚、活动频繁的特点。当地特产也随这“运河高速路”迅速离开本土,走向华夏南北。南方的特产与先进技艺等,也很快随运河来到沿岸的村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改变着天津运河沿岸的外在建筑容颜与内在生活方式。旧《静海县志》记载:

      “昔年漕运,船帮一至,蜿蜒数十里,大为可观。”

      当时,运河沿岸的静海、独流、唐官屯、陈官屯、双塘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村镇,都曾是非常繁忙的漕运码头。静海出产的天津大白菜、天津冬菜、独流老醋等都是靠漕运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的。

      西青区的石家大院,也是运河运来的一颗明珠,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石元士,祖辈靠运河漕运发家,然后就定居杨柳青,建起了这座豪宅,现在已经是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到节假日游客总络绎不绝。

      北运河畔的武清区,作为漕运之冲,一度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文化的枢纽,每年都有数百万石粮米及丝绸、茶糖等大批物资自江淮经这里运抵京师。每逢夏秋水旺时节,“帆樯遮空、舳舻蔽水”,想来何等繁盛。

      天津的运河,又是一条文化的河流,它运来文化,繁荣文化,也被天津文化深深滋养着。

     运河文化学者宋秋云说:“中国大运河生生不息,泽被万物,孕育了丰富灿烂的大运河文化,给予中华民族‘包容统一、扩散开放、创新发展’的‘融天地’的精神基因,是当之无愧的伟大文化伟大精神。作为运河城市的天津深得运河文化浸润滋养,运河文化的烙印早已镌刻在天津人民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里。”

     文化的载体还是人本身,运河运来的天津人,成为天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创造者。

      张伯苓、严范孙为筹建南开学校,不仅自己捐出家产,还多次沿运河南下,筹集办学资金。周恩来随着四伯父从淮安沿运河北上,后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作为运河运来的天津人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我是爱南开的”,已经成为一种鲜明爱国奋进的文化标识,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后来者。

     作《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于此筑“饮冰室”,张学良于此留“少帅府”,而其他沿运河而来的各界精英以至于列国人等,在天津创业发展,购房置地,世代相传,不仅成为天津城市建筑一道流光溢彩的风景,留下的家族传说奇闻轶事,也不断丰富着天津的运河文化

      在民间,由于天津三岔河口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年戏园、茶楼、书场等文娱场所很多,经常上演戏曲、鼓曲、评书等节目,为当地居民和航运往来的过客,提供休闲娱乐。这里,也就成为了天津早期曲艺的繁荣之所。各路艺人名角也纷纷聚拢过来,“北京学艺,天津撂地”成为当时演艺界的常态。相声大师马三立、著名鼓曲演奏艺术家骆玉笙、花五宝等人,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

     九河下梢五方杂处的码头之地,也往往是鱼龙混杂之处。从天津建卫,直到解放以前,尤其清末民初阶段的天津城里,政界精英、军阀首领、商业巨子、工业先贤、清廷遗老、名媛名伶等等,不断上演着一幕幕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留下无数活色生香缤纷各异的故事传说,成为有关天津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的题材。

     “九河下梢天津卫,七十二沽帆影远”。

      天津,作为运河运来的城市,历经千年潮起潮落,运河沿岸留下了多达200多处的河道、船闸、会馆、商铺、衙署、官仓、古街、古寺等不可移动实物遗产,以及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青的杨柳青年画、静海的独流老醋古法酿造技艺等,就是其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柳青年画,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与同在运河之畔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杨柳青年画的繁盛,也与运河息息相关。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一下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明代诗人于慎行走到杨柳青古镇,在运河之畔欣然赋诗云:

      “呜榔凌海月,捩舵破江烟。杨柳青垂驿,蘼芜绿到船。”

      “华孟严赵”的书法、“南张北溥”的绘画,在收藏界早已洛阳纸贵。而直通北京的北运河,不仅给天津沿岸的武清、北辰、红桥带来富庶、文明和南北文化的交融,对当地的书画艺术也有影响深远。武清还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

       陪我行走运河边的朋友,是生在静海、长在运河畔的天津著名作家杨伯良,他也是运河研究专家,编写出版过多部有关家乡的书籍,《静海运河文化》就是其中一部。至于运河画院、运河书院、运河文丛乃至运河渔村、运河饭店、运河人家等各类与运河有关的文化品牌、文创产品,同样层出不穷。一条运河,因为天津人不断投入的热爱,她与日俱增的美丽,从肌肤、容颜,不断向精神层面扩散渗透。

     而在杨柳青古镇,一个更为浩大的工程已经动工,这就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其中的元宝岛板块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将集中展示明清天津运河文化盛景,定期举办年画制作体验、民俗活动表演、运河游船等活动,打造民俗文化小镇、国际文旅目的地。

      运河滋养了天津人,天津人又用文化反哺运河,使运河容颜更美,文化层次不断丰富,意义日渐深远光大。

      离乡而乡愁起,入城而乡愁生。天津的运河,也同样是一条满载乡愁的河流。

      一叶扁舟,让很多人顺着运河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多年之后,蓦然回首,故乡已是难以回溯的旅程。

       我出生在滹沱河畔的冀中农村,少年即背井离乡,四处辗转求学,最终定居天津,在这里工作生活已近30年。一如滹沱河水,流过村子后面,曲折向东,先汇入滏阳河,又汇入子牙河,再汇入运河,终于来到天津城里。有多少人,有着与我一样、与河水一样曲折的人生历程?

mmexport1669214311638.jpg
作者在大运河天津段采访

     以《乡愁》知名的诗人余光中,其夫人故里是运河边的常州,这里,曾多次请他们夫妇莅临,举办运河乡愁文化研讨会,研讨运河带来的乡愁文化,笔者也有幸受邀参加。在北运河畔武清区举办的天津诗歌节,余光中先生还曾专门赠诗并亲自朗诵。诗中有云:“天津再大,我也有一份。”

      有的人远离故乡,在天津扎根落户,开枝散叶。有的人离开天津,到世界各地生存发展,运河运来的天津,又成了很多人的故乡。运来天津的运河,600多年间,承载着多少代津门游子绵绵不绝的乡愁?又有多少的诗文书画,呈现着这代代乡愁的缤纷各异,深浅浓淡?

      仅举一首《西江月》为例,这是家在三岔河口的天津才子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皈依佛门的弘一大师,离津赴沪途中的抒怀:

     残漏惊人梦里,孤灯对景成双。前尘渺渺几思量,只道人归是谎。

     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长。海风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涨?

mmexport1669214365494.jpg
    陈丽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滨城时报《中国新经济文学》专刊主编,高级编辑。出版有长篇小说《开发区人》《天津爱情》、文学理论专著《中国新经济文学概论》、散文集《给枯干的花浇水》、现代诗集《心事物》《城市里的布谷鸟》等多部、19集电视连续剧《海阔天高》(合作)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4 18:07 , Processed in 0.0459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