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98628|回复: 1

濮阳进 | 无锡古运河(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9 20: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 公众号推出“中国作家运河行”系列作品之十六——无锡作家濮阳进的《无锡古运河》。江南的无锡是一座与古代运河紧密相连的城市,中国最古的运河与最长的运河在这里交汇。站在伯渎桥上,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伟大景观,不是水体的宽阔与水流的汹涌,而是江南历史在此处的波澜壮阔与汹涌澎湃。


无锡古运河
濮阳进


     人类逐水而居,城市与河流常形影相随,但一座城市与古代运河紧密相连,中国最古的运河与最长的运河在这里交汇,并遗存至今,且船来船往,且今日仍处于“活态”中,惟江南古城无锡如此。
      无锡的伯渎河开凿于商朝末叶,是中国最古的运河;先穿城而过后环城而过的江南运河,开凿于春秋末叶,史称吴古故水道,亦称(江南)邗沟,隋朝以后为京杭大运河借用,成了中国最长的运河。这两条古运河在惠山东南的交汇点,形成当年的一个水道要冲,无锡古城就建在惠山东面的运河旁,建于秦汉之际,距今两千二百余年;且地名、城址以及它奇特的龟背城池形状,至今未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大运河的评价是:“它们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地交流,并代表了因此而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
      无锡最早最远且最著名的古人迁徙,是商朝末叶的泰伯、雍仲兄弟二人由陕西岐山,迢迢数千里来无锡境内的古梅里定居,成为江南吴姓始迁祖;伯渎河因开凿者为泰伯而得名。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北宋末年的“建炎南渡”,逐渐使中国的经济中心,由中原地区转移至江南地区。位于江南腹地的无锡,为京杭大运河的要冲之地,因其“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逐渐成为一座秀丽、繁荣、富庶的城市。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第46处世界遗产,且是首个“活态”世界文化遗产;江南运河无锡段河道遗产,以及黄埠墩、西水墩两个遗产点,均名列其中。

      断发纹身


      唐宋以前,我国推崇便于管理的里坊制,所以很多古城的形状是方方正正的,如无锡隔壁的苏州便是。而无锡的古城址和古街巷,形成于一个复杂多变的天然水系,不是人为的中规中矩。这个水系的一条倾斜轴线,就是春秋时期就有的吴古故水道,它是闻名于世的京杭运河在无锡的前身。
      史称无锡古城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距今两千二百余年。也有学者认为,秦置会稽郡,就有无锡县了,把建城时间又朝前推了二十年。迟至唐宋时期,无锡的子城仍是“东接运河、西距梁溪”,被夹在人字形的两个河道中间,而罗城已是后来的龟背模样了,且城址从未改变。在这里,穿城而过的就是吴古故水道,元代县志称它为直河或邗沟。

mmexport1669724514212.jpg
     伯渎河上的伯渎桥

     我们知道,吴国末代国君夫差所修的邗沟,是南起长江而北至淮河,古人把江南的吴古故水道也称为邗沟,应是夫差北伐齐国修邗沟前,先开凿了这条河道,使长江北面的邗沟跟它连成一体;就像现在一样,江南运河与江北运河,以及山东的会通河等,均被统称为京杭运河。
     作为京杭运河的一段前身,邗沟是我国较早有文字记载的人工河道,开凿于公元前486年,其工期仅短短两年。东汉的《越绝书》记载:“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据学者考证,文中的“梅亭”,就是无锡境内的梅里。
      先秦时期,江南地区被称为荆蛮之地;至今此地的男女老少,仍被长江以北的北方佬称为蛮子,以对应于蛮子称北方佬为侉子。古时蛮子的最大特点是断发文身。他们一个个剪了短发,以便跳入河湖港汊中游得快,而且个个纹身,在身上刻了妖魔鬼怪的形状,让水中的蛟龙见了也要怕,全无中原地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道概念。
      江南吴姓始迁祖吴泰伯,是商朝末叶岐山姬周诸侯古公亶父的长子。按嫡长制将承袭王位的他,明白父亲心里有个难以启齿的想法,要把王位传给老三季历,再传至季历的长子,即出生时有祥瑞之兆的姬昌,于是带上老二仲雍,借口给父亲采药去,跑到歧山西面的吴山躲起来,史学界称该地为西吴,即当今的陕西陇县一带。父亲去世后,季历请求为奔丧而来的泰伯接受王位,泰伯再次带上仲雍,跋涉数千里,来到江南水乡一个地势稍高的台地,学了江南蛮子断发文身,一是随乡入俗融入本地生活,二是毁伤身体以断绝姬周部落立他为王的念头,即《史记》所称“示不可用”。后来,王位果真传到了姬昌手里,而这个姬昌,就是我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周朝奠基人周文王。孔子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称老百姓都不知道拿什么言语来称赞他才好。
      泰伯宅心仁厚,又心思缜密,明白父亲有灭商的念头,他本人怕动干戈,又不好忤逆父亲,就背井离乡,去别处隐居当逸民。而世事难料,他兄弟二人来到一个叫梅里的台地定居,竟有千余家荆蛮人立他为王;他建的城池,后人称吴墟或平墟。有学者认为,“无锡”这个古老的地名,是吴侬方言“吴墟”二字的谐音。

      开渎利民

     元代书法家赵孟兆頁游吴墟时,写了《夜泊伯渎》七言诗,读来颇为顺口。
     秋满梁溪伯渎川,尽人游处独悠然。
     平墟境里寻吴事,梅里河边载酒船。
     桥畔柳摇灯影乱,河心波漾月光悬。
     晓来莫遣催归棹,爱听渔歌处处传。
     伯渎河至今仍日夜流淌于无锡城南流入京杭运河。建于河口的伯渎桥,虽不及它左近的清名桥古老,惟其憨厚相则古意更浓。走上桥顶往东看,仿佛望得见吴墟里的古吴事。旧时由无锡去梅里是摇船去,从桥下过。
     城里人叫这条河为伯渎港,乡下人叫伯渎河。它是笔直往东,就像拿直尺打出来的,径直通往苏州那边的漕湖。如今叫梅村的梅里,在伯渎河的中点,距河口二十余里。成书于宋代的《太平寰宇记》称:“泰伯开渎以备旱涝,百姓利之,为立庙于渎侧,鸿山梅里皆有泰伯庙。”指明这是一条人工河,其开凿者正是第一代吴王泰伯,且自古以他的名字命名。
      我国的古文,往往简古扼要,是用最少的文字,写最古的事情,所以许多重要关节,或语焉不详,或略去不写。《史记》写泰伯的时候,已过了九百余年,书中仅称“泰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是古代中原人对南方人的蔑称,东起吴越,西至荆楚,广袤数千里,都是荆蛮之地。古书最早称泰伯的落脚点位于无锡梅里,是做过南朝无锡县令的刘昭。他集注《后汉书》时写道:“无锡县东皇山有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刘昭写这句话的时候,距司马迁写《史记》,又过了六百余年。
     无锡地方志称,泰伯墓为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由吴郡太守糜豹奉诏修建,且有糜豹所撰的《泰伯墓碑记》为证,此碑记称:“受命南邦诏建泰伯墓庙于梅里皇山,乃率群僚各属鸠工庀材,四方人士子来如云,不数月而就。”糜豹比刘昭早三百余年,且为当事人所述,理应确凿无疑。但糜豹的《泰伯墓碑记》,是晚至一千六百余年的清朝人收辑于《锡金志外》中,且收辑者华湛恩是无锡本地人,所以此碑记不为史学界重视。
      且苏州人称,糜豹所修的泰伯庙,在苏州阊门内的下塘街,范仲淹咏泰伯庙五言诗,虽为无锡古县志收录,却咏的是苏州的泰伯庙,为“苏州十咏”之一。而且,对泰伯落脚于梅里的质疑,当今更有“宁镇说”在史学界引起广泛争论,持此说者认为,江宁、镇江一带的考古发现,更倾向于泰伯所建的古吴都在古称朱方的丹徒,而不是无锡的梅里。
mmexport1669724516370.jpg

     古运河今貌

     探究历史的真实,是史学家头疼的一件事。就像工程师丈量一段距离,它的真值,是没有任何手段能够得到,丈量者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得到接近真值的那个数据,以满足工程需要。隔了三千一百余年,要证实或否定泰伯落脚于梅里,都是非常困难的。既然多数史料认定泰伯是在梅里立国,且梅里有泰伯井、泰伯庙、泰伯墓及伯渎河留存至今,且民间有更多的泰伯传说,故轻易否定“梅里说”,是不够明智的。其实泰伯及他的都城,是在梅里还是朱方,无锡、苏州都有的泰伯庙,哪一个是糜豹修建的,对吴地文化而言,都是细枝末节的事情,因为古吴国在太湖流域的存在,其六百余年的历史,是确凿可信的。
     最早记录吴国的史书,是孔子修订的《春秋》。这部鲁国编年史称:“十有二年,秋九月,吴子乘卒。”这是讲鲁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61年),吴国第十九位国君寿梦去世;寿梦,一名乘,字熟姑,吴国自他始称吴王,而代僚自立的阖闾是他的孙子,末代吴王夫差是他的重孙。
     最早记录泰伯在梅里筑城的史书,是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元代《至正无锡志》转述此书道:“吴地太伯当殷之末,恐中国侯王用兵以及荆蛮,故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吴西北隅,名曰故吴墟。自太伯以下,至王僚,三十三君,皆都于此。吴公子光刺王僚,即此都也。”而唐代陆广微所著的《吴地记》,也讲到了泰伯城:“吴筑城梅李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或名吴城。”
      因《吴越春秋》《吴地记》均属野史类古籍,可信度在史学界不高。又因泰伯城至今没有取得考古方面的佐证,所以它跟泰伯奔梅里一样,也受到某些学者的质疑。记述泰伯开渎的《太平寰宇记》,有较高的史学价值,称伯渎河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运河,并无杜撰之嫌,但此书编纂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距泰伯时代有两千一百余年,所以泰伯开渎之说,也受到质疑。

mmexport1669724518692.jpg

    裁弯取直

     泰伯时代的传世文字,仅甲骨文、钟鼎文两种,而它们记载的内容,多为占卜及礼仪,若述及历史事件,只三言两语,所以后人对泰伯的记述,主要来源于民间的口口相传。春秋以后,虽有了记录历史的石刻、竹简、帛书等,但不少古籍都已散佚,而其后的学者对古代著述的辑录,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籍。
      无锡最早的县志,编纂于元代至正年间,它对泰伯、泰伯墓及伯渎河的记述,或引经据典,或征求于民间,并非凭空编造;且明清两朝的数部县志,均循此例述及。更重要的是,在古称梅里的无锡梅村,关于泰伯的传说至今不绝于耳。
      所以,在我们看来,若没有新史料出现,没有考古方面的证据,轻率否定传统说法是不可取的。退一万步讲,即使有证据否定泰伯奔吴的“梅里说”,也不能抹去千百年来梅里泰伯的文化影响。也就是说,即使泰伯开渎是后人的编造,这条古老的运河,早在元代起,就深深打上了泰伯的烙印。
      为讨伐齐国称霸于诸侯,末代吴王夫差所开的更长一条人工河邗沟,是从古称姑苏的苏州,由东南而西北横贯江南地区,然后过长江到古邗国的扬州,再由南而北于末口抵达淮河。邗沟于江南的一段,即吴古故水道,它途经无锡地区,是借用了早于它六百余年的伯渎河。而隋朝开凿于公元603年的大运河,其南面的重要水道,又是借用了早于它一千余年的又叫吴古故水道的夫差邗沟。

       元代王仁辅修撰的《至正无锡志》称:“运河,东南自长洲县界望亭入本州界,行四十五里越州城,迤逦西行四十五里,至五牧口出晋陵县界,胜七百石舟。《大业杂记》云,隋大业六年十二月敕开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郡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
       文中所述的本州,指的是无锡地区。自秦汉起,至民国止,无锡一直是县治行政单位,属常州府,惟有元朝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将无锡升县为州,称无锡州,属常州路,而改朝换代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又被降州为县。古代运河上以漕船居多,漕船的货物以大米为主,而各个朝代的计量单位并不一致,据学者计算,以宋朝为例,一石大米为59.2公斤,“七百石舟”的排水量为41.44吨,这是古运河中最大的河船。唐朝的一丈,相当于现在的3.11米,若运河水面阔十五丈,可达46.65米。

      古运河上的清名桥

      站在伯渎桥上,我们看到的伟大景观是,我国最古的运河与最长的运河在这里笔直交汇。这样的伟大,不是水体的宽阔与水流的汹涌,而是江南历史在此处的波澜壮阔与汹涌澎湃;单是讲古代三大刺客,就有两位即专诸和要离,是在伯渎河边为伍子胥“伯乐识马”而推荐给雇主阖闾的。想必赵孟兆頁所谓“平墟境里寻吴事”,就寻的是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这样惊人心魄的古吴往事。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mmexport1669724522275.png
     濮阳进,江苏无锡人。曾获江苏省首届“紫金山文学奖”。出版著作有:短篇悬念小说集《范思哲香水》《六个自杀晚餐》,长篇悬念小说《和氏璧》,阿福中短篇小说自选集《这个世界有你的时候时间短》等;文化专题图书《安徽泾县》等;锡剧表演艺术家汪韵芝先生口述自传《命运,生命:一位耄耋老人的波澜岁月》等多种。


发表于 2022-11-30 23:42: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穿城而过的就是吴古故水道,元代县志称它为直河或邗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27 07:11 , Processed in 0.04813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