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秀全 | 小山村大文章:读李辉《岁月何曾隔两乡——上沟村三十年纪》
↑从空中俯瞰河北承德上沟村
2023年元旦前夕收到文友、河北作家李辉寄来的新著《岁月何曾隔两乡——上沟村三十年纪》(黄山书社,2022年11月第1版,以下简称《上沟村纪》),习惯性地先翻阅目录和最后一节,然后一气呵成从首页读到尾页。读这个封闭偏僻的山村里风俗、人物、生活琐碎、事态变迁,跟着李辉先生铺展的山村画卷,在上沟村游走,与书中上沟村的村民间接地熟悉起来,不能不说处于黄海之滨的我与一千多公里以外的万里长城精华地段的承德山村就此结下缘分。 合上书恰逢新年元旦夜幕降临。
全书分为四章:《世界上最偏僻的村子》《出村才能吃到细粮》《娶媳妇的故事》《那些夜晚》。四章中计有28篇既可独立成篇又环环紧扣的散文,构建起本书骨架和血肉。作者以自己的少年记忆、青年感触、当下作为一个作家的视野把村子里三十年的变化融汇在一个个山村构筑、人物、故事情节、生活细节之中,与一般写新农村建设或扶贫题材的纪实文学呈现不同的面目,可谓小视角反映大变化,读之,轻松、真实、可亲、有趣,引发思考。
《上沟村纪》可以作为一部乡村断代史来读,又可以作为一部描写致力脱贫的村民群像的纪实文学来读,还可以作为一部社会学著作阅读,作者所寄托的社会学思考的内涵值得回味。
↑进出村庄的隧道,村民俗称“洋灰筒子”
1.小视角透视大变化:一部乡村变迁史
三十年在一个村庄的历史长河中似乎并不久远,作者这一代人从少年、走上青壮,他们是亲身经历者,可谓耳闻目睹。时光悄悄流逝,回眸一看,上沟村的变化着实不小,中国农村每个地方何尝不是?作者把点点滴滴记忆聚沙成塔,新旧对比,勾画出一部乡村变迁图卷。看似鸡毛蒜皮,实质都是事关民生的大事,被作者以巧妙的笔法诙谐而不是刻板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开篇《世界上最偏僻的村子》作者的描述并没有把上沟村的地理区位像地方志一样交代其东西南北的经纬度,表达村庄的偏僻和落后,而是带有一点喜庆的味道,切入村民李老三娶妻结婚,“把她(大花)领进自家的院门,迈进了神圣的婚姻殿堂——他家的三间瓦房中的一间。”注意,这里,已经说明村民已经从草房进入瓦房时代,在当时来讲已是“时代新装”,农家娶媳妇,房子是脸面,即使地处再偏僻,结婚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还是必须有瓦房武装。上沟村是这样,其他地方也大致如此。同样写住房,由于兄弟多,当年无法建房娶妻的王老五已经60多岁了,还是个光棍,“他不傻,还很聪明,能说会道,年轻时候长得也不差,没娶上媳妇,是因为当年家里兄弟多,没房子。”国家支持贫困户危旧房改造,他按照八千块的上限标准改造了自己居住的房子,村民开玩笑地说王老五要是再年轻二十岁,没准还能找到媳妇。可是时光不能倒流。因房子耽误了婚姻不能不说是贫穷落后带来的人生无法弥补的缺憾,读后酸楚不已。
《上沟村纪》中还通过大花卖苹果的钱被盗,到三十年后已开启微信支付,小偷小摸已经没有市场;从人人羡慕的凤凰牌自行车到共享单车;从个个向往的代销点美食到如今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个个小视角细细解说着扶贫富民政策在山村的可喜变化。
↑铁路通向远方却封闭了村子
2.小人物活跃“大舞台”:一幅山村群像图
《上沟村纪》涉及的人物众多,它是非虚构纪实文学作品,这些人物都是真实的,各有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文学生命力,或许是作家精心构思和筛选而见诸笔端的。当然从人物形象塑造看未必均衡和个个饱满。如果把过去三十年的脱贫攻坚战比喻为一个大舞台的话,那么这些村民无疑是活跃在舞台上的主要人物。笔者对《上沟村纪》人物稍作梳理:第一类是村庄变化的参与者、见证者。他们是摆脱贫困的主角,作家从生活细节入手,让一个个村民登场上演在村庄的舞台,他们是村庄变迁或者说改变自身命运的主体,比如:卖苹果的李老三和大花夫妇,村庄知识分子代表村小学的王校长与姜老师,总是拖着两条长长的鼻涕的“二鼻涕”,有事没事到铁路线上捡卷烟最终死于铁轨上的李二土,从做饭水平登不上台面到修成“面食大王”被人高看的歪歪梨的媳妇燕子,销售苹果的高手张开梨,一对善良的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夫妇小英与大亮,一辈子爱喝酒的王贵,腿脚不好心灵手巧无偿服务村民有求必应的李万财,包括作者父亲在内的四个“非农业”人口等等,这些是固守村庄的人物,是镜头的特写,是群雕中的突出人物。作者笔法诙谐幽默又不失温情脉脉。
第二类是村庄新生代人物。他们是从村庄走出去谋生或借助于村庄平台创业上辈村民还无法接受理解的年轻一代,比如演员果果、网络直播大勇和“包工头”立松等。
第三类是离开村庄去读书、在外谋生的人物。《我们村里的三百六十行》写到的上沟村有史以来学历最高的人——植物学博士,海洋学院轮机工程专业毕业在远洋轮上“开船的”(村民这么认为,实际上是远洋轮上轮机员)于游游,在北京读研究生的圆圆等,他们是时代发展通过高考走出村庄的知识分子代表。
第四类是村庄的过客。他们不是本村人,但又实实在在地在上沟村留下过足迹,在作者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影响的人物,比如:摇着扇子到村里的算命先生,卖冰棍的张大叔,用脚面粉向村民换棒子的面粉厂职工等,他们是封闭的村庄在那个年代带进来一丝春风的特有人群。
↑上沟村雪景
3.小村庄隐含大文章:一个引人深思的社会学课题
新农村建设的未来蓝图究竟如何实现,任重道远。作者在最后一节《三十年以后》,通过其三叔带他各家各户转一转的见闻,向读者展示出今天山村的图景,令人沉思。李老三和大花夫妇在院子里挑选苹果,装筐,要拿到市里去卖。这是山村特色果业的一个镜头,三十年以来,他家依靠苹果致富脱贫了,可是儿子搬进城里,伺候、采摘、售卖苹果根本不问,后继乏人,他们夫妇(包括以此为业的村民)老了怎么办?高稳柱夫妇在市里带孙女,高稳柱一个人回来扫尘,贴上春联,还要去市里,家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儿子处。于老大爷俩收拾院子,于老大忙活一年挣不到三千块钱,过了年儿子就让他爸的那把锄头退休了。歪歪梨和燕子的女儿在北京读研究生,毕业后确定在北京工作,山村是绝对不回来了,过年要把父母接到北京“反向团圆”。二田家两个儿子回家过年,老大来年到丈母娘家,未来大团圆变数很大。小超市的鞭炮没有三十年前的多……
作者统计了一组数据,上沟村一共约有一百栋房子,其中,近二十栋平时没人住,主家都已经搬到县城、市里或外地生活;有十几户人家只有一个人;有四十多户只有夫妻二人;一家三口的有十几户,多是年迈的父母和一个早已成年却没有媳妇的儿子;一家四口以上的不到十户。村里常住人口总共一百六七十人,其中六十岁以上的九十多人,四十岁到五十岁的有五十多人,四十岁以下的不到二十人。借用村民李万财的话说,用不了三十年,咱们村子所有的房子可能就都空了。这是一组沉重的数据,表明新时期扶贫富民政策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可喜景象的同时,隐忧无法回避。上沟村的隐忧难道不是其它地方的客观存在吗?
作者最后写道:我独自回到老家的老房子看看。我在屋子里、院子里,只想到过去的三十年,不去想三十年以后。房檐下,那两个字——幸福,一直无声地清晰地存在。
想起费孝通,从1981年三访江村开始,他深入实际,走南闯北,东西穿梭,为总结、弘扬群众创造的经验,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他关于小城镇大问题,发展乡村工业,边区开发、区域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文化自觉等思想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费孝通的整个学术生命历程走的是从观察人们的实际生活去理解他们的创造、需求、愿望和社会变化发展的道路。李辉在家乡上沟村的挨家逐户走访又何尝不是一条观察村民的实际生活,去理解思考他们的创造、需求、愿望进而探索山村社会变化的未来道路,他说自己不去想未来三十年,可是屋檐下的幸福两个字不正是作家对山村寄予的深切希望和深情关注吗?未来三十年,“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已经离开村子的年轻人或者年轻人的孩子,不会再回山村里居住了。”(作者语)没有了人的村庄,这不是新农村建设的本意,摆脱贫困的村民无论什么原因离开故土当下和未来绝不是为了“出村才能吃到细粮”……上沟村里有大文章!
2023-1-6于盐城
↑小时候,小英喜欢坐在家门口的长条石凳上为大家唱歌。现在,那个长条石凳已经被砌进了水泥路面
↑村中大道
↑站在铁路隧道上方看上沟村
贾秀全,男,江苏盐城人。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正高级经济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曾长期供职于大中型企业。有论文、散文等作品散见于国家、地方报刊和新媒体,出版有散文集《一担岁月》。
《岁月何曾隔两乡:上沟村三十年纪》
作者: 李辉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定价:52.00 ISBN: 9787573702401
内容简介
三十年之前,三十年之后,一座村庄,一座村庄里的人,会发生怎样的变迁?《岁月何曾隔两乡:上沟村三十年纪》一书,以创新的结构、鲜活的事例、幽默清新的语言,详细记述了河北省承德市上沟村这座偏僻、封闭、曾经贫困的小山村中,村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生活在三十年时间里发生的巨大变迁以及各自人生的变化。 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创新之处在于:各篇章中的每个人、每件事,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讲述三十年之前的情形,后半部分直接描述三十年之后的现状,前后对照,省略中间过程,这种直接而强烈的对比,让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这些人与事在三十年前后的悲喜变化。 本书是一部乡村70后/80后的少年回忆与人生变迁之书,更是一部典型中国山村的“山乡巨变史”。全书真实反映了一个群体的生命状态,巧妙揭示了新时期扶贫富民政策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可喜景象,真诚讴歌了党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政策,具有弘扬主旋律的主题宣传价值。
作者简介
李辉,生于上世纪70年代,河北省承德市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文苑》杂志签约作者。文字见于多种报刊,出版有“国内首部地铁生存实录”《假如你在地铁里遇见我》,入围第三届三毛散文奖。
目录
第一章 世界上最偏僻的村子
世界上最偏僻的村子 陈家沟村没有人家姓陈 铁路线高高的,像一座山脉 我干过的一件大事 洋灰筒子 坡儿很好看,可是我们都不喜欢坡 我们村子的封闭生活
第二章 出村才能吃到细粮
村中大道 棒子对我们生存的意义 出村才能吃到细粮 苹果滋味 哭哭笑笑的鸡蛋 卖好衣服啦 代销店的故事 房子冷暖 下辈子还能不能做邻居了
第三章 娶媳妇的故事
男人都爱下象棋 扫盲 娶媳妇的故事 感情的事 尴尬的小孩 小英与大亮 变老的人和事
第四章 那些夜晚
网络网住我们村 我们村的三百六十行 国家政策真是好 那些夜晚 三十年以后
|